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期脑出血患者实施程序化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使用抛硬币方法将我院最近几年收治的80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实施常规护理,B组实施程序化护理干预,对比护理后的住院时间、FMA评分、FIM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组间住院时间、FMA评分、FIM评分对比,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35%大于B组的7.5%,P<0.05;A组死亡率20%大于B组的2.5%,P<0.05。结论:程序化护理干预可以缩减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存活率,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关键词】 急性期脑出血;程序化护理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2-0281-02
脑出血为神经内科常见高发病之一,该病起病较急,发病迅速,并且致残率与死亡率均不低,严重威胁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急性脑出血患者残疾程度,降低死亡率,不仅是当前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重点,同时还是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不可缺乏的评价指标之一[1]。程序护理应用在脑出血急性期护理中在某种程度上预防患者病情加重,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文作者对40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实施程序化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对其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使用抛硬币方法将我院2014年3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分为AB两组,全部患者经影像学济临床确诊与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符合,且肝肾疾病、肿瘤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等患者已排除。其中A组40例,男30例(75.00%),女10例(25.00%);年龄37~63岁,平均年龄(62.36±1.94)岁。B组40例,男29例(72.50%),女11例(27.50%);年龄36~64岁,平均年龄(62.47±1.98)岁。组间一般资料对比,P>0.05,可进行比较。
1.2 护理方法
A组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病情监测、饮食指导、体征监护以及健康教育等等。
B组在A组基础上实施程序化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接诊干预。患者接诊入院过程中护士应该马上做好供氧准备,并且迅速构建静脉通道,完成尿管留置准备。此外,护士接诊患者时还需要对其体征、心电进行监测,如果患者过于严重或者病情危急,则即刻送进ICU监护室开展治疗及护理,护理时如果患者由于脑供氧不足而产生呼吸困难、打鼾等状况,则护士需要马上给予患者气管插管,从而改善患者的呼吸症状[2]。(2)疾病体征护理干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脑部供氧不足是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病发初期的典型临床表现,若患者出现该表现后护士应该马上对其实施冰帽对策,并且将毛巾铺垫在冰帽内部行隔离,维持冰帽干燥,每隔3h测量患者体温,从而保证患者体温无异常。此外,体征护理过程中,护士还实施日常保暖护理,避免患者感染风寒,影响临床治疗效果[3]。(3)用药干预。护理实施前,护士应该详细了解患者用药药品的类型、服用禁忌以及药理机制等信息,从而掌握患者既往过敏史,进一步预防服用相应药物现象的产生[4]。日常输液护理过程中,护士应该适当调整输液顺序,且对输液速度进行控制,从而确保药物效果得以充分发挥出来。
1.3 观察指标
护理结束后,采取简化的(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价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采取功能独立性检测量表(FIM)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观察及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和病死率。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临床数据应用SPSSl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当P<0.01时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住院时间、FMA评分和FIM评分对比
A组住院时间(28.16±4.52)d、FMA评分(43.91±7.26)分、FIM评分(48.65±8.32)分,B组住院时间(17.54±3.63)d、FMA评分(56.87±9.28)分、FIM评分(75.38±12.76)分,组间住院时间、FMA评分、FIM评分对比,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A组发生坠积性肺炎5例,上消化道出血3例,中枢性高热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5%;B组发生坠积性肺炎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中枢性高热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5%;组间对比,P<0.05。
2.3 两组死亡率对比
A组8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20%,B组1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2.5%;组间对比,P<0.05。
3.讨论
脑出血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该病的发病速度异常迅猛,特别是中老年患者因为器官不断衰弱,较容易致使脑内血压骤升,诱发脑水肿、血管破裂,情况严重时还能夺去患者性命,因此给予急性期脑出血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意义重大。程序化护理干预集动态性、综合性与连续性为一体,可以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护理质量;此外,该护理模式个给予患者病情评估、疾病诊断、接诊干预、疾病体征护理干预及用药干预等,以患者详细病情为根据,对患者进行分类处理,并且高度重视危重患者的用药安全,从而保证了患者的临床效果[5]。本研究中,组间住院时间、FMA评分、FIM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对比,P<0.05;该结果显示急性期脑出血患者实施程序化护理干预,可以减少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和死亡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惠勤,魏万梅.程序化护理干预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19(2):282-284,288.
[2]冯凌云.程序化护理干预对脑卒中重症患者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0):114-115.
[3]林秋萍.程序化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23-24.
[4]李彩燕,陈彬彬,施丽华,等.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行程序化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10(02):220-221.
[5]孙兴玉.程序化护理干预对脑卒中重症患者的作用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4):244-245.
论文作者:梁伟菊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9
标签:患者论文; 脑出血论文; 并发症论文; 评分论文; 发生率论文; 急性期论文; 时间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