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五样东西”是由两个人教的_毕淑敏论文

“我的五样东西”是由两个人教的_毕淑敏论文

《我的五样》两人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案例一

【教学目标】

1.聆听流淌在笔尖的声音,感受毕淑敏其文其人的魅力。

2.剖析毕淑敏的取与舍,透视其潜藏于字里行间的性灵。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语言文字力量的方法;分析作者的身份、性情与精神。

2.寻觅文字背后所隐含的信息,立体化、多方位地走进作者心灵的庭院。

【教学方法】

1.感性品读法。

2.理性推断法。

【教学思路】

一、在取舍之间读身份

1.学生活动。

通读全文,从作者对“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的取舍中,解读毕淑敏具有哪几种身份。

2.教师点拨。

见其表才能析其里。筛选文章的表层信息,理出文章的基本思路,分析文章的相关细节,作者的身份随之浮出水面,由此可见一个真实的毕淑敏。

3.师生同析。

(1)严谨的医生。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首选“空气、水、太阳”,这是一个医生的职业选择。而对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这三者又是同等的重要。所以,在取舍过程中,作者有意无意地不断颠倒三者的次序甚至说法,“空气、水、太阳”,“水、空气、阳光”,“水、阳光、空气”,“阳光、水、空气”。透过这个文字细节,可见三者在一个严谨的职业医生心中的分量和位置。

(2)坚韧的女性。五样中,“对我个人更为独特的东西”,是“鲜花”。娇弱纤巧挂着露滴的鲜花,寄寓着女性对美好生活的全部憧憬和向往。而毕淑敏更偏爱带刺的玫瑰,这同样是一个值得解读的细节。骄人的美艳和短暂的艰难和谐地统一,这正是作者对生命、对人生的独特体验。柔中见刚正是作者性格的写照。

(3)专业的作家。作为生命中的真爱,“笔”赫然在选取之列,而且永不言弃,因其“虽原始简陋,却可朝夕相伴”。人生的旅程中,什么行李都可以舍弃,甚至鲜花、水、空气、阳光,唯一永随的是“笔”,因为它承载着一个钟爱写作的作家所有的梦想和希冀。

4.结论:毕淑敏——医生、女性、作家。

二、在取舍之间品性情

1.学生活动。

生命中的五样,无论是选择,还是舍弃,都是痛苦而艰难的抉择。思考并讨论在情感的惊涛骇浪中,毕淑敏是通过哪些方式和手段驾驭自己的。

2.教师点拨。

作家惯于用文字掀起情感的波澜,也惯于用文字平息心中的涟漪。品读每一次取舍过后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独白,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毕淑敏犹如一位情感调节的高手,恰到好处的调侃,不失时机的拷问,令读者的心随之起伏,随而熨帖。于是,我们可以给毕淑敏一个全新而又不失合理的身份定位。

3.师生同析。

(1)自我解嘲:避免选择的尴尬。以医生的本能在世间万物中进行选择,视角是单一的,雏形更是可笑的。然而,作者善于自嘲。“哈!充满了严谨的科学意识,飘着药品的味道。”一语化解了选择的尴尬。同样,选择“鲜花”,更是直言不讳“真有些不好意思啊”,文字是那样的真切,感情是那样的真实。

(2)自我责备:寻求心理的平衡。从一般意义上说,“父母”“孩子”“爱人”是一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但作者没有选择。不取并不意味不爱,作者通过责备自己对父母的“不孝”、责备自己对孩子“负罪在身”、责备自己对爱人几乎“忘了”,表达自己对亲情的珍视,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3)自我安慰:抚平失落的伤痕。舍弃对个人而言“更为独特”“不可或缺”的鲜花,顿时觉得世界“惨失颜色”,心照例会似鲜花凋零般枯萎。然而,作者善于用乐观的心态对待失落,只要“生命大致完整”,仍然是有幸的。这是无奈中的旷达!

(4)自我追问:明晰存在的意义。“我在哪里?”“在干什么?”“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作者不止在一篇作品、一种场合中作过类似的追问。答案虽然不尽相同,但是这一连串的问号背后显然有一股强大的、无法抗拒的力量促使着作者思考人生、思考生命,那就是对人类的贡献。于作者而言,最好的方式就是写作。只要有“笔”,舍弃所有,何足惜哉!

4.结论:毕淑敏——情感调剂师。

三、在取舍之间悟精神

1.学生活动。

诵读文章中“取笔”和“留笔”部分的文字,在一“取”一“留”之间,感受毕淑敏精神之力量。

2.教师点拨。

作家存在的意义在于其精神对人的烛照之力。反复诵读、仔细揣摩凸显其精神的段落,并探究“笔”对于作者和读者有什么样的意义。

3.师生同析。

(1)对作者而言,“笔”意味着写作,意味着用自己对人生、生命的思索与读者交流。用手中的“笔”,为人类创作精神产品,让每一个读者的人生绚烂,让每一个读者的生命斑斓,是毕淑敏“生命的重中之重”。

(2)对读者而言,聆听作者流淌在笔尖的心音,和故事一起悲欢离合,和文字一起冥思遐想,和作者一起喜怒哀乐,我们的情感因之而愈加丰富,我们的思考因之而愈加深刻,我们的心灵因之而更加明净。

4.结论:毕淑敏——心灵牧师。

【思路解说】

1.对作家的认识。

毕淑敏是“文学界的白衣天使”(王蒙语),更是集医生、女性、作家、心理咨询师等多重身份和职业于一体的一位“心灵牧师”,其作品对于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生活、认识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教材选编《我的五样》,旨在引导十六七岁的青年学生设计人生规划,实现精神成长,可谓用心良苦。毕淑敏不仅以其作品感化人,而且以其人格引领人。所以,本案例力求不仅使学生读毕淑敏其文,而且更要使学生识毕淑敏其人。

2.对课堂的定位。

教材在课题前提示:“这是一个有意义的游戏,请按提示参与活动。”课文中也三次出现提示,分别要求学生写出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确认“你的五样”和依次放弃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教师往往会按照教材的提示,亦步亦趋引导学生照做不误,于是一节语文课,完成了一个心灵游戏,似乎吸引了学生,也震撼了学生,似乎让学生受到了一次思想的教育,接受了一次心的洗礼。但是,语文课不应该是游戏课,也不应该是心理辅导课或者是班会课、政治课。语文课就应该是语文课,感受文字魅力,品味文学语言,解析作家,赏读作品,永远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3.对文本的处理。

每一个文本,都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处理。本案例试图通过对文本的研读,逐层深入地分析毕淑敏这个“人”。所以,我设计了三个主要环节,引导学生围绕毕淑敏的“取”和“舍”,理清思路读出其身份,分析语言品出其性情,问题探究悟出其精神,让一个立体的、可感的毕淑敏站在学生面前,似人生的航标,指引前进的方向。

蒋洪兴,江苏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教研室;214101

案例二

【教学目标】

1.解读意象,体验虚拟“取舍”的真实“心路历程”。

2.探究文本,体悟“取舍”背后的人生价值取向。

3.鉴赏文字,领悟张弛有致、形神兼备的表现效果。

【教学重难点】

1.体验虚拟“取舍”的“真实历程”,品味虚拟“意象”的丰富内涵。

2.探究“老师”在“取舍”进程中的推进作用。

【教学方法】

1.问题探究,顺藤摸瓜,在“取舍”过程中追寻生命的意义。

2.品读体悟,通过默读、诵读体悟选择的艰辛心路历程。

【教学思路】

一、透过虚拟“意象”,体验真实的“心路历程”

本文的写作思路就是“选”和“弃”的过程,从中突出了“个人更为独特的东西”,也就是对生命价值的追寻。本文虚拟了不少“意象”(借助诗歌鉴赏的术语):空气、水、太阳、鲜花、(父母、孩子、爱人)、电脑、笔。虽然有的是生物学意义的,但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描述“意象”的重点在于发掘其社会学意义。

1.作者“选取”和“舍弃”的分别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认识?

学生略读后找出答案:“选取”的有空气、水、阳光、鲜花和笔;“舍弃”的过程是鲜花—水—空气—阳光,最后保留的是“笔”。

明确:空气、水、阳光都是人作为生命存在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测验的功能,是辅导我们分辨出什么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因子”,所以作者对空气、水、阳光等意象的阐述一笔带过。选择“鲜花”,因为它“象征着生活的美好和短暂的艰难”,也是对生命意义的追寻。而对于“电脑”和“笔”的斟酌,更是凸显了作者对“挚爱的劳动和神圣的职责”的清醒辨析,她最终选择了“朴素”“朝夕相伴”的“笔”。

2.在这一“选”一“弃”中,作者经历了怎样的心理体验?是如何形象逼真地呈现的?

学生圈画批注默读体验。在默默地勾画过程中体验艰辛的“取舍”历程。从“五样”的难以确定,到逐步舍弃的难以割舍,都是一种煎熬,真切细腻地呈现了作者复杂的心态变化。

问题探究:“选”“弃”的独特的心理体验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明确:可以让学生找出“心路历程”的比喻句:舍弃“鲜花”时,“当鲜花被笔墨腰斩的那一刻,顿觉四周惨失颜色,犹如本世纪初叶的黑白默片”;舍弃“水”时,“立觉喉咙苦涩,舌头肿痛,心也随之焦枯成灰,^好似成了金字塔里风干的法老”;舍弃“空气”时,“刹那间好像有一双阴冷的鹰爪,丝丝入扣地扼住了我的咽喉,顿觉手脚发麻,眼冒金星,心如擂鼓,气息屏窒”。在经历了对“生命的存在,于我还有怎样的意义?”的拷问后,“慢而稳定地”选择了“笔”,这是对生命意义的真正探寻。尽管几近残忍,颇多曲折,却无怨无悔。

二、透视“笔”端,思考生命意义的追求

毕淑敏曾经说过:“人生本没有意义,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确定意义。”每次“取舍”的洗礼都将使人生变得丰厚,使本不具有意义的人生充满意义。深入探究“笔”的内涵,可以更为清晰地明确作者的创作意图。本环节主要通过问题探究深入文本。

1.“笔”是一个怎样的“意象”?

明确:尽管没用多少笔墨,“笔”仍旧是作者精雕细刻的一个“意象”。对于生活在大干世界的芸芸众生来说,仅仅给予选择“五样”的机会,未免有些残忍。选择“五样”已经难以判断,将自己精心选择的“四样”一一割舍,该是怎样的痛苦和不忍啊!但是从这次心理测试的意义来看,割舍的过程就是考验生命、拷问灵魂的过程,这正是“心灵的选择”。

2.文章是如何逐步凸显“笔”的意蕴的?

明确: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本文的线索“老师”。

作者虚拟了一位“老师”,他自始至终地引导我们进行选择。他设计了这个考验人生的论题:“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他提示你慎重选择:“好好想想,写出你认定的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他告诫你“不必从逻辑上思索推敲是否成立,只需是你情感上的真爱即可”;当我们都完成了初步选择时,他提示“请再确认一下你的‘五样’”;确定答案后,又指导我们“划去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一样”;还特别提醒“放弃就意味着彻底的割舍,你必须用笔将它全部删除”。细腻的笔触不仅勾勒出清晰可感的幕后“老师”的形象,还借助画外音的形式,记录了艰难“取舍”的全过程。

文中的“老师”是人生规划师。一取一舍之间,启迪我们思考“我在哪里?在干什么?”,如果没有笔,“那生命的存在,于我还有怎样的意义”。有几人在物欲横流的俗世能清晰知晓人生的真正意义?有几人还能仍旧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老师”恰似我们的“人生导师”,使我们无论身处逆境顺境都能理智地面对。

三、品味张弛有致、形神兼备的表现技巧

本来可以直接揭示的朴素主题,却因令人感动和震撼的文字让我们享受了探寻作者心志成熟过程的乐趣。我们除了得到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震撼之外,还可以搜寻:作者是如何将单调的“取舍”表现得如此震撼可感的?

1.透彻心扉的内心独白,丰富了“感化”的过程。

引导学生找出内心独白的句子细心体味。内心独白式的叙述很容易表达自己细腻的情感变化历程,同时也可将别人的选择(父母、孩子、爱人等)见缝插针地呈现给读者而不显得旁逸斜出。逐一划去“最可宝贵的四样”,将实物呈现在眼前又逐一隐去,直觉感受更强烈,充分体现了心理抉择的艰难历程。文章的“感化”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体现了毕淑敏一贯的创作风格,自然流畅,逼近灵魂深处却没有丝毫训导的口吻。

2.不惜笔墨的衬托,丰厚了“笔”的深刻意义。

“五样”的取舍,细腻而直观,为什么还要不惜笔墨品味“鲜花”“父母”“孩子”“爱人”“电脑”呢?

明确:空气、水、阳光等是作者从医生的视角来选择的“最可宝贵的东西”,所以并没有使用多少笔墨。而“鲜花”“电脑”,以及同学们选择的“父母”“孩子”“爱人”等,都丰富了选择的心路历程,恰到好处地映衬了“笔”的丰厚意蕴,在表现形式上也体现出作者的独具匠心。

3.张弛有致的层递和动感形象的比喻,丰满了取舍的细腻体验。

本文运用了层递的手法,将“取舍”过程写得既轻松流畅,又扣人心弦,逼人心魄。通过对比增强体验的深刻性,显得有情有韵;而在紧张的割舍过程中,又通过老师的指点和提醒,化解了令人窒息的惊心动魄,使文章张弛有致。大量妥帖的比喻更使内心情感或剧烈或微妙的波动诉诸直觉和形象,形神兼备,细腻可感。

【思路解说】

1.突出“过程感”,丰厚“取舍”的内涵。

初读文本,就被它的“过程感”折服。在作者细腻而深刻的“笔”的引导下,我真切体验了“选取”和“舍弃”的心路历程及其对人生的启迪。因此我的教学设计特别注重“过程”的体验和“体悟”。作者十分巧妙地将虚拟的“心理测试”的“过程”连缀成文,借助“意象”的“取舍”叩问生命的真正意义。

2.强化问题意识,在追寻中求证生命的真谛。

如何理解文中鲜明突出的“意象”,尤其是如何理解作者赋予“笔”的深意,体验“取舍”的心路历程,体会“老师”在推进“取舍”过程中的线索作用,以及感悟透彻心扉的内心独自的作用等,都是通过问题探究来丰富情感体验、增强内涵理解的。在问题的带动下,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求证生命的真谛。

3.立足文本研习,引导学生扎实地丰富阅读体验。

阅读是一种体验,对于感悟人生的散文尤其如此。扎实的文本研读,就是对文字的品味琢磨;扎实的文本研读,就是植根于文本的深入探究。把阅读的时间给学生,引领他们走进文本,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把阅读的钥匙给学生,引导他们真探究,探究文本的“真问题”。

张春华,江苏怀仁中学;214196

[名师点评]

科学的教学,艺术的教学,有效的教学

一、教学视角新颖独特,体现了驾驭文本的深度和高度

两篇课例都立足“取舍”这个不可回避的中心话题组织教学。蒋老师对文本的挖掘,站在“人”的角度,根据作家毕淑敏的作品特色,对作家其人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将文本中呈现的作家的影子,凝聚成“严谨的医生、坚韧的女性和专业的作家”三重身份;将“人”与“文”的理解和谐统一到教学过程中。张老师抓住对几个“意象”的解读,带领学生一同体验作者的心路历程;通过对“笔”的内涵的探究,别出心裁地对“老师”的角色进行深入挖掘,与学生一同体悟了“老师”作为人生规划师的作用。

二、重视对文本的深入研读,体现了阅读的本色追求

作为语文课,如何充分体现出语文味,需要教师对文本的关注要远远大于对语文材料内容的关注。虽然这是一篇有关心理测试的文章,但是解读的时候,两位教师都把握了“语文阅读”的本质,处处体现出“读”的理念。蒋老师带领学生“读身份”“品性情”“悟精神”,兼顾了文意的层递性;张老师透过虚拟的“意象”,与学生一同体验作者“真实的心路历程”,体验的过程就是阅读文本、感悟文本的过程。

三、注重师生的互动探究,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理念

阅读教学需要“深读”,“深读”需要师生的互动探究。教师的点拨和引领作用体现在哪里?学生的自主探究体现在何处?师生如何在课堂上实现有实效的互动?蒋老师通过“感悟品读法”和“理性推断法”,通过把学生的阅读、教师的点拨、师生的探究结合起来,将学生的“读”和“悟”融为一体。张老师也特别关注师生的互动过程,以问题探究贯穿教学,启发学生追寻生命的意义。

四、教学细节的处理细腻到位,增强了阅读学习的“过程感”

“到位”是语文教学中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很多教师在处理文本时大而化之,走马观花,急匆匆带领学生拓展延伸,文本仅仅被当成了一个“例子”。“细腻”是女性作家的共同风格,这篇文章关于内心独白的描写可谓细腻传神,两位老师在处理文本时尊重了作家的这一特色,还特别抓住了女性的细腻情感和微妙的心理体验的变化。蒋老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细节的推敲,尤其是在“品性情”这个环节中,通过师生同析,寻找到“自我解嘲、自我责备、自我安慰和自我追问”四个视角,可谓细腻入微。张老师对其他如“父母”“孩子”“爱人”“鲜花”“电脑”等意象的比较阅读,使“笔”的立意更清晰;通过默读批注,深扣文本,让学生在默默的圈点勾画中体验表现作者心路历程的比喻句,增强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当然,教无定法,教无止境,两篇案例在教学目标个性化设计方面、教学重难点的聚焦透视和教学方法的艺术性上,还有值得进一步推敲和探讨的地方,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

赵宪宇,江苏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教研室;214101

标签:;  ;  ;  ;  ;  

“我的五样东西”是由两个人教的_毕淑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