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制结构变动与工业增长质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所有制论文,变动论文,结构论文,质量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迅速变动。体制改革的推进使内资企业中非国有企业的数量和比重不断增加,对外开放的扩大则使各种外商投资企业(包括港澳台投资企业)得到迅速发展。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在工业领域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并且对工业增长和发展具有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我们不仅要研究体制变革和对外开放所带来的作用和影响,而且应当进一步考察所有制结构变动与工业增长质量的关系。
一、工业所有制结构变动的态势和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整个工业总产值结构中,国有工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77.6%下降到1993年低于50%,1995年降低到34.0%;集体工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22.4%上升到1994年高于国有工业,1995年为36.6%;城乡个体工业的比重由1985年的 1.8%上升到1995年的12.9%,其他类型工业的比重由1980年的0.5 %上升到1995年的16.5%。在工业总产值新统计口径的构成中,1996年,国有工业的比重只有28.8%,集体工业的比重达40.4%,城乡个体工业和其他类型工业的比重分别为16.5%和14.3%。基本上形成了国有工业、集体工业和其他所有制工业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由于大量村办工业被排除在外,国有工业仍占有较高比重,但所有制结构的变动幅度也是很大的。从各所有制工业的产出构成看(见表1),国有工业的净产值比重由1980年的81.5 %下降为1992年的65.0%,降低16.5个百分点, 增加值比重由1992 年的67.7%下降为1995年的53.8%,又降低13.9个百分点;集体工业的净产值比重则由1980年的17.8%上升为1992年的27.0%,1995年的增加值比重为25.0%;其他类型工业的净产值比重1980年只有0.7%,到1992 年上升为8.0%,到1995年,增加值比重提高到21.2%。 在工业总产值结构和销售收入构成中,从表1可以看到, 国有工业的比重下降幅度更大,集体工业尤其是其他类型工业的比重上升速度更快。
表1 各所有制工业产出构成的变动①(%)
1980 19851990 1992 1995
占工业净产值②
国有工业81.5 74.570.1 65.0 53.8
(65.0)
集体工业17.8 24.326.0 27.0 25.0
(24.8)
其他类型工业 0.7 1.1 3.9 8.0 21.2
(7.4)
占工业总产值
国有工业80.8 73.167.3 61.6 46.8
集体工业18.5 25.528.1 29.2 29.7
其他类型工业 0.7 1.4 4.7 9.1 23.5
占工业销售收入
国有工业81.5 73.969.8 64.5 49.3
集体工业17.8 24.725.6 26.4 27.0
其他类型工业 0.7 1.4 4.6 9.1 23.7
注:①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数字,以当年价格计算。②1992年括号内数字和1995年数字为工业增加值数字。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3)、《中国统计年鉴》(1996)、《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综合、行业卷)等有关资料计算。
从各所有制工业投入结构的变动看(表2), 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国有工业的总资产(固定资产净值加流动资产)比重由1980年的87.3%下降为1995年58.9%,降低28.4个百分点;集体工业的比重由1980年的12.3%上升为1990年的20.6%,但90年代以来略有下降;而其他类型工业的比重则一直大幅度上升,由1980年的0.4%上升到1990年的3.7%和1995年的22.0%。从工业固定资产(净值)构成看,国有工业的比重由90.3%下降为63.7%,降低26.6个百分点,集体工业和其他类型工业的固定资产比重上升态势,与总资产比重的变化大体相同。但工业劳动力结构的变动幅度要小得多,国有工业的比重1980年为64.6%,1995年降低为52.2%,只下降12.4个百分点,集体工业的比重只略为上升,其他类型工业的比重由0.6%上升到11.8%,提高幅度较大。 其他类型工业包括外商投资工业、港澳台投资工业、股份制工业、联营工业、私营工业和其他工业六个部分,1995年它们在独立核算工业中的增加值比重、资产比重和劳动力比重如表3所示, 其中居主体地位的是前三类工业。应当指出,股份制工业中有很多是国有企业控股或参股的工业,外商投资工业和港澳台投资工业中也有不少是与国有企业合资或合作经营的工业,因而严格说来国有工业的比重并没有下降那么快,或者说,国有工业在其他类型工业中仍起着一定的作用。
表2 各所有制工业投入构成的变动①(%)
1980 19851990 1992 1995
占工业总资产②
国有工业87.3 80.975.8 72.9 58.9
(70.7)
集体工业12.3 18.120.6 20.3 19.1
(21.6)
其他类型工业 0.4 1.0 3.7 6.8 22.0
(7.6)
占工业固定资产③
国有工业90.3 85.279.8 77.8 63.7
(77.4)
集体工业 9.4 14.016.5 15.8 15.7
(16.1)
其他类型工业 0.3 0.8 3.7 6.4 21.6
(6.4)
占工业劳动力④
国有工业64.6 58.457.3 56.5 52.2
集体工业34.8 40.740.4 39.6 36.0
其他类型工业 0.6 0.9 2.4 4.0 11.8
注:①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数字, 价值指标以当年价格计算。 ②1980~1992年为固定资产净值年末数加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1992年括号内数字和1995年数字为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加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之和。③1980~1992年为固定资产净值年末数,1992年括号内数字和1995年数字为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④为全部职工年末人数。
资料来源:同表1。
表3 1995年独立核算工业中其他类型工业的构成①
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
增加值
总资产② 固定资产③ 劳动力④
外商投资工业 7.7
7.16.63.2
港澳台投资工业
7.0
8.38.34.5
股份制工业
5.0
5.34.62.9
联营工业 1.0
1.00.91.0
私营工业 0.3
0.20.20.2
其他工业 0.1
0.10.10.1
注:①其他类型工业为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之外的全部工业。价值指标以当年价格计算。②为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加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之和。③为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④为全部职工年末人数。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综合、行业卷)有关数据计算。
各所有制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的变动导致了它们之间相对生产率和相对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见表4)。从相对劳动生产率看, 国有工业的相对生产率由1980年的1.26下降为1995年的1.03,集体工业的相对生产率由0.51上升为0.69,其他类型工业的相对生产率由1.17提高到1.80;自90年代以来,其他类型工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已经由原来的低于国有工业转变为大幅度高于国有工业。这说明国有工业的产出比重比劳动力比重下降幅度更大,而非国有工业尤其是其他类型工业则产出比重比劳动力比重提高得更快。从相对资本系数看,情况大体上反过来,国有工业的相对系数大体稳定,集体工业的相对系数略有上升,而其他类型工业的相对系数则大幅度上升;其他类型工业的相对资本系数由原来大大低于国有工业变为与国有工业相近。这表明,国有工业的产出比重与资产比重的下降幅度大体一致,而其他类型工业的资产比重上升速度则远远快于产出比重的上升速度。从相对资本与劳动力比率看,国有工业的相对比率有所下降,集体工业的相对比率有所上升,其他类型工业的相对比率升幅很大(由0.67提高到1.86);1980年,国有工业的相对资本与劳动力比率比其他类型工业高出一倍(0.68),而到1995年,其他类型工业的相对资本与劳动力比率转变为比国有工业高了0.73。这是导致它们之间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和相对资本系数大幅度变动的主要原因。
表4 各所有制工业投入产出结构的变动①
1980 19851990 1992 1995
相对劳动生产率②
国有工业1.26 1.281.22 1.15 1.03
(1.20)
集体工业0.51 0.600.64 0.68 0.69
(0.63)
其他类型工业1.17 1.221.63 2.00 1.80
(1.85)
相对资本系数③
国有工业1.07 1.091.08 1.12 1.09
(1.04)
集体工业0.69 0.740.79 0.75 0.76
(0.87)
其他类型工业0.57 0.910.95 0.85 1.04
(1.03)
相对资本与劳动力比率④
国有工业1.35 1.391.32 1.29 1.13
(1.25)
集体工业0.35 0.440.51 0.51 0.53
(0.55)
其他类型工业0.67 1.111.54 1.70 1.86
(1.90)
注:①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数字,价值指标以当年价格计算。②为各所有制工业净产值(1992年括号内数字和1995年数字为增加值,下同)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比。③为各所有制工业的总资产(1992年括号内数字和1995年数字的统计口径有所变动,下同)比重与净产值比重之比。④为各所有制工业的总资产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比。
资料来源:根据表1和2的有关数据计算。
总的说来,独立核算工业所有制结构变动的基本态势和特点是:国有工业的产出比重和投入比重都大幅度下降,其中资产比重与产值比重的下降态势大体相同,劳动力比重的降幅明显较小;非国有工业的产出比重和投入比重都大幅度上升,其中其他类型工业的比重升幅明显大于集体工业,特别是90年代以来。由于国有工业的相对资本与劳动力比率较大幅度下降,其他类型工业的相对资本与劳动力比率大幅度上升,使两者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和相对资本系数发生了反方向变化,其他类型工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提高到大幅度高于国有工业,同时相对资本系数也上升到与国有工业相近。
二、所有制结构变动对工业增长效益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的变动带动了我国工业的高速增长。那么,所有制结构的变动是否也对工业增长效益起积极作用呢?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1.各所有制工业的增长效率
表5提供了80 年代以来独立核算工业中各所有制工业的增长因素及其阶段性变动情况。其中产出指标使用工业总产值,资本投入指标使用资金总额(固定资产净值加流动资产),劳动投入指标使用职工人数。考虑到不少非国有企业常常以现价来计算增长率,使工业总产值的平减指数不能确切反映价格水平的变动,我们采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来扣除总产值的价格变动因素。资本投入用估算的固定资产价格指数(1991~1995年使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投资价格指数)和流动资产价格指数分别扣除价格变动因素。资本与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定为0.4和0.6。由于在现有统计资料下估算各所有制工业的产出和投入价格指数有很大困难,而且使用过多的估算方法会导致太大的误差;同时,通过回归方法去求取各所有制工业的产出弹性系数也不理想,得出的结果似乎与实践的感觉不一致;因此,为了确保可信性或有较高的可信度,我们对各所有制工业均使用同样的价格扣除指数和产出弹性系数。
表5 各所有制工业的增长因素变动(一)①
年平均增长率(贡献率)(%)
总产值②
资本投入③ 劳动投入④
1981~1985
国有工业8.1(100.0)7.7(38.0) 3.5(25.9)
集体工业
17.5(100.0)
17.5(40.0) 9.0(30.9)
其他类型工业
26.6(100.0)
29.3(44.1) 12.9(29.1)
全部工业
10.3(100.0)9.2(35.7) 5.6(32.6)
1986~1990
国有工业5.1(100.0)
10.3(80.8) 2.6(30.6)
集体工业9.0(100.0)
13.5(59.1) 2.8(18.7)
其他类型工业
35.9(100.0)
39.9(44.5) 25.9(43.3)
全部工业6.9(100.0)
11.3(65.5) 3.0(26.1)
1991~1995
国有工业4.4(100.0)
10.7(97.3) 0.2(2.7)
集体工业
13.4(100.0)
11.1(33.1) -0.2(-0.9)
其他类型工业
55.0(100.0)
57.2(41.6) 41.0(44.7)
全部工业
12.2(100.0)
14.9(48.9) 2.1(10.3)
1981~1995
国有工业5.9(100.0)9.6(65.1) 2.1(21.4)
集体工业
13.2(100.0)
13.9(42.1) 3.8(17.3)
其他类型工业
38.7(100.0)
41.7(43.1) 26.1(40.5)
全部工业9.8(100.0)
11.8(48.2) 3.6(22.0)
年平均增长率(贡献率)(%)
全部要素投入⑤ 综合要素生产率
1981~1985
国有工业 5.2(63.9) 2.9(36.1)
集体工业12.4(70.9) 5.1(29.1)
其他类型工业19.5(73.2) 7.1(26.8)
全部工业 7.0(68.3) 3.3(31.7)
1986~1990
国有工业 5.7(111.4)-0.6(-11.4)
集体工业 7.0(77.8) 2.0(22.2)
其他类型工业31.5(87.8) 4.4(12.2)
全部工业 6.3(91.6) 0.6(8.4)
1991~1995
国有工业 4.4(100.0) 0.0(0.0)
集体工业 4.3(32.2) 9.1(67.8)
其他类型工业47.5(86.3) 7.5(13.7)
全部工业 7.2(59.2) 5.0(40.8)
1981~1995
国有工业 5.1(86.5) 0.8(13.5)
集体工业 7.8(59.4) 5.4(40.6)
其他类型工业32.3(83.6) 6.4(16.4)
全部工业 6.9(70.2) 2.9(29.8)
注:①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数字,价值指标以可比价格计算。括号内数字为要素投入和生产率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②以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扣除价格变动因素。③1981~1992年为固定资产净值年末数加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1993~1995年为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加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1991~1995年增长率为1991~1992年与1993~1995年两阶段增长率的乘积;1981~1990年的固定资产价格扣除指数为估算数(估算方法同郭克莎1993年专著),1991~1995年的固定资产价格扣除指数使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投资价格指数;流动资产价格扣除指数采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平均数。④为全部职工年末人数。⑤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均定为0.4∶0.6。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3)、《中国统计年鉴》(1987~1996各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资料》(1950~1985)、《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综合、行业卷)等有关资料计算。
从表5看,80 年代以来非国有工业不仅产出和投入的增长速度均大幅度超过国有工业,而且综合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及其贡献率也明显高于国有工业。1981~1995年,国有工业的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5.9 %,集体工业和其他类型工业分别为13.2%和38.7%;国有工业的资本投入年平均增长率为9.6%, 集体工业和其他类型工业分别为13.9%和41.7%;国有工业的劳动投入年平均增长率为2.1%, 集体工业和其他类型工业分别为3.8%和26.1%;同时, 国有工业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0.8%,集体工业和其他类型工业分别高达5.4%和6.4%; 国有工业生产率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为13.5%,集体工业和其他类型工业分别为40.6%和16.4%。正是集体工业和其他类型工业的综合要素生产率的高增长率及其对产出增长的较高贡献率,才使整个工业取得了较快的生产率增长并对工业产出增长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的增长效率与改革前相比大幅度提高,是与高速增长中的非国有工业具有比国有工业较高的增长效率分不开的。
从各所有制工业增长效率的阶段性变动看,“六五”期间国有工业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2.9%,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为36.1%, 集体工业和其他类型工业的生产率增长率分别为5.1%和7.1%,贡献率为29.1%和26.8%,国有工业的生产率增长速度虽然低于非国有工业,但相对增长效率较高,这个时期国有工业对整个工业的增长效率还有较大贡献。“七五”期间,国有工业的综合要素生产率负增长0.6%, 对产出增长的作用为-11.4%,而集体工业和其他类型工业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分别增长2.0%和4.4%,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分别为22.2%和12.2%,这个时期非国有工业的增长效率抵消了国有工业的负作用,使整个工业的增长效率仍略有提高。到“八五”期间,国有工业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零,集体工业和其他类型工业的生产率分别增长9.1%和7.5%,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分别为67.8%和13.7%,这个时期整个工业的生产率增长率高达5.0%,对工业产出的贡献达到40.8%, 完全是非国有工业的增长效率提高的结果。从以上三个阶段的变动过程我们不难发现,非国有工业对工业增长效率的作用是随着它们在工业中的比重的上升而提高的,或者说,随着非国有工业的产出比重的迅速上升及其增长效率的稳定提高,它们对工业增长效率的推动作用是不断增强的,如果没有非国有工业的比重的迅速上升及其较高的增长效率,整个工业在“八五”时期不可能有这样的增长效率。
考虑到总产值指标在统计上存在的问题,有些非国有企业在计算和报送产值数字时往往不够准确,同时总产值作为未实现的产出指标只反映了生产领域的情况,以此计算的增长效率还受到不同所有制工业产值实现程度的影响,因而我们再以工业产品销售收入作为已实现的产出指标来计算各所有制工业的增长因素,以考察其在产品实现后的增长效率差别及其变动态势(见表6)。
表6 各所有制工业的增长因素变动(二)①
年平均增长率(贡献率)(%)
销售收入 资本投入
劳动投入
1981~1985
国有工业8.1(100.0)7.7(38.0) 3.5(25.9)
集体工业
17.6(100.0)
17.5(39.8) 9.0(30.7)
其他类型工业
26.6(100.0)
29.3(44.1) 12.9(29.1)
全部工业
10.2(100.0)9.2(36.1) 5.6(32.9)
1986~1990
国有工业4.8(100.0)
10.3(85.8) 2.6(32.5)
集体工业6.8(100.0)
13.3(78.2) 2.8(24.7)
其他类型工业
34.4(100.0)
39.9(46.4) 25.9(45.2)
全部工业6.0(100.0)
11.3(75.3) 3.0(30.0)
1991~1995
国有工业2.9(100.0)
10.7(147.6) 0.2(4.1)
集体工业
11.4(100.0)
11.1(38.9) -0.2(-1.1)
其他类型工业
53.2(100.0)
57.2(43.0) 41.0(46.2)
全部工业
10.3(100.0)
14.9(57.9) 2.1(12.2)
1981~1995
国有工业5.2(100.0)9.6(73.8) 2.1(24.2)
集体工业
11.8(100.0)
13.9(47.1) 3.8(19.3)
其他类型工业
37.6(100.0)
41.7(44.4) 26.1(41.6)
全部工业8.8(100.0)
11.8(53.6) 3.6(24.5)
年平均增长率(贡献率)(%)
全部要素投入综合要素生产率
1981~1985
国有工业 5.2(63.9) 2.9(36.1)
集体工业12.4(70.5) 5.2(29.5)
其他类型工业19.5(73.2) 7.1(26.8)
全部工业 7.0(69.0) 3.2(31.0)
1986~1990
国有工业 5.7(118.3)-0.9(-18.3)
集体工业 7.0(102.9)-0.2(-2.9)
其他类型工业31.5(91.6) 2.9(8.4)
全部工业 6.3(105.3)-0.3(-5.3)
1991~1995
国有工业 4.4(151.7)-1.5(-51.7)
集体工业 4.3(37.8) 7.1(62.2)
其他类型工业47.5(89.2) 7.5(10.8)
全部工业 7.2(70.1) 3.1(29.9)
1981~1995
国有工业 5.1(98.0) 0.1(2.0)
集体工业 7.8(66.4) 4.1(33.6)
其他类型工业32.3(86.0) 5.3(14.0)
全部工业 6.9(78.1) 1.9(21.9)
注:①工业销售收入以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扣除价格变动因素,其余指标同表5。
资料来源:同表5。
表6与表5相比可见,各所有制工业的销售收入增长率总体上比总产值增长率略为降低,从而综合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及其贡献率相应下降,但国有工业与非国有工业的增长效率差别没有改变,甚至作为产品实现后的增长效率差别还有所扩大。在表6中,1981~1995 年间国有工业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只增长0.1%,对已实现的产出增长的贡献只有2.0%,而集体工业和其他类型工业的生产率分别增长4.1%和5.3%,贡献率仍有33.6%和14.0%。从阶段性变动看,“六五”期间两种计算结果基本上没有差别,说明这个时期各所有制工业的产品实现状况都很好(实现程度都达到100%)。但“七五”期间开始出现差别, 各所有制工业的产品实现后增长效率都明显低于产品实现前增长效率,其中集体工业的差别较为突出,以销售收入计算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减少了2.2个百分点(出现负增长),从而使整个工业在产品实现后的增长效率下降。到“八五”期间,这种差别继续存在,其中国有工业产品实现后的增长效率下降相当严重,综合要素生产率负增长1.5%, 负面影响达到51.7%,只是由于集体工业和其他类型工业的产品实现后增长效率较高(与产品实现前增长效率的差别较小),才使整个工业在产品实现后的增长效率仍较大幅度提高(以销售收入计算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3.1%,贡献率为30%左右)。
总的说来,非国有工业在产品实现后的增长效率也明显高于国有工业,并对整个工业经济的有效增长(只有产品实现后的增长才是有效的增长)及其效率水平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2.各所有制工业的经济效益水平
从表7来看,资金利税率、产值利税率、 每百元固定资产原价实现利税和每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税等四个指标,各所有制工业的效益水平从80年代以来均大幅度下降,非国有工业的下降幅度总体上说大于国有工业。但从阶段性变动看,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80年代,90年代以来情况有所改变。1990~1995年,资金利税率,集体工业和其他类型工业的降幅均小于国有工业;产值利税率,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下降,其他类型工业相对稳定;每百元固定资产原价实现利税,国有工业较大幅度下降,集体工业和其他类型工业均略有回升;每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国有工业继续下降,集体工业波动,其他类型工业有所上升。也就是说,对以上四个指标的效益水平变动, 与国有工业相比, 非国有工业在80年代主要起了负作用,但从90年代以来则主要起了正作用。
表7 各所有制工业经济效益水平变动①
1980 19851990 1992 1995
资金利税率②(%)
国有工业24.9 23.512.4 9.7 8.0
集体工业26.6 24.611.5 10.1 8.9
其他类型工业38.0 28.211.3 11.1 8.5
产值利税率(%)
国有工业24.2 21.512.0 11.4 9.6
集体工业15.8 14.4 7.2 7.6 5.5
其他类型工业21.0 17.2 7.6 9.5 7.5
每百元固定资产
原价实现利税(元)
国有工业24.3 22.213.0 12.4 9.3
集体工业38.4 34.716.2 19.6 16.7
其他类型工业55.2 42.714.4 20.8 14.5
每百元销售收入
实现利税(元)
国有工业25.6 22.712.8 11.7 11.0
集体工业17.5 15.9 8.8 9.0 7.3
其他类型工业22.5 18.5 8.6 10.2 9.0
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年)③
国有工业1.21 1.513.08 3.61 4.33
(1.86)(1.90)
集体工业0.65 0.821.82 2.70 5.22
(1.43)(1.29)
其他类型工业1.17 2.285.27 8.3012.48
(4.15)(3.33)
工业增加值率(%)
国有工业 30.4 27.6
集体工业 23.5 20.3
其他类型工业 22.5 21.7
流动资产周转
次数(次/年)
国有工业 1.65 1.42
集体工业 1.68 1.94
其他类型工业 1.75 1.63
平均每一职工
创造利税(元)
国有工业2915 35303500 4354 6569
集体工业 823 12021250 1973 3464
其他类型工业2399 36933783 768311560
注:①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数字,价值指标以当年价格计算。 ②1980~1990 年的资金为固定资产净值年末数加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1992年和1995年的资金为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加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③为工业总产值除以全部职工平均人数。1980、1985和1990年括号内数字按1980年价格计算,1990年1990年以后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 1995年的括号内数字以工业增加值计算。
资料来源:1980~1992年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取自《中国统计年鉴》(1993)第431页,其余同表1。
其他几个经济效益指标的变动态势,全员劳动生产率,各所有制工业均大幅度上升,集体工业和其他类型工业的升幅明显高于国有工业,特别是90年代以来;1980年,以工业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国有工业高于集体工业和其他类型工业,到1990年,其他类型工业超过了国有工业,到1995 年, 集体工业也超过国有工业; 工业增加值率, 1995年与1992年相比,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较大幅度下降,其他类型工业只是略为降低;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在1992~1995年间,国有工业有所下降,集体工业大幅度上升,其他类型工业略为降低;平均每一职工创造利税,从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各所有制工业都较大幅度提高,其中集体工业的提高速度快于国有工业,其他类型工业的提高速度又快于集体工业,1980年,以国有工业为100, 集体工业和其他类型工业分别为28.3和82.3,到1990年,集体工业和其他类型工业分别为国有工业的35.7和108.1,到1995年,又分别上升为52.7和176。总的说来,这几个效益指标的变动,集体工业好于国有工业,其他类型工业又好于集体工业,非国有工业对整个工业经济效益水平的变动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所有制结构变动中的工业资源总配置效应
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动导致了工业资源在各所有制工业之间的再配置,这种资源再配置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可以用资源总配置效应分析法来进行分析。关于资源总配置效应的内容、特点及其计算方法,笔者在有关论著(郭克莎,论文1992,专著1993)中曾作过介绍,此种方法本来用于反映产业间资源流动和结构变化对于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的作用。资源总配置效应指的是生产率总增长率与部门生产率增长率加权平均数的差额。从理论说,如果资源(资本或劳动)向生产率高或生产率增长快的部门流动,或者资源流动减少了整个经济的不均衡(结构趋于协调),资源总配置一般会有较高的效应;如果资源向生产率低或生产率增长慢的部门流动,或资源流动增加了整个经济的不均衡(结构失衡加深),资源总配置的效应一般会降低甚至是负数。由于各所有制工业之间的资源流动具有同样的影响,因而采用这种方法来分析所有制结构变动中的工业资源总配置效应是可行的。
资源总配置效应包括综合要素生产率的总配置效应,以及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的总配置效应。综合要素生产率的总配置效应,计算公式为:
TRE=G[,A]-ΣP[,i]G[,Ai] (1)
i
其中,TRE为综合要素生产率的总配置效应,G[,A]为总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率,G[,Ai]为i所有制工业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率,P[,i]为i所有制工业的产出比重,P[,i]=V[,i]/V。
劳动生产率的总配置效应的计算公式为:
A(Y)=G[,Y]-ΣP[,i]G[,Yi](2)
i
其中,A(Y)为劳动生产率的总配置效应,G[,Y] 为总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G[,i]为i所有制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资本生产率的总配置效应的计算公式为:
A(U)=G[,U]-ΣP[,i]G[,Ui]
(3)
i
其中,A(U)为资本生产率的总配置效应,G[,U] 为总的资本生产率增长率,G[,Ui]为i所有制工业的资本生产率增长率。
表8 是以各所有制工业为基础计算的综合要素生产率的总配置效应。从表中可以看到,工业资源的总体再配置效应是随着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动而不断上升的,“六五”期间为0,“七五”期间为0.5%,“八五”期间上升到2.1%,资源总配置效应对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也由0上升到7.2%以至17.2%, 这说明所有制结构的变动使工业资源的总体再配置更加有效, 各所有制工业的增长关系趋于协调。 从总体上看, 1981~1995年间,工业资源总配置效应为0.8%, 对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为27.6%,对工业产出增长的贡献为8.2%, 这表明工业所有制结构变动明显促进了生产率增长和工业增长。
表8 所有制结构变动中的工业资源总配置效应
年平均增长率(%) 总配置效应的贡献(%)
年份G[,A] ∑P[,i]G[,Ai] TRE
TRE/G[,A]
TRE/G[,V]
1981~1985
3.3 3.30.0 0.0 0.0
1986~1990
0.6 0.10.583.3 7.2
1991~1995
5.0 2.92.142.017.2
1981~1995
2.9 2.10.827.6 8.2
注:G[,A]为总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率;G[,Ai]为i所有制工业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率,P[,i]为i所有制工业的总产值比重,P[,i] =V[,i]/V;TRE为工业资源总配置效应;G[,V]为工业总产值增长率。
资料来源:表5和表1。
从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的总配置效应看(表9和表10), 它们也在所有制结构的变动中表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在三个五年计划中,劳动生产率的总配置效应由-0.7%上升到0.4%再上升到2.8%, 资本生产率的总配置效应由0.8%到0.6%再到1.0%, 这说明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动使劳动资源再配置和资本资源再配置更加有效,劳动投入的增长关系和资本投入的增长关系趋于协调。在1981~1995年的工业增长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总配置效应为1.8%, 对总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为29.0%,对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和产出增长的贡献大体为37.2%和11.0%;资本生产率的总配置效应为0.8%, 它大大地减少了资本生产率的负增长,对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和产出增长的贡献大体为11.0%和3.3%。这些数字表明, 工业所有制结构变动推动了劳动资源和资本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对工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的提高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表9 所有制结构变动中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总配置效应(%)
1981~1985
1985~1990
年均增长率
G[,Y] 4.7 3.9
∑P[,i]G[,Yi] 5.4 3.5
A(Y) -0.7 0.4
总配置效应的贡献
A(Y)/G[,Y] -14.910.3
A(Y)×0.6/G[,A] -12.740.0
A(Y)×0.6/G[,V] -4.1 3.5
1991~1985
1981~1995
年均增长率
G[,Y]10.1 6.2
∑P[,i]G[,Yi] 7.3 5.4
A(Y) 2.8 1.8
总配置效应的贡献
A(Y)/G[,Y]
27.729.0
A(Y)×0.6/G[,A] 33.637.2
A(Y)×0.6/G[,V] 13.811.0
注:G[,Y]为总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G[,Yi]为i所有制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A(Y)为劳动生产率的总配置效应;其余同表8。
资料来源:表5、表1和表8。
表10 所有制结构变动中工业资本生产率的总配置效应(%)
1981~1985
1985~1990
年平均增长率
G[,U] 1.1-4.4
∑P[,i]G[,Ui] 0.3-5.0
A(U) 0.8 0.6
总配置效应的贡献
A(U)/G[,U]
72.7 -
A(U)×0.6/G[,A]
9.740.0
A(U)×0.6/G[,V]
3.1 3.5
1991~1995
1981~1995
年平均增长率
G[,U]-2.7-2.0
∑P[,i]G[,Ui]-3.7-2.8
A(U) 1.0 0.8
总配置效应的贡献
A(U)/G[,U] - -
A(U)×0.6/G[,A]
8.011.0
A(U)×0.6/G[,V]
3.3 3.3
注:G[,U]为总的资本生产率增长率;G[,Ui]为i所有制工业的资本生产率增长率;A(U)为资本生产率的总配置效应;其余同表8。“—”表示贡献率无意义。
资料来源:表5、表1和表8。
三、所有制结构变动引起的工业产业结构变动
1.轻、重工业结构的变化
国有工业与非国有工业的轻、重工业结构存在着较大差别(见表11)。从工业总产值结构看,1984年,国有工业的轻工业比重为41.3%,而集体工业和其他类型工业的轻工业比重为61.9%和62.6%,分别比国有工业高20多个百分点。虽然非国有工业的重工业比重逐步上升,轻工业比重有所下降(国有工业的轻工业比重也在下降),但到1995年,集体工业的轻工业比重为50.3%,“三资”工业的轻工业比重为58.6%,仍分别比国有工业高18.5和26.8个百分点。因此,在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动中,随着非国有工业的产出比重上升,就使整个工业中轻工业的比重上升,重工业比重相应下降,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90年代以前重工业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
表11 各所有制工业产出中轻、重工业构成①(%)
1984
1990 1993
1995
国有工业
轻工业 41.3
40.9 30.3
31.8
(29.1) (25.9)
重工业 58.7
59.1 69.7
68.2
(70.9) (74.1)
集体工业
轻工业 61.9
58.4 49.6
50.3
(47.6) (45.7)
重工业 38.1
41.6 50.4
49.7
(52.4) (54.3)
其他类型工业②
轻工业 62.6
64.9 60.7
58.6
(60.8) (53.1)
重工业 37.4
35.1 39.3
41.4
(39.1) (46.9)
注:①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数字;产出指标为工业总产值,1993和1995 年的括号内数字为工业增加值; 均以当年价格计算。 ②1993 和1995年数字为独立核算“三资”工业企业数字。
资料来源:根据《工业统计年报》(1984、1990、1993)、《中国统计年鉴》(1996)、《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国有、三资、乡镇卷)等资料计算。
90年代以来,国有工业的重工业比重大幅度提高,近几年重工业的总产值比重接近70%,但由于非国有工业中的轻工业比重仍高达50%以上,加上它们的产出比重已大大超过国有工业,因而在整个工业中,轻工业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轻工业在工业总产值结构中的比重下降幅度不大,并且这种下降还主要是因为轻、重工业价格结构变动的影响。
不过,从增加值结构的变动看,与总产值结构相比,各所有制工业中轻工业比重的下降幅度较大,重工业比重的上升较为明显。1995年与1993年相比,国有工业中轻工业的总产值比重上升1.5个百分点, 而增加值比重却下降3.2个百分点;集体工业中, 轻工业的总产值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但增加值比重下降1.9个百分点;“三资”工业中,轻工业的总产值比重下降2.1个百分点,但增加值比重的下降幅度达7.7个百分点。因此,工业增加值结构中的重工业化进程明显快于总产值结构中的变化,尽管非国有工业的轻工业比重高继续影响着重工业化过程的演进。
2.加工工业与原料工业结构的变化
在表12中,加工工业是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加工业与重加工业之和。从表中可以看到,加工工业与原料工业的构成,国有工业与非国有工业的差别很大。1984年,在国有工业的总产值结构中,加工工业的比重为36.2%,原料工业的比重为25.0%,二者之比为1.45;而在集体工业的总产值结构中,加工工业的比重为54.4%,原料工业的比重为6.8%, 加工工业是原料工业的8倍;在其他类型工业的总产值构成中, 加工工业的比重为63.0%,原料工业的比重为3.5%, 加工工业是原料工业的18倍。到1995年,集体工业的加工工业比重下降为46.6%,原料工业比重上升为15.4%,二者之比降低为3.03;“三资”工业的加工工业比重下降为52.6%,原料工业比重上升为10.6%,二者之比降低为4.96;但是,与国有工业相比(加工工业与原料工业之比下降为0.95),非国有工业的加工工业比重仍高得多。从增加值结构看,加工工业与原料工业之比,国有工业1993年为0.81,1995年为0.71, 而集体工业1993年为2.96,1995年为3.31,“三资”工业分别为5.34和4.20, 非国有工业与国有工业的结构差别也十分悬殊。因此,非国有工业产出比重的不断上升,就引起了整个工业中加工工业比重的迅速上升,使我国高加工度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并导致了80年代中期以来加工工业与原料工业的结构矛盾。
表12 各所有制工业产出中加工工业与原料工业比重①(%)
1984 1993 1995
1.加工工业36.2 39.3 31.5
(28.5)(25.2)
2.原料工业25.0 26.8 33.3
(35.1)(35.3)
3.=1/21.45 1.47 0.95
(0.81)(0.71)
集体工业
1.加工工业54.4 49.6 46.6
(48.2)(49.3)
2.原料工业 6.8 13.0 15.4
(16.3)(14.9)
3.=1/28.00 3.82 3.03
(2.96)(3.31)
其他类型工业②
1.加工工业63.0 57.7 52.6
(52.9)(51.7)
2.原料工业 3.5 5.8 10.6
(9.9) (12.3)
3.=1/218.0 9.95 4.96
(5.34)(4.20)
注:①加工工业为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加工工业与重加工业之和;加工工业与原料工业的比重为占各所有制工业产出的比重。全部数字均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数字,产出指标为工业总产值,1993和1995年的括号内数字为工业增加值,均以当年价格计算。②1993和1995年数字为独立核算“三资”工业企业数字。
资料来源:同表11。
虽然从90年代以来国有工业中加工工业比重下降而原料工业比重上升,非国有工业也表现出某些类似的态势,但由于非国有工业的加工工业比重仍相当高,原料工业比重还很低,同时非国有工业的产出比重已经很高,因而在整个工业中,加工工业继续高速增长而原料工业的增速仍较低,加工工业与原料工业比例关系不协调的问题依然存在。
3.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表13提供了1995年国有工业、集体工业和“三资”工业中制造业产出构成的比较数据。制造业在各所有制工业增加值结构中的比重,国有工业为67.6%,集体工业为89.6%,“三资”工业为91.9%,非国有工业的制造业比重大幅度高于国有工业。也就是说,国有工业中采掘业和电力煤气水生产供应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集体工业尤其是“三资”工业在这些产业的比重则相对低得多。
表13 1995年国有工业、集体工业和“三资”工业的制造业产出构成比较①(%)
国有工业中制造业
集体工业中制造业
部门的增加值比重
部门的增加值比重
全部制造业 67.6 89.6
食品加工业
2.8
3.7
食品制造业
0.9
1.6
饮料制造业
2.5
1.3
烟草加工业
7.2
0.2
纺织业
3.9
9.8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
0.3
4.0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造业
0.2
2.1
木材加工及竹藤草制造业
0.2
1.4
家具制造业
0.1
0.9
造纸及纸制品业
1.1
2.5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
0.7
1.2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0.1
1.0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6.1
0.9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6.4
5.9
医药制造业
1.5
1.0
化学纤维制造业
0.7
0.7
橡胶制品业
0.7
1.1
塑料制品业
0.3
3.2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3.8 11.4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9.8
3.9
有色金属治炼及压延加工业 2.3
2.0
金属制品业
0.7
5.7
普通机械制造业
3.3
6.6
专用设备制造业
2.7
4.1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5.1
4.4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7
6.3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 1.9
1.9
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
0.5
0.8
其他制造业
0.1
"三资"工业中制造业
部门的增加值比重
全部制造业91.9
食品加工业 4.0
食品制造业 2.6
饮料制造业 2.9
烟草加工业 0.1
纺织业 7.0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 6.7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造业 4.0
木材加工及竹藤草制造业 0.9
家具制造业 0.6
造纸及纸制品业 1.4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 0.8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1.4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0.2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5.0
医药制造业 2.6
化学纤维制造业 0.8
橡胶制品业 1.2
塑料制品业 2.7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4.1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9
有色金属治炼及压延加工业
1.2
金属制品业 3.5
普通机械制造业 3.7
专用设备制造业 1.7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7.3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5.4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 14.4
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 1.7
其他制造业 2.1
注: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数字,以当年价格计算。产出构成分别以国有工业、集体工业和“三资”工业的增加值为10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 )、 《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国有、三资、乡镇卷)等有关资料计算。
在制造业中,国有与非国有工业的产业分布特点具有明显差异。在一些具有垄断性的行业和主要的原料工业部门,国有工业的比重大大高于集体工业和“三资”工业,如烟草加工、石油加工及炼焦、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国有工业中的比重分别为7.2%、6.1%和9.8%, 三者之和高达23.1%,而集体工业中这三个行业的比重加起来才5.1 %,“三资”工业中这几个行业的比重之和才2.2%。 集体工业中明显比国有工业比重高的行业主要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高达11.4%)、纺织业(达9.8%)、普通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金属制品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等,这些行业的比重之和达到43.8%;“三资”工业中明显比国有工业比重高的行业主要是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高达14.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达7.3%)、纺织业、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这些行业的比重之和达到41.0%。可以说,集体工业和“三资”工业(其他类型工业中比重最大的所有制工业)与国有工业在制造业结构上有着较为明显的产业分工,因此,非国有工业的比重上升在制造业的很多部门补充了国有工业的不足或基本取代了国有工业的作用,对于制造业内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
值得重视的是,非国有工业中技术密集度较高的机电产业的比重明显高于国有工业。1995年,普通机械、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电子及通讯设备、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等制造业部门在各所有制工业增加值结构中的比重之和,国有工业为15.2%,集体工业为24.1%,“三资”工业为34.2%,非国有工业大幅度高于国有工业;这些机电行业在各所有制工业的制造业增加值结构中的比重之和,国有工业为22.5%,集体工业为26.9%,“三资”工业为37.2%,非国有工业也明显高于国有工业。因此,在非国有工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整个工业结构或制造业结构中的机电产业比重是相应上升的,这对于推动我国技术集约化的发展,加快制造业结构高度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然,非国有工业中还有一些非独立核算的乡属工业和大量的农村工业,在我国农村工业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它们的产出比重也在增大,但它们的产业发展层次和技术水平往往较低。从表14看,1995年全部乡属及主要农村工业的制造业比重达92.3%(其中乡属工业高于村办工业),主要集中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金属制品业、食品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等部门,它们的机电产业比重虽然也达19.5%,但加工深度和技术层次一般较低。村办工业的制造业结构与乡属工业很相似,而产业发展水平总的说更低一些。对于这部分非国有工业来说,它们的比重增大会引起整个工业中制造业尤其是加工工业的比重上升,但对整个加工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发展层次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表14 1995年乡村工业产出中制造业部门构成①(%)
全部乡属及 全部
主要农村工业② 乡属工业
全部制造业 92.3 92.5
食品加工业
6.3
6.0
食品制造业
2.1
2.1
饮料制造业
1.2
1.5
烟草加工业
0.0
0.0
纺织业
9.5 11.7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
5.1
4.7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造业
3.2
3.0
木材加工及竹藤草制造业
1.7
1.6
家具制造业
1.2
0.9
造纸及纸制品业
2.8
2.5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
0.8
0.6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1.1
1.0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0.9
0.7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5.4
5.9
医药制造业
0.8
0.9
化学纤维制造业
0.9
1.2
橡胶制品业
1.1
1.1
塑料制品业
3.7
3.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1.5 11.6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4.4
4.2
有色金属治炼及压延加工业 2.5
2.8
金属制品业
6.6
5.6
普通机械制造业
6.1
5.3
专用设备制造业
3.0
3.5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3.2
3.3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5.2
5.6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 1.4
1.6
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
0.6
0.5
全部
农村工业
全部制造业91.0
食品加工业 7.1
食品制造业 2.0
饮料制造业 1.2
烟草加工业 0.3
纺织业 6.8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 4.4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造业 2.7
木材加工及竹藤草制造业 1.9
家具制造业 1.4
造纸及纸制品业 3.2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 1.0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1.2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0.8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5.0
医药制造业 0.5
化学纤维制造业 0.5
橡胶制品业 1.1
塑料制品业 4.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3.9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4.1
有色金属治炼及压延加工业
2.0
金属制品业 7.3
普通机械制造业 6.6
专用设备制造业 2.5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3.0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4.6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
1.2
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 0.6
注:①为新规定的工业总产值的构成,以当年价格计算。②为全部乡属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村办、农村合作经营、 农村私营和农村个体工业企业的总体数字。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国有、三资、乡镇卷)有关数据计算。
四、在所有制结构变动中促进工业增长质量的提高
1.如何看待工业所有制结构变动的作用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动明显地促进了工业增长效率的提高和工业资源总配置效应的上升,对工业经济效益水平的变动具有某些积极的影响,对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和技术集约化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1980~1995年期间,我国工业增长速度加快,特别是工业增长效率与改革前相比大幅度提高,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二是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实证分析表明,后者具有更大的作用。非国有企业不仅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国有企业,而且增长效率也明显更高(国有企业的增长效率与改革前比较也有所上升),同时所有制结构向非国有企业倾斜产生了不断上升的资源总配置效应。
所有制结构变动促进工业增长效率提高的原因在于推动了工业发展的市场化和外向化。我国推进改革开放的方向是促进市场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而所有制结构的变动则大大地加快了这一进程。非国有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的迅速发展,不仅增加了供给,繁荣了市场,而且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竞争,提高了市场机制的调节程度,有力地促使着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不断提高经济效率;同时,在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又促使各种企业不断走向国际市场,除了“三资”企业之外,乡镇企业也已成为推动经济外向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正是非国有企业的迅速发展而推动的这种新的竞争格局和外向发展态势的形成,大大地促进了工业增长效率的提高工业资源总配置效应的上升。
这样看来,应当继续推动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和所有制结构的变动。我国工业转变增长方式和提高增长质量主要取决于工业企业的体制改革,企业体制改革的出路有两条,一是推进国有企业的制度变革,二是进一步推动非国有企业的发展。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及其竞争地位的提高,也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加快制度变革从而提高经济效率。因此,应当进一步推动各种所有制企业在平等竞争的基础上自由发展,特别是为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迅速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从理论上说,只要所有制结构的变动带来资源总体再配置效应,这种结构变动就是有效的和合理的,也符合经济发展的硬道理,只有所有制结构的变动导致资源总配置效应下降时,才有从宏观上加以调控的必要。
2.如何在所有制结构变动中促进工业增长质量的提高
“九五”至2010年期间,在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和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工业所有制结构将进一步变动,非国有工业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特别是乡镇工业、“三资”工业和股份制工业将继续迅速发展,同时国有工业的比重将继续下降。但如果把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看作国有工业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那么国有工业的比重将不再降低。所有制结构的变动不会影响公有制工业的主体地位和国有工业的主导作用。因为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加起来仍占工业结构的绝对比重,它们在工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不会动摇;同时国有工业和国有控股工业仍将在重要的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部门占有较高比重,通过这些重要工业部门而影响整个工业经济的运行,国有工业仍将在我国工业的中长期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所有制结构的变动中促进工业增长质量的提高。从中、长期看,在非国有工业迅速发展和各所有制工业相互竞争的条件下,整个工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工业增长效率的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和工业资源总配置效应的上升(综合要素生产率的总配置效应为正数)大概也是没有问题的,但工业经济效益水平和工业产业结构在所有制结构的进一步变动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势,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从1995年独立核算工业中各所有制工业的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看(见表7),资金利税率,国有工业为8.0%,集体工业为8.9%, 其他类型工业为8.5%(其中“三资”工业为7.5%,股份制工业为11.3%,私营工业为17.1%);每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国有工业为11.0%,集体工业为7.3%,其他类型工业为9.0%;全员劳动生产率,按工业增加值计算,国有工业为1.90万元/人年,集体工业为1.29万元/人年,其他类型工业为3.33万元/人年(其中“三资”工业为3.62万元/人年,股份制工业为3.14万元/人年,私营工业为2.57万元/人年);工业增加值率,国有工业为27.6%,集体工业为20.3%,其他类型工业为21.7%;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国有工业为1.42次/年,集体工业为1.94次/年,其他类型工业为1.63次/年;平均每一职工创造的利税,国有工业为6569元,集体工业为3464元,其他类型工业为11560元。 再根据有关研究文献(张昕,1997)提供的数据,各所有制工业的总资产报酬率(利润、税金与利息支出之和除以平均资产总额),国有工业8.7%, 集体工业11.0%,“三资”工业8.2%,股份制工业10.7%,私营工业 18.5%;净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除以平均所有者权益),国有工业4.1 %,集体工业9.2%,“三资”工业7.4%,股份制工业10.3%,私营工业24.6%;成本费用利润率,国有工业2.7%,集体工业8.9%,“三资”工业4.2%,股份制工业8.2%,私营工业2.6%。因此, 如果各所有制工业的经济效益水平均保持不变,同时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那么非国有工业的比重上升将使整个工业在以上大多数指标的效益水平有所提高,只有每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和工业增加值率两个指标的效益水平将有所下降。
为了在所有制结构的变动中促进工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既要通过加快国有企业的制度变革提高它们在大多数指标的效益水平,又要推动非国有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提高销售收入利税率和增加值率,还要通过加强对“三资”企业的监督管理来改变它们的利税率水平(“三资”工业的利税率低,与外资企业转移利润和偷漏税的行为有很大关系)。总的说来,在工业所有制结构的进一步变动中,促进国有工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点是加快制度变革,促进乡镇工业尤其是农村工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点是加强技术进步政策的作用,促进“三资”工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点是完善政策法规以加强监督管理。
从独立核算工业中各所有制工业的产业构成看,在1995年的工业增加值结构中,国有工业的轻、重工业比重为25.9∶74.1,而集体工业的轻、重工业比重为45.7∶54.3,“三资”工业的轻、重工业比重为53.1∶46.9;国有工业的加工工业与原料工业比重为25.2∶35.3,而集体工业为49.3∶14.9,“三资”工业为51.7∶12.3;机电产业的比重,国有工业为15.2%,集体工业为24.1%,“三资”工业为34.2%。因此,如果各所有制工业的产业构成保持不变,同时排除各产业部门价格结构变动的影响,那么随着非国有工业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在整个工业的产业结构中,轻工业的比重将有所下降,重工业的比重将有所上升;加工工业的比重将较大幅度提高,原料工业的比重将继续降低;机电产业的比重则会较快上升(制造业中的机电产业比重也将明显上升)。也就是说,在工业所有制结构的进一步变动中工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过程将继续演进,但工业内部结构的不协调问题仍将存在。
为了在所有制结构的进一步变动中加快工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进程,并减弱工业内部结构的失衡态势,工业产业结构政策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进一步引导非国有企业向原料工业部门流动,通过提高各所有制工业在这一领域的竞争程度,改变国有工业的垄断地位,促进原料工业部门(尤其是其中的国有工业部门)提高生产率,增加产出,使原料工业在不增加以至减少投入比重的条件下保持产出比重的相对稳定;同时利用经济相对紧缩从而加工工业领域竞争激烈的有利条件,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乡镇工业特别是农村工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降低物质消耗比重,减轻对原料工业部门的需求压力,使工业结构继续高加工度化的过程中加工工业与原料工业的矛盾趋于缓和。第二,在保持非国有工业在机电产业等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产业部门的发展势头的条件下,通过加快乡镇工业的技术进步来提高它们在这些产业的技术层次和加工深度,同时提高国有工业以及国有控股工业在这些领域的投入比重和产出比重(相应降低国有工业在一般加工工业和基础工业的比重),加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在发展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导作用,使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动与加工工业结构的高度化和技术集约化的发展结合起来。第三,采掘业和电力煤气水生产供应业等目前国有工业垄断性较强的部门,也应当在所有制结构的变动中进一步引进和发展非国有企业,适度降低国有工业的比重和垄断地位,提高各所有制工业的竞争程度,促进资源流动和优化配置。在这方面,可通过股份制的形式,来解决产业规模经济要求高与非国有企业资本规模小的矛盾,协调投资主体多元化与国有企业主导作用的关系,并使小型乡村工业与现代大工业的运作方式联系起来。原料工业中进一步发展多种所有制企业的出路,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