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探讨异化范畴的新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畴论文,价值论文,新视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于1932年发表以来,异化问题成了国内外学者研究马克思的思想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异化问题的探讨早已众说纷纭。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潜藏着一个内含深厚的价值体系,通过这一潜含的价值体系,马克思树起了一面激扬的人文之旗,而异化正是价值的异化,体现与人文精神的对立,马克思正是从对“异化劳动”的价值批判开始,走向了劳动价值理论并最终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从而确立起了一个全新的人文价值体系。
一
德语的“异化”(entfremden)一词是德国古典哲学中颇为流行的术语,原意是疏远、疏情、绝交和窃取, 其名词形式为“Entfremdung”,直译是疏远化或冷淡化,是一个带有动态性概念的抽象名词。费希特在其所谓的“自我的现象学说”中首先将“异化”概念引进德国古典哲学,到了黑格尔那里,“异化”成了其“绝对理念”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在黑格尔的体系中,异化被视为一种逻辑的中介:一切生命物体为了达到充分满足,都必须服从“处于自我对抗”的必然性,一切生命物体只有与它的本质分离,变成异于自身的“另一个存在物”,才能克服自我对抗,最终超越分离返归“绝对理念”。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外化”(Entusserung)和“异化”一词有时混合着使用, 两者基本上属于同一范畴,尽管“异化”较之“外化”稍具评判的意味,但两者并不具有价值批判的意义:“异化”较之“绝对理念”尽管是一种相对低级的存在,但它又是必然的、合理的、充实的,它意味着一种积极的值得肯定的中介,事物只有变成另一个,接受这一“另一个存在物”,即借助这种“异化”,才能够成为自身。布鲁诺·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德国思辨哲学家亦在黑格尔辩证法“转化”的意义上使用“异化”概念。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认为:“上帝的人格性,本身不外乎就是人之被异化了的,被对象化了的人格性。”(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67页。 )这儿费尔巴哈将“异化”和“对象化”作为同等意义的概念来使用,虽然没有在价值批判的意义上使用“异化”一词,但已具备了“异化”作为价值批判范畴的思想内核。空想社会主义者赫斯在其为《德法年鉴》撰写的《论金钱的本质》一文中,则有过“被颠倒了的世界的实践生活中的金钱,犹之乎理论生活中的神:这是人的被异化的力量”的论述。其“异化”的使用已具备十分明显的价值批判色彩。
在马克思的早期文献中,除了早年的博士论文曾在黑格尔辩证法的意义上使用过“异化”一词外,“异化”一词并不多见。从1843年夏开始,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 )、 《论犹太人问题》(184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943年末至1844年1 月)等文章中开始频频使用“异化”一词:
“……政治国家的彼岸存在无非就是要确定它们这些特殊领域的异化。政治制度到现在为止一直是宗教的领域,是人民生活的宗教,是同人民生活现实性的人间存在相对立的人民生活普遍性的上天。……政治生活就是人民生活的经院哲学。君主制是这种异化的完整的表现,共和制则是这种异化在它自己领域内的否定。”(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83~284页。)
“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在本质却统治了人,人却向它膜拜。”(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48页。)
“因此,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了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53页。)
在这几篇文献中,“异化”一词的使用可以看出费尔巴哈、赫斯等人的影响,其中《论犹太人问题》中的异化观点差不多是赫斯思想的转述,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则表明了马克思欲对现实世界中的异化现象进行价值批判的想法,异化的使用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价值批判色彩。马克思于1844年4月至8月撰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对现实世界中的异化现象进行批判的思路的继续。在《手稿》中,马克思创造性地将费尔巴哈和赫斯用“异化”来进行现实批判的方法运用于资本私有批判,将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哲学的武器结合了起来,在继宗教异化和金钱异化之后,马克思提出了资本私有制度下的异化现象: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工人同自己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0~91页。)
“……劳动对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而,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3~94页。)
在《手稿》中,马克思像古典时代的人文主义者那样,认为人是高于动物的存在,并认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页。)。劳动作为人最本质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它应当是人“本质力量的直观”,但是,在资本私有制度之下,劳动却成了一种异己的存在物,成了与工人自己相敌对的力量,因而这种劳动是一种“异化劳动”,进而马克思又提出了资本制度下“产品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同人相异化”等几种异化情况,对资本私有制度下的不合理现象进行了一番充满人文色彩的价值批判。我们看到,马克思通过对私有制度下工人异化处境的批判,表现出了将资本私有批判和哲学武器结合起来的尝试,尽管某些地方仍然带有一定的思辨色彩,但“异化”一词的使用在方法论意义上已从纯粹的思辨范畴开始转变为一个对现实世界进行价值批判的范畴。
西方就马克思异化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于《手稿》,而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马克思从1843年至1844年期间,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等文章中,频频使用“异化”一词。我们发现马克思逐渐改变从思辨哲学的形而上学体系出发,在辩证法的运动、转化意义上使用“异化”一词,而是在对此岸世界的价值批判的意义上使用“异化”范畴。下面我们将详细论述“异化”作为价值范畴的具体理由。
二
“异化”究竟属于什么范畴,国内外学者并没有明确的论断。绝大部分学者在辩证法的意义上来谈论它:西方大部分学者和南斯拉夫“实践派”将异化视为历史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波兰人文学派代表A ·沙夫则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异化’首先是一种客观关系”;另外一些学者,如G·奥尼尔认为, 马克思《手稿》关于“异化”的思想是马克思“一个伦理学上的发展阶段”,将“异化”当作一个伦理范畴。还有一些学者,则将“异化”和“异化感”混为一谈,认为异化是一种心理情绪感受,从而将“异化”归结为一个心理学范畴。
80年代国内学术界曾就异化问题展开了一场讨论,初步讨论的结果,认为不能把异化“等同于一分为二即对立统一规律”,“马克思主义所讲的异化,主要是指社会领域内所发生的某种对抗性的现象”,“异化这个概念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多义性,但一般说来它含有客体作为异己力量而与主体相对抗的意思”,这已经指涉了“异化”作为一个价值范畴的一些基本特征——价值现象正是社会领域内的现象,而主客体则是价值哲学两个最基本的范畴。但是,“异化”究竟是一个什么范畴,讨论结果是含糊不清的,认为“异化虽是个辩证法范畴,但马克思使用它时是以特定的条件为根据的……”(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人道主义、人性论、异化问题研究专辑》(1978.12—1983.4)第185页。)将异化视为辩证法范畴,学者们的犹疑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认为,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概念在本质上是一个价值范畴,马克思正是在价值批判的意义上来使用这一概念的,并从“异化劳动”的价值批判走向了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将“异化”视为价值范畴,其理由如下:
1.“异化”体现的是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
事实判断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价值判断是回答“应当是什么”的问题。马克思在1842年10月撰写的《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中区分了“事实”和“价值”概念(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第150页。),而“异化”正与价值“应当”相背离。 在写于1845—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曾对“异化”范畴作过一个简单的说明:“这个范畴又是反思的规定,它可以被理解为对立、差别、非同一等等。”(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17页。)透过文字表述的表层结构,就会发现其深层的价值思想。这儿“反思”是一种“评判”,即一种“价值评判”,而“异化”与之“对立、差别、非同一”的,正是“价值需求”,或者更直观一点,是体现“价值理想”的“应当”。马克思常用一种理想化的劳动来表示异化劳动与“应当”的对立,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说:“我们假定,劳动本来是在这样一个形式上,这个形式使劳动独一无二地属于人类。”(注:《资本论》第1卷,第172页。)这儿马克思用一种理想化的“本来”的劳动来揭示异化劳动与“应当”的相对立状态。同样,在《手稿》中马克思在列举了两种类型的“共产主义”之后他提出了共产主义的应当状况:“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0页。)
这里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理想与作为“人的自我异化”的私有财产相对立,私有财产与共产主义的对立正是与价值“应当”的对立,因而资本私有制度下的异化正是价值的异化。《手稿》在批判黑格尔的自然观时说:“在这里应该把外在性理解为外化,理解为不应有缺点、缺陷。”(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80页。 )(着重号是笔者所加)
在《手稿》中马克思常将“外化”和“异化”并列使用来表示异化,这里马克思更是明确地指出了“外化”(即“异化”)与价值“应当”的对立。弗洛姆指出,马克思所揭示的异化状态,是指人“并不是他所应该是的那样,而他应该是他所能够是那样”。这里弗洛姆敏锐地捕捉到了“异化”范畴的价值批判性质,将“异化”范畴和价值判断的“应当”概念联系在了一起;D ·温科则将异化理解为人同他的“内在规范”和“先验规范”的疏远状况,这一“内在规范”正是体现价值理想的“应当”标准,基于这一认识,温科指出,异化现象同科学中的价值问题紧密相联。
2.异化状态正是客体的价值属性相对于主体(人)的相对立、相敌对的状态属性
主客体范畴是价值哲学最基本的范畴,将价值从神秘的彼岸拉回现实的此岸之后,人便成为价值的主体,而客体的异化正是客体价值属性相对于主体(人)的异化。马克思在《手稿》中说:“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2页。)劳动产品对劳动者而言应当意味着一种价值,而这一价值却“转过来反对他自身”,这正是劳动产品作为外在的客体价值属性的异化。奥尔曼指出,“劳动的使用价值的异化使作为人的劳动者结果成为异化了的劳动者”。这正指明了劳动产品的异化状态是在价值上的异化状态。马克思一般在“相对立”、“相敌对”的意义上使用“异化”一词,并且在他亲自校订的法文版《资本论》中,多次将“相异化”改成“相对立”,这表明马克思的“异化”范畴不是指黑格尔辩证法意义上的“转化”,而是属性意义上的状态,“异化状态”正是指客体在价值属性上与主体的“相敌对”状态。
3.异化现象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主要是指人的价值行为的异化。
马克思并没有将任何客体与主体(人)的对立都说成异化,马克思所说的异化主要是指社会领域中人的价值行为的异己化。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多次将“相异化”和“不合理”并列使用,例如在《资本论》第三卷“三位一体的公式”一章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神秘化了,因而“实际的生产当事人对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这些异化的不合理的形式,感到很自在,这也同样是自然的事情。”(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9页。)“不合理”在马克思体系中系指不合价值理性而非黑格尔之本体理性,且马克思一直认为对资本私有批判必须是科学的、合乎价值的,因此不合理亦非一般意义上的道德理性范畴。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价值行为都应当是以人自身为目的的,即人的价值行为所产生的价值应当是为我服务的,劳动作为人最本质的价值行为,更应当以人自身为目的,但在资本私有制度下,劳动作为人的价值行为,它所生产的价值却“作为敌对的异己的东西同他相对抗”(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2页。),因而人的价值行为异己化了。
4.马克思由劳动的价值异化走向了劳动价值理论并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三者联系的纽带正是价值。
1844年上半年,马克思对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又译《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一文作了摘要,同意恩格斯就萨伊的“效用价值”论和李嘉图的“生产费用”价值论的争执作出的“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3页。 )的论断。在稍后写的《手稿》中,马克思则显露了他欲将价值批判和“异化”范畴在论述中结合起来的尝试:“……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这全部异化和货币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0页。)“……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2页。)
在与《手稿》差不多同时期所作的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的摘要中,马克思也作了类似的尝试。尽管马克思从未在表述上使价值批判与“异化”使用明确地统一起来,但是,正是这种尝试最终使马克思走向了剩余价值学说。在对穆勒一书作的摘要中,马克思批评了李嘉图、穆勒等人把“生产费用决定价值”当作“不变的规律”看待的抽象性和片面性。这说明两点:(1 )马克思基本上同意恩格斯关于价值的定义,对劳动价值理论是肯定的;(2)马克思认为, 社会性价值与具体使用价值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它们都由工人的具体劳动来创造。显然这两点之间的矛盾是不可回避的,而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价值批判最终使马克思选择了劳动价值论,在1847年上半年写的《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马克思肯定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称其为“对现代经济生活的科学解释”,并开始在代表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的意义上使用“价值”概念。随着劳动价值理论的确立,马克思进一步发现了私有制下异化劳动不合理的秘密在于不等价交换:工人的劳动创造了价值(它内在地包含了使用价值),而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购买工人作为劳动力商品时的交换价值,两者是一个不等价关系,前者高出后者的部分(即剩余价值)正是资本家获取利润的秘密所在。这样,通过对资本私有制度下的异化劳动的价值批判,马克思逐步走向劳动价值理论并最终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价值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线索。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马克思《手稿》中使用的“异化”范畴本质上是一个价值范畴。马克思已不再在黑格尔辩证法的转化意义上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是在对现实世界的价值批判的意义上使用“异化”范畴,异化担负着对此岸世界的不合理现象进行价值批判的职能。
三
将“异化”范畴判定为价值范畴之后,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手稿》关于“异化”的思想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必须通过深入发掘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价值结构才能实现。马克思正是在人本世界的价值理性的基础上来使用“异化”一词的,并通过对资本制度下工人阶级“异化劳动”的批判,确立了一个新的人文价值体系。“异化”作为一个价值批判范畴,它在马克思的价值体系中体现出了一种新的人文精神。
在神本哲学中,价值理性体现在神本理性之中,只有合乎上帝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在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体系中,价值理性与本体理性是合而为一的,“绝对理念”作为本体理性的内核,它同时亦是价值理性的绝对依据,合乎本体理性的便是合乎价值理性的,“绝对理念”异化为外物是“绝对理念”寻求自身的必然,这样一切异化都是合理的存在,一切现实的不合理的事物都堂而皇之地成了合理的了。正是出于对这一点的认识,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批评黑格尔的体系是“非批判的神秘主义”(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48页。)。
马克思的努力则旨在在人本世界的内部确立一个新的价值体系,并根据这一人本价值体系对现实世界中的一切进行合理的(合价值理性)的价值评判。马克思早年亦曾和鲍威尔、费尔巴哈等人一起参与了对神本哲学的批判,同时他又认为,在完成了对神本理性的批判之后,有必要在人本的此岸世界进行价值批判。在马克思看来,人本的此岸世界已经成为新的价值体系的基础,要在批判现存社会不合理现象的过程中来重建人本的价值秩序。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马克思则指出在完成了对彼岸世界的揭露和批判之后,必须对现实世界中的异化现象进行价值批判,以此来“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即在人本的此岸世界建立合理的价值体系。
马克思运用“异化”范畴来进行的价值批判正是在这一人本的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异化”范畴的使用也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新的价值体系的人文批判色彩。与19世纪之前的绝大部分人文主义者相类似,马克思将人视为高于动物的存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而“劳动”正是这样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直观”。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在运用人的机能(指劳动)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4页。)异化劳动使工人“成为非人”,这就导致了“人本质的异化”,这里“人的本质”被视为人的价值存在,“人本质的异化”可以视为是“价值异化”的同义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价值批判,具有鲜明的人文批判色彩。
当然,马克思《手稿》中关于“异化”的思想,并不止于一般意义上的“人文主义”,它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异化劳动的关注,要求确立起一个全新的人文价值体系: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40页。)
马克思这儿表述的主要是赫斯式的“哲学共产主义”,我们可以由此发掘出这样的深层意涵:马克思所倡导的是一种关注工人阶级状况的新人文价值体系,而马克思正是从这一新人文价值体系出发,运用“异化”范畴来批判资本私有制度下工人的“异化劳动”的,(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手稿》在论及宗教异化和货币异化时,马克思没有像在以前的文章中那样使用“异化”一词),因此,马克思《手稿》中关于“异化”的思想,与马克思所倡扬的新的人文价值体系一体相联,体现了一种全新的人文精神。
必须引起注意的是,从1844年9 月开始与恩格斯合作撰写《神圣家族》一书之后,马克思几乎不再使用“异化”一词,偶尔使用一下也是出于阐述思辨哲学观点的需要,作为批判的对象出现的,并且注明“用哲学家易懂的话来说”(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9页。 ),“如果暂时还用一下这个哲学术语”(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16页。)。在《手稿》之后的大量著作中,《手稿》一书中频频使用且差不多已习惯化了的“异化”范畴却几乎绝迹,这说明马克思有意克服“异化”一词的使用。显然,克服这一早已习用的语词没有较大的努力是很难做到的,这表明马克思开始避免在方法论意义上继续使用“异化”一词。
促使马克思在方法论上放弃“异化”概念的第一个原因,可能是“异化”范畴的思辨色彩。在马克思看来,任何对共产主义的探讨都应以一种“实证的科学”的态度来进行,“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9页。)。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批判了鲍威尔等人把“整个历史过程看成人的自我异化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77页。)。 指出思辨的哲学家“只是把一切现实的关系和现实的个人都预先宣布成异化的(如果暂时还用一下这个哲学术语),把这些关系和个人都变成关于异化的完全抽象的词句”,他们“不是从现实的个人的现实异化和这种异化的经验条件中来描绘现实的个人”,而是“用关于异化、异物、圣物的空洞思想来代替一切经验关系的发展”(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16~317页。)。马克思在《形态》一书中承认, 他在早年的几篇文章中用“一些习惯用的哲学术语”来表达思想,“给了德国理论家们以可乘之机去不正确地理解真实的思想过程并以为这里的一切都不过是他们的穿旧了的理论外衣的翻新”(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61~262页。)。显然《手稿》中的“异化”、 “人的本质”、“类”等概念,正是马克思所说的“习惯用的哲学术语”。“异化”概念在德国哲学界使用的思辨色彩,促使马克思决心在方法论上放弃“异化”一词的使用。
事实上,马克思的巴黎时期不仅是其向共产主义思想的转变期,而且也是马克思在方法论上的转变期,马克思开始从“哲学的思辨方法”向“实证的方法”转变,受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一文的影响,马克思希望“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采用了它的语言和它的规律,……用它自己的话指出”(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89页。)的,运用了“资本”、“工资”、“货币”等经济学范畴对资本制度进行了分析。马克思除了习惯性地拿起了哲学批判的武器外,他开始尝试着运用经济学的语言和规律来剖析市民社会进行资本批判。《手稿》预示了马克思从哲学方法向经济学方法的转移,这两种方法、两类术语并不是很协调地结合在一起,而在马克思的后期作品中,《手稿》中大量出现的“类”、“类本质”等哲学术语开始被“生产”、“生产方式”、“社会经济形态”等范畴替代,这清楚地表明了马克思在方法论上的转变。
从“哲学的思辨方法”向“实证的方法”的转变(主要是向“方法论的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方法”的转变),促使马克思在后期著作中放弃了“异化”一词的使用。在《手稿》以后的作品中,“异化”一词基本上已不再出现,在马克思的后期著作《资本论》中,“异化”一词虽偶尔出现,但它已不是进行资本制度批判的主要范畴。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前十二章没有涉及“异化”一词,在第十三章第五节首次在该书中出现“异化”一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劳动条件和劳动产品具有的与工人相独立、相异化的形态,随着机器的发展而发展成为完全的对立。”(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73页。 )这里“相异化”一词在马克思亲自校订的法文本中被删去。在第22章中,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历史过程以后说:“那种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参与活劳动过程的过去劳动所取得的不断增长的重要性,就被归功于这种劳动的同工人本身相异化的形态,即它的资本的形态。”(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68页。 )在法文版中“相异化”一词也被改去。而在第23章中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制度下“随着科学作为独立的力量被并入劳动过程而使劳动过程的智力与工人相异化”(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08页。)的陈述, 在法文版中被改成“使生产科学力作为敌对的力量与生产者相对立”,改去了“相异化”一词。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三卷中另外也有几处使用了“异化”概念,正如马克思在法文版中将“相异化”改成“相对立”那样,马克思在价值状态的“对立”意义上而非黑格尔辩证法的“转化”意义上使用“异化”范畴,而马克思在法文版中的修改则说明马克思已打算在方法论意义上放弃“异化”一词的使用,《资本论》中在很多表述价值异化之处,马克思没有用“异化”而是直接用“相对立”、“毫无关系”等一些词句来表达。尽管这里马克思异化思想(即现实与价值应当的对立思想)作为其价值批判的依据存在着,但是应该说“异化”范畴基本上已不具备方法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