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略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虽然平时也注意听、说训练,课堂上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简单交流,实际使用中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脑袋中虽装满了单词和短语,可惜无法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或使用不当,交际中就会产生错误。
在教学中,从基础抓起,培养文化意识就是让学生一开始就通过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也包括其他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来加深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并反过来加深对自己祖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形成一种世界意识,使学生掌握在不同的场合使用恰当、得体的,真实、地道的英语。
一、典故和习语
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义、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如文化中的习语,习语的意义往往借助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典故而形成,约定俗成地构成特定的整体意义。
如:形容一个人“脾气倔强,不肯轻易改变主意”,在汉语中说“犟得象头牛”,在英语中说:“as stubborn as a mule”(犟得象头骡子)。
二、词汇
词汇在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经常在报刊上见到以下几种用法:
比喻的用法:donkey(驴;民主党), elephant(象;共和党),fat cat(肥猫;竞选运动重要捐助人),dark horse(黑马;出人意料被提名为候选人或当选的人)。
委婉语的用法:sex worker(妓女), adult film(色情影片), inner city(贫民区), sanitary engineer(清洁工), landscape engineer(园丁)。
借代的用法:Capitol Hill/ Hill表示“国会”,Foggy Bottom表示“美国国务院”, Hollywood 表示“美国电影业”, Madison Avenue 表示“美国广告业”。
另外,对于复合词,切记,不可采用将这两个词义机械相加的方法来理解其意义。如:Busy boy,其中 boy 泛指某类人,而与 busy 合成的复合词已赋有新的意义,意为“爱管闲事、干涉他人事物的人”。大忙人≠ busybody ,汉语中为“大忙人”可译为 a very busy person,也可以直接说: He/She is always busy. He/She is always busy with something.还须注意某些与中文看似相同但文化涵义不同的词语。例如:Big Brother 不是哥哥,而是(专制国家或集团的)头目;soccer parent 不是爱踢球的家长,而是陪送观看孩子踢球的家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成语
即由几个不同单词组合成新的固定含义,而与原词部分或完全脱离。
如:Pull over!把车子开到旁边。Drop me a line!写封信给我。Give me a ring=Call me!来个电话吧!For here or to go?堂食或外卖。What's up=What's happening=What's new?见面时随囗问候的话“最近在忙什么?有什么新鲜事吗?”一般的回答是“Nothing much!”或“Nothing new!”
四、交际中的禁忌语和不同的约定俗成
由于中西方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标准、社交礼仪等诸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势必影响着语言的运用,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规约和说话规约。有些问题纯粹是私人问题,包括个人年龄、体重、薪金、财产价值、宗教信仰、私生活等。这就是交际中的禁忌语,我们最好尊重他们的习惯,避而不谈。
认识对方:教材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使人会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受表扬:在对待赞扬(compliment)的态度上,东西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国人遵照“谦虚原则”(modesty principle),采取的是“拒绝+否定”的态度;而英美人则遵循“以礼待礼”的“礼貌原则”(polite principle),采用“接受+同意”的模式。
五、形体语言
打手势是我们面对面交流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却也是个必须注意的问题。打手势时,动作稍有不同,就会与原来的意图有所区别;对同一种手势不同文化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如有不慎也会引起意外的反应。如: victory(胜利)的 V 形手势──用食指和中指构成 V 形。做这个手势时,手心要对着观众,如把手背对着观众所做的手势不是表示“胜利”的 V 形,而是一个下流的动作;握紧拳头翘起拇指,拇指朝上,表示赞扬;拇指朝下则表示轻蔑、侮辱。
两个男青年或两个女青年同行时,其中一个搭着另一个肩膀或两个人手拉手向前走,西方人就认为不合适,同性男女一过了童年时期,就不应两个人手拉手或一个人搭着另一个人的肩膀走路,这意味着同性恋,在任何国家里,同性恋一般都遭到社会的强烈反对;而在中国这只表明他们是好朋友,而青年或成年男女无论是否是夫妻或情侣在公众场合过分亲密则被视为不当。
以上谈到的文化差异中的细节仅仅只是对作为教师所肩负的文化导介的神圣职责的管窥锥指,仅作抛砖引玉。
论文作者:黎 洁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3年11月总第13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5
标签:英语论文; 文化论文; 语言论文; 的人论文; 意义论文; 手势论文; 差异论文; 《素质教育》2013年11月总第13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