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地理解创新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完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创新,作为一种时代精神
“创新”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感召力的字眼。这是因为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富魅力的主题之一。尽管国际社会科学界对发展的目标、战略与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但也逐渐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共识。正如《联合国发展权利宣言》中指出的:“发展权利是每个人不可剥夺的人权,每个人及各国人民均是有权参与、促进并享受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发展,在这种发展中所有人权和基本自由都能获得充分实现。”“发展是人民与社会解放的进程;不能把发展降低为经济增长”。在这个意义上,全面的社会发展实际上应理解为现代经济发展引起和同时发生的具有进步性的各种社会变革,其中首要的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成为人最为重要的素质。
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书的阐释,知识经济是指直接依据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经济。为了有利于经济分析,这里的知识可分为四种类型:知道是什么的知识、知道为什么的知识、知道怎么做的知识和知道是谁的知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竞争。日益体现为知识创新能力的竞争。
因此,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前提条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发展水准的标志。
在新世纪,学习和创造愈益成为人们提升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的两翼,成为人们高品位存在的一种方式。人们的自由时间的愈益增多,劳动从“谋生”向“乐生”的转变以及对内心世界越来越多的眷顾,为我们进行学习和创造,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可能。乐于改变我们的生活,个人必须有改变的意愿及能力,才能在未来时代具有竞争力。加拿大已过世的媒体怪杰麦克鲁汉(Marshall Mcluhan)曾直言道:“不会学习,是一种罪恶”。惟有学习和创新,才是个人或企业不断成长之基。
二、创新教育:现代教育的灵魂
完整地理解创新教育,首先要求我们把创新教育放在对于理想的、良好的、完美的教育的追求的框架内来理解创新教育。换言之,提倡创新教育与对于良好教育、完美教育的追求是一致的,它与我们曾经提倡过的和谐教育、愉快教育、主体性教育、成功教育、全人教育、个性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等等在精神实质上应该说是潜相交通、互为因果的。换一个角度来说,创新教育只有以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为依凭、为底蕴,才有可能防止将创新教育窄化、浅化和庸俗化。不能把创新教育简单化地理解为创造力教育,甚至简化为创造技能教育,尽管创造力教育(包括创造技能教育)的确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教育需要有助于生命的舒展、生命的涌动的教育情境的创设,甚至是整个社会崇尚开放与多元的文化型态的创生。传统教育把获得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把灌输知识作为主要方法。创新教育则强调:知识是人创造的;前人所创造的知识只有通过个体创造性地转化才能成为创造财富的有效因素。教育的目的不是向学生灌输一些书本知识,而是应着眼于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
“知识经济”强调的是:知识作为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素,如何通过人们创造性的转化,而由一种无形的资产转化为有形价值的生产方式。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决定性的要素仍然是人们的创造性。一个创造能力低的人,尽管他读了很多书,死记硬背下很多概念、名词、公式,但因为他无法将书本知识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故而他无法创造出价值。
创新教育是中国教育面向新世纪的当然选择,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和日益广泛的实践。如上海把“创造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作为面向21世纪的基础学力,并把这一基础学力的培养贯穿于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我们要为学生的自由活动、自由创造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设置课程时,要考虑专门开设一些关于创造性思维培养或创造技法指导的课程,向学生传授创新的方法,激起他们的创造热情。
我们强调创新教育,就是基于对个性的尊重,对独特性的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特性是人类文化多姿多彩的重要源泉,因而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重要源泉;各个个人的独特性亦即我们之间的差异性,而差异既使得合作成为必要,也使得合作成为可能;人类文化进步的动力就蕴藏在个人的独特性中。独特性不单单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且是个性得以确立的表征,是个体内在自然——天赋的凸现、显发的确证。建基于主体性与创造性的独特性是个体个性发展程度的标尺,也就是说,越是具有以主体性与创造性为底蕴的独特性,个体的发展程度就越高,个体自我实现的程度就越高,个体内在自然——潜能——的实现程度越高。
创新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灵魂,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所以创新教育强调“革新”,最重要的变革是丢弃旧有观念(革心),激发每个人心灵无限的潜力(创新)。
在创新教育中,需要确立这样一些教育信念:创造性思维是目的性行为之一,其成果常以新颖独特及有效为要求。创造性思维不无中生有,须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创造性思维可以由教育训练而增强。教学过程主要是一个精神生活的过程,它主要涉及认知、情感、态度、技能几个方面的发展。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体会自己是思维领域里的劳动者和收获者;其次,在检查提问时,要创造条件消除学生的种种顾虑,使其勇于回答问题,第三,在布置作业时,不是强制学生,而是让学生灵活掌握;第四,评分中要让学生看到发展前景。
三、创新,作为一种能力
创新是一种能力,通常包含发散性思维的几种基本能力,这些能力特性可能通过测验工具或评价者的观察而了解。(注:请参见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版社1999年版。)
敏锐性: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及未完成部分的能力。也即是对问题的敏感度。
流畅性:指产生观念的多少,即是思索许多可能的构想和回答。一个学生若概念产生的阶段提出许多反应,就说明他的思维具有流畅性。
变通性:我们通常以“随机应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来形容一个人的变通力。
原创性:指反应的独特性,想出别人所想不的观念,亦即独特新颖的能力。
精进性:精进性是一种补充概念,在原来的构想或基本观念上再加上新观念,增加有趣的细节,和组成相关概念群的能力,亦即“精益求精”、“深思熟虑”的能力。
创新能力的发展依托于个性的充分发展。个性,即个性的整个精神世界,其核心内容是主体性与创造性。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是缺乏独立性、自主性(表现为缺乏主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还是缺乏创造性(表现为内心世界的贫乏与平庸),都会被视为缺乏个性。正如康德所指出的:“‘他有个性’,这在绝大多数场合下不单是说到他,而且也是在称赞他,因为这是一种激起人家对他的敬重和赞叹的可贵性质”。
而发展学生的个性,最为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近年来,西方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把批判性思维看作是学习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把它与解决问题并列为思维的两大基本技能。还有人提出,二十一世纪的公民应当具备这样五种基本能力:处理信息、学习、解决问题、全球意识以及批判性思维。在我们实施创新教育的今天,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应当是学校的关键目标之一,应当把它放在教改的重要位置。创造性思维在运作过程中,常须突破常规,超越习惯,以求新求变,冒险探究的精神,去构思观念或解决问题,其行为表现出冒险心、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特征。
四、创新,作为一种人格特征
综合托兰斯、斯坦、怀尔斯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注:请参见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版社1999年版。)富于创造性的人格特质为:
1.经验的开放;2.评估内在化,即不太在意别人的评价;3.积极的自我想象,自信、乐观、向上;4.冒险性,喜欢富于挑战性的工作,乐于接受各种挑战;5.试探极限,勇于面对各种冲突;6.富于直觉、顿悟;7.喜欢独自工作;8.尝试困难的工作,喜欢复杂性的工作;9.好奇、追寻;10.坚定、不退缩,果断;11.记忆力佳;12.乐于假设、 猜测;13.独立的判断;14.注重细节;15.追求高远目标;16.富于幻想、理想;17.倾向于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事物,爱新奇,较好接受各种新事物; 18.兴趣广泛;19.建设性批评;20.自主性、自发性;21.忍受混乱,忍受不和谐;22.不抑制自我;23.会被复杂、神秘事物所吸引;24.做事较能专注。
不满足于已有结论、不相信唯一正确的解释、不迷信权威的仲裁、不屈服于任何外在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这都是创造型人才的人格特征,因此,我们可以说,对创造力的呼唤亦是对“自由意志、独立人格”的呼唤,是对“立于天地之间”大写的“人”的呼唤,是对专制主义的蔑视和对机械唯物主义的超越!具有创造力的人往往是心灵可以素面朝天的,他们往往具有率性而为的真情性,往往能超越于世俗与功利的羁绊。
关于“天才”有三种可能的定义;(1)天才是人类的病态, 正如珍珠是蚌类的病态一样。(2 )天才是那些对常人所漠视的事物有一颗特别的专注的心灵的人。(3 )天才是相信对于自我的私心是真实的对别人也是真实的。这三个关于天才的定义较好地标识了创造性人才的人格特征,特别是对其独特性的强调。(注:请参见肖川:《论创新教育》,《教育研究》,1999年第11期。)
创造力的发展不单纯是一个技能问题,它是一个与个体的人格特征相关联的问题,当然,这也只是问题的一面,问题的另一面是,外部活动,特别是技能的培养活动,有助于激活与显发个体内在的创造潜能。创造性技能教育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因素。
五、创造,作为一种过程
沃拉斯所提出的创造过程最具代表性,现说明如下:
(1)准备期。搜集有关问题的资料,结合旧经验和新知识。
(2)酝酿期。百思不解,暂时搁置, 但潜意识仍在思维解决问题方案。
(3)豁朗期。突然顿悟,明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4)验证期。将顿悟的观念加以实施,以验证其是否可行。
以上四个阶段,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可以转化为这样四个阶段;导学—激趣、设疑—问难、顿悟—生发、反思—评价。
创造力的发展以支持性的环境条件为第一优先,在民主与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容忍分歧的观点,更能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创造性思维教学,即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教师在一种支持性的环境下,运用创造性思维的策略,激发学生创造的动机,以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
创新教育,作为一个过程,它一定应该具有这样一些特征:
1.提供民主、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
2.乐于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独立思考和与众不同;
3.提出一些开放性、没有单一答案的问题;
4.允许独立从事一些探索活动;
5.不排斥学生的错误或失败。(注:请参见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版社1999年版。)
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由于应试压力,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僵化、甚至敌对,造成学生厌学等问题。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把学生看作具有人格尊严的人,不分高低贵贱,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热情地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厚爱有学习困难以及有缺陷和残疾的学生;公正地教育要求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能抱以尊重与信任的态度,让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热忱与温暖。
在创新教育中,良好的(包括融洽、和谐、互信、温暖)对于年龄较小的低年级学生尤为重要,由于他们评价教师表现的能力还在发展之中,与教师的交往,突出地反映在情感方面。他们对教师的道德品质、知识素养、教学水平、能力等方面还不善于分析和评价,很少讲他们的教师思想如何高尚,知识如何渊博,而是对教师活泼、开朗的性格,说话能表情达意,讲课很有趣味,喜欢学生,对学生表示关心、爱护以及严格的要求等,比较能够感知到。教师在这些方面如果能做得好,比较容易获得学生的爱戴,建立威信。中、高年级,特别是到了中学,学生则能对教师的态度与思想品质、业务水平、教育能力、广泛的科学文化兴趣等进行评价。因此,教师这些方面的表现,就成为学生决定教师威信的重要心理依据。健康的师生关系、崇高的教师威信是唤醒学生内在的创造潜能的重要条件。
在创新教育中,如下建议是值得重视的:对问题本身要抱以怀疑的态度;大胆地怀疑理所当然的事物;当方法行不通时,将目的彻底加以思考分析;站在相反的立场思考;返回出发点重新思考;列举与主题相关的各种联想,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重视学生的想象与不平凡的观念;鼓励自发的学习和活动;提供一个不紧张、没有压力感的气氛;多提供一些创造性思维及问题解决的机会;鼓励学生发表各种不同的意见,并设法加以系统化;提醒学生努力创造、发挥潜能,思考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增强学生不平凡的表现及创造的行为;尽可能提供各种感官的刺激;教师在活动中是一个实际的参与者,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正面的方式,表达有关创造的意见,避免以负面的方式做自我衡量;鼓励儿童自己提出问题,透过独立研究解决问题,让他们体验自尊及责任感,能够自我想象;对于儿童所提出的问题以及表现独立行为时,应给予增强及接纳。 (注:请参见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 中国轻工业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