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的思考论文

关于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的思考论文

关于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的思考

蒋利雪,李 敏(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广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成为解决社会心理问题、满足人们心理健康需求的重要手段。虽然,当前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心理服务平台、社会心态和基层社会心理服务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关键词: 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的不断增加,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必须逐步增强和落实,促进人的心理和谐构建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同步发展,以适应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进而推进社会心理服务建设的发展和进步。

2018年7月初,连续降雨致使许多苹果园叶片出现生理性“蒸叶”现象,根系生长受阻,进一步影响树体对养分的吸收、运输和转化。

一、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概述

(一)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概况

国家一直关注和推进着社会心理建设工作的发展。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强调,国家要关注人们的心理和谐、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工作,培育健康良好社会心态。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重大意义,将其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并明确要求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突出道德约束和心理干预的作用。党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建议强调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在十九大报告中,国家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8的论断;并提出要不断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培育具有时代特色和社会需要的社会心态,使人们普遍保持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状态。

(二)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内涵

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心理,是我们把握社会心理服务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们主观世界的产物,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较低层次,不同于社会意识形态,它没有经过任何加工,是“对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直觉反映”[2]433。从内容上看,社会心理主要包括个体社会心理和群体社会心理现象。人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统一物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曾明确表示过,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而非其自然属性(个体所固有的抽象物)。社会心理以个体的心理现象为基础和出发点,力求解决个体自身的精神困扰;但人始终处于社会的大环境中,受着各种社会因素合力的影响,因此,群体心理现象,尤其是社会心态的形成和发展机制也尤为重要。

理解社会心理的内涵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社会心理服务。从不同层面角度出发,社会心理服务的内容都有所不同,它是一项具有层次性的立体社会建设工程。当前,在国家大力推进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有学者指出,全面推动社会心理建设和社会心态培育工作是社会治理工作的重要补充和拓展;由社会心态存在引发的问题也应从社会心理环境建设中去寻找解决办法。近年更有学者提倡要从社会治理的心理本质出发,研究社会治理的“内生”心理学问题;力求早日实现全面的“由心而治”。综上,我认为社会心理服务是解决社会心理问题的服务,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它以提高国民心理健康水平、培育健康社会心态和营造良好社会风尚为目标。

除了水患,乾隆年间的旱灾也常常导致民不聊生,管世铭的诗歌对此也有反映。他的《悯旱》一诗描写了河南发生的旱灾。诗云:

1.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水平差异较大

我国公众的参与及监督意识仍需提高,社会组织的成熟度亟待加强。只有在政府职能归位、公民社会成长、社会组织独立的条件下才能够实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高效与精准。

二、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一)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成效

1.国家政策法规不断完善

随着在政策层面对社会心理服务和心理建设的不断关注,国家还逐步推进其立法工作,颁布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的法律规范。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及其修订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和《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等。近年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更是典范,前者坚持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内容,要求加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后者要求进一步加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健全和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这些都为新时代下,我国开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新征程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指明了心理健康建设的方向。

1.地区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

2.心理健康相关理论不断发展创新

国家政府不断鼓励和支持进行心理健康基础理论的创新发展;坚持本土化发展方向,力求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我们可以试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提取其中蕴含心理健康服务的精华。如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为基本,进行相应的各项心理健康理论和技术的研究项目和工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气息的社会心理理论成果和服务规范。发达国家心理服务相关理论相对进步很多,在坚持本土化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心理健康服务建设的先进经验,并运用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构建,促使我国社会心理服务理论不断提升。

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危害因素,不仅为生态环境带来负担,还影响了我国畜牧业的生产与发展。基于此,只有全面掌握常见的生产污染摸,积极制定解决措施,以此降低畜牧业生产污染,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此,下文对畜牧业常见的生产污染展开探讨。

3.心理健康服务逐步受到人民重视,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

随着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广泛。就个人自身而言,不仅仅要求自身基本生活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也特别强调心理需求的满足,尤其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农民的心理健康意识薄弱,但是对于城市里的人们而言,许多相关的心理健康观念等都早已被熟知和接受,并普遍重视自我的心理健康状况[3]58-59。同时,就经济社会整体视角而言,国家不单单强调促进经济发展的物质文明发展,还强调在此基础上协调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发展;其中推动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显得更为重要,越来越被重视,对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美好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二)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会议报道,应该从形式和内容上都要跳出会议报道会议。要善于提炼会议的中心思想、突出报道会议的新闻点,淡化会议程序报道。同时,多运用相关资料,增强新闻的信息量。

这里主要是就城市和农村两大地区而言,农村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总体落后于城市地区,尤其是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渡期。在城市化中,农村出现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劳动力转移等现象和问题,使得农民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农村地社会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当前农村许多地区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才刚刚起步或资源一直被闲置,缺乏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当然,相较于城市市民,农村地区还普遍存在人们对心理健康服务不了解或接受度不高的问题,特别是宁愿信迷信,也不愿意或无法就医诊治。

4.基层服务建设不牢实,资源下沉具有较大难度

当前我国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的责任主体和组织领导问题没有得到具体的落实;当前心理服务主要是医学、教育和社会三大系统,前者两个虽已有一定发展,但它们内部及其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明确规定和简化,且社会系统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开发;利用互联网进行的线上服务平台或载体开发建设还不发达且分布凌乱;部分地区存在现有建设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等等问题和挑战。这些使得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无法得到统一管理,资源整合度低,利用效率低下,不利于国家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网络的构建。

3.不良社会心态仍然存在

不受外力影响,一举一动皆出于本心,“由于自己”,如此自在,如此美好。但,自由若当真如此梦幻甜美,为何又有许多规矩来约束着人们,让人在诸多牢笼中苦苦挣扎?只因为自由太过“自由”,而人的本心也往往复杂难辨,黑白混杂,这从武侠小说中的正邪两派的行事作风中可见一斑。

古筝独奏在历史上有大量的经典曲目还有古筝演奏其他乐器的优秀作品,在现在有两种独奏的演奏方式,一种是象《汉江韵》一样右手弹琴,左手按弦;一种是象《西域随想》一样加入了拍琴弦、筝首还有用类似轮指的方法来抹筝首等等。为我们研究古筝技法提供了新的想法和新的思路。独奏筝乐是古今筝乐表演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高超的技艺。

使用DPS 7.05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检验不同处理间数据差异的显著性。

虽然我国的社会心态总体向好,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良社会心态。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炫富、仇富、社会戾气、不信任感、不安全感、焦虑、不公平感、社会阶层固化、“丧”文化,以及“穷人与富人”“官员与百姓”的群体对立等[4]12。当然还有现实生活中的倚老卖老,商业欺骗,拐骗等现象,诚信一度被质疑,致使社会信任下滑。育儿负担重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等带来的社会焦虑情绪;网络时代下,不正确的言论散布,造成谣言四起,使得人们社会认知出现偏差,出现偏激的社会情绪;等等。除此之外,这些不良的社会心态,往往会降低人们的社会预期,社会认同削弱;然后对社会稳定、社会发展等产生消极影响;甚至形成恶性循环;使得我们的社会心理服务环境充满越来越多的雾霾,看不见阳光。

磁翻板液位计应用广泛,工况复杂。由于大部分磁翻板液位计安装在环境恶劣的室外,经常会遭受风吹雨淋,如果采用防护等级为IP54的磁翻板液位计,很难阻止水汽、灰尘的侵入,磁翻板液位计的显示面板容易发霉污损、翻旗(也叫翻片),受阻时无法正常反转,从而出现显示故障。

2.资源分散化问题严重且利用效率低

当前主要是城乡心理健康服务建设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尤其是农村地区。公共心理健康服务建设不足;城乡地区心理建设所需的物资配置和人员配置等问题没有得到切实解决等等。这些使得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无法真正落实;人们无法无法及时便捷的反映自我心理问题和寻求解决途径,致使其心理问题无法表达和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三)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目前,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具体认识是见仁见智的,但都较为认同它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包含诸多内容和要素。如著名心理学专家俞国良,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层次和过程相结合,提出了预警、干预和监督三大机制;也有学者认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应该包括制度体系、组织体系、队伍管理体系和课程体系等四个主要内容。当然,我认为,相对于文化建设等的“最后一公里”,社会心理服务建设体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城乡基层心理服务建设显得十分重要。综上所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治理的组成部分,以解决社会心理问题为目标,以城乡基层建设为重点;是社会心理学和社会治理理论视角结合的产物。

当前我国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得到较大发展,人民的需求得到较大的满足和提高,心理需求更加高水平、更加多样化;同时,我国正处于转型期,受地形地域和传统习俗影响,社会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造成了群体之间、地域之间等在许多方面还存在明显的差异,如城乡差异、东西部差异等。社会发展更加多元化和分层化,群众的心理需求和心理诉求表现也越来越具有差异性。

2.体制机制不完善,缺乏专业性人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互联网技术和云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我们搭建线上线下同步发展的心理服务平台和建立心理健康信息库,实现心理服务资源的优化整合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3.社会不公平心态存在,阶层隔阂问题加深

但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去想,具体的文本形式尽管各不相同,但无非都是为了树典型立榜样或者指出不足针砭时弊,文本的社会价值和给人有益的启示也往往成为出题人必须观照的思考点。

首先,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改革发展的基础和思想先导。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必须不断推进相关理论研究。如国家设立专项研究基金,让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不同视角的理论研究。其次,马克思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还必须将理论实践化。如将横断历史元分析方法应用于对宏观社会心理现状和走势的分析和预测,将社会心理服务融入于社会治理改革创新中等等理论倡导,都需要经历心理服务实践的不断衡量和判断,逐步进行修正和巩固。最后,坚持推进理论制度化,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完善制度建设。我们应该将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的实践过程中,摸索到的和证实了的一些好办法、好经验,以特定的形式固化下来,如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为其他地区的服务建设提供借鉴和引导。同时还能确保建设的科学性和连续性。总之,我们要“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5]6,保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重要品质,促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逐步完善。

4.对心理健康服务认识不足

就地方政府而言,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和法律措施,但是还普遍存在对心理健康服务建设不重视,更重注当地经济发展;对具体建设过于形式化,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落实好心理健康服务;对服务人员自身的心理健康以及专业培养方面的关注度和力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就人民群众而言,作为心理健康服务对象,普遍存在对自身心理健康意识薄弱、相关基本知识欠缺和无法快速寻求心理问题正确的解决办法等问题。

三、完善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对策

(一)加强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追求共同富裕,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文化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然而,经济的发展也伴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当前,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就如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得当前我国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于公平是一直以来的追求和目标,而事实上没有如人民群众所愿,阶层逐渐固化,公平越来越难以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就会存在心态不平衡,阶层之间相互仇视,面对眼前的世界,会产生厌恶仇视和焦虑焦躁的心理。因此,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消除不良社会心理情绪,建设和谐社会。

(二)逐步优化构建心理服务平台

心理健康服务也需要倡导共建理念,其中相关的制度建设是基础和前提。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人才队伍培养和组织机制,我国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缺少高水平的的专业理论研究人才和实践操作人员,人才队伍建设相对落后。由于没有理清、理顺相关的体制、机制,我国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缺乏规范化和制度化;导致了我们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不健全、服务人员编制得不到落实、责任分工不明确和管理工作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让我们的现有建设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地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

首先,推动心理服务平线上线下联动构建。就“线下”构建而言,主要是指心理服务的实地服务平台的规划搭建,并形成一定的层级关系,有明确的管理负责人;主要进行无媒介的面对面的心理服务活动。当前,必须落实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场所的搭建,打通心理服务平台的“最后一公里”,保城乡居民可以就近得到基本心理健康服务;进行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层级建设,对线下服务平台进行层级划分,在保证每一个点有主要负责人的同时,确保每一层级要一个“中心”点,进行统一的心理服务规划管理等。就“线上”构建而言,实质可以理解为线下服务的网络化,即依托了现今网络时代便捷的通信系统,以及自媒体的普遍化,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网站等,为人们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服务。

其次,建立心理健康信息库。大数据、云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心理健康信息库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持。从平台信息 “输入”的角度看,第一要收集有效信息。可以依托线下服务平台进行特定范围人群的信息采集,如进行某一社区的的心理健康信息记录。特别是可以给予某些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实名信息记录权,利于国家获取更真实有效的信息,实现社会公民心理健康的动态服务,保证服务的连续性和科学性。第二要进行数据管理。前期收集的数据信息不能是孤立、分散的,心理建设服务人员要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当然,在进行大型社会数据调查时,一定要提前计划好调查方案,明确分工,切忌出现数据无效和重叠等情况。第三要善于利用信息。国家政府、社会、个人等,可以在确保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避免信息泄露的基础上,利用收集统计的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如预测人们社会预期的走向等。从平台信息“输出”的角度看,主要是要保证各个心理健康服务平台的公示信息的正确性,同时,为了增强平台的吸引力,信息内容要丰富,要包含心理健康服务的相关政策法规、理论知识、实践案例等;形式要多样,可以以文字、图片、影视等进行展示。

(三)加强对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

在新时代下,国家政府要坚持不断创造更好的社会大环境,让社会心态的培育融入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不断避免不良社会心态,培育良好社会心态,促进人民群众保持对待自我能够自尊自信、面对他人能开放包容、选择方向可以积极向上和采取行动可以理性平和的状态。

首先,国家要注重民生建设,为社会心态的培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物质存在环境,让人民群众有自尊自信的底气。人们对美好需求是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必须要充分满足好人民群众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同时,新时条件下,我们还须大力促进社会发展充分化、平衡化,让人人都能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别是要构建好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让人们可要真真切切的自我反映、自我参与、自我治理。

其次,加强文化建设,为社会心态的培育提供积极的社会精神环境,让人们具有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和理性追求。一要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者要格外注重文化传播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把握好方式方法,注重被传播者的情绪体验,千万不能一刀切。二要增强文化自信,尤其是价值观的自信。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我们中华儿女精神的凝练,是当前培育社会心态的价值尺度。三要弘扬中国梦。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和社会认同感。

最后,充分利用“互联网+”,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让广大网民能够理性看待、和平处理各类事件。我们所有人必须认识到,网络世界不但不是法外之地,还是我们进行社会心态培育的重点领域。一是针对舆论信息的主要源发布者,必须要起好带头示范作用,发布健康积极、正确的社会言论,传播正能量;若有不当言论等,必须及时干预和澄清信息,引导正确的社会认知;同时要利用网络,与人民群众更紧密地联系,充分了解他们的诉求和需求,为人民群众做实事。二是对于主要接受者(指网络用户),必须提升自身素养,特别是信息判断和鉴别能力,面对网络传播事件,要能够理性认知和处理,切勿人云亦云。

(四)着重推进基层心理服务建设

基层社会心理服务是社会心理服务建设的基础,必须牢牢把握,不断夯实巩固。

最有意思的是,陆游总带着以故乡吴越文化压倒梁益文化的好胜心理。譬如晚唐罗隐曾在《魏城逢故人》(《罗昭谏集》卷三),诗中夸赞绵州的一个县驿风景优美,陆游颇有点不服气,作《绵州魏成县驿,有罗江东诗云“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戏用其韵》:“未许诗人夸此地,茂林修竹忆吾州。”有意用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话语来夸耀家乡的自然风貌,以表达故乡自魏晋以来人文即已兴盛的优越感。

首先,是要建立好层级化的服务平台。基层心理服务建设重点应该放在城乡,建立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基础服务平台;以政府组织的服务平台为基础,进行每一级上的平面扩展,即因地制宜地将学校、医院、社会组织等的服务平台进行统筹规划和安排;建立心理健康线上服务平台,每个服务平台要建立自己的数据资源库,每一层级要规划设计专门的心理健康网站,进行基本的宣传教育、信息查询和调查活动等,充分建设和利用好当地的通信基础设施。当然,在推进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同步发展的基础上,还应做好必要的人员和物资配置,才能推动基层心理服务的顺利进行。

其次,加快推进基层心理健康服务资源配置工作。一是做好心理健康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和配置工作。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要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人民群众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能力,是线上线下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建设和衔接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城乡心理健康服务人员除了要有高水平的专业和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理论和实践指导,更要注重心理健康服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配置,更好地保证服务的具体落实和开展。鼓励城乡居民自主建立心理健康自助团体或志愿者团体,实现自助和他助的结合;当然,当地中心服务平台应该与这些团体保持密切联系,如组织开展代表方言会、指派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规划。二是加快推进基层心理健康服务物资配置工作。在城乡心理健康服务建设中,要充分保障必要的资源,如设备、图书资料和活动经费,尤其是在城乡公共心理健康服务领域;政府要加强重视,按照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经费规划和安排,给予心理健康服务专项财政拨款。当然,线上平台也要配置相应的资源,尤其是免费共享的电子图书、读物或视频等,这需要当地社会综合治理部门或教育部门等协商规划。

最后,加强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普及和宣传工作。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是当前城乡心理服务服务的重要内容。一是理清服务对象和重点。了解人民呼吁度高的心理需求,聚焦基层群众普遍突出的社会心理问题。重点关注城乡特殊人群的心理服务,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单亲家庭等。二是采取丰富的宣传手段。如通过专访、开展讲座、心理调查测试等的形式,让当地人们了解和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普及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逐步形成对心理问题的正确认识,学会自我判断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辅助技巧和方法,有利于人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结语

社会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在新时代下,如何促进社会心理服务建设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融合,进而实现同步协调发展;特别是如何实现城乡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建设同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整合发展,是实现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步骤和内容,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根基所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17,(11):15-34.

[2]俞国良.社会转型: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心理建设[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15(4):433-439.

[3]田志鹏,刘峰.农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4):58-59.

[4]俞国良,谢天.社会转型: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心态培育[J].河北学刊,2018,38(2):175-181.

[5]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J].时事报告,2017,(8):4-7.

作者简介: 蒋利雪(1994-),女,四川宜宾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通讯作者: 李敏(1974- ),女,四川南充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标签:;  ;  ;  ;  

关于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的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