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迫切需要现代物流的支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迫切需要论文,现代物流论文,中国制造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世界各国都将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参与世界分工。世界制造业也正在全球化趋势下进行战略性重组。由于中国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巨大,现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规模转移的基地。国际上普遍认为,以加入WTO为契机,中国将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伴随着世界制造业的转移,发达国家的企业界已习惯本国高效和低价的现代物流系统,同时为了将有限的企业资源集中于自己有核心竞争优势的领域,一般不愿意投巨资来建立自己专用的物流系统,因此在其选取投资区域时,会考虑该地区的物流条件,希望通过外包来解决企业物流。方便经济的物流服务是吸引外资的重要条件。要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我们必须拥有符合国际水准的现代物流体系。
一、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1.制造业生产及出口持续快速增长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因为其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稳定的政治局势、积极对外开放的政策环境、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潜力巨大的市场等因素,成为全球投资的焦点,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制造业从计划经济快速走进市场经济,按照先进的制造理念和制造技术,在国内外市场上逐渐取得了优势。据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约为4.2万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1%,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8%;制造业就业人员8000多万人,职工人数3000多万人,分别约占全国就业人员的11%,全国职工人数的28%;制造业企业缴纳税金4960亿元,占国家税收总额的30%;制造业工业制成品出口2930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90%。制造业以高于GDP的速度增长。
担当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的我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在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定的货币政策作用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得到加速发展,使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运行保持平稳增长。中国海关统计表明,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纺织品、服装、鞋、钟表、自行车、缝纫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第一大出口国。近年来,机电产品中的移动电话、激光唱机、显示器、空调机、集装箱、光学元件、电动工具、小家电等出口也升至世界首位。
2.中国市场正吸引众多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
中国的市场空间以及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成本,吸引跨国公司开始将核心部分向中国转移。由联合国贸发会开展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财富》500强企业中,已有400家在中国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世界上最主要的计算机、电子产品、电信设备石油化工等制造商,已将其生产网络扩展至整个中国。出现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一体化新趋势。中国已成为不少跨国公司最重要的战略市场和生产基地。
就轻工纺织产业看,以家电为例,2003年全国微波炉共计出口2700万台,占当年全国生产量的69%;2003年全国电饭锅共计出口1300万台,占当年全国生产量的57%。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多数家电产品世界最大制造基地。再以鞋业为例,目前,全球鞋类年产量约100多亿双,中国就占有60亿双,占全球产量的50%以上,温州市鞋类年产量10亿多双,占世界产量的1/10,堪称世界最大的成品鞋生产基地。自2002年起,资本品制造业、重型制造业或装备制造业成为跨国公司新一轮向中国的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受“广本汽车”示范引导,2002年,本田、丰田、尼桑都陆续将不少生产搬到中国,由此很快形成了一个上千亿元产值的汽车产业。同时,一些跨国公司已开始把集成电路、计算机和通信等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基地逐步转移到中国。例如,菲利浦投资15亿美元建立了芯片生产厂,由几家大公司联合投资62亿美元设立的芯片生产基地——中芯国际,首批芯片已于2002年底下线。此外,新惠普、东芝、夏普、三星等国外主要计算机生产商也先后在中国建立了大规模的整机生产基地。
近年来,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有的是全球采购中心,有的是地区采购中心,有的是中国采购中心。目前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深圳、青岛等城市。仅上海就有200多家跨国公司的采购机构。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的全面实施,研发本土化成为必然选择。一些跨国公司不仅充分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工,而且大量雇佣中国的高级智力,一批原创型技术研发基地投向了中国。近年来,已有通用、大众、IBM、微软、杜邦、拜耳、爱立信、摩托罗拉、朗迅、惠普等一大批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据初步统计,目前这类研发中心已近400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西安等知识密集型城市,都已成为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集聚地区。
这一切都在向世人证明,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
二、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业的支持
1.现代物流业是世界制造中心的加速器
对制造业来说,20世纪80年代制胜的武器是品质管理,20世纪90年代制胜的武器是企业流程再造,到了21世纪的新经济时代,制胜的武器是速度。企业需要最快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中国要成为世界的制造基地,不仅要制造产品,而且要以最快的速度满足顾客的需求。现代制造业由于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过程已经大大缩短,而影响速度的就是产品的流通和存储,也就是物流。在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后WTO时代,国际分工超细化,产业链延伸扩展,资金周转加快,利润生成趋满并分散。这种情况下光靠工业时代的区位比较优势、劳动力比较优势、资源比较优势等显然不能完成利润的扩大化。而且现在的统计数据说明,大量发展中国家也具有与中国相似的优势条件,出口结构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在这种情况下,要形成区域优势必须在其他现代化方面寻求发展。
在古典和新古典经济理论中,经济学家研究的比较多的是比较优势,无论是绝对比较优势或相对比较优势,分析都属静态方面。但是到现在,在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传统的国际间产业转移正相应地演进为产业链条、产品分解与全球化配置。上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波特提出国家竞争优势这一动态分析理论。以竞争环境的差异来说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产业竞争能力的差距。其理论依据是,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产生于四个方面的基本因素(资源和人的要素、国内需求条件、相关的和支撑的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和两个方面的辅助因素(政府的作用和机遇),这些构成了该国家企业的竞争环境。其作用图就是著名的“钻石模型”,如图1所示。
附图
图1 波特“钻石模型”
很显然,中国具有的比较优势是静态的,如何让静态的优势动起来,整合资源,提高配置效率,无疑发展现代物流业是很好的方法。物流配送的动态仓储、信息整合、统一配送可以让整个比较优势动起来了。在制造业比较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让资源和仓储动起来,把静态时所耗费的成本节约并根据规模效应创造价值。现代物流业的建立与发展,能够大大提高中国制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对外贸易的增值率,吸引外资,扩大制造业的再生产,为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创造条件。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差别表明,虽然中国目前有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但不意味着中国的国际贸易的竞争优势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其实中国制造业目前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存在着一个矛盾:单纯从产业自身的发展前景看,资本技术密集产业较劳动密集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单纯从产业发展的背景看,在劳动密集产业领域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确定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时也面对着一对矛盾:一方面根据资源禀赋,中国目前具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但是这些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不具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根据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这些优势还必须利用。现在需要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劳动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如何在现有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结构。换句话说就是,如何把中国的比较优势转换成竞争优势是当务之急。今后一段时间,制造业之间竞争的焦点将不仅仅是价格的竞争,而是适应市场需求、客户快速反应、准时供货等方面的竞争,传统生产销售领域的竞争优势已不复存在,现代物流理念和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将成为现代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克林斯“产业集群”的理论,将产业集群视作国家竞争优势的主要载体,其中形成完备的相关产业和支撑配套产业是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由于我国缺乏配套的服务体系,缺乏适应国际贸易的物流服务体系,这样不仅影响了外商投资中国应获得的效益,更重要的是影响投资环境。只有具备完备的相关产业和支撑配套产业,外商投资才能扎下根来,进行系统地、战略性投资。也只有这样的投资,才能尽快带动我国产业的提升和竞争力的提高。
2.中国物流业发展的现状与不足
目前,物流的落后已经成为许多跨国公司把制造业转移到中国来的制约因素。不少跨国公司把制造基地建在中国,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中国人力、物力低廉的成本,可现在他们发现,高昂的物流成本却几乎抵消了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以上海为例,物流占到整个成本的20%,是发达国家的2至3倍,甚至也远远高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其他亚洲国家,跨国公司都能使商品花在物流上的时间缩短2个星期以上,而在中国却根本无法做到。在市场瞬息万变的现在,有的产品晚到1个月或者2个星期可能就成了废品。其实,“中国高昂的物流成本”也并非指向“单个的仓储、运输”的价格,所指的是:由于没有信息化的调度,造成物流时间过长,致使物流成本陡增。比如100万台冰箱放在仓库里,它的库存成本并不高,但它的隐性成本却是100万台冰箱的资金被无收益地占用,这一成本是相当高的。
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中心而言,中国的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体现在:
(1)产业缺乏整体规划,项目重复建设。现代物流的发展涉及到物流基础建设、物流运输装备、物流资源整合、土地使用、服务及运输资格准入等问题。而在我国,这些问题分散在众多的职能部门,相关部门分别从各自角度认识和理解物流,缺乏一个部门对物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协调。由于多头管理造成项目重复建设。制造业总体布局一般没有进行物流的规划设计,现有的总体或局部的物流格局不清晰,因而造成:物料流混乱,物料除了停滞外,经常是处于交叉、迂回、倒流、跳跃和拥挤状念;重复搬运多,无效搬运占70%左右;生产流程不合理造成物料流动路径长。时间占用多,产品交(供)货时间长。如制造业中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转换过程中,95%为物料的停顿或等待时间,其余5%中的70%为工装及其前后时间,真正创造产品价值的时间仅占到整个周期的1.5%,空间浪费大。机械制造业企业的各种仓库与存储区的面积占到全厂生产面积的40%—50%,冶金制造业约为30%—40%。
(2)业态发展不平衡,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构成我国物流产业链中物流运输、仓储的现代化的水平较低,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建设及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还比较缓慢,物流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比较普遍,专业化操作程度较低。国外较普遍采用EDI(电子数据交换),GIS(地理信息系统)和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集成信息平台,而我国由于缺乏技术支撑,使我国物流专业化程度不高,导致了物流行业的效率低下、成本较高。
(3)物流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不统一,市场分割严重。我国物流部门条块分割现象比较严重,各个部门自成体系,使得物流环节的运输工具、承载设备等标准规范不统一。在物流领域中,有物流模数、存储规格、容器标准、包装标准等,我国还没有统一这些标准,并与国际标准接轨,很难实现系统的效益整合,导致物流无效环节增加,物流速度降低和物流成本的上升。
(4)管理落后。中国的物流企业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国际物流企业、国有物资企业、新兴的专业化物流企业。国有物资企业一直是物流行业的基础和主体,大多数拥有一定规模的土地、仓储设施、运输手段、物资加工和配送能力,具备开展现代化物流服务必不可少的物资条件。但由于企业体制落后、设备陈旧、服务功能单一、经营管理以及信息化水平较低,使得国有物资企业的投资回报率不高。据统计,美国主流物流企业近3年中,以运输为主的物流企业年平均资产回报率达8.3%;以仓储为主的达7.1%;以综合服务为主的高达14.8%。 而中国大部分物流企业资产回报率还不到1%。
这一切,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深的思考:一是面对快速崛起的制造业,没有现代物流作为支撑,显然会制约其发展速度;二是发达国家物流企业直接参与我国物流市场的竞争,优胜劣汰,一些物流企业将面临“生死存亡”。由于我国物流服务水平低,目前进入中国的制造业、商贸业的跨国公司,通常要把其物流的国际合作伙伴带入中国。在国际贸易中,80%的进口合同是采用FOB价格结算,出口的80%是采用CIF价格结算。也就是说合同不包括物流服务。在生产环节利润率越来越低的情况下,中国外贸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带来效益的快速增长,长期以来我国的国际海运存在着50—8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更重要的是不利于中国的物流业乃至整个流通服务体系的发展,使得我国不能摆脱生产成本低、交易成本高的不平衡,影响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三是面临不发达国家的挑战。因为国际制造中心从欧美到日本,从日本到“亚洲四小龙,现在到了中国大陆,这种转移的速度正呈现越来越快的趋势。我国沿海地区的生产成本在迅速上升,许多不发达国家也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入到竞争国际资本的行列中来。相比之下,我国沿海地区生产成本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弱化。但是物流成本和相应综合服务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得我国沿海地区仍然具有吸引投资的综合优势。因此,只有迅速提高我国的物流服务水平,降低交易成本,才能长期保持优良的投资环境,这是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发展目标能否实现的基础条件问题。
三、构造现代物流业以适应世界制造中心的发展
中国要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物流产业将起到关键的作用。物流产业是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产物,首先是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形成一体化的企业物流,后来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物流资源整合不再局限于企业层面,而是发展到相互联系,分工协作的整个产业链。因此发展中国物流业需要全社会包括政府、行业和企业三方共同努力,为世界制造中心创造一个高效的物流环境,这对于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迫切需要现代物流的发展。
1.做好物流发展总体规划
现代物流体系建立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先进的物流基础设施,它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综合、统筹、全面地规划,国家应把物流产业列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加大在物流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力度,在贷款、税收、引进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同时要合理利用我国商品物流配送领域存量资产,加强现有仓储、运输工具等的组织与整合。鼓励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功能整合,用活用好现有物流设施,特别要充分利用大中城市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实力,规划建设一些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以形成比较完整的全国性物流网络,推动物流业向集团化、联合化、规模化发展。
中国要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物流竞技场上竞风流,必须对传统物流企业进行改造。中国制造业物流资源大部分集中在传统国企,加快对这些企业的改造和提升,对于促进我国物流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制造业物流企业大多处于交通枢纽,不需要征地和大量的硬件设施投入,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许多企业已成为商户认可的商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造和提升传统物流企业的重点是加大信息化投入,提高信息化水平和整体运作能力。这种改造比新建投入少,见效快。要特别重视推进企业物流系统整合与流程再造。大型制造业企业应根据其产品成本、品质、服务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对企业的经营模式、管理程序和物流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与流程重组,对企业发展已不再具有支持意义的物流资产进行有效剥离和重新整合,借助传统物流企业的转型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兴起,合理选择物流功能与物流作业的全部或部分外包,为实现企业物流系统的一体化和高效能,创造系统条件与资源条件。
2.完善物流法规体系,制定物流标准
修订和完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规范行业发展秩序。我国的物流业已初具规模,但相应的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制定则明显滞后,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因而制定和完善物流法律法规是我国物流业健康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也是规范行业发展秩序和整顿不合理行为的要求。要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加大监控力度,建立市场准入制度,限制不合格企业进入物流市场,控制恶性竞争。
当前,我国物流各部门的非标准化行为相当普遍,尤其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等一些流通环节,缺少必要的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造成了物流成本的上升,严重影响了物流活动的正常进行。随着我国加入WTO,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愈加明显。为了适应国际贸易的要求,增强竞争优势,应当采用国际标准或通用的国家标准,并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改进物流技术,以实现物流活动的合理化和现代化。
3.强化供应链管理和信息化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前不久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制造业规模已经很大,但总体水平还不高,必须加快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这不仅是对中国制造业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支撑制造业发展的物流业提出的要求。强化供应链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是现代物流理念的核心内容。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可以通过不介入生产制造领域有效地控制边际成本,靠良好的CRM(客户关系管理),将企业、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之间的网络协同效应发挥到最佳状态, 或将整体的制造资源都外包给下游企业,或既自己生产制造又将部分制造资源外包给下游企业。伴随着中国制造业在OEM产业链上角色的变迁,一场没有硝烟的供应链竞争正在形成,特别是是随着科技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以信息和信息技术来整合社会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发展, 物流的信息化建设亦成为现代物流的最显著标志之一。
借鉴发达国家物流发展经验,我国应该继续加强在物流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力度,并加快物流信息化进程。首先,要引导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要加强条形码(BC)、全面质量管理(TQM)、电子数据交换(EDI)、管理信息系统(MIS)、射频技术(RF)、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弹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制造资源计划(MRP)、企业资源计划(ERP)以及供应链管理等物流理论和技术在物流企业和广大制造业内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全面提高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其次,要逐渐推进网上物流信息和商务平台的建设。利用网络技术将物流企业散布在不同区域的服务网点联结起来,改变有点无网、有网无流的状况,形成物流服务平台。以物流的战略发展为依据,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计算机软件的研发。同时,要对物流信息资源进行管理,设计物流产业统计核算的指标体系,确定核算的方法,建立统计报告的格式和程序制度,定期发布物流产业的统计信息等。
4.加强政府的引导与规化,发展绿色物流
现代物流业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特别是发展制造业物流中心,要求国家的金融、税收、铁路、交通、城市规划等部门在资金、税收、网点布局上给予优惠,从再生产角度出发,统筹安排,制定可行的发展计划。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流与环境之间日益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推动和制约关系,即物流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环境共生的基础上。因此,我们的目标是开展绿色物流。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物流系统污染进行控制,即在物流系统和物流活动的规划与决策中尽量采用对环境污染小的方案等;另一方面就是建立工业和生活废料处理的物流系统。包括:绿色运输,各种运输工具采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的原料作为动力;绿色包装,采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包装;绿色流通加工,在流通过程继续对流通中商品进行生产性加工,以使其成为更加适合消费者需求的最终产品;反向物流,货物自最终顾客到卖方或供应方的搬运、存储与移动。它有助于将不需要的物料、退货、有缺陷的货物再循环到其他存储地,进而有助于节省包装、运输和土地供应成本,最终建立环境共生型的现代物流业,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标签:比较优势论文; 中国制造业论文; 物流产业论文; 现代物流业论文; 物流整合论文; 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