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教学法 及其语言习得机制的当代构建 *
周丹丹
内容提要 在当代中国二语习得实践中,传统教学法占有重要地位。但西方学者对此多持保留态度,传统教学法及其机制并不为人熟知,其成效一直是争议的焦点。传统教学法强调背诵、模仿、诵读、重复等手段,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外语学习环境中尤为重要。传统教学法通过加强语言形式与功能之间联系,使学习者逐步意识到两者的匹配,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习者巩固所学知识,加速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换。这些教学法的核心内容都和频次效应理论密不可分。根据频次效应理论,频次是语言学习的决定性因素,重复率和接触量是学好语言的重要条件。频次效应理论可以对传统教学法的运作机制、实施原理、影响因素等进行合理解释,为重新认识传统教学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 传统教学法 语言习得机制 频次效应理论
引 言
在当代中国的二语习得实践中,从西方引进的一些教学理念占主导地位,新概念和新方法层出不穷,但是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应该只把目光投向西方,而应该转向我们的传统教学法。新时代中国强调文化输出,这不仅意味着继承传统,更多意味着在西方话语中为我国传统教学法争得一席之地。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的特点使得西方的一些教学理念并不完全适合中国课堂和学生。①所谓传统教学法,主要指强调模仿、背诵、抄写、诵读等语言基本功的语文教学方法。不难发现,这些教学法的核心内容都和频次效应密不可分。频次效应指重复接触语言材料对于语言学习的作用②,和我们传统教学方法中一贯强调的语言操练不谋而合。
在西方语言学理论中,频次效应研究的兴起代表了二语习得领域研究范式的重大转变。③根据频次效应理论,一个语言形式出现得越频繁,就越容易被学习者注意到并融入自身的语言体系中。在频次作用影响下,同时出现的语言成分之间的联系不断得到强化,语言的规律性逐渐呈现,语言习得最终完成。正如Ellis指出,频次是语言学习的决定性因素④。
频次效应理论从根本上解释了传统教学法的运作机制,对其精华部分进行了理论上的阐释。同时,相关的频次影响因素研究也指出了传统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提出了传统教学法所忽视的一些问题。因此在西方二语习得领域的理论热点背景下考察中国传统教学法,从传统中吸取精华,重新思考传统教学法的利弊,可以完善现有传统教学法的体系,提高中国传统教学法在现代的认可度。本文正是在这方面所作的尝试。
传统教学法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内涵
对于传统教学的内涵,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所指的传统教学法主要指古代语文教育中重视语言基本功训练的一系列教学方法,包括朗读、背诵、模仿、重复等很多方面。我国传统教学法有着完整的步骤和方法,一般分成三步:第一阶段是启蒙阶段,主要解决基本的识字、写字问题;第二阶段是基础阶段,主要包括简单的读写训练;再到最后一个阶段,是更进一步的阅读和写作训练。在启蒙阶段,突出的做法是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教儿童认识一批字,时间大概是一年左右识字两千左右。⑤应该说,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让儿童认识数量较多的汉字,这种教学方法还是非常有成效的。随后的读写阶段最主要的做法是强调多读,最好朗读。古代就有“呻其占毕”(《礼记·学记》)的说法,意思就是大声朗读课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
张隆华指出,从古人的教学经验来看,至少有三点值得我们学习:(1)记诵和积累;(2)多闻和阙疑;(3)熟读与精思。⑥首先,传统教学法提倡广泛阅读,在多读的基础上积累自然也丰富。边读边记,否则过目即忘。黄宗羲在《论文管见》里提到:“要使古今体式,无不备于胸中,始不为题目所压倒。”西方学者也有支持这种观点的,其中最知名的学者如Krashen,根据其提出的输入假说,只要有足够的可理解输入,语言习得自然发生。输入是语言习得的真正原因,语言产出能力通过可理解输入的积累逐渐浮现。⑦
除了以上这些频次效应理论关注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外,还有其他一些学习者个体差异导致频次发挥的因素。比如,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年龄因素。中国传统教学法的实施对象基本上是儿童,儿童喜欢重复,擅长记忆;而二语学习者都是成人,传统教学法强调的重复和记忆这些学习策略对成人是否可行值得关注。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基于频次效应的学习在本质上是隐性学习,成人认知能力强,在推断、概括等隐性学习能力上比儿童更胜一筹,因此传统教学法对二语习得产生的积极促进作用也是可以预见的。还有一部分研究发现,频次效应对任何年龄的人都会发生作用,是一种类似自动处理信息的能力。
从以上对于传统教学法的介绍可以看到,传统教学法所主张的核心内容,无论是熟读还是多闻,背诵或是练习,都和频次效应密不可分。所谓频次,一般可理解为语言单位在语篇或语料库中出现的次数;也可理解为重复接触语言材料的次数,即任务频次或练习频次。本文所指的频次效应主要为后者,和传统教学法强调的语言操练不谋而合。
最后,将熟读与精思结合。熟读以诵读为主,选择好的范文读熟。这种阅读不同于普通的默读,是诵读,或者说是朗读。朗读的益处非常多,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改善语音语调,对于写作以及学习策略的改进都是帮助极大的。⑧精思以熟读为基础,光读而不深思就得不到书中的情味与理趣。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提出,“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自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只有熟读加上精思,文章的妙处才能显现出来,长此以往,自己作文时也能将这些烂熟于心的妙语灵活运用,一些语病和错误也会自然而然消失殆尽。
以上是中国传统教学法所提倡的教学原则,从具体教学方法来讲,传统教学法的突出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重视背诵。背诵有助于提高语言水平。学生在背诵课文过程中能够注意到文字细节,内化所学知识,提高语言流利度和地道性。⑨(2)提倡模仿。儿童学习母语多靠模仿,成人学习外语同样如此。要想最终达到和本族语者一样的水平,那么模仿是学习的第一步,从语音语调到词汇选择、句子结构,都要尽量和目标语无限接近。从模仿开始,慢慢摸索语言基本规律,掌握作文技能技巧,培养语感,最后才能运用起来得心应手。(3)强调多练。除了接触模仿本族语者的地道语言之外,语言操练也非常重要。正如Swain提出的输出假设,输出可以让学习者意识到和目标语的差距,并且提高对语言形式的敏感性。⑩多练强化输出效果,同时可以加快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换。陈述性知识基本是静止的知识,有关历史、地理等事实,编码后储存于记忆中;而程序性知识是需要如何做的知识,是将规则性知识用于认知和动作操作的能力。就语言而言,陈述性知识指显性的语言项目在大脑中的表征,如词语定义、语法规则等;而程序性知识指如何进行认知操作,如从长期记忆中提取语料进行语言输出。根据技能习得理论(Skill Acquisition Theory),陈述性知识可以通过有意义的重复练习转换成程序性知识。
频次效应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主张
双星行星机构的同心条件不是严格的等式关系,因此,各齿轮的齿数有更大的选择自由度,相对于单星行星机构的同心条件更宽松.
频次效应理论对于传统教学法的有效性作出了合理解释。根据该理论,人类通过经验学会语言。自然输入中存在大量语言实例,学习者接触后再经过加工归纳将这些语言实例逐步类化,最后形成概括性强的抽象语言构式。接触和使用语言的频次对语言习得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语言输入中频繁出现的语言形式被学习者注意到的几率更高,因此也更容易融入学习者的语言体系中。频次的增加可以调整和强化经常同时出现的语言成分之间的联系,原本并不清晰的语言规律性逐渐浮现,促成语言习得最终完成。
根据Ellis的频次理论,重复率和接触量决定语言学习的成败,频次是学好语言的关键因素。他的观点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点。首先,语言学习以范例为基础。掌握抽象的语法规则并不等同于熟练运用语言知识,学习中真正起作用的是大脑中储存的曾经接触过的大量语言范例。人脑的记忆库里存在着成千上万个语言范例,它们互相联系,组成一个巨大的网络,从中抽象提取出来的中心趋势就是语言规律性。频次理论强调了对于语言范例的重复接触和记忆。传统教学法也从实践的角度强调,记忆对于语言初学者来说是非常实用又必须经历的过程。曾国藩曾经批评他的儿子:“尔阅看书籍颇多,然成诵者太少,亦是一短。嗣后应将《文选》最惬意者熟读,以能背诵为断。”朱自清也曾经说过,要增进学生了解和写作白话文的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习着读,有时还得背诵。Ding通过对成功英语学习者的访谈发现,这些学生相对于水平较弱的学生来说,有着更好的英语语感,而他们将这种语感的获得归因于中学时代养成的背诵课文的好习惯。背诵使他们更加注重语言细节,而且不断加强语言操练,将已经注意到的细节逐渐从短期记忆转换成长期记忆,需要时也比较容易提取。
Ellis也认为语言学习具备联想学习的特点。频次决定语言习得,语言规则从学习者对语言输入频次分布特征的长期分析中涌现。最初的形式和功能的匹配需要刻意的注意和识别。但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经常同时出现的语言要素之间的联系逐渐增强。语言体系的调整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通过语言频繁使用中不断加强的形义匹配完成。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给年轻老师传授经验时就指出:“教小学生读书识字的方法要一句一句的教,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教。”“你们用报纸写字块,意思很好,倘若把字块灵活的联成各式各样的短句教更好。”根据频次理论,人们接触一个事物,在头脑中就会建立与之相关的各种联系,接触越多,联系也越多,因此频繁出现的事物更容易被感知和学习。想要成功习得语言,学习者需要在反复出现的语言素材之间建立联系,并不断练习以强化这些联系。学习者也能够逐步认识到语言的规律性,从中提取可能的学习模式。传统教学法推崇的背诵、模仿、多练无一例外地强调语言要素之间的联系,并且通过练习的强化将这些联系不断增强,形成比较牢固的连接通道,使用时这些成分以及相邻成分的激活也会容易得多。
Ellis的最后一个观点,也是和传统教学法核心内容最直接相关的就是练习频次的重要性。语言习得的关键是建立语言表征形式和功能的匹配及联系,而联系的加强主要靠的就是练习频次。和其他技能的获得一样,语言学习需要成千上万小时的练习,单纯靠获取陈述性知识远远不够。人类处理信息有受控处理和自动处理之分。前者缓慢、低效、费力,执行时需要集中注意力,一般执行新任务时的信息处理就属于前者。而后者具有快速、高效、省力等特点,可无意识执行,体现在已熟练掌握的技能中。实现两者转换的关键在于重复练习。从受控到自动处理也被认为是衡量某项技能是否成功习得的标志。作家叶圣陶说过,培养语言能力靠持久训练。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实际的语文能力与良好习惯,训练就是不二法门。大凡传授知识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的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也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赞同这样的观点,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习得一种技能,养成一种习惯。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传统语文教学法提倡多练是掌握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这和频次理论倡导的基本观点完全吻合。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5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67页。
基于频次效应理论的传统教学法实施条件
频次效应理论不仅解释了传统教学法的运作机制,其影响因素研究也为传统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从上文讨论可以看到,传统教学法有颇多优势,但不可避免也存在着不足。如何在实施过程中扬长避短,制约频次效应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发挥频次效应的理想作用,关于这些问题,频次效应理论也给出了比较满意的答案。
如图1所示从2007年到2016年的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占全国总财政收入的比重可以看出:从2011年起,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所占比重已经超过50%,到2016年,中央财政收入所占比重已下降到45.34%。与其他国家相比,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中央财政收入(含社会保险费)占比在60%以上,这说明我国尽管存在地方财力不足的情况,但另一方面同时存在着中央财政集中度不足问题。如此一来,一方面地方亟需更大的财权,亟需更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设计,另一方面中央政府的财政集中度又明显不足,如果继续降低必然又重回1994年分税制改革前的局面。因此,当前不能仅仅就提高中央税比重来进行改革,需要一揽子制度设计。
首先,影响频次发挥作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间隔效应。现有相关研究根据间隔时间长短将相邻频次之间的间隔分布分成两种:一种是相对集中的间隔(massed spacing),另一种则是相对分散的间隔(distributed spacing)。前者的间隔时间较短,重复频率快;后者的间隔时间较长,分布相对平均。根据Cepeda等人目前有关间隔效应的最全面的元分析研究,在所有271项相关研究中,259项的实验结果支持间隔效应。间隔效应存在于学习的方方面面,母语言语学习、解答数学、物理问题以及二语词汇学习等。大部分认知心理学研究也发现,分散间隔的效果要好于集中间隔,因为每次分散的重复都会留下不同的解码路径,因此可以从不同路径提取,提取的成功率更高。但是也有部分研究并不支持分散间隔的优势。分散间隔导致每次加工和解码都无法深入完成,所以存储和提取时都不占优势。根据间隔效应研究,重复可以促进语言学习,但是具体间隔长短并无定论。传统教学法提倡练习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进行重复并没有进行科学理性的研究。学习新知识到底应该每日一练,还是每周一练,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其次,频次效应也存在天花板效应。根据练习幂定律(Power Law of Practice),人类学习和提高任何技能都离不开重复练习。完成一项任务的时间和练习量的对数之比反映到坐标系中接近一直线。也就是说,随着练习量的增加,完成同一任务的时间会显著缩短。同时,完成任务的准确率也会上升。但是经过一定量的练习后,学习速度开始下降,进步不再如开始时那么明显。坐标系中的直线最终会偏离原来轨迹而持平。重复练习虽然可以促进学习,但是过度重复带来的倦怠疲劳也会大大影响频次发挥的作用。如果实施过程中可以精确计算频次效应达到最佳效果的关键点,重复练习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既充分发挥了频次效应的作用,也避免了重复带来的负面影响。传统教学法虽然提倡重复练习,但是并没有解决练习量何时达到饱和,何时获得最佳练习效果等问题。如果我们意识到天花板效应的存在并在实践过程中充分考虑到频次发挥的最佳点,就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理想的效果。
入库河道沿线的湿地大多为自然湿地,土壤潜育化程度较低,土壤有机质积累不多,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与原生性。对原生湿地进行人工构建与改造,使其成为功能性人工湿地,成为拦截入库污染负荷和削减营养因子的最后一道屏障。人工湿地的构建主要通过两种不同植物配置方法,一种是配置湿地草本植物,另一种是利用乔木的耐淹耐湿特性,实行乔、灌、草结合。在水流行进和滞留过程中,通过植物的吸附作用,削减氮磷等营养负荷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另外,重复类型也影响着频次发挥的效应。基于使用的语言学认为,频次有形符频次和类符频次之分。前者指某一语言形式在语篇中出现的次数,后者是同一语言形式出现在不同构式中的次数。前者的增加可以固化语言形式在大脑中的表征,而后者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语言概括性和创造性的使用。按照重复类型来看,类符频次相当于变化重复;而形符频次则属于单一重复。形符频次促使具体语言实例的反复使用,可以强化形义匹配,帮助语言自动提取;类符频次有助于语言的创造性,出现在不同语境下的语言实例帮助学习者形成抽象图式,产生概括和类推效应。有学者认为,以上两种频次相比较而言,高类符频次加强某一语言形式与其他形式的联系,使它更容易和新的形式结合,因此更有利于语言习得。但是,也有研究认为,单一重复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形义匹配和强化,形符频次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更大。虽然以往研究对于到底单一重复还是变化重复有利于语言习得有着不同的看法,可以肯定的是,两者对语言习得起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将传统教学法运用于现代英语教学时应该充分考虑频次效应的研究成果,科学设计任务要求,既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又遵循频次效应发挥作用的规律。
高中德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就是陶冶教育法,使用陶冶教育法并重视其他德育方法方能是最好的教育策略。每个方法都有其不足,但同时也有其优点,应扬长避短,坚持并重视正确、合理地运用陶冶教育法。我们应坚信陶冶教育法能够培养高中生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大力营造和谐融洽的校园陶冶氛围。由此,学生的道德素养品质都会在陶冶与互相促进中不断提高,高中德育的效果也逐渐凸显。
其次,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法主张多闻和阙疑。上面说的多读主要指阅读,而多闻主要指多观察、多体验。《淮南子·泰族训》中提到,“夫物常见则识之,常为则能之”。通过大量的体验,加深对语境、文字的理解,句子的排布、段落的展开、篇章的布局、语调的抑扬顿挫、语义的轻重婉直等等,只有通过不断观察体验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阙疑指的是读书过程中要培养存疑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学习体验过程中,凡有疑虑的地方,须反复看,看到无疑为止。黄宗羲在《宋元学案》里描述读书存疑的过程,“始读未知有疑,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却无所疑,方始是学”。只有在读书的过程中反复体验,不断揣摩,才能将阅读的内容以及文字的运用真正掌握,消化吸收成为学习者的内在知识。
在构建传统教学法的理论框架里,以上这些影响因素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回答频次效应理论在何种情况下成立的问题。传统教学法对于以上这些问题都没有指出明确的解决方法,而频次效应理论从主要影响因素着手开始思考和研究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且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传统教学法如果能够将这些研究成果纳入实施范围,就可以在实施过程中扬长避短,更科学地突出其优势。
结 语
中国传统教学法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以传统教学法为内容的研究为数不多,语言教学中传统教学法的使用也往往处于一种自发状态。频次效应理论解释了传统教学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也提出了传统教学法所忽视的问题。在频次效应基础上构建传统教学法的理论框架,一方面在语言学研究范式转变的大环境中,将传统教学法与西方语言学理论研究前沿相结合,重新诠释传统教学法的可取之处以及在新语境中的适切性,使我国传统教学法为更多人所了解和认可。另一方面,在西方二语习得领域的理论热点背景下考察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法,分析利弊,吸取精华,可以完善和改进现有传统教学法体系,使中国传统教学法更好地适应中国外语教学的现实和需求。将频次效应理论用于指导传统教学法在外语课堂的实施,不仅给传统教学法理论构建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指出了在语言教学实践中如何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法的长处,提高教学效果。虽然传统教学法存在不足之处,但具有一定科学性,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发展和完善。从频次效应理论出发,构建传统教学法的理论体系,探讨符合中国文化特点、教育传统和学生特点的外语教育方法,可以为继承和发扬传统做出有益的尝试和贡献。
①Dahlin, B., & Watkins, D., “The role of repetition in the processes of memorizing and understanding: A comparison of the views of German and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Hong Kong”,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2000, 70;Wang, H. X., & Hill, C., “A paradigm shift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Asia: From imposition to accommodation”, The Journal of Asia TEFL , 2011, 8(4).
②Harrington, M., & Dennis, S., “Input-driven language learning”,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2002, 24.
科学管理决策,是宏观筹划和微观创造的有机统一。实践证明,国防动员建设发展,既要着眼于宏观设计,也要根植于微观实践。加强国防动员理论研究,不仅要从宏观上研究统领国防动员建设的规划,也要从微观上加强一个个具体问题的研究,确实使我们的研究接地气、往下落,实在管用。
③Bybee, J., “Usage-based grammar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Edited by Robinson, P., & Ellis, N.,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2008, p.216;王初明:《学相伴 用相随——外语学习中的学伴用随原则》,《中国外语》2009年第5期。
④Ellis, N., “Frequency-based accounts of SLA”, Edited by Gass, S., & Mackey, A., Routledg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12, p.196, p.201, p.200, p.195.
⑥张隆华:《中国语文教育史纲》,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4~35、250、425页。
⑤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1页。
初始通道同步模块主要功能是运用弹性缓存机制对齐各个通道的数据。ILS模块主要负责状态转换,并给出相应指示信息;Buffer模块则完成通道数据的缓存。
⑦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2, p.21.
杨秋香听他这么一说,更来火了,她把眼睛瞪得圆圆的:“杨力生,你想找事儿咋的?说是不愿意吃面条,以前我看你吃得也挺香,偏偏今天这饭就得另做?!”
Lyster, R., & Sato, M., “Skill acquisition theory and the role of practice in L2 development”, Edited by García Mayo, P., Gutierrez-Mangado, M., & Martínez Adrián, M.,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House, 2013, p.72, p.76.
进了白云宾馆,我顺着楼梯七拐八拐上了三楼,找到了318房间。我敲了敲门,里面悄无声息。是让我先开房吗?我正犹豫着,一服务员远远地说:“里面有人,你找谁?”我慌乱地应了一声:“我找她。”再敲门,里面才有人低沉着嗓子问了一声:“谁?”让我惊讶和纳闷的居然是一个男人的声音,飘飘然的心顿时格登了一下。我说:“她让我来这里等的。”我突然想起,短裙子女孩好像说过“他们或许已经到了”的话,热烈的心情顿时清醒了下来。
⑨丁言仁、戚焱: 《背诵课文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外语界》2001年第5期。
⑩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Edited by Gass, S., & Madden, C., Rowley,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MA: Newbury House, 1985, p.249.
⑧Gibson, S., “Reading aloud: A useful learning tool?” ELT Journal , 2008, 62(1).
DeKeyser, R., “Skill acquisition theory”, Edited by VanPatten, B., & Williams, J., Theor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 Introduction , London: Routledge, 2015, pp.95~96.
Ellis, N. C., “Frequency effects in language processing: A review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ories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2002, 24.
Ding,Y. R., “Text memorization and imitation: The practices of successful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System , 2007, 35.
缅甸琥珀主要产自克钦邦密支那到德乃一带的康胡盆地[2],是缅甸北部与印度接壤的沼泽地带。矿区位于塔奈西南角20公里处,由达罗盆地和新平阳盆地组成的康胡河谷这个方向上第一座海拔250m的一座叫Noije Bum山上[3]。缅甸琥珀是被发现和利用最早的白垩纪琥珀,早在2000多年就进行开采作为工艺品。
国外也有学者认为练习频次是提高语言能力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Skehan认为,重复练习可以帮助学习者熟悉学习任务,减轻在线加工负担,从而更好地实现语言的综合发展。Bygate也提到,通过练习频次的增加,学习者可以在熟悉学习内容的前提下,更多地关注语言的选择和正确运用。通过从内容到语言形式这种注意力的转移,学习者才有可能在流利性、准确性和复杂性等方面获得较为全面的发展。如果学习环境不停变换,刚接触的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学习者要想掌握新学的知识,学习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只有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不断增加练习频次,才能习得知识。DeKeyser指出,要真正掌握语言,仅仅熟悉语言形式远远不够,运用语言形式的技能才是语言教学的目标。语言处理是一项需要大量练习的复杂技能,无论是词汇还是语法知识,都需要不断的积累和重复的练习。Lyster & Sato和以上学者的观点基本一致,他们认为,技能习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语言操练不仅加快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换,而且改变已经石化的中介语表达。教学的最终目标不仅是传授新知识,而应该是提供足够机会让学生吸收和巩固知识,学生需要通过重复来回忆、提取以及重塑对目标语的已有知识。
Anderson, J. R., “Acquisition of cognitive skill”, Psychological Review , 1982, p.89;Sagalowitz, N., “Automaticity and second languages”, Edited by Doughty, C. J., & Long, M. H., Th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Oxford: Blackwell, 2003, pp.382~383.
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54页。
实地调研中,尽管村民对专合社的总体态度是认可并支持的,但是满意度却并不高。专合社刚成立时,各方发展信心都很足,理事会也很卖力,不仅引进了许多新业态,通过对村民开展相关的旅游服务技能和服务规范培训,提高了村民的服务意识。2017年,由于镇政府的大力宣传,游客很多,几乎家家户户都被分配了客源,部分家庭还多次接待游客。尤其是诗歌节期间,更是全村爆满。但是今年,政府扶持重心有所转移,游客量较去年减少,专合社的业务也少了许多,社员热情退却,开会次数也明显减少。
Skehan, P.,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p.119.
Bygate, M., “Task as context for the framing, reframing and unframing of language”, System , 1999, 27.
DeKeyser, R., “Practice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Don’t throw out the baby with the bathwat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 , 2010, 10(1).
Cepeda, N. J., Pashler, H., Vul, E., Wixted, J. T., & Rohrer, D., “Distributed practice in verbal recall tasks: A review and quantitative syn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 2006, 132.
Suzuki, Y., “The optimal distribution of practice for the acquisition of L2 morphology: A conceptual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Language Learning , 2017, 67(3).
运营商通过云计算技术可以降低系统建设和运营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同时,采用云计算技术实现业务和服务创新,有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按照商业模式的不同,云计算可以被分为三大类: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私有云主要面向公司内部IT系统提供基础设施云服务,主要涵盖了业务平台、IT支撑系统和其他内部系统。笔者以某运营商为背景,介绍了企业级私有云在建设中技术的选择以及建设方案的定制。
Suzuki, Y., & DeKeyser, R. M., “Effects of distributed practice on the proceduralization of morphology”,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 2015, 21(2).
马成贵一心扑在工作上,家里的事顾不上,孩子的学习管不了,即使妻子生病住院,他也从未请过一天假。和他一起共事的人都说:“老马是舍小家顾大家,一心扑在工作上。”单位领导的评价是:马成贵同志工作热情高,责任心强,有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有这样的同志我们放心。
The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MB dye solution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in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scavengers is shown in Fig. 8. For all the conditions the experiment was done for 40 min.
Newell, A., & Rosenbloom, P. S., “Mechanisms of skill acquisition and the law of practice”, Edited by Anderson, J. R., Mahwah, Cognitive Skills and Their Acquisition , NJ: Erlbaum, 1981, pp.1~55.
Bybee, J., “From usage to grammar: The mind’s response to repetition”, Language , 2006, 82(4).
McDonough, K., & Kim, Y., “Syntactic priming, type frequency, and EFL learners’ production of Wh-questions”,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 2009, 93(3).
Gass, S. M., Mackey, A., Alvarez-Torres, M. J., & Fernāndez-García, M., “The effects of task repetition on linguistic output”, Language Learning , 1999, 49(4).
Toppino, T. C., & Gerbier, E., “About practice: Repetition, spacing, and abstraction”,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 2014, 60.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语频次效应理论视阈下的中国传统教学法重构研究”(项目号:16BYY08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周丹丹,1970年生,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成 洁〕
标签:传统教学法论文; 语言习得机制论文; 频次效应理论论文;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