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基金管理体制改革与国有银行管理模式调整_银行论文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革与国有银行管理方式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贷资金论文,国有银行论文,管理体制改革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是围绕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展开的,这也是当今全球金融业发展的主流。中央银行决定,从1998年开始对国有商业银行取消长达11年之久的贷款规模控制,标志着我国金融体制适应市场经济的改革又迈出了重要步伐,对于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将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拟从国际经验以及国有银行的经营管理现状,谈谈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因、国有银行调整管理方式面临的新问题和挑战,并就国有银行实行新管理方式对经济金融的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

一、经济金融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推进了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革

1、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

我国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是随着经济金融市场化进程而逐步进行的。1985年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实行“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主要内容是,将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的资金分开,中央信贷资金与信贷计划分开管理,这改变了过去信贷资金上的“大锅饭”,即统收统支、有计划就有资金的做法;同时明确了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的资金往来关系是借贷关系,同年中央银行又进一步规定对信贷规模实行指令性管理,各专业银行的贷款总额必须严格控制在贷款计划指标之内,不许突破。以信贷规模控制为主要内容的信贷计划资金管理体制,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通胀压力过大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信贷规模控制也一直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尽管近几年对这一资金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如实行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基础上的规模控制,以及规模限额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等办法,但信贷规模控制一直存在。

2、经济金融市场化与信贷规模控制的弱化

从信贷资金管理体制运行过程来看,应该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信贷资金的规模控制,对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其存在也有其客观基础,如抑制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过旺资金需求、加强对商业银行监管、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调整经济结构等方面,在一段时期都是有效的。

但是,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传统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金融宏观调控和商业银行建立内部约束机制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①金融市场发展形成的经营主体多元化导致国有银行在整个市场中配置资源的比重大幅下降。1986-1996年4大国有银行占全部银行贷款的比重由92.5%下降到77.6%(见图1)。1996年国有银行新增贷款在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比重已只有51%。②资本市场发展导致直接融资规模扩大和筹资渠道多样化,银行间接融资的比重在下降,直接融资规模扩大。1997年A股股票融资总额为655亿,年海外直接融资(包括发行B股、H股和对外债券)共筹集81亿美元。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中银行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比例约为3∶1,直接融资的比例还将会伴随资本市场的发展逐步扩大。③中央银行单纯控制国家银行信贷规模,已经难以完全控制社会信贷总量,因为国家银行的各项贷款相当于广义货币M2的比重,已经从1986年的111.7%下降到1996年的64.4%(见图1)。④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要求逐步减少政府对商业经营活动的直接控制,逐步实现国有银行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资料来源:

1、《中国金融统计》(1952-1996)

2、《中国金融年鉴》(1993-1996)

3、《中国金融与银行业年鉴》(英文版,1997)

从宏观背景分析来看,1996年我国宏观经济实现了软着陆,整个经济金融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国经济扭转了短缺经济的状态,经济总量矛盾缓解,社会总供求出现了供大于求的趋势,商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金融运行中的通货膨胀得到控制,社会需求减缓,货币供给压力明显下降,这一较为宽松的经济金融环境也为中央银行取消信贷规模控制创造了良好的时机。

3、新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内容及其特点

新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取消国有银行贷款增量的指令性贷款规模控制,改为指导性计划,在逐步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管理体制。要求商业银行以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安排存贷比例,新增存款在缴纳准备金、按计划进度归还人民银行再贷款、以及认购政策性金融债券后,按照信贷原则和国家有关政策自主发放贷款。

与规模控制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相比,新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鲜明特点在于:第一,外部计划包括国家的经济计划和人民银行的信贷计划成为指导性计划,对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不再起硬的约束作用,商业银行内部计划管理成为其发展的根本性管理手段,实现了外部约束向自我约束的转变。第二,信贷计划、资金计划的总量控制由于外部环境和体制的影响一直是软约束,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却是根据银行业的特点实行硬约束,实现了信贷资金管理的软约束向硬约束的转变。

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革与国有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

1、国有银行从负债管理走向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国有银行在社会资源配置和信用提供中仍处于重要地位,到1996年末国有银行的资产存量占全部金融机构资产的70%,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过去10多年来,国有银行体制改革是沿着减政放权的思路进行的,主要是政府放宽了银行的经营限制,提高了银行的经营自主权,如打破银行业务的专业限制、分离部分政策性业务等,这次以取消信贷规模控制为重要内容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也是这一改革思路一大进步,对国有银行加强内部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它为国有银行商业化经营提供了新的有利外部条件,国为贷款规模控制的取消,解决了长期以来国有银行信贷规模与信贷资金脱节的矛盾,大大弱化了政府的直接干预,银行经营管理的自主权得到较大程度的落实,银行可以利用这个机遇主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实施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逐步加快经营体制的转变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尤为突出的是,信贷规模控制的取消,有利于推进国有银行全面实施资产负债管理,逐步实现银行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从八十年代以来的国际银行业的实际经验来看,资产负债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内部比较成熟且普遍使用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它通过控制资产负债的各种风险最终达到损益表上满意的收入。但在我国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银行缺乏实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条件和基础,尽管近几年来,国内一些银行开始在内部资金管理中实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办法,但从总体上看取得的实际经验是比较少的。从国有银行来看,尽管分支行内部进行了实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探索,但由于受贷款规模控制的限制,商业银行全面实行资产负债管理实际上不可能。国有银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资产管理包括贷款投放在投向和规模上自主权很小,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负债管理,即如何吸收存款和管理存款,而国有银行分支机构的盲目扩张也与这一管理方式有关,国有银行还不能完全实现资产与负债两边的协调性综合管理。国有银行信贷规模控制的取消,实际上是为银行实行资产负债管理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我国银行在管理方式上与国际银行业接轨。但也应该看到,信贷规模控制的取消并不等于国有银行可以全面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负债管理,其中还有一个很大的制度约束是目前人民币利率并没有市场化。信贷规模取消后,国有银行内部推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只是资产负债管理的一个初级形式,同时也是中央银行监管商业银行风险的一项基本要求。

2、国有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面临的问题

伴随着经营自主权的扩大,国有银行要保持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必须在自身内部建立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一个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和办法。中央银行也参照国际经验,从加强市场风险控制出发,制定了一系列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国有银行要达到这些基本的比例要求,从其当前资金结构和运用的状况来看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国有银行资金自求平衡的难度较大。资产负债管理一个重要的比例要求是资产和负债在结构、期限以及数量上要匹配,在实际中,贷存比就是一个重要指标。目前四大国有银行的贷存比在1995年前一直是100%以上,到近两年才开始下降到100%以内(见图2)。应该说这和国际上一般安全性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与此同时,随着居民投资意识的增强,储蓄分流的压力还将越来越大,要继续保持贷款增长并使存贷比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实现资金平衡将成为各国有银行经营管理的头等目标。从国有银行资产负债表可以看出,过去为求得资金平衡,国有银行靠的是向中央银行大量举债,1996年国有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余额已达到8320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统计》(1952-1996)

(2)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过高。这是在旧的信贷管理体制下形成的银行的历史包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为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3)国有银行的人员包袱和员工素质还不适应新的管理方式的要求。1996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员工为170万人,按当年资产规模计算,我国银行业6个人的工作量相当于日本东京三菱银行1个人的工作量。

3、国有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选择

国有银行推行资产负债管理,是其商业化改革的重要措施,也是我国银行业在经营管理体制上与国际银行业接轨的重要举措。对国有银行来说,要有效地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必须做好三项基本工作。

(1)加强内部计划管理。这是实现国有银行管理方式变革、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核心。全面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国有银行管理方式上一次革命,从国际经验来看,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之一就是计划性,信贷规模管理的取消并不意味着国有银行内部不需要计划。人民银行要求国有银行以法人为单位实行资金自求平衡,认真编制资金运营计划、资产质量计划、成本利润计划、劳动工资计划等业务经营与发展计划,逐步达到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各类比例指标的要求。今后国有银行要根据自身实际,逐步建立一套内部经营管理体系。

(2)切实增加资金来源。增加存款是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全面考察国有银行的经营状况,由于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资产的流动性受到了较大阻碍,银行的存在和发展主要寄希望于新增存款和央行的再贷款,国有银行的资金来源中的大致比例是企业存款占30%,居民储蓄占49%,再贷款占12%。由于国有银行主要靠全社会的负债支撑,因此,存款对于国有银行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991-1995年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均增长30%以上,存款的高速增长从根本上保障了银行资金的日常运作。为此,国有银行应该在资本市场发展的情况下,积极采取措施,扩大资金来源。

(3)继续加大力度降低不良资产。这是增强国有银行资产流动性的重要措施。1996年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占贷款总余额的比重较高,1997年实施贷款责任制、信贷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引入贷款风险管理等技术方法,到第三季度我国不良贷款比率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进一步化解已经形成的贷款风险,仍然需要加大力度。今年国有银行将改革不良贷款的划分方法,将原来三类划分法: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帐贷款,改为把全部贷款划分为五类:正常贷款、关注贷款、可疑贷款、次级贷款和损失贷款,这无疑将有利于商业银行分析、掌握贷款的实际状况;在此科学划分贷款的基础上,国有银行仍要加强不良资产存量的盘活工作,同时还要把信贷增量的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

三、国有银行管理方式的调整对经济金融发展的影响

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中银行间接融资比例高达75%(美国银行业融资的比例只有37%),而间接融资中国有银行又占70%。金融系统是国民经济的核心,从金融体系的结构来看,国有银行则是国民经济核心的核心。因此,国有银行资金管理方式的调整对经济金融发展将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1、取消信贷规模并不意味着银行信贷资金没有约束,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式,应该说对资金的约束比过去更加明显

目前政府正在加大公共工程项目建设的投入来启动国内需求,确保8%的经济增长率,在这方面,国有银行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问题的关键是银行资金的投入再也不能重复1992-1993年的老路,信贷资金必须注重效益,这也是国有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控制前提下,国有银行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是其过去发展中不曾出现的新情况,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2、银行竞争将加剧,服务水平将进一步提高,有利于经济金融的发展

贷款和存款市场的竞争成为各国有商业银行生存的重要条件,银行在存款市场上如何开发新产品吸引客户,在贷款市场上如何争夺优质客户和抢占优质行业,将成为今后一个较长时期银行经营的主要特点,换句话说银行必须大大改善金融服务的水平才能在新的条件下生存下来。银行服务的改善对于经济金融发展是有利的。

3、国有银行充当宏观调控工具的角色将逐步减弱,对政府宏观调控和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要求更高此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通货膨胀的治理,主要靠的是较为直接的调控手段,如增加或减少国有银行的信贷规模,控制货币发行量。但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以后,将带来宏观经济调控的两个直接的变化是:财政政策的作用需要加大,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间接性将更加突出,这种变化将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尤其有利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4、国有银行管理方式的调整有利于加强其内部约束,对引发通货膨胀的机制将产生影响

通货膨胀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超过社会需要量,在贷款规模控制的条件下,企业的投资和银行的贷款缺乏自我约束,往往超过规模需要中央银行发行货币来支持经济的超常增长,从而带来通货膨胀。但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条件下,银行的贷款受到比例约束和存款资金来源的制约,这将达到减少由于企业和银行的“倒逼”机制而产生的通货膨胀。

5、商业银行管理方式的调整,有利于我国金融经济风险的防范、控制

国有银行管理方式的调整,有利于国有银行有效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金融服务效率;金融部门风险意识的加强,可以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效率的提高提供金融支持和保证,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是十分有利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银行风险控制的加强对现有不符合商业和效率原则运行的经济实体,将会带来较大的冲击。

标签:;  ;  ;  ;  ;  ;  ;  ;  ;  ;  ;  ;  ;  ;  ;  

信贷基金管理体制改革与国有银行管理模式调整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