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英英 柴月星
(河南省鲁山县人民医院 河南 鲁山 46730)
【摘要】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急危重症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320例急危重症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静脉留置针在这些急危重症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结果:320例病人使用留置针穿刺一次操作成功,无发现不良反应,为急危重症病人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结论:静脉留置针对血管刺激小,便于肢体活动,不易脱出血管,保留一条开放的静脉通路,利用病人抢救,保留时间长,减少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及服务质量,促进病人的康复,值得在急危重症病人护理中应用。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重症;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0-0258-02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已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头皮钢针,优点是减轻病人反复穿刺而带来的痛苦,既保护了血管,又利于临床抢救及用药,而且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现结合本院实际情况,简述静脉留置针在急危重症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急危重症病人中使用静脉留置针的病人320例,其中男性198例,女性122例,平均年龄68岁。
1.2 材料选择
采用上海锦泽夏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留置针,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及血管的情况及输入药物的种类分别选用18-24G型号。因针头越细,针头斜面越短,对血管损伤越小,越有利于保护血管。
1.3 选择血管
选择有弹性并且走向直的静脉血管,避免选择有静脉窦,关节部位,有瘢痕,炎症及硬结及患侧肢体处进行穿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输液的方法
选择合适的套管针型号,选择合适的血管,皮肤常规消毒,范围≥8cm,松动套管,手持留置针与皮肤呈15~30°角直刺血管,见回血后退针芯1~2cm至外套管内,再将外套管缓慢送入血管内,观察周围有无渗漏后,拔出针芯,穿刺成功,将透明的无菌敷贴固定在穿刺部位,敷贴紧贴在进针点前上方2cm处,并与皮肤左右拉紧,使皮肤呈现轻度的皱纹,使留置针固定更牢固,连接输液管接头。输液完毕后用肝素+生理盐水封管。再次输液时用碘伏棉签消毒后连接输液器。
2.结果
320例病人使用留置针穿刺一次操作成功,无发现不良反应,为急危重症病人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3.讨论
3.1 静脉留置针在急危重症病人护理中的优势
3.1.1快速建立静脉通路,争分夺秒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 对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快速建立静脉通路至关重要,尤其是休克及病情不稳定的病人尤为重要。将静脉留置针应用于急危重症病人的护理当中,可以实现快速建立静脉通路,为抢救病人赢得时间。
3.1.2保证血药浓度,持续给药 急危重症病人需要定时输注抗生素及其他特殊药物时,既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又减少了输液量。浅静脉留置针与三通管的使用能够满足病人需要,既保证药物定时输注,保证药物的血药浓度,提高药物的疗效,与一般头皮钢针相比,创伤小并且保护血管又减少因反复穿刺造成的血管损伤,并且病人可以做适当的活动,减轻对输液治疗的不良心理反应。
3.1.3避免反复穿刺,提高输液安全性急危重症病人由于疾病影响有不同程度的烦躁及体位的改变,易引起渗漏,增加二次穿刺的可能,加重病人的痛苦及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甚至导致皮肤局部坏死或药物对血管刺激发生静脉炎及血管痉挛至输液速度减慢,延误了抢救时机。刺激性药物如硫酸镁,50%葡萄糖,胺碘酮,多巴胺,甘露醇,脂肪乳等,一旦发生药物外渗,就会引起周围皮下组织坏死。应用静脉留置针,可以避免反复穿刺,提高输液安全性,避免了对病人造成的医源伤害,也减少了静脉炎及局部炎症反应的发生,提高了临床急危重症病人的护理质量。
3.2 静脉留置针在急危重症病人的护理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1)要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如首选前臂和头静脉;其次是贵要静脉。不论选择那个部位,都应选择健康、粗直、富有弹性的静脉,注意避开关节和静脉瓣,尽量从血管远心端开始。(2)应防止躁动病人肢体运动过度,引起静脉回流受阻。(3)留置针应固定牢固,防止导管脱出血管外,引起体液渗漏。
综上所述,静脉留置针更适用于急危重症病人的需要。优点在于对血管刺激小,便于肢体活动,不易脱出血管,保留一条开放的静脉通路,利用病人抢救,保留时间长,减少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保护血管的同时,利于临床用药及急救,同时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及服务质量,更促进了病人的康复。
【参考文献】
[1]杨艳.使用静脉留置针护理问题及预防[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09).
[2]田素梅,傅国宁.静脉留置针在急危重症患者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青海医药杂志,2008(03).
[3]滕月玲.22G与24G两种型号静脉留置针在急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广东医学,2013(10).
论文作者:陈英英,柴月星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3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5
标签:静脉论文; 病人论文; 血管论文; 危重症论文; 药物论文; 肢体论文; 痛苦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3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