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后天梅毒58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于相冬,姜聚军,薛建,程晓松,林荣,于广钊[1](2020)在《2008-2017年烟台市梅毒流行病学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烟台市梅毒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2017年烟台市报告的梅毒疫情进行分析。结果梅毒发病率和隐性梅毒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二期梅毒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例数居前3位的县市区是芝罘区、牟平区和龙口市,占46.10%。梅毒高发年龄集中在20~44岁,占67.73%。男女性别比为0.81∶1,其中15~39岁年龄组病例女性多于男性,40岁以上年龄组男性多于女性。职业分布以农民(34.36%)和家务及待业(28.75%)为主。结论梅毒疫情呈上升趋势,主要是隐性梅毒增长较快。应进一步加强梅毒干预防治措施,重点加强对高危人群隐匿梅毒的筛查。
盛健[2](2018)在《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病例分析及不良妊娠结局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长春地区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探讨不良妊娠结局(APOs)发生的影响因素,对预防和控制妊娠合并梅毒的流行、降低APOs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长春市妇产医院5年间所有妊娠合并梅毒住院产妇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生育史、孕产史、孕期情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应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分析采用SPSS24.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以及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来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构成比和率;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t检验和秩和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2013年至2017年长春市妇产医院共收治住院产妇87286例,均进行了梅毒血清学筛查,共有妊娠合并梅毒患者271例,总妊娠合并梅毒发生率为0.31%;各年份住院产妇妊娠合并梅毒发生率分别为:0.35%(56/16134)、0.26%(52/20244)、0.34%(43/12595)、0.32%(65/20545)和0.31%(55/17768)。各年份间住院产妇妊娠合并梅毒发生率没有差异(P>0.05)。2.271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中,年龄最大43岁,最小17岁,平均年龄(27.62±5.42)岁,2529岁年龄组人数最多,为110例,占比40.59%;汉族居多,为259例(95.58%);无职业者占多数,为200例,占比73.80%;城市居民为152例(56.09%),比重最大。3.初次怀孕者93例(34.32%),孕13次最多,为229例(84.51%),经产妇71例,占比26.20%;有144例有流产史(53.14%);有引产史者17例(6.27%);有剖宫产史23例(8.49%)。4.孕期合并内外科疾病共有98例,发生率为36.16%,其中合并贫血例数最多80例(29.52%);妊娠合并妊娠期特有疾病有55例,发生率为20.30%,其中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病42例(15.50%);性传播疾病中除梅毒外只有合并淋病6例,发生率为2.21%。5.围产期异常诊断119例,发生率为43.91%,其中发生率最高的是脐带缠绕,为75例(27.68%),其次为胎膜早破,41例(15.13%);RPR滴度最高为1:64,共25例,占9.22%,RPR低滴度患者(滴度≤1:8)共190例(70.11%);大部分患者在孕期未行驱梅治疗(74.54%,202/271)。6.271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中有230例娩出活产儿,126例经过阴道分娩,占比54.78%;230例活产新生儿中,男性略多为126例(54.78%),平均出生体重为3108.47±625.74g,身长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50.00(49.00,50.25)cm,胎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39(37,40)周;1分钟Apgar评分07分者41例(17.82%),5分钟Apgar评分07分者32例(13.91%)。7.共发生APOs119例,总发生率为43.91%;各项APOs发生情况:自然流产14例(5.17%),死胎27例(9.96%),早产儿45例(16.61%),低出生体重48例(17.71%),巨大儿13例(4.80%),新生儿窒息42例(15.50%);APOs在2013至2017年妊娠合并梅毒产妇中的发生率分别为:50.00%(28/56)、55.77%(29/52)、44.19%(19/43)、33.85%(22/65)和38.18%(21/55),各年份间妊娠合并梅毒产妇APOs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APOs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胎膜早破、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滴度、孕期抗梅毒治疗情况、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压积(HCT)、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尿素氮(BUN)、白蛋白(AL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和C-反应蛋白(CRP)在正常妊娠结局组和APOs组的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APOs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孕期未进行抗梅毒治疗(OR=2.133;95%CI:1.0384.384)、RPR高滴度(OR=3.278;95%CI:1.6196.634)以及高CRP(OR=1.047;95%CI:1.0231.071)是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APOs的危险因素;高ALB(OR=0.911;95%CI:0.8500.977)则是APOs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1.2013年至2017年长春市妇产医院住院产妇妊娠合并梅毒发生率均处于较低的水平;2.患者以年轻者、无业者和城市人口居多;3.患者大多具有流产史,妊娠期异常诊断和贫血发生率均较高,多数患者在孕期未接受抗梅毒治疗;4.妊娠合并梅毒患者APOs的发生率较高;5.孕期未进行抗梅毒治疗、RPR高滴度以及CRP升高会增加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APOs的风险,ALB增高则会降低APOs发生的风险。
吴凹成[3](2017)在《正规治疗后血清未阴转梅毒患者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经过正规驱梅治疗后2年血清未阴转梅毒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影响梅毒血清学治愈的因素,总结梅毒病程迁延变化的一般规律,为梅毒的防治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01月至2016年12月我科住院病房收治的,经正规治疗满2年而血清抗体(TRUST/RPR)未阴转的85例梅毒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血清TRUST/RPR滴度分为TRUST高滴度组(TRUST滴度>1:8)共9例和TRUST低滴度组(TRUST滴度≤1:8)共76例;同期收集门诊经正规治疗2年内血清抗体阴转的52例梅毒患者资料作为对照。对未阴转组年龄、性别、确诊后病程、正规治疗用药选择、影像学表现、血清学检测及脑脊液结果等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1、临床资料:①性别:血清阴转组男性19例(36.54%),女性33例(63.46%),未阴转组男性34例(38.82%),女性51例(61.18%),男女比例在未阴转组稍高于阴转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3,P>0.05);血清低滴度组男性30例(39.47%),女性46例(60.53%),高滴度组男性4例(44.44%),女性5例(55.56%),男女比例在血清低滴度组低于高滴度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0.000,P>0.05)。②年龄:血清TRUST阴转组年龄分布为22-74岁,平均(41.17±16.02)岁,未阴转组年龄分布19-76岁,平均(39.29±14.55)岁,阴转组高于未阴转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9,P>0.05);血清低滴度组年龄分布为19-76岁,平均(38.39±14.00)岁,高滴度组年龄分布25-75岁,平均(46.89±17.69)岁,高滴度组高于低滴度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74,P>0.05)。③初诊时血清TRUST/RPR滴度:阴转组中血清TRUST/RPR滴度≤1:8者32例(61.54%),>1:8者20例(38.46%),未阴转组中血清TRUST/RPR滴度≤1:8者44例(58.76%),>1:8者41 例(48.24%),初始血清TRUST/RPR滴度>1:8的比例在阴转组高于未阴转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48,P>0.05);血清低滴度组中初诊血清学TRUST/RPR滴度≤1:8者42例(55.26%),>1:8者34例(44.74%),高滴度组血清学TRUST/RPR滴度≤1:8者2例(22.22%),>1:8者7例(77.78%),初诊血清学TRUST/RPR滴度>1:8的比例在血清低滴度组中低于高滴度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2.320,P>0.05)。④初次驱梅治疗用药类型:血清阴转组苄星青霉素治疗51例(98.08%),1例非青霉素治疗治疗(1.92%),未阴转组苄星青霉素治疗79例(92.94%),非青霉素治疗6例(7.06%),阴转组青霉素治疗率明显高于未阴转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0.856,P>0.05);血清低滴度组中苄星青霉素治疗70例(92.10%),非青霉素治疗6例(7.90%),高滴度组中青霉素治疗9例(100.00%),非青霉素治疗0例,青霉素类治疗率在血清低滴度组稍高于高滴度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ier精确检验,P>0.05)。⑤初诊时为病期不明的潜伏梅毒:血清阴转组潜伏梅毒27例(51.92%),显性梅毒25例(48.08%),未阴转组潜伏梅毒63例(74.12%),显性梅毒22例(25.88%),潜伏梅毒比例在未阴转组明显高于阴转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χ2=7.052,P<0.01);低滴度组潜伏梅毒60例(78.95%),显性梅毒16例(21.05%),高滴度组潜伏梅毒3例(33.33%),显性梅毒6例(66.67%),潜伏梅毒比例在低滴度明显高于高滴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χ2=6.512,P<0.05)。⑥血清抗体未阴转组神经梅毒的比例:行CSF检查的61例血清低滴度患者中,确诊神经梅毒6例(9.84%),非神经梅毒55例(90.16%),高滴度组中神经梅毒者3例(33.33%),非神经梅毒6例(66.67%),神经梅毒的比例在血清低滴度组低于高滴度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2.052,P>0.05)。2、脑脊液检查:①白细胞计数:血清低滴度组中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分布在(2-18)×106/L之间,6例(9.84%)异常,55例(90.16%)无异常,高滴度组中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分布在(2-12)×106/L之间,1例(11.11%)异常,8例(88.89%)无异常,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异常率在血清低滴度组低于高滴度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0.000,P>0.05)。②蛋白含量:血清低滴度组中脑脊液蛋白含量分布在(10.12-303.5)mg/dl之间,17例(27.87%)异常,44例(72.13%)无异常,高滴度组中脑脊液蛋白含量分布在(17.67-59.07)mg/dl之间,3例(33.33%)异常,6例(66.67%)无异常,脑脊液蛋白含量异常率在高滴度组高于血清低滴度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0.000,P>0.05)。③GLU:血清低滴度组中脑脊液GLU异常2例(3.28%),无异常59例(96.72%),高滴度组中GLU异常0例,无异常9例(100.00%),脑脊液GLU异常率在血清低滴度组稍高于高滴度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P>0.05)。④ADA:血清低滴度组中脑脊液ADA异常者29例(47.54%),无异常者32例(52.46%),高滴度血清组中脑脊液ADA异常者5例(55.56%),无异常4例(44.44%),脑脊液ADA异常率在血清低滴度组中低于高滴度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0.008,P>0.05)。⑤Pandy实验:血清低滴度组中脑脊液Pandy实验阳性14例(22.95%),阴性47例(77.05%),高滴度组阳性3例(33.33%),阴性者6例(66.67%),脑脊液Pandy试验阳性率在血清低滴度组低于高滴度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0.068P>0.05)。⑥TRUST:血清低滴度组中脑脊液TRUST阳性3例(4.92%),阴性58例(95.08%),高滴度组中脑脊液RPR阳性者4例(44.44%),阴性者5例(55.56%),脑脊液TRUST阳性率在血清低滴度组明显低于高滴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χ2=9.577,P<0.01)。⑦TPPA:血清低滴度组中脑脊液TPPA阳性者21例(34.43%),阴性者40例(65.57%),高滴度组中脑脊液TPPA阳性者9例(100.00%),阴性者0例(0.00%),脑脊液TPPA阳性率在血清低滴度组显着低于高滴度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最小单元格期望值<1,Fishier精确检验P<0.01)。⑧血清低滴度组中脑脊液TRUST与TPPA双阳性3例(4.92%),单阳性58例(95.08%),高滴度组中脑脊液双阳性者4例(44.44%),单阳性者5例(55.56%),脑脊液TRUST与TPPA双阳性率在血清低滴度组明显低于高滴度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校正χ2=9.577,P<0.01)。3、影像学检查:①心脏彩超:血清低滴度组中行心脏彩超检查者52例,结果异常者19例(33.93%),无明显异常者33例(66.07%),高滴度组中行心脏彩超检查者5例,结果异常者2例(40.00%%),无明显异常者3例(60.00%),心脏彩超异常率在低滴度组中稍低于高滴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0.000,P>0.05)。②头颅MRI:血清低滴度组中行头颅MRI检查者52例,异常者22例(42.31%),无明显异常者30例(57.69%),高滴度组中行头颅MRI检查者6例,异常者3例(50.00%),无明显异常者3例(50.00%),头颅MRI异常率在血清低滴度组低于高滴度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0.OOO,P>0.05)。结论:1、与影响梅毒血清学阴转的有关因素有:①初次就诊时梅毒的临床类型为潜伏梅毒;②神经梅毒;2、与影响梅毒血清学阴转无关的因素有:①性别;②年龄;③初诊时TRUST/RPR滴度≤1:8;④驱梅治疗的药物种类为非青霉素类。
孙小琴,刘莉,刘芳,周瑛,蔡扬[4](2016)在《以口腔黏膜白斑为首发症状的二期梅毒2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性观念的开放及性传播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梅毒已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甚至以口腔为首发症状的梅毒患者也在逐渐增多,但常常被患者及口腔医师忽视,从而导致疾病的误诊误治,现报告2例二期梅毒口腔粘膜白斑患者,旨在探讨二期梅毒在口腔黏膜的特殊临床表现,以引起口腔科医生的高度警惕。
李敬[5](2016)在《先天性梅毒48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背景梅毒(Syphilis)是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本病不但有皮肤黏膜损害,也可侵犯全身多器官,产生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梅毒临床上根据其传染途径的不同可分为后天梅毒,又称获得性梅毒(Acquired Syphilis,AS)和先天性梅毒(Congenital Syphilis,CS),又称胎传梅毒(Prenatal Syphilis)。先天性梅毒的发生是由梅毒孕妇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所致,近年来因梅毒发病率逐年增高,临床上先天梅毒并不少见,但由于临床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警惕性不高或临床表现不典型等因素,常常造成先天性梅毒在临床上漏诊、误诊,导致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目的本研究通过先天性梅毒的皮肤表现、血清学检查、系统损害、误诊情况及原因、治疗和预后等情况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先天梅毒的认识,减少本病的漏诊误诊,使本病能够正规及时治疗。材料与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15年12月先天梅毒患者48例,病例均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和儿科临床确诊的先天性梅毒患者,入选患者诊断均符合先天性梅毒的诊断标准。对入选患者的皮肤表现、血清学检查、系统损害、误诊情况、误诊原因、治疗及预后等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及统计分析。结果1.性别:48例先天性梅毒患儿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9例,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为0.66:1。2.年龄:在入选的48例先天性梅毒患儿中,确诊时年龄最小者1天,最大者18个月,其中年龄1个月以内的有20例,1至2个月患者有4例,2至3月者有5例患者,大于3个月者有19例。3.皮肤损害:48例先天性梅毒患儿中,没有皮损损害的21例,有皮肤损害的27例,皮肤损害主要表现为红斑、丘疹、脱屑、水疱、脓疱、大疱、扁平湿疣、脱发、口周与肛周放射性皲裂。皮损主要位于口、鼻周、躯干、尿布区、掌跖部。4.误诊情况:27例出现皮肤损害的患儿中16例被误诊,误诊情况如下:4例误诊为湿疹,4例误诊为银屑病,2例误诊为新生儿脓疱疮,1例误诊为新生儿红斑狼疮,1例误诊为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1例误诊为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1例误诊为色素失禁症,1例误诊为Letterer-Siwe病,1例误诊为新生儿水痘;21例无皮损而出现其他症状的患儿中3例被误诊,误诊情况如下:1例误诊为新生儿出血症,1例误诊为新生儿败血症,1例误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系统损害:肝脏肿大者33例,脾脏肿大者17例,淋巴结肿大8例,肝酶升高21例,血常规异常者37例,黄疸12例,水肿12例,血尿10例,蛋白尿5例,有出血表现者2例,神经系统异常2例,眼损害3例。6.梅毒血清学检查:48例先天梅毒患儿TPPA及RPR均为阳性,其中7例RPR滴度≥1:64,11例RPR滴度1:32,12例RPR滴度1:16,13例RPR滴度1:8,5例RPR滴度1:4。7.母亲情况:48例患儿母亲TPPA及RPR均为阳性,其中7例RPR滴度≥1:16,14例RPR滴度1:8,19例RPR滴度1:4,8例RPR滴度1:2。36例材料和方法患儿母亲未接受过治疗,12例接受过不规范治疗。8.治疗:48例患儿中青霉素皮试阴性者43例,均给青霉素肌注治疗,其中应用苄星青霉素者23例,水剂青霉素G者20例;5例青霉素皮试阳性者给予红霉素口服。9.预后:48例患儿9例失访,39例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一般情况较好。血清学检查结果:TPPA阳性者39例;RPR转阴者34例,RPR滴度1:4者2例,RPR滴度1:2者3例。结论1.先天性梅毒为患者母亲胎传所致,应加强孕前梅毒筛查,预防先天性梅毒的发生。2.先天性梅毒临床并不少见,因其皮肤和内脏临床表现的复杂性,容易误诊,临床医师应提高对先天性梅毒的认识。3.先天性梅毒的危害极大,但患儿如能早期诊断、正规治疗,预后一般较好。
王新琼,柳志文[6](2014)在《父子梅毒黏膜斑1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梅毒黏膜斑是二期梅毒特征性损害,其正确诊断对梅毒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梅毒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直接接触为主要的传播方式。此外,也有通过间接沾染而传播。本文报道父亲和儿子均以梅毒黏膜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梅毒病例。
张健,陆峰,何敏[7](2013)在《新生儿梅毒29例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新生儿梅毒的诊断及防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新生儿梅毒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患儿的临床特点,总结诊治经验。结果:新生儿梅毒患儿临床表现各异,不典型,无特异性表现,确诊要靠辅助检查;绝大部分患儿父母感染梅毒后,部分由于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未及时正规治疗,且存在隐瞒病史,导致诊断困难;治疗上首选青霉素,对青霉素治疗无效的选用阿奇霉素。结论:新生儿出生后特别是一些早产儿,症状上有多器官功能损害而又不能以现有疾病解释的患儿,应及时做血清梅毒螺旋体RPR、TPHA检查及四肢长骨X线检查。治疗上首选青霉素,不敏感者给予阿奇霉素。早诊断,早治疗,愈后较好,但部分患儿可能会致死亡或留下后遗症。同时要积极开展性病防治和宣传工作,减少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
康旻[8](2012)在《梅毒血清固定合并妊娠临床病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血清固定的梅毒患者妊娠后的治疗方法、妊娠结局。方法将42例确诊为梅毒血清固定的孕妇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应用苄星青霉素,每周1次肌内注射,连续3周,孕早期3个月和晚期3个月各治疗一疗程。非治疗组19例,全程未用抗梅毒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早产1例,无死胎、死产现象,先天性梅毒患儿1例;非治疗组早产2例,无死胎,先天性梅毒患儿4例,两组出生先天性梅毒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固定的梅毒患者建议进行规范的抗梅毒治疗,能改变妊娠结局,预防先天梅毒儿的发生。
孙晓静[9](2012)在《少见二期梅毒疹四例报告及文献复习》文中提出目的:近年来梅毒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二期梅毒临床表现多样,可模仿多种疾病,加之患者非正规诊治及刻意隐瞒病情等,常易误诊为其他疾病。临床上应加深对梅毒皮疹多样性的认识,特别是对少见二期梅毒疹,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正规治疗以控制梅毒的传播。方法:本文报告了就诊我院的少见二期梅毒疹4例,表现为体癣样环状红斑型二期梅毒2例、单发口腔溃疡型二期梅毒1例、银屑病样鳞屑性丘疹型二期梅毒1例。例1为体癣样环状红斑型二期梅毒患者,女性,以面部环状红斑、脱屑6个月为唯一表现就诊,不伴有瘙痒及梅毒的其他症状和体征。患者左眉部、左口角可见环状红斑,附少许鳞屑,边界清,中央皮肤正常,误诊为体癣,外用达克宁治疗无效。有异性性接触史,一年前有外阴溃疡病史。皮损处真菌涂片镜检阴性。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诊断为二期梅毒,经苄星青霉素抗梅治疗后3周,皮疹完全消退。例2为体癣样环状红斑型二期梅毒患者,男性,因周身散在红斑、丘疹4天就诊,不伴有瘙痒。患者面部、躯干、掌跖散在棕红色斑疹、丘疹,上覆少许鳞屑,面部呈环状损害,中央呈淡红色。阴茎包皮处可见一绿豆大溃疡。有异性性接触史。皮损处真菌涂片镜检阴性。梅毒血清学检阳性。诊断为一、二期梅毒,经苄星青霉素抗梅治疗,出现一过性吉海反应,自行好转,1周后外阴溃疡愈合,2个月后,皮疹完全消退。例3为单发口腔溃疡型二期梅毒患者,女性,以咽狭部单发疼痛性溃疡1个月,难愈合就诊。患者舌腭弓充血发红,见约2cm*1.5cm大小溃疡面,边缘清楚,表面清洁,误诊为复发性阿弗他口炎,一般抗炎治疗无效。已婚,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诊断为二期梅毒,抗梅治疗2周后,口腔溃疡愈合良好。例4为银屑病样鳞屑性丘疹型二期梅毒患者,女性,因外阴溃疡1个月,周身突发红斑、丘疹伴轻度瘙痒5天就诊,患者面部、躯干、四肢散在红色斑丘疹,呈圆形、椭圆形或融合成片,上覆银白色鳞屑,点状出血阳性。外阴可见一红色浅表性溃疡。既往有银屑病病史但皮疹局限双小腿,本次皮疹泛发周身,误诊为银屑病复发,应用既往银屑病药物治疗无效。有异性性接触史。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诊断为一、二期梅毒,经苄星青霉素抗梅治疗10天后外阴溃疡愈合,皮疹明显好转,3个月后复诊皮疹大部分消退。结论:1.二期梅毒临床表现多样,可表现为体癣样环状红斑、单发口腔溃疡、银屑病样鳞屑性丘疹,容易造成漏诊、误诊。2.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规治疗无效时,应考虑到二期梅毒的可能,进一步追问患者的性接触病史及外生殖器溃疡病史,及时行梅毒血清学检查。3.苄星青霉素仍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二期梅毒疹消退快愈合良好。
王燕[10](2011)在《苄星青霉素、头孢三嗪治疗早期梅毒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苄星青霉素、头孢三嗪治疗早期梅毒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0例早期梅毒患者按治疗药物不同分为三组,分别给予苄星青霉素(A组)、头孢三嗪(B组)及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三嗪(C组)治疗。三组一般资料比较,P均>0.05,有可比性。比较三组临床疗效及梅毒血清学试验(TRUST)平均转阴时间。结果三组中,所有一期梅毒患者硬下疳及二期梅毒患者皮损均在治疗后2周内消失,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C组1年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A、B组,TRUST转阴时间明显早于A、B组(P<0.05和0.01)。结论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三嗪治疗早期梅毒临床效果较单药治疗满意。
二、早期后天梅毒58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期后天梅毒5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2008-2017年烟台市梅毒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发病概况 |
2.2 地区分布 |
2.3 性别与年龄分布 |
2.4 人群分布 |
3 讨论 |
(2)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病例分析及不良妊娠结局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梅毒概述 |
1.1.1 梅毒的起源 |
1.1.2 梅毒的病原学特征 |
1.1.3 梅毒的免疫学基础 |
1.1.4 梅毒的传播途径 |
1.1.5 梅毒的临床分期和特征 |
1.1.6 梅毒的血清学检测 |
1.1.7 梅毒的治疗 |
1.2 梅毒的流行现状 |
1.2.1 国外梅毒流行现状 |
1.2.2 中国梅毒流行现状 |
1.2.3 吉林省梅毒流行现状 |
1.3 妊娠合并梅毒 |
1.3.1 妊娠合并梅毒流行现况 |
1.3.2 妊娠合并梅毒与APOs |
1.4 研究意义和目标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妊娠合并梅毒的定义和APOs的判定 |
2.2 调查内容与方法 |
2.2.1 调查表的设计 |
2.2.2 资料的收集方法 |
2.2.3 调查表的填写和数据的录入 |
2.2.4 调查表的内容 |
2.2.5 Apgar评分定义 |
2.3 质量控制 |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2013年~2017年该院住院产妇妊娠合并梅毒发生情况 |
3.2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
3.2.1 年龄特征 |
3.2.2 民族特征 |
3.2.3 职业特征 |
3.2.4 居住地特征 |
3.3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生育史和月经史情况 |
3.3.1 生育史特征 |
3.3.2 月经史特征 |
3.4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孕期、孕产和围产情况 |
3.4.1 孕期情况 |
3.4.2 孕产情况 |
3.4.3 围产情况 |
3.5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梅毒实验室检查结果 |
3.6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生化学指标 |
3.7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所娩新生儿的基本情况和APOs |
3.7.1 新生儿基本情况 |
3.7.2 APOs |
3.8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各项因素与APOs发生的关系 |
3.8.1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APOs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分析 |
3.8.2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APOs的生育史特征分析 |
3.8.3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APOs的月经史特征分析 |
3.8.4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妊娠期合并疾病情况与APOs发生的关系 |
3.8.5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妊娠期异常诊断与APOs发生的关系.. |
3.8.6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RPR检测结果与APOs发生的关系 |
3.8.7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孕期驱梅治疗情况与APOs发生的关系.. |
3.8.8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生化学指标与APOs发生的关系 |
3.9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APOs的多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流行特征分析 |
4.1.1 流行现状 |
4.1.2 人群特征 |
4.2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孕期、围产及新生儿基本情况 |
4.3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APOs发生率 |
4.4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APOs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1 患者妊娠期抗梅毒治疗情况与APOs发生的关系 |
4.4.2 患者RPR检测结果与APOs发生的关系 |
4.4.3 患者CRP指标与APOs发生的关系 |
4.4.4 患者ALB指标与APOs发生的关系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正规治疗后血清未阴转梅毒患者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3. 实验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分组资料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4)以口腔黏膜白斑为首发症状的二期梅毒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患者介绍 |
2 讨论 |
(5)先天性梅毒4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先天性梅毒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父子梅毒黏膜斑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
1.1 病例1 |
1.2 病例2 |
2讨论 |
(7)新生儿梅毒29例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合并症 |
1.4 实验室检查 |
1.5 治疗及转归 |
2 讨论 |
(9)少见二期梅毒疹四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苄星青霉素、头孢三嗪治疗早期梅毒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早期后天梅毒58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008-2017年烟台市梅毒流行病学分析[J]. 于相冬,姜聚军,薛建,程晓松,林荣,于广钊. 热带医学杂志, 2020(05)
- [2]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病例分析及不良妊娠结局影响因素研究[D]. 盛健. 吉林大学, 2018(01)
- [3]正规治疗后血清未阴转梅毒患者相关因素分析[D]. 吴凹成. 皖南医学院, 2017(01)
- [4]以口腔黏膜白斑为首发症状的二期梅毒2例报告[J]. 孙小琴,刘莉,刘芳,周瑛,蔡扬.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6(11)
- [5]先天性梅毒48例临床分析[D]. 李敬. 郑州大学, 2016(03)
- [6]父子梅毒黏膜斑1例[J]. 王新琼,柳志文. 广东牙病防治, 2014(02)
- [7]新生儿梅毒29例临床研究[J]. 张健,陆峰,何敏.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18)
- [8]梅毒血清固定合并妊娠临床病例分析[J]. 康旻. 中国医药指南, 2012(14)
- [9]少见二期梅毒疹四例报告及文献复习[D]. 孙晓静. 大连医科大学, 2012(01)
- [10]苄星青霉素、头孢三嗪治疗早期梅毒效果观察[J]. 王燕. 山东医药, 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