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第六工程有限公司建设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7
摘要:目的 对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临床护理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方法 从我院收治的患者中选取的92例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92例患者分成对照组(1组)和实验组(2组),每组46例患者,1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疗法,2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临床综合护理疗法,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观察。结果 2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1组,2组患者肺水肿、左心衰、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护理疗法结合临床综合护理疗法应用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护理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常规护理疗法,有效的提高了临床治愈率,在临床上优先考虑此种护理疗法。
关键词:急性左心功能不全;临床综合护理;护理疗效
Nursing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nursing effec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Methods: from our hospital in 9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left heart function insufficiency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randomly the 92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group 1) and experimental group (2 group), 46 patients in each group, 1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therapy, 2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given clinical nursing therapy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nursing, using statistical methods to analyze the nursing effect observation of acute left heart function insufficiency. Results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2 groups wa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1 groups, and the incidence of pulmonary edema, Zuo Xinshuai and infection complications in the 2 groups wa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1 group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routine nursing therapy combined with clinical comprehensive curative effect of nursing care therapy in acute left heart function insufficiency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linical cure rate, the priority in clinical nursing therapy.
Keywords acute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clinical comprehensive nursing; nursing effect;
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是一种心内科多发的疾病,常多发于老年人,是指由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常导致心室充盈能力低下,心排出血量不足所导致,常出现体循环、肺循环淤血,多数患者伴发急性左心衰,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临床治愈率有所提高,并发症发生率有所下降,但死亡率仍较高[1]。临床研究发现对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给予有效的临床综合护理可以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本文研究通过对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以探讨临床综合护理应用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的护理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是在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的前提下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2例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将这92例患者分成对照组(1组)和实验组(2组),每组46例患者,1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疗法,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年龄54~78岁,平均年龄53.88±2.33;2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临床综合护理疗法,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7例,患者年龄53~74岁,平均年龄47.54±3.24。排除标准:排除患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的患者;排除精神异常或曾患有癫痫的患者;排除患有心脏其他疾病的患者[2]。使两组患者病情、年龄、性别等均无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疗法,时刻观察记录患者的血压、心率、体温等基本身体数据,建议患者卧床休息,身体呈半卧位或卧位状态,给与常规吸氧,监测使用治疗药物的情况,对患者进行基本健康教育。2组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临床综合护理疗法,具体方法如下:(1)首先对患者进行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相关疾病知识的宣教,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急性左心功不全病变的相关症状以及治疗后好发的并发症。使患者和医务工作者建立充分的信任关系。(2)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摆脱消极情绪,使他们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治疗[3]。(3)控制院内感染,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治疗,室内给予良好的空气消毒,定时通风换气。(4)给予患者高流量吸氧,适当使用利尿药。(5)嘱患者合理饮食,注意营养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注意低盐、低脂饮食,患者疾病好转后建议患者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以免长期卧床造成肌肉萎缩,以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4]。
1.3本文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观察指标包括:组间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肺水肿、左心衰、感染的并发症发生率。评价标准和方法为:(1)护理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其中包括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最终回收问卷进行统计计算比例。(2)肺水肿、左心衰、感染的并发症发生率:同样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最终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并计算比例。
1.4统计学分析
对所有临床数据用SPSS 14.0进行统计和分析。资料以( ±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组间患者护理满意度分析 2组明显高于1组,详情见表1。
3讨论
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是老年人多发的一种危险性心脏病,虽临床治愈率有所升高,但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多数患者都有心脏病史、高血压病史、心肌炎、心脏瓣膜病等病史,大多数患者都是在精神紧张、过劳、酗酒、吸毒、支气管哮喘、肺栓塞等诱因下诱发急性左心功能不全[5]。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通过临床综合护理疗法有效的提高了患者治愈率,通过心理护理降低患者焦虑紧张情绪,增加医患之间的信任,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通过基本健康教育帮助患者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以及有效预防方法,帮助患者尽可能的预防疾病的再次发生;帮助患者建立正确合理的生活作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次数。同时也有效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但也需要极大的医疗投入,需要临床医务工作者不断的进修培训,提高自己的临床操作技能以及职业素养[6]。
本次研究中,2组患者经常规护理结合临床综合护理疗法满意度为89.13%, 显著高于1组单纯使用常规护理满意度73.9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2组患者的肺水肿、左心衰、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1组。综上所述,临床综合护理疗法在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的护理中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杜云华.综合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及心功能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22):137-140.
[2]沈筠.对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效果探析[J]. 当代医药论丛,2015,13(3):65-66.
[3]高燕.优质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遵医嘱行为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16):232-233.
[4]李丽.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3,5(20):102-103.
[5]王素萍,赖异,袁志柳.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58例综合护理干预[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7):1944-1945.
[6]周丹青,王静,周洪莲. MNA 评估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营养状况及护理对策[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4,12(4):116-118.
论文作者:陶瑞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3
标签:患者论文; 功能不全论文; 疗法论文; 并发症论文; 发生率论文; 常规论文; 心衰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