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是中学环境教育的主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主体论文,环境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教育战线面临的重要任务。国家教委强调,教育要按照“中国21世纪议程”总目标重新定向,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战略要点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它的概念内涵十分丰富,一是发展,它的内涵已从单一的经济领域扩大到社会领域中那些具有进步意义的各种变革。发展是指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同步发展,那些由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所带来的损失抵消了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不能称之为发展。二是可持续,持续,必须有限制,没有限制,也就不能持续。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点。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点: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
(一)生态持续性
随着人口急剧增长和工业化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平衡被打破。出现了全球淡水资源危机、森林锐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目前世界存在着两大类环境问题,一类是工业化过程中向环境排放大量废气、废水、废渣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另一类是不合理地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的生态问题。
我国生态环境有整体恶化的趋势,因为一是我国的生态基础脆弱。二是我国历史悠久,多年来以落后的方式向大自然索取,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损害。三是我国过量的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形成巨大的压力。再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二)经济持续性
环境问题是社会经济的产物,因此也必须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单纯地就环境论环境,简单地为保护环境而进行环境保护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方式,建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基本上仍沿袭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是通过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实现经济较高增长的,造成资源的消耗过快和环境的严重污染。
1952~1990年,我国国民收入增长10.5倍,但同期能源消耗却增长18.1倍,有色金属消耗增长25倍,钢材消耗增长26.7倍,每生产一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相当日本的7倍,美国的4.5倍,甚至比印度还多1.5倍。
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取决于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技术能力越强,越容易解决环境问题。我国环境问题不是因为经济规模过大,而是因为经济水平低下和贫穷,贫穷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源之一。我们必须选择走资源节约型和注重科技投入的新道路。
(三)社会持续性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含意:为了逐步提高全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准和生活内容,在不对后代的生存基础和发展能力构成威胁的前提下,在人口、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又必须始终将人的因素作为第一要素来考虑,中国围绕人的因素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消除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大因素。
根据有关专家的测算,我国国土对人口的承载极限大约在15到16亿之间,从现在的12亿人口到16亿仅有4亿的余地,如果按1993 年全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只需29年多就可以增长到16亿。人口增长的巨大压力,无疑会对我国的资源、环境和经济建设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是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贫穷不可能达到可持续性的目标。贫穷就意味着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去解决环境问题,相反,在人口的压力下,为了生存就会出现盲目的毁林造田、开辟牧场,引起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水旱灾害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所以,贫穷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反过来,环境的恶化又导致这些国家更加贫困。为了摆脱这种恶性循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发展是第一位的,它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中国今后的发展道路,也必须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
二、可持续发展的德育要点
(一)培养环境道德
现今,道德的观念已由单纯表述人与人之间关系准则的范畴,扩大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范围了。它包括: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爱护环境以及把地球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和维护人类子孙后代长远利益的全局观念等等。
环境问题是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引起的,环境污染其实是资源的流失和浪费,环境问题的实质是资源问题。因此珍惜自然资源应是环境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实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但是目前,地球上非再生资源的有限性已明显暴露,一些重要的非再生资源濒临耗竭,工业社会的基础已经动摇。面对日益枯竭的资源,珍惜自然资源必须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特别是下一代人道德行为的准则。
为了持续发展,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遵守的准则是:①在考虑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的前提下,确定可再生资源的最高持续开采量。②在确保得到可接受替代物之前,非再生资源不至耗竭的前提下,确定非再生资源使用量的具体标准。③生物物种一旦灭绝就不可能再生,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珍惜各种动植物资源。
可持续发展概念中,有关公平、全局整体的思想内涵也十分丰富,这也是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思想,包含以下三个点:①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当今世界的现实是:一部分人富足, 而另一部分人—特别是占世界1/5的人口处于贫困状态。这种贫富悬殊, 两极分化的世界是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因此要给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特别优先考虑的问题。②代际间的公平,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要给世世代代的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不能因为当代人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③有限资源的公平分配。发达国家在利用地球上资源占有明显的优势,这种由来已久的优势,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长期起着抑制作用,这种状况必须尽快转变。
此外,可持续发展思想中还包含着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等要求,这些都是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
(二)增强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所具有的激励作用,是一个民族振兴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
(1)人均资源占有量水平是表明一个国家人口与资源矛盾状况的重要指标。我国人口多,人均主要资源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 /2或1/3,尤其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支柱性资源拥有量不足, 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严重的制约作用。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水平低是难以通过技术经济手段根本消除的,这就更需要唤起国民的忧患意识。
(2)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时机来看,工业起步晚, 失去了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拥有广阔的世界市场和利用世界原料资源以及无偿使用世界环境资源的优势。相反,我们却面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国际市场剧烈竞争等不利的局面。
(3)我国是个大国,需要依靠开发本国资源来积累资本, 而这需要大量的资金和长期的开发过程,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讲无疑是个十分沉重的负担。
(三)树立国际合作的观念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全人类的共同合作。
(1)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 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很好解决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大气、海洋、生物圈是全人类共同赖以生存的环境,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间的协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各国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以“全球伙伴”的精神,在环境与发展的领域中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中国作为国际社会中的一员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责任在全球环境保护事业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 但是经济发达国家负有更大的责任。从资金、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环境,不仅对发展中国家有利,对发达国家来说也是符合自身利益的明智之举。
(3)造成当今世界南北差距不断扩大, 发展中国家日趋贫穷的根本原因是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发展中国家的贫穷得不到解决,世界的环境也就无法得到保护和改善。
收稿日期:1995—09—04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全球环境问题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环境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再生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