二战初期罗斯福与“孤立主义”的斗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罗斯福论文,孤立主义论文,初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30年代是国际局势瞬息万变,战争危机不断增长的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由于经济危机不断加深,政治局势动荡不已,德国、日本继意大利之后也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倾轧和军备竟赛日趋激化,战争成为迫在眉捷的现实危险。随着这种国际局势的急剧变化。30年代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势力也迅速滋长。
孤立主义历来就是美国传统的对欧政策核心。早在1796年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发表的《告别演说》中,就提出了美国“避免与国外世界的任何一部分永久结盟”,不能把美国的“命运与欧洲任何一部分的命运纠缠在一起,以致使我们的和平与繁荣卷入欧洲的野心、争夺、利益、情绪和反复无常的罗网中去。”〔1〕1823年, 美国第五任总统门罗提出“门罗主义”,发展了华盛顿宣布的原则,提出了:欧洲任何列强“把它们的政治制度扩展到西半球任何地区的企图,对于我们的和平和安全都是有危害的。”美国决不卷入欧洲的纠纷中。〔2〕一战后, 威尔逊总统关于建立国际联盟组织的倡仪,遭到了国会孤立派的猛烈攻击,最终挫败了威尔逊加入国联的外交努力。到30年代,美国国会孤立派的势力异常强大。当时的美国政界,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孤立主义者:有以保守著称的孤立主义者,他们以传统的孤立主义者自居,主张切断美国同欧洲的经济交往以免卷入战争;有亲法西斯的孤立主义者,他们打着孤立主义旗号,不断同法西斯德国明来暗往:还有自由主义的孤立主义者,等等。美国各派孤立主义者,背景不同,就其外交主张来看,主要有亲英派和亲德派两大类。
亲英派代表的是掌握了美国重工业、动力工业和运输部门的以摩根财团为首的垄断公司的利益,由于这些公司在英国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他们虽然在30年代也提出孤立主义——所谓:不参与欧洲的各种联盟,不卷入欧洲战争中去〔3〕的主张,但他们从一战以来, 就一直把自己的财政利益,垄断利润的前途与英法的前途紧密连在一起。因此,在第二次大战前夕,“美国112亿美元的国外投资中至少有42 %是投在英国境内的”。〔4〕由于他们在英帝国内有大量的投资, 尽管他们与英国垄断资产阶级之间也存有矛盾,但总的来说,在国际事务中他们总是支持英国的对德政策。亲英派孤立主义者的主张经常得到总统罗斯福的赞同。罗斯福及其大部分民主党人和共和党的一部分头脑较为清醒的政治家们,在这些垄断公司的支持下,借助“孤立主义”的外衣,推行所谓的“中立”政策:一方面推行“助英抑德”的方针,另一方面又极力避免卷入欧洲事务。
亲德派代表着美国东部另一批财团。如库恩·罗比、洛克菲勒、梅隆、杜邦等垄断公司,其中还包括摩根财团的部分子公司,他们在德国有巨大的经济利益。早在道威斯计划实行之时,他们就大量向德投资。仅“1924——1926年给予德国的各种贷款便达5.8亿美元, 占各国对德贷款总额的65%以上。”〔5〕30年代初, 他们更积极地向德投资并资助希特勒上台。自然,法西斯德国的扩军备战也给他们带来大量的超额利润,这就决定了他们的亲法西斯政策。亲德派的主要政治代表有参议员阿瑟·范登堡、罗伯特·塔夫脱等极端孤立主义分子。这些人物表面上高唱“和平”,而实际上并非和平主义者,他们内心是希望靠法西斯德国发动一场战争来牟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美国不参加到一场反对德国的战争中去的基础上。为了推行亲德方针,所以他们披着“孤立主义”的外衣,极力主张在欧战中严守“中立”。
除这两大派之外,30年代初期美国的孤立主义还有拉美派和国内市场派。拉美派主张凭借两洋天险,坚守美洲堡垒,反对过问世界事务,其目的在于想把拉美完完全全地据为己有。国内市场派主要是经营农业和消费品生产的垄断公司,而欧洲大国中德国的农业又最为落后,所以他们关心与德国进行经济合作,“同希特勒保持友好关系就可能使他们大大增加对交战的德国和破产而饥馑的欧洲的粮食输出”。〔6 〕这两派都在亲德派的支持下,反对罗斯福的亲英方针,同样也不愿意美国被卷入战争。因此,他们坚持孤立主义,充当亲德派的盟友。这样就形成了美国统治阶级内部的两大集团——亲英派集团与亲德派集团。它们之间围绕着美国在30年代及二战初期的对欧政策,展开了复杂而又漫长的矛盾与斗争。
在美国,不论是亲英派、亲德派或拉美派、国内市场派,都是打着“孤立主义”的旗帜,而力图保持自己在海外的经济利益,因此都把孤立主义与中立主义、不干涉主义、航海自由和不卷入欧洲事务等概念联系和混淆起来。所以,3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政府为了协调各垄断集团之间的利益,只得宣称为了避免欧洲冲突而实行孤立主义的对外政策。1935年8月,在法西斯意大利大举侵略埃塞俄比亚前夕, 国会制定了一项临时中立法,规定美国对各交战国实行武器禁运,为期半年。〔7 〕之后,国会又制定了更加严厉的1936年中立法和1937年“永久”中立法,前者规定禁止向各交战国贷款,后者规定不准美船航行到交战区,不准武装美国商船。由此可看出,中立法是30年代美国关于对外政策的最重要的立法。
不过,这时的罗斯福已逐步看清了德、意、日法西斯的扩张野心,感到孤立于世界之外将会使美国的根本利益受到损害。同时他也深深懂得,今天的世界已不是华盛顿、门罗时代的世界了,现代的交通工具和武器装备已非重洋所能屏障,而法西斯的疯狂、野蛮和瓜分世界的野心已象瘟疫一样对人类的文明和安全构成了致命的威胁。幻想以不干涉法西斯侵略行径的办法来逃避法西斯的侵略,是愚蠢的,也是难以有安全保障的。〔8〕罗斯福不能坐视法西斯侵略对美国根本利益的损害, 他要冲破孤立主义与和平主义的禁锢和钳制,并提醒美国民众正视现实。所以,1939年9月欧洲战争爆发后, 以罗斯福为首的亲英派利用战争的新形势,要求国会举行特别会议修改中立法,取消法案中武器禁运的条款,同时提出了“现金自购,运输自理”〔9〕的购买武器原则。 但亲德派却极力反对取消禁运,反对修改中立法,并大造舆论说:一旦售卖武器给英、法,就是走上对外干涉的道路,就会使美国陷入纷争或战争的泥潭。〔10〕在他们的鼓动下,大量的信件涌进白宫和参议员办公室,反对修改中立法。对此,罗斯福给予了坚决的回击。他通过纽约的社会活动家克拉克、艾克尔伯格和有声望的共和党新闻记者威廉·怀特等人,组织了“以修改中立法争取和平非党派委员会,”在中产阶级中大造舆论。另外还通过芝加哥社会名流卡迪纳尔·芒德莱因等人对爱尔兰天主教会、“美国军团”和工会组织等做工作,使修改中立法的要求得到中产阶级的广泛同情和支持。
9月21日,国会举行了特别会议,讨论修改中立法, 罗斯福在会上发表了演说,他运用美国历史向人们指出采取中立的立场不仅不能避免战争,甚至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他还说,把军用物资送过大西洋,可以给美国成千上万的人以就业机会,而且有利于美国本身的国防建设。援助英国就是帮助自己。会上两大集团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后国会终于在11月2 日通过了对各交战国实行“现购自运”原则为核心的新中立法案。新中立法的制定是罗斯福与孤立主义作斗争所取得的第一个回合的胜利,也是两大集团互相斗争、互相妥协的结果。
从“现购自运”原则的新法案中,我们不难看出:亲英派集团的确最能代表美国垄断阶级的整体利益,而达成这种妥协的根本原因正是基于两大集团都想利用欧洲战争,依靠外国军事订货来摆脱1938年危机后的萧条,削弱、击败自己面对的外国对手,谋求对自己更为有利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而“现购自运”原则又毕竟照顾到了各派的利益。这正是法国战败之前,美国垄断集团各派之间虽有矛盾,但还不太激烈的原因,而这一时期也正是美国“孤立主义的全盛时代”。
(二)
自1940年4—5月后,国际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希特勒向欧洲发动了猛烈进攻,并迅速占领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接着法国投降,英伦三岛危机,德、意、日三国的结盟,日本也由北进政策改为南进。这就严重地威胁了美国的利益和安全。使得美国垄断统治阶级各派政治力量的对比,也随之而发生了巨变,孤立主义阵营发生了严重的分裂。尽管亲德派、极端孤立主义者一方面趁机炫耀德国法西斯力量的强大,一方面更顽固地反对罗斯福的亲英政策。但是法西斯的恶性膨胀已对美国的利益和安全造成了威胁这一铁的事实,却迫使拉美派和国内市场派不得不转向,放弃了那种与亲德派合流、反对罗斯福亲英方针的立场,转为“反德亲英”,从而使亲英派力量迅速壮大起来。
从1940年春末起,美国公众的情绪也出现了变化,无情的事实使大部分美国人开始逐渐抛弃了天真的和平幻想,认识到必须坚决地反对法西斯侵略者,才能拥有和平。特别是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其小资产阶级、广大劳动人民看到自己欧洲的故乡落入法西斯野兽之手,也要求对法西斯德国采取积极的抵抗态度,和平主义倾向逐渐减退。因此,这一时期,美国开始经常称英国和法国为“同盟国”,并成立了以著名政治家威廉·怀特为首的“援助盟国保卫美国委员会”。这是“与孤立主义相对抗的第一个全国性组织”。〔11〕“援盟保美委员会”积极开展了声援英、法的宣传活动。
由于拉美派、国内市场派从亲德集团中分裂出来倒向亲英派;政界、金融界、舆论界、科学教育界等也纷纷倒向罗斯福政府,美国广大劳动人民要求坚决反对法西斯德国的侵略,声援英、法的呼声也日益强烈。这些说明了干涉主义与孤立主义终于形成了两军对垒的局面,也说明了罗斯福的亲英方针才是真正维护美国垄断资产阶级整体利益的方针。正因为如此,所以在1940年11月5日的美国总统选举中, 罗斯福再次当选,成为美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连任三届的总统。
大选获胜后的罗斯福,决定支援英国,走出中立的怪圈。因为在当时险相环生的国际形势压力下,美国所依赖的也只有英国了。罗斯福清楚地看到,如果英国的海军覆灭,美国关于“大西洋安全的一切传统概念——门罗主义,海上航行自由原则,西半球团结——都将成为明日黄花,美国人民也将经常生活在纳粹的大炮威胁之下。”〔12〕因此他明确宣称:我们将向抵抗暴力者提供我们的物质资源。罗斯福还提出了“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制度的伟大兵工厂”的口号。〔13〕但是,美国“现金自购,运输自理”原则的充分实施,虽然给英国带来了急需的武器援助,但又给英国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巨大困难。因为“现金自购”原则是要求英国必须用美元和黄金才能得到美国的武器,这就造成了英国严重的财政危机。再加上由于战争的旷日持久,黄金外汇枯竭,英国已经没有能力按照“现购自运”的原则从美国取得军用物资。这时英国已经有人在叫喊:“趁着美国人没有脱下我们‘最后一件衬衫’以前,难道不应当同德国讲和吗?”〔14〕同时,“运输自理”原则对英国来说更是困难重重,大约有1/3的英国商船已被德国潜艇击沉,这还不包括西欧一些流亡政府被击沉的商船,也不包括英国皇家海军的巨大损失。照这样下去,英国就是有再多的黄金和美元也难以拯救自己,因为这些军火和物资将有极大部分要随着商船而葬身鱼腹,更何况英国此刻已到了倾家荡产,度日如年的地步。
可见,“现购自运”原则已不可能解救英国,甚至还可能切断英美之间的经济联系,这必然会给美国的经济利益和安全带来更大的损害。最为严重的是,这一原则已经不可能同时满足美国垄断阶级各派的政治利益了,他们之间已经发生了激烈的利害冲突。亲英派、拉美派和国内市场派都由于英国的危机而不能再利用“现购自运”原则继续为己谋利了。但亲德派自从中立法案修改以来,一直在利用这一原则大发横财并加紧支持希特勒德国。例如:1940年3月6日,德国驻意大利大使马肯逊报告德国外交部说:“的里雅斯特到了60厢的美国润滑油,如果付给美元,就可以运往德国”。〔15〕亲德派控制的“美孚石油公司——就是希特勒的新世界大战的重要原料供给者!”〔16〕在法国沦亡以后,美孚石油公司利用“现购自运”原则竟将法军贮藏的石油交给德军。从这些就可看出,“现购自运”原则更方便了亲德派同德国的经济往来,这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整体利益原则所不能容忍的。所以罗斯福政府必须要用一个新的法案来迫使亲德派做出“让步”。“租借法”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的。
(三)
当法国境内还在进行激烈战斗的时候,1940年5月15日, 英国首相丘吉尔第一次打电报向罗斯福借驱逐舰,电文中就出现了租借的字眼。当意大利参加战争(6月10日意对英、法宣战), 它的潜艇的活动增加了对英国海运的威胁之后。6月11日,丘吉尔再次函告美国政府, 他写到:“我国如能获得30—40艘旧驱逐舰, 其重要性将超过一切。 今后6个月将是我们生死存亡的关头。”〔17〕在他的回忆录中, 丘吉尔还这样说到,华盛顿“通过加拿大转告我们,他们鼓励我们勇敢战斗,并指出,无论如何能想出一个办法来。”〔18〕本来英国在美国的军事定货的付款问题上,是可以象“一战”那样通过向英国及其盟国提供贷款的方式来解决的,但是英国“一战”后还没有还清债务,所以美国国会曾在1934年通过的“约翰逊法案”中规定:“债务国在偿清债款之前,不得向美国借款。”〔19〕这样,罗斯福就要在不违反法案的前提下,找出能帮助英国的办法,这就是租借武器。
罗斯福擅长用打比喻的方法来阐述自己的主张,他告诉人们:假如我的邻居的房子着火了,而我花园里有一根水龙带管,我能先让他给了我钱以后再借给他水龙带吗?我当然只能先让他拿去用。用完后如果水龙带完好无损,他原物奉还,我一点也没有吃亏。“换句话说,如果你借出一定数量的武器,在战后得到归还,如果军火完好如初,没有损坏,你也不吃亏;如果它们损坏了,或者陈旧了,或者干脆丢失了,只要借的人认赔,在我看来,你就没有吃亏。”〔20〕“假如用于英国比贮藏在这里对于保卫美国更为有效的话,美国政府可以把这些材料在抵押的条件下或是租给、或是卖给大西洋彼岸的人民。”〔21〕罗斯福这一番浅显易懂的话,博得了许多人的赞赏,但也遭到孤立派的反对,参议员范登堡就说:“出借武器就象出借口香糖一样,你就甭想收回来。”〔22〕孤立派议员惠勒则吓唬美国人说:“实施租借就意味着每四个美国年青人中有一个要送掉性命。”〔23〕尽管如此,1940年9月, 罗斯福仍不顾孤立主义者的激烈反对,力排众议,同英国签订了第一个正式的行政协定,将50艘陈旧的驱逐舰移交给英国,以换取租用从纽芬兰到英属圭亚那之间的8个英国海军基地99年的权利。
但这仍然未能解决英国支付美国贷款的经费这一根本问题。1940年12月8日,丘吉尔再次写信给罗斯福,历数了英国面临的难题, 然后要求改变支付货款的办法。他强调说,已经分配的和正在谈判中的订货,“已经超过英国手头现存的外汇储备的数倍。不要很久,我们再也不可能用现金支付船只和其它供应品的费用……假如我们流血牺牲而夺得了胜利,拯救了文明,美国赢得了时间以充分武装自己,而英国却在这场战争的高潮中失去了它的全部资产,一贫如洗,那末,这在原则上是错误的,在实际上对双方都是不利的。”〔24〕鉴于丘吉尔的要求,1940年12月17日,罗斯福在记者招待会上宣称,“必须根据租借法案给英国以援助,即用贷款或租借的办法提供武器和装备。……这种援助是有利于美国防务的。”〔25〕12月29日,罗斯福通过广播发表了传统的“炉边谈话”,第一次公开提出必须放弃对纳粹的任何幻想。他对亲德派、极端孤立主义者痛斥一番:“任何想要通过谈判来取得和平的尝试都是极其愚蠢的。一个国家要想同纳粹和平相处,只能以全面投降作为代价,这种受人支配的和平,决不是什么和平,它只能是又一次休战,会导致历史上规模最庞大的军备竞赛,最富有破坏性的贸易战争。”〔26〕因此,他强调说,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同纳粹和平相处。12月30日至1941年1月2日,租借法案在罗斯福总统的授意下由财政部长摩根索的总顾问爱德华·弗利与奥斯卡·考克斯起草,1月10日,提交参、 众两院,随后展开了一场美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国性大辩论。
租借法案的反对派们认为:如果租借法通过,他们与德国垄断财阀的经济往来就将遭到沉重的打击。政府在讨论租借法案时,有人说,按人口平均计算,英国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如果他们“关心本身的自由,那就让他们把家产统统卖光吧。”〔27〕而罗斯福总统回答说,英国这条金融奶牛“几乎已经挤干了”。〔28〕支持罗斯福的有识之士深知,由政府付款的大量军火订货,虽然在用于加强英军或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其它国家的军队,但对美国垄断组织来说,毫无疑义是有利可图的。
尽管各派观点不同,但毕竟“干涉主义”势力已占优势。 所以1941年3月11日,国会最后通过了《租借法》,它授权总统以租借或贷款形式向某些被认为其国防对美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提供武器、军用物资、粮食,并给予各种方便。《租借法》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罗斯福在冲破孤立主义的包围和领导美国人民加入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跨出了一大步。
《租借法》在实施的最初阶段只对英国适用。3月27日, 国会通过70亿美元的租借款给英国,标志着英美已在事实上结成同盟。5月6日,罗斯福宣布中国适用《租借法》援助条款。6月24日, 罗斯福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凡是抵抗法西斯轴心国的国家,其中包括苏联在内,都将得到美国的援助。”〔29〕因此,11月7日, 美国把租借法扩大到苏联,为向苏联提供军援创造了有利条件。到1941年年底,美国共向苏联提供了54.5万美元的物资。〔30〕《租借法》是美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作出的重大贡献。
从中立法到租借法的演变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美国的对外政策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转变过程,美国从完全中立终于一步一步地加入反法西斯斗争行列。在这一转变中,美国人民认识的提高和态度的转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罗斯福以他的智慧、勇敢和令人钦佩的耐心,领导和促进了这一伟大的转变。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这样说道:“关于罗斯福总统,我们可以说,如果他当时没有采取他实际上采取的行动;如果他心中没有感受到自由的汹涌波涛;如果在我们亲身经历过的极端危难时刻,他没有下决心援助英国和欧洲;那么人类就会陷于可怕的境地,在若干世纪之内人类的整个前途将沉沦于屈辱和灾难之中。”〔31〕对于这一转变,斯大林也曾作过很高的评价:根据这一协定,美国在整个欧战期间作为租借向苏联提供了武器、战略物资和粮食。“租借法”的施行大大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罗斯福在其间所起的作用也值得肯定,“在这场战争中,总统最突出和关系最重大的成就就是租借援助。”〔32〕
注释:
〔1〕莫里森、 康马杰等合著:《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天津人民出版社第一卷、第二分册,633页
〔2〕同〔1〕827页。
〔3〕〔7〕德怀德·L·杜蒙德著《现代美国》商务印书馆出版, 637页
〔4〕福斯特:《美国共产党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403页
〔5 〕安德列耶夫:《美国资本输出》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124页
〔6〕B·C 科瓦尔:《他们想窃取我们的胜利》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61页
〔8 〕朱端庚·徐筠主编:《世界近现代风云录》同济大学出版出版,215页。
〔9〕C、A、戈尼昂斯基等著:《外交史》三联书店出版, 第四卷,155页
〔10〕同〔8〕217页
〔11〕舍伍德:《罗斯福与霍普金斯》上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236页。
〔12〕同〔11〕193页。
〔13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高教出版社出版, 404页
〔14〕特鲁汉诺夫斯基:《英国现代史》三联书店1979年版, 325页
〔15〕列·库达科夫:《现代国际关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598页
〔16〕科·幕尔特克:《战争贩子》柏林·狄兹出版社1953年版,242页。
〔17〕温·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商务印书馆出版,第二卷,353页
〔18〕同〔17〕831页。
〔19〕同〔3〕634页
〔20〕〔21〕E·R斯退丁纽斯:《租借法—争取胜利的武器》6 —62页。66页。
〔22〕〔23〕同〔8〕221页。
〔24〕同〔17〕500—501页
〔25〕同〔9〕156页
〔26〕威廉·哈代·麦克尼尔:《美国、英国和俄国,他们的合作与冲突》上海译文社1978年版,1185页
〔27〕同〔25〕157页。
〔28〕《伊克斯秘密日记》第三卷409—410页
〔29〕李植枬等主编:《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部分,276页
〔30〕(苏)H·B西戈切夫等著:《美国现代史》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140页。
〔31〕解力夫:《罗斯福》,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479页
〔32〕汪文军:《巨人之战》同心出版社出版,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