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文[1]2002年在《系统Z的量化扩张及其对话语表现理论的处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意图为话语表现理论构造一个简单处理的形式系统。 话语表现理论(DRT)是由Hans Kamp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的、动态地描述自然语言意义的形式语义学理论,从以蒙太格语法为首的关于自然语言语义学的模型论方法那里发展起来。DRT的提出主要是为处理所谓的“驴子句”带来的语义疑难,即句子系列之间名词与代词的指代照应关系:包含由不定冠词“a(an)”组成的名词短语的语句通常被处理成存在量化式,而在特定的语境下,比如在包含不定冠词的“驴子句”那里却直观上表述了全称量化式的意思。为解决这些问题,DRT在通常形式语义学具有的句法规则和模型论语义解释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表现自然语言语义的特定方式,即话语表现结构(DRS),并在经典逻辑语义学基础上发展了一种带有嵌入函项的特定模型来解释话语表现结构。DRT把传统模型论形式语义学对自然语言句子的分析扩大到句子系列,通过对句子上下文的分析,充分展示其中名词与代词的照应关系,以及其中动词在时间方面的复杂联系;它的动态研究方法比较符合人们理解语言的认知过程,就刻画句子信息的不断积累与递增来说比以往的静态方法有明显的优越性。从逻辑的角度看,不仅要关注对自然语言语义问题的分析,更要进一步把DRT处理自然语言语义的结果同推理联系起来,探索话语表现结构构成推演系统的可能性。 本文首先综述了话语表现理论的基本内容,然后介绍了以系统Z为代表的采用括号记法的经典逻辑系统,并在命题逻辑系统Z的基础上,构造了两个以广义析舍和存在量词为初始联结词、采用括号记法的一阶系统,其中系统Z'的完全性证明比较简单。最后,说明了话语表现理论和一阶逻辑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且在系统Z'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用系统2'处理的、以表现自然语言语义的话语表现结构为形式语言的形式公理系统ZL。与系统Z'一样,系统ZL也以广义析舍和存在量词为初始联结词;不同的是,系统ZL由于直接以话语表现结构为形式语言,而话语表现结构是以方框的形式出现的,因此,系统采用方框记法,只不过这一记法与括号记法并无二致,一个方框就是一对括号。另外,系统ZL的元定理证明与系统Z的一样。这样,就使得新的话语表现理论形式公理系统比已有的形式系统更为简洁。
张华波[2]2018年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历史性生成研究》文中提出马克思毕生的追求是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有赖于共同体的发展。共同体是人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共同活动的本性。人们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共同存在性”是“现实的历史的人”存在的根本属性。人是共同体中的人,共同体是人存在的基本形式及个人实现变革的条件,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共同体思想贯穿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处于中轴线的地位。马克思一生都在认识、研究和探索人类共同体既有存在形式、共同活动方式、依赖关系及其历史进程的问题。他的探索和研究都集中于,何种共同体形式下能更好地、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人的解放。马克思找到了出路,就是致力于通过无产阶级的解放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本文以“史”为线、以“论”为要,系统、整体、规范、严谨地梳理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及其发展的来龙去脉,按照理论渊源、演变及评论逐步展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具有思想史和科学体系的理论价值,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与坚信共产主义理想的需要,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是无产阶级专政走向“真正共同体”的指导。本文是国内外第一篇从“史”的角度对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进行比较完整、系统的全景式的研究,能够对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起到较好的补充。全文共十章,以规范性、整体性和系统性为原则,分五个时期(第五章至第十章)对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进行了全景式展现。论文的研究思路:首先是对马克思文献中涉及共同体文章和着作进行了细致阅读和深入研究;然后根据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生成脉络和不同时期呈现的理论特点,分五个时期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萌芽时期”、“初创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一)”、“发展时期(二)”、“完善时期”进行了严谨、细致而翔实地梳理;再次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和理论来源做了论述,对“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动力机制与主要范畴进行了界定和阐述;最后对马克思着作中与“共同体”有关的术语运用及特点进行了清理、归类和辨析,并就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与构建提供的政治智慧和有益启示进行了探讨。论文的主要内容:第一章从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期依据、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等五个方面对研究的基本情况作了介绍。第二章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和理论来源做了简略论述。第叁章对“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动力机制与主要范畴做了界定和阐述。第四章对马克思着作中与“共同体”有关的术语运用及特点做了清理、归类与辨析;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历史分期依据做了说明。第五章对1835年8月—1841年4月这个时期马克思的早期文献进行了研究,探究其萌芽时期的共同体思想。第六章对1842年5月—1845年2月期间的十二篇文献进行了研究,探究其初创时期的共同体思想。第七章对1845年春—1848年2月期间的六篇文献进行了研究,探究其形成时期的共同体思想。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发展时期按照两条线进行,一条线是1848年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革命实践中得到检验与发展(时间跨度大致是1848年2月—1879年9月),另外一条线则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得到发展(时间跨度大致是1857年—1883年),这就是第八章和第九章的内容。第十章对马克思晚年(时间跨度大致是1879年秋—1882年底),即共同体思想的完善时期进行了研究。结语部分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做了探讨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系统Z的量化扩张及其对话语表现理论的处理[D]. 刘新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2].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历史性生成研究[D]. 张华波. 电子科技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