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差异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计核算论文,差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历史形成和发展过程来说,统计核算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会计核算的思想,因而两种核算具有相似性。但是由于两种核算的目的不尽相同,因而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要进行两种核算的协调,就必须弄清两种核算的主要差异的“个性”。惟其如此,才能对症下药,做好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协调工作。
一、核算目标上的差异比较分析
会计核算目标是通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为公众提供信息,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所有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为他们提供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财务信息资料。而统计核算则是运用一系列统计指标对国民经济某方面或某部门进行反映,主要是为各种宏观经济分析、政策制定和决策服务的。与会计核算相比,它更多地体现其总体分析的功能。
不同的核算目标决定了核算内容的差异。企业会计核算明显地有以下特点:第一,强调资金量的核算,以资产(资金运用)和权益、负债(资金来源)作为基本核算恒等式,把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归纳为“现金→购入商品存货→销售→收取账款→现金”的不断循环,视收入为货币资金的增加,费用为资金的消耗;第二,强调企业赢利能力的核算,企业赢利情况是所有者(或投资者)关心的焦点,损益表是企业会计最重要的报表。而统计核算所提供的数据资料尽管也大量采用以货币单位计量的价值量指标,但却更加重视经济过程中的实际流量,常常通过对价值量做物量和价格的分解,通过价格缩减,来观测经济流量及其变动情况。
二、核算原则上的差异比较分析
(一)“确认”的差异
会计核算是按责权发生制原则来核算生产经营成果,凡是本期已经突现的销售收入和已经确认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如本期实现的收入可能是上期或上几期的生产成果;本期分摊的费用不一定是本期发生的。统计核算则按生产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如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算销售收入。
(二)“配比”的差异
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要求在核算当期盈亏时,要依照各期间内的相关收入和费用进行正确配比。这首先表现在从经济性质上应有因果,即收入是由于一定费用耗费而产生;其次是时间上一致性,即属于某期间的费用必须与相同受益期的收入相配比。统计核算在计算增加值时,强调要保持中间消耗和总产出相配合,中间消耗的计算范围要和总产出保持一致,以保证准确反映当期经济活动、成果。这也是配比原则的应用。但是由于总产出与收入概念的差异,配比原则在此是建立在生产基础上而不是销售基础上,这也是两种核算在原则上的差异。
(三)“计价”的差异
会计、统计核算在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进行核算时,首先要涉及到采用何种价格问题。现行企业会计采用历史成本为计价基础来核算资产及相关流量,使用资产形成的经营费用也依其历史成本加以估算。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使核算具有客观性,也十分符合企业会计从投资者角度核算资金等收益的特点。但这样核算的资产是不同时期购买价的混合量,经营费用也是资产混合量在当期的派生流量,而收入则是依当期价格计算。若因当期价格的收入与历史成本的费用相配比而高估收益,将持有资产产生的损益计入当期经营的利润并加以分配。统计核算对各种经济交易均以当期市场价格作为基本计价基础,在没有货币交易的情况下,估价则根据支出的当期成本和可参照的市场价格作出。这里就说明了是核算当期而不是历史各时期的价格,是以市场价格而不是生产成本做为估价基础。
三、核算分类上的差异比较分析
会计核算主要按行业进行分类,如新会计制度把国民经济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业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八大行业。统计核算主要按产业或产品分类,如国家新颁布的统计制度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十三大门类(行业)。另外,会计、统计核算项目分类存在着交叉。如在会计核算中,资产是按其流动性的强弱分类,分为六类,即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等。会计核算的流动资产,即包含了金融流动资产(如现金、短期投资、应收账款等),又包括了非金融流动资产(如存货)。会计核算把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独立列为一项核算,但统计核算把无形资产列入非金融资产,把递延资产视为一种金融资产。在会计核算中,负债是按偿还期限长短分类,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而在统计核算中,负债是依据空间界限来划分的,分为国内金融负债和国外金融负债。如果企业中有涉外经济业务活动,对这部分内容的核算,是以时间标志分类,分别登录在短期借款、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等项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