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作品一定要美——学习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与青年美术家们共商大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术作品论文,大计论文,全会论文,决议论文,家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我国历来称10月为小阳春,10月是一个令人鼓舞的丰收季节。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是在10月10日通过、10月14日在报刊上全文发表的。我阅读之后顿觉精神振奋、生气盎然,颇有大地回春之感。我认为,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它好比一个滚滚向前的巨轮,势必要把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推进到一个更加突出的地位。同时,与精神文明建设血肉相联的美术创作活动,也势必要随着这个巨轮一起转动,即使不能同步同趋,也不能和它距离太远吧。基于这种认识,我一方面觉得阳春送暖,另一方面又觉得形势逼人。动员的号角已经吹响了,我们应当行动起来;在行动之前,首先应当作好思想准备工作,对美术创作的现状作一比较全面的检阅,看看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制订一个发扬优点改进缺点的目标,丢下包袱,轻装前进。
关于美术创作的优点,早已有人提出了四个大字:兴旺繁荣。根据是三多:各种各样的美术作品多,各种各样的美术展览会多,各种各样的画刊画册多;这些都有具体的事实作证。至于缺点呢,也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美术精品较少,不美的美术作品很多。
精品的增多,是可以在加强生活实践、加强艺术修养、加强技术磨炼、并在反复不断的创作实践中逐步解决的。可是美不美的问题却各有各的看法,需要共同讨论:什么是美?美的特征是什么?不美的作品有哪些表现?它又是怎样形成的?这些问题的讨论必须结合具体的作品情况来加以说明,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二
我认为,美的首要特征,是具有吸引人、感染人、鼓舞人的魅力;从这特征出发,美的形象总是耐看的,总是令人过目不忘的,总是令人心花怒放的。可是,在我们众多的美术作品中,能够吸引人、感染人、鼓舞人的作品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占优势的是那些不吸引人、不感染人、不鼓舞人的作品。举几个例子,比如:那些在画面上堆满了斑斑点点的土疙瘩的作品,能够吸引人一看再看吗?比如:那些单调的、无表情的、杂乱无章的作品,能够令人过目不忘吗?比如:那些不健康的、不真实的、畸形怪状的作品,能够令人心花怒放吗?使人惊讶的是,这种作品成为互相影响、互相模仿、在展览会和画册中经常出现的、流行一时的风尚。前几年,有个耿直的老人对我说:“你们美术作品的最大毛病是平庸、平庸、令人无动于衷的平庸!”这句话一针见血。我想,美术作品的平庸无非是来自生活感受的平庸、艺术见解的平庸和造型手段的平庸。平日不读书,不看报,不练习基本功,不外出写生,不向姊妹艺术借鉴,不接近劳动人民,不在生活中观察体验和发现题材,每天唯一的活动是孜孜不倦地参考别人的作品,以模仿别人的作品为能事。这种生活、创作习惯,正是产生平庸作品的肥沃土壤,是一条与精品隔绝的死胡同,必须坚决地与它告别,坚决地改换一条新路。事实证明,这条新路早已横在我们面前,是一条通向美的源泉、通向精品丰收的康庄大道,是一条早已有很多美术家走过而且取得了优异成果的康庄大道,这就是加强生活实践、加强艺术修养、加强技术锻炼、三者不可缺一、并且经常不断地实践的康庄大道。所谓生活实践,主要是指深入生活基层、和劳动群众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熟悉他们的精神风貌,从这里发现美的源泉。所谓艺术修养,主要是指养成读书看报的良好习惯,经常向文学、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等等姊妹艺术借鉴,作为创造美的形象的参考。所谓技术锻炼,主要是指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把写生、速写、默写等等活动当作日常功课,目标是要达到:不但可以画出眼前出现的事物,而且能够把记忆中、想象中的事物默写出来。这一点我们古代的画家早已做到了,我们当然也可以做到。以上所说的生活、艺术、技巧这三门功课,如果都能经常不断地实践,那么,精品的丰收是指日可待的。
三
我认为,美的形象必定是健康的、正常的、非病态的。美的形象必定是真实的、可信的、非弄虚作假的。然而在我们的美术作品中,却经常出现一种不健康、不真实、病态十足的形象。画人,总是歪脖子怪脸、总是五官不正、总是违背透视法则地东倒西歪。画花草树木,总是零零落落萎靡不振。这种病态十足的形象在过去的各类作品中都曾经出现过,特别是在连环画中更不少见。这种形象的产生,本来是80年代中期自由化浪潮带来的西方现代流派中的一些垃圾的影响,却被我国的专家冠以“变形”、“稚拙感”、“农民画作风”等等美名一直保留到现在。这些美名是否和形象的实质相符,很值得大家研究。在我看来,所谓“变形”,应当是对描写对象的特点的高度夸张;离开了特点的夸张,离开了真实的伪造,必然画把“变形”变为畸形。所谓“稚拙感”,本来是儿童自由画的本色,是技术童年的自然流露,不但无疵,而且可爱。然而“稚拙感”出自成人之手,却是一种人造的天真,只能给人一种不真实的矫揉造作的印象,既无美感,而且令人生厌。所谓“农民画”作风,那更是无稽之谈,农民画的表现手法是高度的浪漫主义,造型虽然简略,但基本上是真实的、健康的、生气勃勃的,与病态的畸形怪状毫无共同之点,我们不能歪曲农民画的作风。必须指出,以病态为美、以不真实为美,是西方现代美术流派中一种悲观的厌世的颓废思潮的集中表现,与我们的乐观主义完全背道而驰,是不应当向他们看齐的。现在,当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地位的时候,必须坚决地和这种不文明不健康的作品告别,走一条健康的文明的新路。
四
我认为,美是多样的,有各种不同情调的美,这是指美术作品的内容来说的。美的多样来自生活情调的多样和思想感情的多样。在过去年代的美术作品中,具有不同情调的作品是很多的;例如:《开国大典》的壮丽(董希文作),《血衣》的悲凉(王式廓作),《载歌行》的欢快(黄胄作),《枣园的灯光》的清新(古元作),关山月的山水画中的明朗、优雅和昂扬,李可染山水画中的雄浑、深沉与恬静……,都是具有不同的情调特色、能令人过目不忘的作品。所谓情调,我以为是生活现象的一种表情,就如同人有喜怒哀乐等等的表情一样。美术作品最忌讳的是一副毫无表情的冷面孔;所谓平庸,就是冷面孔的代名词。这一点,我们的青年美术家应该有明确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
我认为,美是和谐的,美从对立的统一中求得和谐;这是指美术作品的形式来说的。例如,明与暗的对照,疏与密的对照……,都是从矛盾中求得统一,从对立中求得和谐,就如同音乐中有旋律有节奏一样。表现表现形式的胡拼乱凑与杂乱无章,就和乐曲中的噪音一样,是形式构成中的大忌。这一点,也是青年美术家应该有明确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
五
我认为,美和丑是势不两立的,以丑代美,标志着艺术生命的灭亡。我们必须看清,以丑代美的首创者在西方,是西方腐朽阶级的享乐主义的变种,是享乐主义走到山穷水尽以后拿出的最后一张王牌。它的表现不但丑态毕露,而且荒诞不经;其目的就是为不文明、不合理、世界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丑陋行为打开一条出路,它的标本就是那个臭名昭著的所谓行动艺术。在我国80年代后期的中国美术馆里,不是也出现过那些“人孵鸡蛋”、“抛避孕套”、“向作品开枪”之类的丑态吗?它像一只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在我国完全不得人心,我不担心它会卷土重来。我担心的是那来自西方经常在电视中出现的动画片(卡通)的最新动态,它已经离开了早期的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之类的那种基本上保持着真实和健康的造型,进入了不但丑恶而且凶残恐怖的末路。我在这里预先警告,这种丑术是千万不能模仿的。模仿是初学者的必经之路,我不排斥模仿,但对模仿对象必须有认真的选择。前几年,我们国产的动画片《三个和尚》,造型具有中国特色,寓意也很深刻,是动画片中的精品,也应是青年作者们仿效的最好对象。目前,我们以美术为主的儿童读物和动画片,正处在万象更新的重要时刻,我提出一个口号:不模仿西方,走自己的道路,向具有中国特色的造型目标前进!
六
我的意见即将结束,但还要补充一点:我认为,我们美术界有一种常见病,这就是颇为流行的“赶时髦”的毛病。而追赶的时髦对象,又往往是西方的洋垃圾,我们美术作品中曾经出现的那些病态的丑恶的现象,都是从洋垃圾那里带来的。时髦掩盖着丑恶,时髦埋伏着危机,以洋垃圾为追赶对象的“赶时髦”,事实上已经变成了“赶时疫”、“赶灾难”。这一令人痛心的经验教训,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从今以后,我希望把赶时髦改变为赶生活、赶艺术、赶精品就好了。我想,在21世纪到来之际,不美的美术作品大大地减少,名副其实的美术作品在数量上占压倒多数,那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我期待着这一新的局面到来。
我快满87岁了,由于精力的衰退,我有好几年没有写美术评论了。这次动笔,完全是因为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的启示、鼓舞和责任心的推动。人老了,意见很不全面,但态度是诚恳的。如果读者们发现意见中有与事不符之处,希望不要以为这是老年人的必然失误而加以原谅,而是从大局的需要出发,展开批评,共同讨论,从思想上帮助我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