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教学领域的辅助教学更加具体和完善。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孩子们年龄小,认知难,课堂上遇到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单靠教师的讲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现在有了多媒体教学,可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学片,通过多媒体投影用生动形象的动画片或影像演示出来,便于同学们对所学科目的理解,并加深其印象。结合教学实践,我仅就多媒体的使用时机谈些体会。
一、教学课文之前,利用媒体创设情境,为教学定下感情基调
情感具有情境性,教师应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使他们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并从中受到感染、启迪。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文道与声像兼备的课件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情境,从而为教学定下感情基调。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边出示首都群众迎总理灵车的幻灯片,边播放哀婉舒缓的乐曲,随着凄切的旋律,低沉凝重的音色,结合老师的感情朗读,学生自然会被这悲壮的美所熏陶感染,心中激起无尽的思念,很快进入怀念与哀思的情境之中,为课文教学奠定了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教学过程中,以课件设计把握感情,引导学生的情感与作者共鸣
教学课文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过程,如果根据认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阅读教学规律,把教学一篇课文分为整体感知课文和整体理解课文两个阶段进行,那么在这两个阶段应怎样使用多媒体课件呢?
1.整体感知课文阶段使用。从课文整体入手,通过对文章各个组成部分及各部分之间外在联系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理解把握。而一些文中的事物,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单凭文字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此种情况可以打出反映课文内容的投影,播放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录音、录像,让学生耳濡目染中,经过多种感官的联合作用,形成对事物的整体印象。
如《观潮》一课教学时,在提出了“这篇课文描述了钱塘潮怎样的奇观”这一感知线索后,先让学生听老师配音范读,然后同桌互读,初议课文,在此基础上观看课文录像。这样,学生不仅对语言文字有了初步理解,而且获得了和作者相同的临其境、见其形、闻其声的感觉,自然进入了感知状态。
2.整体理解课文阶段使用。即在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选择重点部分入手,通过认识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获得对事物的教材整体结构的理解性认识,这一阶段使用电教媒体,可促进理性认识的深化。
仍以《观潮》一课教学为例,在讲授潮来之时和重点段4、5自然段时,播放潮来之时的录像,让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奇观?对照画面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和精彩,弄清大潮来时的顺序:远看时,稍近时,再近时,更近时的形态。这样,使学生在感知阶段建立起对钱塘江大潮的表象更完善,也学到了作者观察、表达事物的方法和谋篇布局的能力。
三、教学课文之后,利用多媒体课件,促使学生感情升华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教学后,重放根据教材插图制成的形象逼真的彩色幻灯片,将画面形象和语言形象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想主人公为集体潜伏成功,自己强忍被烈火焚烧的剧痛而一动不动的高度组织观念,于是这位严守作战纪律的钢铁战士形象便会自然矗立在学生心中,学生受到了伟大崇高的灵魂美、奉献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一篇课文,教师在充分地备课、研讨课文、熟悉电化教学原则和方法基础上,必须依据教材特点,教学要求和学生心理特点来确定电教媒体,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在教学中,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地位。它目前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式。我们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制作课件、教学片要从传统教学中的难点入手,对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述抽象难懂的课程,有针对性地去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容易理解、表述简单的问题,如果再用多媒体去教学,那就是画蛇添足,浪费时间和资源了。
论文作者:刘梧林 李广凤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4年1月第14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5-5
标签:课文论文; 学生论文; 感情论文; 阶段论文; 情境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事物论文; 《素质教育》2014年1月第14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