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是党对科学发展原则和规律的新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大论文,党对论文,规律论文,理念论文,原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6)01-0062-005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以此作为制定国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核心线索和基础,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科学发展原则和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一、五大发展理念是贯彻科学发展原则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遵循科学发展的原则。《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强调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就深刻地揭示出了科学发展原则与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首先,科学发展原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反映,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做出的科学抉择。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就必须从我国客观实际出发,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选择符合我国实际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建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是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也是我们制定科学发展原则的根本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脱离客观实际,违背客观规律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唯物史观说明,社会发展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从根本上说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也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但同时,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主体的选择性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社会发展是客观规律和主体选择综合作用的结果。要实现科学发展,根本的前提就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如果我们认识不到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就无法做到科学发展。因此科学发展的原则就是依照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发展所做出的科学谋划。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从我国现实出发,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机遇、厚植发展优势所做出的科学抉择。 其次,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五大发展理念是这一根本要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原则所要解决的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1](P1)的重大问题,这是我们党改革开放30多年来始终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我们党在我国发展不同阶段都会提出与其相适应的发展要求和发展战略,制定出相应的发展规划和举措以引领和指导发展实践。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是科学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新的发展实践,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在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布局、发展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极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不仅贯彻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更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对科学发展原则的进一步具体化和新的深化。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就必须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科学发展的要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同时,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 再次,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核心和根本价值原则,五大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人民主体的根本原则。以人为本,坚持人民主体原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原则。坚持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统一起来,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把推动社会进步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建议》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发展原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贯彻了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根本要求。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就要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2](P9)的原则贯穿科学发展的始终,以共同富裕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五大发展理念是对科学发展规律的深刻反映 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在谈到五大发展理念时指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把发展更好建立在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的基础上,实现更有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3]贯彻好五大发展理念,就要增强规律意识,在研究和把握规律中认识发展的新内涵、新要求。这一论述深刻地揭示出,五大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规律的反映,只有深刻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深入理解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首先,创新发展理念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规律性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指出:“纵观世界历史,一个国家无论多么强大和富有,一旦它放弃改革创新,就会走进死胡同。几乎每一次重大社会进步,都必然伴随着一场重大改革。”[4]这就深刻地揭示出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且是一种具有客观必然性的规律。这一规律性要求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消除各种阻碍社会发展的制度和体制障碍,全面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各领域的创新,调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激发社会的活力,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改革与创新密不可分,改革内在地包含了创新的要求。1890年8月21日,恩格斯在致奥托·冯·伯尼克的信中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5](P588)这一论述深刻地揭示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和内在要求。改革就是根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要求,对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对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上层建筑及其政治和文化体制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表明,如果否定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否定进行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就必然会导致社会制度和体制的僵化,社会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改革内在地要求对制度和体制进行创新,因为在改革过程中只破不立是不行的,更重要的在于立,即进行制度和体制的创新,而要进行制度和体制的创新,就必须首先进行理论的创新,创新理论是创新实践的先导和向导。在当前,我国面临全面深化改革的紧迫任务,以进一步激发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建议》指出:“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6] 在全面创新中,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所发挥的引领性作用。按照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生产力之所以是积极活跃的因素,就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别是当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就要求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不断推进社会各领域以及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到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重大作用。他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创新能力不足和科技落后状态仍然是当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所以他清醒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 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的源泉,改革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是科学发展必须遵循的规律性要求,创新发展理念正是这一规律新要求的集中体现和客观要求。因此《建议》在阐述创新发展理念时明确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理念。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于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中,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是对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其次,协调发展理念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规律性的根本要求。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的规律性要求,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规律性要求。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是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有机体的基本规律的具体体现和根本要求,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必须相互适应,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基本规律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党依据这一规律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基本规律以及积极吸收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明确地把全面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规律性的根本要求。强调必须协调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所遵循的“五位一体”的理念,就是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规律性要求的集中反映,即要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均衡全面发展。 在社会有机体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是基础,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又反过来给经济发展以巨大影响。因此,必须注意社会各要素和各领域之间协调和均衡发展,即全面发展。如果离开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不仅会导致社会片面和畸形发展,而且经济最终也无法搞上去。我们党始终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全面的、高水平的小康。 《建议》在阐述协调发展理念时指出,协调是实现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必须牢牢把握“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针对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平衡的问题,《建议》强调要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必须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6]《建议》提出的协调发展理念,深化了对协调发展在科学发展中重要作用的理解,体现出对社会主义全面协调发展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升华。 再次,绿色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关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规律性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是生态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生产劳动及其作用方式起着决定性作用。正是社会实践不断改变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或处于和谐的状态,或处于对立和冲突之中。因此,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二者和谐发展,就必须按照自然规律来进行社会生产。否则就必然造成生态环境的灾难,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并遭受自然的报复。我们党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基本原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规律性的认识,即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珍惜节约资源,善待和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从十七大到十八大,党十分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根本要求,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根本目的就是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关系。同时还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深化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存在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经济增长质量,因而导致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恶化,生态平衡破坏严重,发展动力不足,从而严重削弱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针对这种状况,《建议》依据科学发展赋予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规律性的认识,特别强调了实现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阐述了绿色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指出绿色是实现我国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为实现绿色发展就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通过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绿色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提出的“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7]的生态思想。可以说,绿色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是对科学发展关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第四,开放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内外联动规律性的反映。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对外开放是我国繁荣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规律性体现。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规模获得空前扩张,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趋势,能否积极对外开放,大力促进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因此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在封闭的、与世隔绝的状态下获得繁荣与发展。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科学揭示了对外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指出:“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8](P90)对外开放是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必然性要求。 为不断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我们党明确提出必须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两个大局,实现内外良性联动。这是对正确处理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相互关系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潮流而孤立发展,任何发展机遇都是从内外因素相互作用、良性联动中产生出来的。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不断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广泛参与国际分工,是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的基本途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反过来,国内发展也为对外开放提供了根本的保障和基础。只有实现国内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提高我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才能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深度和水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依存和互动日益明显。我国发展对国际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国际环境对国内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也在不断加大。因此,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重视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实现互利共赢,发展壮大自己。 正是基于对科学发展内外联动规律性认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形成了开放发展的新理念。《建议》指出:“全方位对外开放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既立足国内,充分运用我国资源、市场、制度等优势,又重视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6] 第五,共享发展理念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互促进规律性的根本要求。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促进是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发展必须遵循的规律性要求。这一规律性要求首先是由马克思阐发的。马克思提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促进的,社会的发展成果最终体现为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共产主义社会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真正以人为根本目的的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P53) 我们党明确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进而深入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10](P295)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正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互促进这一科学发展规律性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建议》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一本质要求就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根本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证明,能否实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决定着社会主义的成败。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不公平问题及其引发的利益矛盾日益凸显,已经比较严重地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共建共享,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已经成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紧迫要求。 总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原则和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和反映,因而是科学的发展理念,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它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标签:科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五大发展理念论文; 五大发展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创新原则论文; 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创新理念论文; 人与自然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