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科城规划勘测技术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重庆 400030)
【摘 要】山地城市可建设用地规模小、分散的特点塑造了独特的城市特征。地形限制了公共停车设施的有序布局,但为立体化利用创造了条件。本文以桐梓县停车设施规划为例,通过对山地城市用地布局特点的研究,提出山地城市公共停车设施布局的策略以及对山地地形立体化利用的方法。
【关键词】山地城市;公共停车设施;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4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18-0035-02
1.山地城市公共停车设施基本特征
1.1 山地城市空间特征
在山地城市建设的初期,顺应自然地形发展,依山就势、滨水而居。但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地形成为制约城市规模扩张的主要因素,城市开始在山水分隔的地区寻找相对平缓的地形进行建设,形成沿河谷或沿山谷拓展两种布局形式,呈现带状、组团状,以及带状-组团相结合的城市空间形态。
1.2 山地城市道路系统对城市公共停车设施的影响
根据不同交通方式及行人对山地坡度的适应性分析,步行交通适应性最强,机动车交通次之,机动车交通成为山地城市居民出行的优先选择。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城市面临“停车难”的问题日趋严重。山地城市“停车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早期依山就势的城市结构及路网严重失衡,停车设施少且分布偏僻,导致多数公共停车设施利用率不足,同时城市干道两侧随意停车现象日益严重;二是重道路建设、轻停车设施建设的传统导致停车设施历史欠账过多、停车差额越来越大。
1.3 桐梓县公共停车设施的基本特征
桐梓县位于贵州北部,是典型同时具备河谷和山谷特征的城市,以川黔公路、210国道、兰海高速等交通为导向沿南北进行纵向拓展,形成带状-组团状的城市空间。桐梓县城区现有停车位约16817个,其中配建停车位15325个,路外公共停车场仅1处,停车位70个,路内停车位1422个,停车位平均密度约为1153个/平方公里。从空间分布来看,全部是平面停车,对建设用地使用浪费没有充分体现城市格局和地形特征。
2.与山地城市地形相适应的公共停车设施规划研究
2.1.公共停车设施布局特征
2.1.1 适应山地城市道路系统的P+R接驳方式
在城区至北部乡镇、东部乡镇、西部乡镇、南部娄山关旅游景区四个方向和高铁站前区域增建公共停车场。通过P+R接驳方式,采用换乘城区公共交通,减少入城车辆,缓解城区停车压力。在城市外围的货运停车场设置中转站,实现小货车对大货车的接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1.2 适应山地城市公共停车设施规模选择
由于桐梓城区地形的影响,两侧靠近山体用地高程较大,可建设用地狭长,单个地块规模较小,不适应集中建设大型公共停车场。通过加大停车场设置密度,减小单个停车场占地规模等措施解决服务半径的问题,同时,强化对地理环境和山地地形高差的利用,充分利用台地空间,以立体停车场、库的形式为主,规模以100~250个泊位为宜。
2.1.3 建设开放社区,增加路网密度,优化路网结构
逐步打开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打通各类“断头路”,形成完整路网,提高道路通达性。每个街区的尺度控制在大约在200米×200米、街区面积约4公顷(60亩)最为适宜,畅通毛细血管,健全城市网络。
2.2 山地地形的利用
2.2.1 开放建筑物地面一层空间作为公共停车场
按照贵州省《遵义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计算建筑容积率及建筑密度计算中表明:利用地形高差修建的公共停车库其建筑面积可以不计入容积率;建筑物底层全部用作公共停车空间,可不计算容积率。因此,在新开发地块鼓励开发商采取这一措施,提高公共停车设施的服务能力。
2.2.2 充分利用人防工程
新建的人防工程要实行“平战结合”,对未开发利用且具备改造条件的已建人防设施,要逐步改造为公共停车设施。对未建设的居住小区,结合人防建设专项规划的要求,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快建设以公共停车为平时使用功能的单建式人防工程,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可作为居住区停车场使用。
2.2.3 利用高架桥桥下空间
针对城区建筑密集,无适宜土地用于停车楼(库)的土地或者适合改造作为停车设施的闲置老旧建筑物,借鉴国内外桥下空间利用方法,借助崇遵高速穿城而过的特点和桐梓山地地形的自然形态,充分利用高速桥下20米的高差以及15米以上面宽的条件,在桥下设置临时停车场缓解城市公共停车缺乏的压力。
2.2.4 适度开展老旧居住区挖潜改造
基于山地老旧居住区停车泊位缺乏的现状,对占道停车应采取因势利导的方式治理,以兼顾停车、行车、充电和消防需求。针对不同的现状道路宽度、拓宽条件及交通组织方式,制定不同的道路宽度标准。如常见小汽车尺宽度主要以1.7~1.9米为主,长度大都在5米以内。老居住小区路内停车位宽度可以控制在不小于2米,标准泊位长度按照5.5米设置,部分区域可以结合树池、草坪等绿化要素,因地制宜的设置长度4.0~5.5米不等的非标准车位。老旧居住小区可以与配套的医院、学校等公共建设用地在停车时间和空间上实现资源共享,在满足绿地率标准的宅间空地挖潜建设地下停车库,在增加停车泊位的同时,实现环境质量的同步改善。
3.结语
山地城市公共停车设施的布局有显著空间特征。本文通过对山地城市公共停车设施规模布局、停车方式的选择、开放街区的构建,以及人防空间、高架桥等立体化空间的利用方法探讨,以期对其它山地城市公共停车设施的规划布局具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崔叙,赵万民.西南山地城市交通特征与规划适应对策研究[J].规划师,2010.2.
[2]李清波.山地城市路网规划综合分析—以凯里、麻江综合交通规划为例[J].公路与汽运,2013.9.
[3]李泽新,童丹,李治,王蓉.山地城市人性化交通建设目标与措施[J].规划师,2014.7.
[4]陈玮.城市形态与山地地形[J].南方建筑,2001(03).
论文作者:蒋智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知识》2017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8
标签:山地论文; 城市论文; 设施论文; 地形论文; 停车场论文; 布局论文; 桐梓县论文; 《建筑知识》2017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