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墨子学术讨论会综述_墨子论文

全国墨子学术讨论会综述_墨子论文

全国墨子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墨子论文,研讨会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墨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在先秦诸子中,儒墨并为显学。西汉以后墨学式微,失去了与儒学分庭抗礼的优势。尽管如此,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墨子及墨学的影响依然存在,尤其在中国文化史上,墨子依然占有很重要的位置。1997年10月10日—12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专家学者云集墨子的故里——河南省鲁山县,就墨子的里籍、墨子的思想以及墨学与中国文化诸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墨子里籍问题

关于墨子的里籍问题,由于历史记载不详,给后人研究墨子何方人氏设下了诸多悬念,因此根据史书片言只语的记载产生了种种说法。大致说来,关于墨子的里籍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宋国人说;二是鲁国人说;三是鲁阳人说;四是印度人说;五是阿拉伯人说;六是齐国人说;七是滕州人说。比较上述七种观点,争论焦点是墨子是鲁国人还是鲁阳人,或墨子是鲁山人还是滕州人。因鲁山属于河南,鲁国、滕州属于山东,故此关于墨子的里籍就成了河南和山东之争。

在这次讨论会上,争论的焦点仍然是墨子的里籍问题。

有些学者之所以断定墨子为鲁国人,主要依据的史料是东汉学者高诱在《吕氏春秋》里的注,“墨子名翟,鲁人也”。但这个鲁是鲁国之鲁,还是鲁阳之鲁,高诱没有说明。近代学者孙诒让在《墨子闲诂》中说鲁即鲁国之鲁,断定墨子为鲁国人,但细细推究其说,实为牵强。在这次会议上,许多学者综合前人及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孙氏的观点提出了质疑。首先是对“自鲁趋而往,十日夜至郢”的理解。持墨子为鲁国人说的学者认为此鲁即鲁国。若真为鲁国,在当时条件下,十日夜行二三千里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倒是从鲁阳至郢,十日夜行千余里,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可见此话中的鲁为鲁阳,而非鲁国。其次是对“墨子南游于楚”的理解。持鲁国说的学者认为,墨子若为鲁阳人,当云南游于郢,而不能说南游于楚,断定墨子为鲁国人。其实鲁阳在春秋时属郑也属楚,原非楚地;再者墨子虽为鲁阳人,但云游天下,常往返于宋、鲁、齐、卫、楚之间,已无固定的国属。仅从字义上去理解,显然有些牵强。最后是对“北方贤圣人”和“臣北方之鄙人也”的理解。孙氏以此认为墨子为鲁国人非鲁阳人。这仅仅是形式上的推论,并非实际考证。《墨子》书中有多处和鲁阳文君的对话,说明其关系的特殊。经过学者们的广泛讨论,认为说墨子是鲁国人,从材料上或考证上讲,都站不住脚,如果结合当时历史之现实,只有鲁阳才是正确的。

持鲁国说者由来已久,但近几年又有一些学者提出了滕州说,即认为墨子为山东滕州人。在这次会上,针对滕州说一些学者同样提出了质疑。持滕州说的学者断定墨子为滕州人,依据是一从姓氏上推断“目夷”就是“墨胎”,墨子即为目夷子的后裔,目夷在今山东滕州,故墨子为滕州人。关于墨氏,过去有两种说法,一是孤竹君墨胎氏,二是宋公子目夷氏,一是商汤所封,一是宋公所赐,这两个氏并非一回事,说“目夷”即为“墨胎”,实为臆断。二是从文化氛围上辨析。持滕州说者认为邹鲁文化是伦理文化,而荆楚文化是艺术性文化,且邹鲁文化高于荆楚文化,所以墨子学说只能产生于邹鲁大地,而不能产生在落后的荆楚之域。邹鲁文化和荆楚文化孰优孰劣,并不是产生历史伟人的主要依据,再者邹鲁文化是否就高于荆楚文化或其他文化,不是研究者随心所欲的断言。因此把这些作为墨子产生于滕州,实有些荒谬。再者,墨子的思想多受夏文化的影响,东夷文化影响较少,儒墨所表现出来的差异,证明两种文化根本不同源,说儒家源于东夷文化,可以,说墨家也源于东夷文化,有悖事实。墨家源于夏文化,而鲁阳属于夏文化圈,这也证明墨子是鲁阳人,而非鲁国人,更非滕州人。

在对鲁国说、滕州说提出质疑的同时,许多学者从历史记载、考古发现、口碑材料、方言民俗诸多方面详尽论述了墨子的故里在鲁山的观点,给人一种厚实可信之感。从历史记载来看,证明墨子为鲁山人的主要是地方史志,清嘉庆年间修的《鲁山县志》,有墨子的详细记载,而同时代的山东省和滕州有关志书中未提及墨子,可见墨子是鲁山人而非山东曲阜人或滕州人,如果真是当地历史名人,志书中是不会没有反映的。此其一。从历代名家研究成果及考古资料来看,也能证明墨子为鲁山人。说墨子为鲁山人,历代研究成果主要有:东汉学者高诱《吕氏春秋注》、清代考据学家毕沅的《墨子注》和武亿的《跋墨子》均持墨子为鲁山说,而毕沅曾任山东巡抚,武亿曾任山东博山县知县,此二人持墨子为鲁山人而非鲁国人,更非滕州人,就很说明问题。当代学者持鲁阳说的更非少数,如台湾著名学者柏杨和当代学者刘蔚华对此均有认真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是可信的,学风是严谨的。这些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文物资料方面,河南鲁山保存了大量关于墨子的文物遗址,如“墨翟故里”碑、“墨子贤圣人”碑、墨子隐居处古遗址、墨子讲学处古遗址、墨子庙遗址、墨子洞等等,这些都是证明墨子为鲁山人的旁证,而在山东曲阜、滕州是很难找到这些文物资料的。此其二。从口碑资料来看,在鲁山有许多关于墨子的传说,诸如关于墨子的出世、学艺、传教、游说、隐居等。如果墨子不是当地人,数千年来人们很难编造出这些动人的传说。此其三。从方言来看,在《墨子》一书中保留了大量的鲁山方言,过去人们对此颇难理解,一旦辅之以鲁山方言,许多话就非常明了。这些用语出现在《墨子》一书中,足以证明墨子乃鲁山人,而非山东人,在山东方言里是没有这些用语的。此其四。此外鲁山有墨子后裔、墨家传人、墨家遗风、遗事等。这些材料完全可以断定墨子为鲁山人而非鲁国人,更非滕州人。

墨学与中国文化

墨学与中国文化是这次讨论会的又一热点。许多学者对墨学的内容、地位、意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对墨学与当代社会的关系进行了剖析,揭示了墨学的现代价值。

墨学在春秋战国之际与儒学并为显学,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墨学中衰,主要是其尚贤、非攻、兼爱、节用、尚同思想不合统治者需要。但墨子思想并没有完全消失,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墨家的“兼爱”思想更多的体现在侠义方面,重诺守信,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施恩不图回报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墨家的“非攻”、“兼爱”、“尚同”更成为热爱和平的典范,成为古代人道主义的典型学说。他的许多思想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甚至在今天的新文化建设中都有积极的意义。

学术研究的态度问题

针对这几年全国各地争历史文化名人的问题,许多学者对当前的学术研究风气提出了一些看法。大家认为这几年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名人之争,问题的关键在于想通过历史名人来提高本地区的知名度,促进经济旅游的发展,即所谓“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这样做对宏扬历史文化,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一些学者出于狭隘的地方观念,在学术研究中掺入了大量的感情色彩,排斥异己,听不进不同的声音,甚至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干扰正常的学术活动,这种风气是极为不正常的。如果听之任之,势必给学术研究带来不良的后果。在学术研究中,应积极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历史,以严谨的学风研究历史,还学术领域一块净土,这样才有利于学术繁荣,也才能做到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这次研讨会上,恰逢河南省墨子学会成立。在千呼万唤之后河南省终于有了研究墨子的专业性学术团体,这对于深入开展墨学研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标签:;  ;  ;  ;  ;  ;  ;  

全国墨子学术讨论会综述_墨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