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绍霞[1]2003年在《细胞生长分化标志分子在HPV感染中的免疫组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研究HPV感染引起的疣类病变中角蛋白10(keratin10)、角蛋白17(keratin 17)、角蛋白16(keratin 16)、角质形成细胞转谷酰胺酶(Transglutaminase of keratinocyte,TGk)、细丝聚集素(Filaggrin)五种分子标记物的表达情况,以此分析HPV感染性疣皮损中角质形成细胞的生长分化过程是否存在着异常,并探讨上述分化标志分子在HPV感染性疣病理改变中的意义。 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免疫组化方法——LAB(Label [strept]Avidin-Biotin)法,原位检测了K10、K17、K16、TGK、Filaggrin在扁平疣、寻常疣、尖锐湿疣中的表达情况,并与银屑病皮损相比较。 结果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①K17在正常皮肤表皮各层染色阴性;在寻常疣的染色中2例出现阴性,8例出现强阳性,与正常皮肤染色有显着差异(P<0.01);在尖锐湿疣染色中10例标本均出现强阳性,与正常皮肤染色有显着差异(P<0.01);在扁平疣的染色中,8例出现阴性,2例在棘层上部出现弱阳性,与正常皮肤染色相比无差异。②K16在正常皮肤表皮各层染色阴性,或者仅基底层呈弱阳性;在扁平疣的染色中,2例出现阴性,8例出现阳性,但染色呈灶状且分散。与正常皮肤染色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在寻常疣的染色中10例均出现强阳性,与正常皮肤染色有显着差异(P<0.01);在尖锐湿疣染色中10例标本均出现强阳性,与正常皮肤染色有显着差异(P<0.01)。K16/K17在银屑病、寻常疣、尖锐湿疣叁者中的染色无差别,而叁者与扁平疣相比均有差别。③TGK在正常人皮肤仅见颗粒层阳性,其它各层染色阴性;在扁平疣、寻常疣、尖锐湿疣和银屑病中,TGK染色从皮损颗粒层向棘细胞层扩散延伸,染色强度明显增强。四种疾病与正常皮肤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④Filaggrin在正常皮肤标本中仅分布于角质层及颗粒层,而在HPV感染性疣中,Filaggrin不仅表达于角质层和颗粒层,还可向棘细胞层扩散延伸,在10例扁平疣、10例寻常疣、10例尖锐湿疣皮损中均为阳性染色,与正常皮肤染色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而在尖锐湿疣和银屑病皮损的标本中,Pilaggrin的染色微弱且分散,二者相比无差别,二者与扁平疣和寻常疣相比有差别。⑤K10在正常皮肤中为基层上染色,10例扁平疣、10例寻常疣、10例尖锐湿疣、10例银屑病皮损也均为基层上染色,染色强度和部位与正常皮肤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①K10在HPV感染性疣和正常皮肤中的染色几乎是相同的,这提示:K10作为一种早期分化标志分子,在正常皮肤与HPV感染性疣中的表达是相似的;TGK作为一种终末分化标记分子,在叁种病毒性疣的表达是相似的,与正常皮肤比较中文摘要有显着差异,这提示叁者都存在终末分化异常。②K17在扁平庆皮损中染色为阴性,而在寻常庆、尖锐湿虎皮损中为阳性,这提示:扁平庆的异常增生比寻常庆、尖锐湿庆要弱,这与扁平庆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相一致;K17与炎症的发生有关,在叁种庆的病理改变中,扁平庆的炎症现象最微弱,这与K17的染色阴性相吻合。③在KI6的染色中,扁平庆皮损的染色比寻常庆、尖锐湿庆皮损要微弱且分散,这也提示扁平庆异常增生比寻常庆、尖锐湿庆弱。④在Fi laggrin的染色中,尖锐湿庆皮损的染色比扁平疵、寻常庆皮损要弱,细丝聚集素与细胞的凋亡机制有关,这提示尖锐湿庆中的负反馈稳定机制的发挥可能会比扁平庆、寻常庆弱。⑥在皮损区和非皮损区的交界处,随着表皮厚度的逐渐变薄,K17月(16、TGK、Filagghn四种分子标记物的表达趋向于正常皮肤。这提示:上述分子的异常表达与扁平疵、寻常疵、尖锐湿庆皮损的发展形成及病情变化密切相关。
徐雅会[2]2010年在《Survivin与Ki67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妇女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本实验通过检测生存素Survivin及核抗原Ki67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以及宫颈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与宫颈癌相关临床病理指标的联系,探讨上述指标在宫颈癌发生、发展、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为宫颈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有效指标。方法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即S-P法)免疫组化方法(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检测正常宫颈组织15例、CINⅠ组织12例、CINⅡ组织12例、CINⅢ组织13例、宫颈癌Ⅰ期20例、宫颈癌Ⅱ期及以上28例组织中Survivin和Ki67的表达情况。分析宫颈癌中Survivin和Ki67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等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同时对两者在宫颈癌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进行初步研究。结果1.Survivin和Ki67主要在肿瘤组织中表达,在正常组织中低表达。2.Survivin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54.05%,83.33%,呈逐渐升高的趋势(P<0.05)。其中,正常宫颈组与CIN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正常宫颈组与宫颈癌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CIN组与宫颈癌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3.Ki67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0%,59.50%,81.25%,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P<0.05)。其中,正常宫颈组与CIN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正常宫颈组与宫颈癌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CIN组与宫颈癌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4.在宫颈癌中,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在FIGO分期Ⅱb~Ⅳ期高于Ⅰ~Ⅱa期(χ2=8.817,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χ2=4.363,P<0.05),宫颈癌中Survivin的表达与年龄、大体类型、分化程度及组织类型均无关(P>0.05)。5.在宫颈癌中,Ki67蛋白表达阳性率在FIGO分期Ⅱb~Ⅳ期高于Ⅰ~Ⅱa期(χ2=10.191,P<0.05),宫颈癌中Ki67的表达与年龄、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淋巴转移及组织类型均无关(P>0.05)。6.宫颈癌组织中Survivin和Ki67之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s=0.525(P<0.05)。结论Survivin和Ki67在正常宫颈、CIN、宫颈癌中的表达呈逐渐升高趋势;在宫颈癌中,Survivin的蛋白表达阳性率在FIGO分期Ⅱb~Ⅳ期高于Ⅰ~Ⅱa期,在有淋巴结转移者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Ki67的表达在Ⅱb~Ⅳ期高于Ⅰ~Ⅱa期;Survivin和Ki67之间有协同作用。提示Survivin和Ki67在宫颈癌的浸润和转移方面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Survivin和Ki67有可能是宫颈癌诊断的标志物和治疗的新靶点。
谭媛[3]2010年在《肿瘤转移相关基因S100A6、Rab5a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和处理是宫颈癌治疗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为了探讨宫颈鳞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机制,我们选取了肿瘤转移相关基因Rab5a,从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检测其在宫颈良性病变组(子宫肌瘤全宫切患者)、宫颈癌未合并淋巴结转移组(鳞癌I。到Ⅱb期可手术者)、宫颈癌合并淋巴结转移组(鳞癌Ⅰ。到Ⅱb期可手术者)患者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S100A6和Rab5a与宫颈鳞癌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分为叁组,A组(对照组):宫颈良性病变组(子宫肌瘤全宫切患者);B组:宫颈癌未合并淋巴结转移组(鳞癌Ⅰa到Ⅱb期可手术者);C组:宫颈癌合并淋巴结转移组(鳞癌Ⅰ。到Ⅱb期可手术者)。1、用Trizol一步法提取叁组宫颈组织总RNA,后逆转录为cDNA;2、设计S100A6和Rab5a特异性片段的引物,经PCR、扩增、纯化、回收等一系列步骤,将特异性片段与DH-5a载体连接,构建S100A6和Rab5a特异性片段质粒;3、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叁组宫颈组织中的S100A6和Rab5a mRNA的表达量;4、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叁组宫颈组织中S100A6和Rab5a蛋白的表达情况,C组同时检测该两种蛋白在宫颈鳞癌原发肿瘤和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情况;5、记录并整理数据,用SPSS 13.0软件分析实验结果。结果1、成功提取宫颈组织总RNA,1%琼脂糖电泳清晰可见RNA的28S、18S和5S带型。Takara公司逆转录试剂盒,成功将RNA逆转录为cDNA,结果可以观察到清楚明亮的DNA条带;2、通过特异性序列比对及测序,证实成功构建了S100A6特异性片段质粒;3、通过特异性序列比对及测序,证实成功构建了Rab5a特异性片段质粒;4、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叁组宫颈组织中S100A6 mRNA的表达情况。A组13例,阳性表达10例,阳性率为76.9%;B组25例,阳性表达22例,阳性率为88%;C组25例,阳性表达23例,阳性率为92%。阳性率叁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就mRNA表达量比较,叁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5、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叁组宫颈组织中Rab5a mRNA的表达情况。A组13例,阳性表达11例,阳性率为84.6%;B组25例,阳性表达22例,阳性率为88%;C组25例,阳性表达23例,阳性率为92%。阳性率叁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就mRNA表达量比较,叁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6、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叁组宫颈组织中S100A6蛋白的表达情况,A组10例,阳性表达1例,阳性率为10%;B组30例,阳性表达7例,阳性率为23.3%;C组30例,原发肿瘤阳性表达16例,阳性率为53.3%,转移淋巴结阳性表达11例,阳性率为36.7%。C组中原发肿瘤与转移淋巴结阳性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A组与B组阳性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A组与C组、B组与C组阳性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7、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叁组宫颈组织中Rab5a蛋白的表达情况,A组10例,阳性表达0例,阳性率为0%;B组30例,阳性表达4例,阳性率为13.3%;C组30例,原发肿瘤阳性表达11例,阳性率为36.7%,转移淋巴结阳性表达1例,阳性率为3.3%。C组中原发肿瘤与转移淋巴结阳性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A组与B组阳性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A组与C组、B组与C组阳性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S100A6 mRNA的表达量随宫颈病变程度加重而上调,并且与宫颈鳞癌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2、Rab5a mRNA的表达量上调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3、S100A6蛋白在宫颈鳞癌组织表达明显升高,与宫颈病变恶性程度提高、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4、Rab5a蛋白在宫颈组织中的表达与宫颈鳞癌的形成及浸润转移呈正相关;5、S100A6和Rab5a两个基因与宫颈鳞癌发生发展及转移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评估宫颈鳞癌浸润、转移及预后的指标之一。6、S100A6和Rab5a两个蛋白的表达与宫颈病变恶性程度提高、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可以作为评估宫颈鳞癌浸润、转移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李娟[4]2017年在《Paxillin和VEGFR-2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评估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Paxillin(桩蛋白)和VEGF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了解其与宫颈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探讨Paxillin和VEGFR-2的表达在宫颈癌患者的预后价值,以期为宫颈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及指导。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57例宫颈癌组织、6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以及21例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织中Paxillin和VEGFR-2的表达水平。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axillin和VEGFR-2在宫颈癌组织、CIN组织及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用χ2检验。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绘制患者的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Paxillin在宫颈癌组织、CIN组及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4.71%(133/157)、32.81%(21/64)和23.81%(5/21)。宫颈癌组织组免疫组化得分(5.20,95%CI:4.72~5.68)明显高于CIN组(1.56,95%CI:1.17~1.95,P<0.01)及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1.19,95%CI:0.79~1.5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EGFR-2在宫颈癌组、CIN组及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8.79%(108/157)、23.44%(15/64)和38.10%(8/21);宫颈癌组织组免疫组化得分(3.98,95%CI:3.51~4.45)明显高于CIN组(1.27,95%CI:0.88~1.65,P<0.01)及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2.14,95%CI:1.13~3.1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Paxillin的表达与患者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与患者的年龄、组织学分型、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月经状况无关(均P>0.05)。VEGFR-2的表达与患者淋巴结转移相关(P=0.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患者的年龄、组织学分型、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月经状况无关(均P>0.05)。3.随访5年发现,Paxillin高表达的宫颈癌患者相对Paxillin低表达患者预后更差(P=0.006)。VEGFR-2高表达的宫颈癌患者相对VEGFR-2低表达患者往往预后不良(P=0.005)。结论:1.Paxillin在宫颈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其异常表达与宫颈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相关,Paxillin高表达的宫颈癌患者相对Paxillin低表达患者预后更差。2.VEGFR-2在宫颈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EGFR-2的异常表达与宫颈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VEGFR-2高表达的宫颈癌患者相对VEGFR-2低表达患者往往预后更差。3.Paxillin及VEGFR-2的异常表达在宫颈癌的进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可成为判断宫颈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王洪艳[5]2007年在《PIK3CA、PTEN在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癌基因PIK3CA及抑癌基因PTEN在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30例宫颈癌组织和16例正常宫颈组织中PIK3CA和PTEN mRNA表达情况。同时将16例正常宫颈组织,30例宫颈癌组织中随机选择20例制成石蜡切片,连同25例CINⅡ-Ⅲ宫颈组织切片,10例CINⅠ宫颈组织切片,应用PV-6000二步法进行免疫组化,比较不同组织切片中PIK3CA和PTEN蛋白表达产物相对表达量的差异。结果1.30例宫颈癌组织中有12例PIK3CA mRNA高表达,10例PTEN mRNA缺失,16例正常宫颈组织中均无PIK3CA mRNA高表达和PTEN mRNA缺失。宫颈癌组与对照组比较,PIK3CA 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2,P<0.05),PTEN mRNA表达亦有显着性差异(t=-3.336,P<0.05)。2.P13K p110a蛋白在正常宫颈、CINⅠ、CINⅡ-Ⅲ、宫颈浸润癌各组间表达有差异,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59,P<0.01);两两比较显示正常宫颈和CINⅠ组之间无差异(P>0.05),而CINⅠ组、CINⅡ-Ⅲ组与宫颈浸润癌组间均有显着差异(P<0.05)。3.PTEN蛋白在正常宫颈和CINⅠ组阳性表达率均为100%,CINⅡ-Ⅲ组为92.0%,宫颈浸润癌组为75.0%,随着宫颈肿瘤的发展其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51,P<0.01)。4.经统计学分析肿瘤的分化程度与P13K p110a蛋白表达无关,而与PTEN蛋白表达有关(F=5.998,P<0.05),PTEN蛋白表达在低分化肿瘤中明显低于中、高分化肿瘤。5.对PIK3CA和PTEN mRNA及蛋白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呈正相关(r_1=0.345,p=0.019;r_2=0.419,p=0.000),PIK3CA mRNA或蛋白高表达者其PTEN mRNA或蛋白表达正常,而PTEN mRNA或蛋白表达受抑者PIK3CA mRNA或蛋白正常表达。结论PIK3CA和PTEN基因改变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宫颈癌的发展过程伴随着PI3K p110a蛋白或PTEN蛋白的表达异常,然而在宫颈癌发生过程中PIK3CA高表达或PTEN缺失是单独存在的。
马俊红[6]2002年在《细胞周期素E、P21、核转录因子E2F-1在尖锐湿疣中的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细胞周期相关因子细胞周期素E、P21、核转录因子E2F-1在尖锐湿疣皮损中的各种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HPV相关尖锐湿疣,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8例尖锐湿疣患者皮损,13例正常皮肤组织中CyclinE、P21、E2F-1的表达与分布。 结果:38例尖锐湿疣患者皮损,原位杂交阳性32例,阳性信号主要见于表皮棘细胞浅层,阳性信号形态以弥漫团块状着色为主,以有挖空改变的细胞为着。正常皮肤组织为阴性。SP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yclinE、P21、E2F-1在正常皮肤组织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6.2%,38.4%和46.2%,阳性信号主要位于表皮基底层细胞。CA中CyclinE、P21、E2F-1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4.2%,86.8%和81.6%,均较正常皮肤组织表达增高,有显着性差异。阳性信号主要位于表皮棘细胞层,尤以挖空细胞和异型核细胞着明。相关性分析表明Cyclin E蛋白与p21蛋白间存在密切正相关关系,CyclinE蛋白与E2F-1蛋白、p21蛋白与E2F-1蛋白间无相关关系。 结论:CA中Cyclin E高表达可能参与了角朊细胞和病毒的繁殖过程,在尖锐湿疣上皮增殖中起主导作用。p21蛋白的过度表达是机体对HPV感染引起细胞异常增殖的一种防御反应。E2F-1在CA中高表达可能是作为一种癌基因发挥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CyclinE、P21、E2F-1在CA中表达增强,可能通过其相互协调与制约,引起角质形成细胞的异常增殖。
谢青丽[7]2011年在《HSP70与HLA-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检测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人组织相容性抗原Ⅰ(HLA-Ⅰ)在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以及宫颈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探讨两者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为宫颈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有效指标。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 SP法检测20例宫颈鳞癌, 2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20例慢性宫颈炎组织中HSP70和HLA-I的表达情况。分析宫颈癌中HSP70和HLA-I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年龄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显着性。HLA-Ⅰ和HSP70在各组的阳性表达率、按不同临床指标进行分组各组间率的比较均采用Pearson’s x2检验及Fisherman精确概率法检验,HSP70和HLA-Ⅰ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结果1、HSP70和HLA-I在慢性宫颈炎组、CIN组及宫颈癌组中均有表达,但表达强弱不同;2、各组间HSP70表达阳性率有显着性差异;3、各组间HLA-Ⅰ表达阳性率有显着性差异;4、在宫颈癌中,HSP70表达与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年龄均无关(P>0.05);5、在宫颈癌中,HLA-Ⅰ表达与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年龄均无关(P>0.05);6、从宫颈良性组织发展到宫颈癌的过程中,HLA-Ⅰ表达减弱或缺失与HSP70表达的阳性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s= -1(P<0.05)。结论1、从宫颈良性病变发展到宫颈癌的过程中,HLA-Ⅰ表达呈逐渐下降趋势,HSP70抗原表达呈逐渐上升趋势,二者呈负相关关系;2、HLA-Ⅰ表达减弱或缺失及HSP70阳性表达可能是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可能在宫颈病变的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3、联合检测HLA-Ⅰ与HSP70在宫颈癌的表达或许可以预警宫颈癌的早期转移与预后。
李锦程[8]2007年在《人乳头瘤病毒18E6在成釉细胞瘤中检测意义的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AB)是最常见的牙源性肿瘤,呈局部浸润性破坏,属于良性肿瘤,容易复发,但是远端转移极为罕见。在组织学上,AB分为滤泡型、丛状型、颗粒细胞型,促结缔组织增生型等。AB的发病机理尚未明确。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es,HPV)是一种DNA病毒,约8000bp,无包膜。HPV易感染粘膜和复层鳞状上皮,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低危型包括HPV-6和HPV-11,主要导致良性病损的发生,包括大部分的病毒性性传播性疾病。高危型有HPV-16、HPV-18、HPV-31等,常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包括宫颈癌和头颈部肿瘤。HPV致癌中心环节是HPV16和18的转化蛋白E6,E6能与宿主细胞p53肿瘤抑制蛋白结合,从而引起p53降解。因为p53具有调节细胞生长和肿瘤抑制功能,p53功能的丧失将会导致细胞周期紊乱,有利于突变、染色体不稳定及宿主基因组癌变的发生。本实验应用免疫组化、PCR、Western Blot等方法对人AB中HPV18E6的DNA和蛋白表达进行检测,探讨HPV18E6与人AB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和在该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材料与方法1、免疫组化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和第一临床医学院1987年至2005年存档蜡块,重新制作切片HE染色并复阅。正常口腔粘膜(Normal oral mucosa,NOM)5例,良性AB 45例,恶性AB5例。病理分型:滤泡型22例,丛状型13例,单囊型5例,颗粒细胞亚型1例,促结缔组织增生型2例,外周型2例。2、Western blot印记分析冰冻组织标本为2004—2006年冻存标本,NOM 2例,AB 18例。组织学分型:滤泡型2例,丛状型7例,棘皮瘤型2例,基底细胞型2例,促结缔组织增生型2例,单囊型3例。3、PCR冰冻组织标本为2004-2005年冻存标本,NOM11例,AB 12例。病理分型:滤泡型1例,丛状型5例,棘皮瘤型2例,基底细胞型1例,促结缔组织增生型1例,单囊型2例。结果1、免疫组化HPV18E6蛋白表达在良性AB的星网状层和外周层细胞胞浆和胞核中,表达阳性率为46.67%(21/45),其中核、浆阳性为3例,浆阳性18例,两例外周型AB表达阴性。HPV18E6蛋白在1例恶性AB中为核强阳性表达,阳性率为20%(1/5),正常粘膜表达阴性,与AB的表达具有显着性差异(X~2=4.023,P<0.05),良性AB与恶性AB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Western Blot在18例AB中HPV18E6全部为阳性表达,阳性率100%(18/18),2例正常粘膜与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一样均表达阴性。AB与正常粘膜中HPV18E6的表达差异显着(F=4.670,P<0.05)。3、PCR检测12例AB和11例正常粘膜,12例AB中HPV18E6DNA阳性率为58.33%(7/12),11例正常粘膜中HPV18E6DNA阳性率为18.18%(2/11)。AB与正常粘膜中HPV18E6的表达经统计学分析有明显差异(X~2=3.884,P<0.05)结论1、部分AB中HPV18E6 D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都呈现阳性表达,且明显高于正常粘膜。2、HPV18E6可能参与AB的发生、发展,是导致AB肿瘤细胞的增殖失控状态的因素之一。
张宏[9]2002年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模型建立及侵袭粘附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离培养人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间质与腺上皮细胞,初步探讨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系建立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侵袭机理提供良好的实验模型。免疫组化法研究CD54在EM中的表达情况。 方法及结果: 1、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间质及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所采用的在位及异位内膜培养方法有离心分离法、筛网分离法及混合培养法。结果:离心分离法培养的在位和异位内膜细胞的成活率分别为92.59%和68.18%;筛网分离法培养的以上细胞成活率分别为84.21%和61.54%;混合培养的成活率分别为100%和71.43%。免疫组化显示所得间质及上皮细胞纯度均>90%。 2、子宫内膜细胞侵袭力研究:分离培养的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间质和上皮细胞接种于Transwell—Insert培养板,22h后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结果:正常子宫内膜上皮及间质细胞侵袭数为58.14+21.52、92.93±11.84;EM在位内膜上皮及间质侵袭细胞数为90.36±11.78、112.64±16.49;EM异位内膜上皮及间质细胞侵袭数为111.86±15.70、142.93±32.63。 3、子宫内膜细胞系建立初探:将正常在位子宫内膜上皮细胞通过脂质体转染PSV3—neo质粒,使细胞获得永生化特性,G418筛选相关耐药克隆。结果:转染后7周出现3个耐药克隆,此克隆存活7个月。 4、CD54在EM中的表达: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CD54在EM在位内膜、EM异位内膜及正常对照内膜中的表达。结果:CD54在EM异位内膜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内膜。 结论: 1、成功地分离培养了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间质和上皮细胞,为进一步研究异位内膜与在位内膜,间质细胞与上皮细胞的差异,揭示EM的发 车厂进修学院帧十 研究生论义 病机制提供良好的细胞体外模型;异位内膜细胞的成活率低于在位内 膜(P、0刀引;分离方法、在位内膜的周期及EM分期对细胞成活无影 响 o<O.0引。 2。异位内膜细胞的侵袭力高于在位内膜(卜0刀引:无论是异位还是在位 内膜,间质细胞的侵袭力高于卜皮细胞o<0刀5)。证实了异位内膜的 侵袭性以及间质与上皮细胞侵袭性的差异。 3、国内首次进行建立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系工作,因克隆生长缓慢,未作 鉴定工作,需进一步探索于宫内膜建系方法,成功建立无限细胞系。 4、CD54分子表达在 EM异位子宫内膜和 EM患者在位子宫内膜及正常 对照内膜存在明显差异(P<0.05),表明粘附分子可能与*M发生密 切相关。
卫玲[10]2009年在《泛素与细胞周期蛋白B1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叁大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常无特异性临床症状,患者就诊时已多属晚期,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5年生存率徘徊在30%~40%。CA~(125)是唯一确认诊断的辅助敏感指标,且80%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CA~(125)水平升高,但其水平高低在临床上仅用于监测卵巢癌患者治疗中的病情缓解及恶化情况,目前仍缺乏相对较特异的生物学标记物用于其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因此,寻找有关卵巢癌早期诊断、病情监测、预后判断的新指标,提高卵巢癌患者生存率,是目前卵巢癌研究中至关重要的课题。泛素(Ubiquitin,Ub)及其依赖的非溶酶体途径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存在于所有真核组织细胞中的高度保守的多肽,以自由分子或泛素结合蛋白(或蛋白泛素化)的形式存在。泛素广泛分布在各种组织,是参与异常蛋白翻译后修饰的一种组分,其主要作用是参与蛋白质的降解。在有功能的泛素链接酶系统-特异性ATP依赖性酶的催化下,各种细胞蛋白被泛素化修饰,进而在溶酶体和非溶酶体两大系统参与下,泛素化的细胞蛋白被降解。若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发生障碍,将影响细胞周期调控,除了加强一些癌基因的作用外,还可以使一些抑癌基因的作用减弱,进而促使肿瘤发生。因此,细胞蛋白的泛素修饰对于许多细胞活动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包括细胞内蛋白的选择性降解和细胞对各种有害刺激的应激反应及对细胞损伤的保护反应。然而,Ub在卵巢癌中是否存在异常表达,其表达的改变能否影响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尚不十分清楚。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恶变与细胞周期的失控密切相关。细胞周期蛋白B1(CyclinB1)是一个经典的分裂周期蛋白,参与细胞周期检查点调控,促进G_2/M期转换而加速细胞周期进程。迄今为止,哺乳动物细胞中发现B型细胞周期素有6个亚型,称为CyclinB1~6,CyclinB1主要出现在S期并在此期开始表达,在G_2/M时达到峰值,然后迅速被泛素化降解(Ubation),其过表达使细胞周期G_2/M转换时间缩短,从而导致细胞癌变。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Ub和CyclinB_1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与卵巢上皮性癌临床病理因素、预后的关系,为卵巢癌的临床诊断、病情监测、预后判断和治疗等方面提供科学的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材料和方法1收集我院2004年1月~2007年12月妇科住院患者手术切除的卵巢上皮性肿瘤石蜡包埋组织标本70例及正常卵巢组织标本20例,所有标本术前均未行放疗、化疗及其他治疗。其中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组织标本50例,包括浆液性囊腺癌36例、粘液性囊腺癌9例、子宫内膜样癌5例;卵巢良性肿瘤组织标本20例,包括浆液性囊腺瘤16例、粘液性囊腺瘤4例。2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正常卵巢组织、20例上皮性良性卵巢肿瘤组织及50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Ub和CyclinB1的表达情况,结合上皮性卵巢癌的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分析,并研究两指标间的相关性。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Ub和CyclinB1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采用x~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二者的相关性。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结果1 Ub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良性卵巢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4%(17/50)、10%(2/20)、5%(1/20),CyclinB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21/50)、15%(3/20)、5%(1/20),两者在卵巢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显着高于正常卵巢组织和良性卵巢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卵巢上皮性癌中,Ub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组织学类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Ⅲ、Ⅳ期卵巢癌组织中Ub蛋白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Ⅰ、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29,P<0.05);G_3级卵巢癌组织中Ub蛋白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G_1、G_2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64,P<0.05);淋巴结转移组织中Ub蛋白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69,P<0.05)。3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CyclinB1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组织学类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Ⅲ、Ⅳ期卵巢癌组织中CyclinB1蛋白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Ⅰ、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20,P<0.05);G_3级卵巢癌组织中CyclinB1蛋白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G_1、G_2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17,P<0.05);淋巴结转移组织中CyclinB1蛋白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26,P<0.05)。4卵巢癌组织中Ub和CyclinB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50例卵巢癌组织中Ub蛋白和CyclinB1蛋白均为阳性表达者7例,均为阴性表达者19例,Ub蛋白阳性表达而CyclinB1蛋白阴性表达者为10例,Ub蛋白阴性表达而CyclinB1阳性表达者为14例,结果表明两者的表达水平呈现高度的一致性,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0.301,P=0.033,表明Ub和CyclinB1蛋白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结论1.从正常卵巢组织、良性卵巢上皮肿瘤组织到卵巢上皮性癌组织,Ub和CyclinB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且多表达在临床分期较晚、组织学分级较差、有淋巴结转移的卵巢癌中,提示两者的高表达可能促进卵巢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2.在卵巢癌组织中,随着CyclinB1蛋白表达的增高,Ub蛋白的表达增高,且Ub和CyclinB1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提示两者在卵巢癌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协同作用。3.检测Ub和CyclinB1蛋白表达水平可能对卵巢上皮性癌的恶性程度判断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细胞生长分化标志分子在HPV感染中的免疫组化研究[D]. 訾绍霞. 青岛大学. 2003
[2]. Survivin与Ki67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D]. 徐雅会. 天津医科大学. 2010
[3]. 肿瘤转移相关基因S100A6、Rab5a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谭媛. 广西医科大学. 2010
[4]. Paxillin和VEGFR-2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评估价值[D]. 李娟. 江苏大学. 2017
[5]. PIK3CA、PTEN在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D]. 王洪艳. 青岛大学. 2007
[6]. 细胞周期素E、P21、核转录因子E2F-1在尖锐湿疣中的表达研究[D]. 马俊红. 山西医科大学. 2002
[7]. HSP70与HLA-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D]. 谢青丽. 广西医科大学. 2011
[8]. 人乳头瘤病毒18E6在成釉细胞瘤中检测意义的初探[D]. 李锦程. 中国医科大学. 2007
[9]. 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模型建立及侵袭粘附性研究[D]. 张宏.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2
[10]. 泛素与细胞周期蛋白B1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卫玲. 郑州大学. 2009
标签: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论文; 皮肤病与性病论文; 免疫组化论文; 宫颈癌论文; 慢性宫颈炎论文; 淋巴结转移论文; 宫颈糜烂论文; 宫颈疾病论文; 宫颈粘液论文; 细胞分化论文; 妇科论文; 癌症论文; 宫颈炎论文; hpv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