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脾土效应的临床研究

推脾土效应的临床研究

李华东, 潘德军, 李华春[1]2002年在《推脾土效应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儿推拿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 ,一般认为小儿推拿手法的补泻作用主要与手法的操作方向有关。为观察研究脾土穴不同推法的临床效应 ,采用屈曲患儿拇指 ,沿拇指桡侧缘由指尖推向指根的“补脾土”法和在拇指指面由指尖推向指根的“清脾土”法 ,分别应用于治疗脾虚患儿 3

李华东[2]2001年在《推脾土效应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脾土,即小儿推拿五经穴之脾经。目前,小儿推拿界在脾土的位置和补泻手法的操作方向的认识上,各地存在一定的差异,流派纷争。譬如,目前主要流派中,有的认为在小儿拇指面上从拇指尖直推向指根为清脾经,而有的流派则认为从拇指根沿拇指桡侧缘直推向指尖为清脾经。笔者选取最具代表性的补脾经法中的“患儿拇指屈曲,沿拇指桡侧缘由指尖推向指根”推法和清脾经中的“在拇指面上由指尖推向指根”推法,这两种临床对其认识不同、作用相反的推法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对正常儿童与脾虚儿童唾液淀粉酶活性水平的影响,以及对脾虚儿童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并经研究显示,采用两种推脾土法的临床效应及其对受术者唾液淀粉酶活性水平的影响没有明显的差异。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讨论,得出如下结论:推脾土的临床疗效与操作方向等因素无关,而与受术对象“脾脏”的虚实状况;手法的频率、轻重等因素有关。

顾晓旭[3]2014年在《推拿针刺治疗小儿腹泻文献临床效应的DME法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对小儿腹泻文献的整理,按临床推拿、推拿针刺和针刺治疗小儿腹泻分类,进行推拿、推拿针刺和针刺治疗小儿腹泻的取穴与手法特点以及治疗效果的临床效应对比分析,并按照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学的原则和方法进行设计,衡量临床推拿针刺治疗小儿腹泻的整体研究状况,从而对其作用机制和临床效应进行评价。方法: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的检索,下载1992-2012年已发表的关于推拿、针刺治疗小儿腹泻的文献,共检索所得822篇,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文献共143篇,依照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学的原则和方法对143篇文献进行分析评价,按照推拿组、推拿针刺组、针刺组治疗小儿腹泻组别进行分类,其中推拿方法治疗组文献有95篇,推拿针刺方法治疗组文献有22篇,针刺方法治疗组文献有26篇,对其文献按照诊断标准、治疗方法、所选穴位、所用手法、治疗效果等进行统计、归纳、整理、分析,衡量各组别治疗小儿腹泻的对象选择、疾病诊断方法、纳入与排除标准、治疗方法、取穴及手法规律特点、疗效评价、疗效结果、统计学处理等,从而评价临床推拿、推拿针刺、针刺治疗小儿腹泻的作用机理及临床效应。结果:推拿针刺是治疗小儿腹泻较为有效的方法,临床上治疗小儿腹泻最常用的疗法是推拿和针刺,治疗小儿腹泻首选的推拿手法是捏脊疗法,针刺疗法中速刺足叁里是广泛使用的方法,推拿针刺治疗小儿腹泻的疗程多为10天以内,推拿组治疗小儿腹泻的疗程短于针刺组,各组治疗有效率均达89%以上。结论:推拿针刺组与推拿组治疗进行比较,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5)),推拿组与针刺组进行比较,结果有显着差异(p<0.005),提示推拿针刺组和针刺组其疗效均优于推拿组;推拿针刺组和针刺组进行比较,无显着差异(p>0.025),尚不能认为推拿针刺组与针刺组疗效不同,但是从疗程来看推拿针刺的治疗效果优于针刺组;多种治疗方法的结合其效果优于单一疗法。

杨华[4]2016年在《健脾和胃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黄帝内经》“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为主要指导思想,拟定健脾和胃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通过对此方法的临床研究,系统观察、评价其疗效,旨在探索一种安全、有效和便捷的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推拿法。方法收集厌食症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化分组法,将研究对象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其中研究组采取健脾和胃推拿法治疗,对照组采取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小儿推拿学[1]中的辨证分型推拿法治疗。两组每天各治疗1次,1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各项症状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临床疗效差异。结果1、治疗前组间比较: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及临床症状总积分,主症、次症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各项积分比较:(1)治疗前、后各组自身积分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自身症状总积分、各项症状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症状总积分比较:研究组平均总积分(3.15±1.90)低于对照组(4.42±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研究组食欲平均评分(1.17±1.12)低于对照组(1.83±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食量、面色、精神情绪、出汗、腹部不适、大便不调、呕吐等方面的评分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4)两种推拿方法在实证组和虚证组症状总积分组间和自身比较:实证组A平均总积分(2.93±1.76)低于实证组B(4.27±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虚证组组间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症状总积分在实证组和虚证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差值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证组与虚证组也无差异。但研究组治疗前后在食欲评分平均差值(3.47±1.37)大于对照组(2.60±1.39)、食量评分平均差值(3.00±1.35)大于对照组(2.4±1.51)、出汗评分平均差值(0.25±0.54)小于对照组(0.52±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症状评分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疗效比较:研究组疾病总有效率95%,对照组疾病总有效率91.67%。两组相比,研究组疾病总有效率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4、两组在不同年龄段、不同病程段的疗效存在显着差异(P<0.05),月龄越小、病程越短,治疗效果越好。结论1、健脾和胃推拿法与辨证分型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均有较好的疗效。2、健脾和胃推拿法在疾病的整体疗效、食欲与食量改善以及实证治疗方面要优于辨证分型推拿法;在出汗症状改善方面相对差于辨证分型推拿法,在其他症状改善以及虚证治疗上两者无显着差异。3、健脾和胃推拿法在治疗小儿厌食症实证和虚证之间疗效无显着差异。4、月龄和病程会影响两种疗法的治疗效果,月龄越小,病程越短,则疗效越好。5、健脾益气推拿法取穴精炼,操作方法更为简便易学,不仅专业人士易掌握,也适合家庭保健小儿推拿法。

李秀金, 肖静萍[5]1993年在《推拿配合药物治疗婴幼儿消化不良》文中研究表明推拿部位及方法可概括为摩腹,推上七节和下七节骨,揉黾尾,按脾俞,推脾土,运板门。摩腹:顺摩为补,返摩为泻,缓摩为补,急摩为泻。七节骨: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医生用拇指挠侧缘或食、中两指掌面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作直推。黾尾:位于尾椎骨端,用中指端作揉法。脾俞:位于第十一胸椎下旁开1.5寸。以两手拇指或食指中部揉之或按之。脾土:位于拇指未节指纹挠侧缘。用左手握住患儿之手,以拇指、食指捏患儿拇

安静[6]2016年在《中医小儿推拿理论框架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小儿推拿学的理论框架,明确其理论价值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研究从古至今小儿推拿学的相关着作,对小儿推拿理论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为构建小儿推拿学理论框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基于小儿推拿学的理论和临床实际,运用文献学、范畴学等方法,全面发掘、整理古今具有实用性、代表性的医论及其表述框架,通过对图书馆现有纸质古代文献进行人工检索,摘录与小儿推拿手法及病因病机、治法的相关段落进行录入分析。经初步筛选,共发现《小儿推拿秘旨》、《小儿按摩经》、《厘正按摩要术》、《小儿推拿广意》4本书中具有详细的相关论述。在确定文献范围后,继续确立了“中医小儿推拿学理论框架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其主要包括:(1)采用范畴学的方法,结合中医理论“理、法、方、技”的规则进行顶层结构框架的设计;(2)以中医学基本思想为指导的原则:以中医基础理论和小儿推拿学理论为核心,从最基层的实例开始向上,和顶层框架相对接;(3)提高框架兼容性的原则:合理引入其他的研究方法,使某些中医特色很强的概念可以融入现有框架,提高框架兼容性;(4)以信息科学的准则为参考、领域专家协同参与和指导的原则:中医药行业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协同作用,核心专家指导组进行指导,以论证会、咨询会等多种形式共同参与指导制定原则。参照小儿推拿学文献的理论含义,对语义层面的分析,对收集的相关段落进行分词与筛选工作。建立了如下规则:(1)采用基于理解的分词方法对所载录的文献进行分词;(2)对词的意向进行标注,方便归类;(3)对相同词语且语义完全一致的词或词组进行合并,对词语中被确定为无意义虚词的词或词组进行剔除。通过对段落的分词和筛选工作,形成了大量的具有具体意义的词和词组。而这些词中也存在着语义层面上下位的关系。本研究为提高理论框架的兼容性,引入了集合的概念,我们首先通过朴素的语言“is a”进行验证,确定概念的上下位关系。在确定了词(组)及上下位关系后,本研究开始将分词获得的词与词组进行分类归纳入相应的框架体系中,开展“集成”、“归真”与“纳新”研究,构建完整的小儿推拿学理论框架。结果:本研究通过收集的相关段落进行分词与筛选,将古代小儿推拿学文献为基础,形成初步的小儿推拿理论框架结构,框架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小儿推拿理论、治疗原则、诊断治疗方法和治疗技术、工具等。通过结构的延伸,与小儿推拿理论概念本体结构对接,将全部1435条术语纳入框架中,形成了完整的小儿推拿理论框架体系。框架总长1435行,最高分级为22级。结论:本研究以中医整体观念为理论指导基础,围绕辨证论治的核心,结合脏腑经络、阴阳五行、卫气营血等学说,深入研究小儿推拿学理论的起源、形成及发展,沿着“理、法、方、技”的主线,形成小儿推拿理论、治疗原则、诊断治疗方法和治疗技术、工具。依照框架理论建构方法,对小儿推拿学诊疗理论进行构建,从而形成一组概念结构层次清晰完整、表述规范、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理论框架,可以有效地帮助中医数据收集和整理。在探讨建立中医小儿推拿学理论框架体系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合理设计和使用构建原则,是建模成功的首要条件。在构建原则的指导下,严格规范建模步骤,同时引入合理的研究方法,才能够更好的建立医小儿推拿学理论框架体系。

徐珊[7]2011年在《小儿泄泻伤食证推拿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小儿泄泻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卫生部将其列为重点防治的儿科四病之一,是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根据中医儿科学小儿泄泻临床辨证规律,伤食证是本病的常见证型之一。推拿治疗伤食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目前尚缺乏客观的科研依据彰显其独特优势。本研究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课题·50项中医特色临床诊疗技术规范化的示范研究·推拿疗法治疗小儿泄泻治疗技术的临床研究”课题(编号:2009ZL25)的研究成果,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原则,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江苏省镇江市中医院进行多中心临床研究,对推拿治疗小儿泄泻的有效性、安全性作出评价,共观察泄泻病例280例,其中系统观察了伤食证106例。目的1.客观评价推拿治疗小儿泄泻伤食证的临床疗效。2.比较推拿、西药治疗方案在小儿泄泻伤食证治疗中的安全性差异。3.探讨并建立能体现推拿治疗小儿泄泻伤食证特色和优势的新的疗效评价方法。方法1.采用多中心、区组随机、平行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对小儿泄泻伤食证进行临床研究,试验组采用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思密达和培菲康口服治疗。3日为1疗程,观察1-2个疗程。2.观察主症指标(大便次数、质地、性状、质量)、次症指标(肠鸣、腹痛、腹胀、呕吐、食欲、精神、口渴、小便情况、大便颜色、舌象、指纹/脉象)不同时点、粪检常规、轮状病毒病原学检测治疗前后的变化。对两组患儿进行综合疗效评价,对两组治疗前后主、次症积分和的差值及主症终点积分和、总积分和进行比较,对两组主症恢复正常率做生存分析。3.采用SPSS11.5软件、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基于终点主症积分减少的疗效评价治疗3日后,试验组愈显率93.42%、对照组愈显率50.00%,两组比较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显着优于对照组。治疗6日后,试验组愈显率96.05%、对照组愈显率73.33%,两组比较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显着优于对照组。2.基于主症起效时间的疗效评价试验组1级、2级占63.16%;对照组1级、2级占23.33%。两组比较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优于对照组。3.主症生存分析两组在各主症消失的起效时间比较上,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起效均早于对照组。4.安全性评价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运脾和胃,消食导滞治则的推拿疗法是治疗小儿伤食泻的安全且有效方案,其疗效优于思密达联合培菲康治疗,在安全性评价方面,则两种疗法无显着性差异。2.采用生存分析方法分析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提出了新的更为客观且能凸显推拿治疗小儿泄泻伤食证优势的疗效评价方法。

彭镇耀[8]2000年在《李真真主任治疗儿科杂病的临床经验》文中研究指明李真真副主任医师为湛江市第一中医院儿科主任 ,从医 40载 ,于医理及临床均有很深造诣 ,擅治多种儿科疾病 ,特别是治疗疳症、麻疹、百日咳等疾病有独到之处 ,在临床治疗中均以中药为主 ,并取得满意疗效。现将其治疗经验介绍如下。1 疳症的治疗  疳症是指小

李静[9]2012年在《当代齐鲁小儿推拿学术流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梳理当代齐鲁小儿推拿叁大学术流派(叁字经小儿推拿流派、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和孙重叁小儿推拿流派)的发展脉络,总结流派特征,调查传承情况,分析叁大流派的形成、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方法:文献学方法、统计学方法与田野考察法相结合。以中医文献学的方法,梳理当代齐鲁小儿推拿叁大流派的相关文献;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叁大流派的临床用穴规律;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小儿推拿名家对小儿推拿流派的认识,调查叁大流派的传承与发展情况。结果与结论:①理清了当代齐鲁小儿推拿叁大流派的学术渊源和发展脉络。②初步勾勒了叁大流派的整体面貌,包括代表人物、流派特征(学术渊源、诊法特点、治法特点、手法和取穴特点、临床应用特点)、传承状况(传承谱系、文献传承、学术发展、流派影响);总结了叁大流派的学术思想。③为全国小儿推拿学术流派的研究进行了理论和方法学探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素材,提供了研究范例。④针对当代齐鲁小儿推拿叁大流派的现存状况,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贾露[10]2016年在《针灸治疗泄泻的古代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收集、整理和分析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泄泻的处方条文,并将这些针灸处方条文归纳集中起来,总结出古代处方中泄泻针灸疗法的取穴特点,让现代泄泻针灸疗法的取穴有据可依,有理可循,使针灸在临床治疗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华医典》,将其收录的50部针灸推拿类古代文献提取整理,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对纳入的文献的归经,分布及取穴特点等进行系统的分析总结,剖析归纳出针灸推拿类历代文献中泄泻针灸疗法的取穴规律特点。结果:将古代文献中有关针灸治疗泄泻的处方条文加以整理归纳,将处方条文及其出处、作者、取穴、治疗方法等录入建立的数据库,用以查询历代医学资料中泄泻针灸疗处方条文及其出处。结论:通过将《中华医典》针灸推拿类50部古籍检索,历代医家针灸治疗泄泻取穴多从胃足阳明之脉,膀胱足太阳膀胱之脉,脾足太阴脾之脉及任脉取穴,并以单穴治疗为主,在特定穴与非特定穴的选择上,以取特定穴为主,其中从特定穴分类来看,以五输穴和交会穴较为常见。观察取穴分布,主要以四肢为主,从处方的治法来看,主要以针刺治疗为主。

参考文献:

[1]. 推脾土效应的临床研究[J]. 李华东, 潘德军, 李华春. 江苏中医药. 2002

[2]. 推脾土效应的临床研究[D]. 李华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1

[3]. 推拿针刺治疗小儿腹泻文献临床效应的DME法分析[D]. 顾晓旭. 甘肃中医学院. 2014

[4]. 健脾和胃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D]. 杨华. 云南中医学院. 2016

[5]. 推拿配合药物治疗婴幼儿消化不良[J]. 李秀金, 肖静萍. 中国妇幼保健. 1993

[6]. 中医小儿推拿理论框架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D]. 安静.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

[7]. 小儿泄泻伤食证推拿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方法研究[D]. 徐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8]. 李真真主任治疗儿科杂病的临床经验[J]. 彭镇耀. 中医药研究. 2000

[9]. 当代齐鲁小儿推拿学术流派研究[D]. 李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

[10]. 针灸治疗泄泻的古代文献研究[D]. 贾露.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

标签:;  ;  ;  ;  ;  

推脾土效应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