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和”文化的差异探析论文

中日“和”文化的差异探析论文

中日 “和”文化的差异探析

赵晓杰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摘 要 本文从文化对比的角度,通过查阅历史书籍中对 “和”的解释,来分析中日两国“和”文化的异同,由于地理、气候、历史、民族、文化,社会结构的不同,对 “和”理解的差异也会体现在行为模式上,为了更好的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中日关系和谐发展,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有必要弄清中日两国文化对 “和”文化差异及表现。

关键词 文化对比; “和”文化;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以和为贵

1 引言

“家和万事兴” “和气生财”等是中国人日常生活惯用语,其中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邻国日本,在其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地理、气候、稻作文化等因素制约,使得日本人意识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 “和”的重要性,这一意识逐渐受到推崇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日本民族性格的形成, “大和民族”由此而来。中日两国同属东亚文化,一衣带水,自古以来,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对 “和”的意识有相同之处,也有各自的文化特征。

2.3 苹果苦痘病 苹果苦痘病由果实缺钙引起,在果实近成熟期或贮藏期发生。该病多出现于果项萼洼周围,果个越大越易发病。病斑较大,一般直径6~12 mm,初期果面出现暗红(红色果面上)或浓绿(黄绿果面上)斑块,表皮以下组织变褐,海绵状,味苦,以后斑块变色下陷形成褐色斑,后期易受果腐病菌侵染,有的在果肉内部也发生褐色海绵状病变。

2 中国的 “和”文化

据一些学者考证, “和”是在汉代才出现的,是从 “禾”字发展演变而来。在甲骨文中,“禾”上部分是下垂的稻穗,中间犹如叶子,下部分似根须,像成熟的稻穗。在 《说文》一书中有两种写法,一是 “咊”,解释为 “相应也,从口禾声,户戈切。意为答应、应和的意思;另一种为 “龢”, “调也,从龠禾声,读与和同,户戈切”,意思为调和。在写法上,经过汉字的演变,趋于简化,演变为现在的 “和”。追溯其意,在 《老子》中说: “音声相和”强调音与声是需要相辅相成的,只有不同的音调和谐组合,才能形成美妙动听的音乐; 《广雅》中为: “和,谐也”。 “和”的造字本意原为音声、味道的调和,经过历史的沉淀,在各个领域得到升华,并被广泛用于医学药物、国家政治、人家关系、世间万物,由实到虚,从具体到抽象,并成为中国太极思想的代言,中国人对世界万物认知的法则,被认为是中国哲学的本体。

3 日本的 “和”文化

“和”,在日本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公元前660年神武天皇时期发布了 《橿原建都》诏书,其中提到的建国理念之一 “八纮一宇”,其本意为 “全世界如一家人般携手共谋。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 “互相协调,共同发展”的 “和”精神,个人利益需靠后,应该为了同伴或集体而尽心尽力,这样才有可能实现个人的幸福。当然,这其中也体现了温和、和睦、互助等思想。到了公元6世纪在日本推古天皇时期,相传由圣德太子制定的日本宪法——《十七条宪法》中第一条中说: “一曰,以和为贵,无忤为宗”。意思只有不忤逆,顺从才能和平相处。第一条的后面附有:人皆有党,亦少达者。是以或不顺君父,乍违于邻里。然上和下睦,谐于论事,则事理自通,何事不成?虽然这是对贵族和官吏思想道德的训示,但是正是由于对 “和”的重视,逐渐影响到后世并成为了普通民众的行为准则。到了公元七世纪,日本人自命为 “大和民族”,到了明治时期,1937年5月31日,日本文部省发行了 《国体之本义》,这部书的发行是为振作日本的国民精神:以和求存于全体之中,以保持一体的大和。精髓在于父母、兄弟姐妹、夫妇家人团结一心,国家与国民一体,日本与世界各民族同心协力共生存的理念,并以此成为国民的基本道德思想准绳。

4 中日 “和”文化的不同

中日两国都受到 “和”文化的影响,但是对于和的理解却不同,中国倾向于 “和而不同”,而日本则体现的是 “以和为贵”的行为准则。

4.1 中国的 “和而不同”

笔者做完自我介绍和简单的开场白,考虑和新员工年龄差距较小,设计的PPT可以自动播放和用激光笔远程控制,对于所讲内容成竹在胸,于是就尝试走进新员工中间去说,拉近了彼此之间的物理距离。这个尝试,有比较好的收效,全程半个小时的授课过程中,基本没有看到新员工们有低头看手机的现象。

4.2 日本的 “以和为贵”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生活了5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多,分布广,混居程度高,很多民族不仅拥有自己的语言,地域特色浓厚,风俗习惯各不相同。自古以来,中国从第一次大统一的秦朝,经过两汉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隋唐时期的统一繁荣,五代十国辽宋夏金的对峙混战,元、明、清的再统一,无论由哪个民族是统治阶层,历史证明,历代王朝想要巩固其统治地位,如何协调好统治民族和被统治民族间的关系,是国家安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想要维护国家的统一,领土的完整,就离不开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实现民族团结, “和而不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智慧结晶。

同样位于东亚的岛国日本,与大陆隔绝,分别被东面的太平洋,南面的菲律宾海,西面中国海与日本海,北面的鄂霍次克海所环绕,领土由本土和离岛6852个岛屿构成的弧状列岛,其中75%的国土被山地覆盖,森林覆盖率高达67%。由于处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火山带—环太平洋火山带,因此火山多,地震频发。从气候来看,日本属于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多,同时在夏末初秋时期,又经常遭受台风的袭击。身处自然灾害频发的自然环境下,使得日本人逐渐领悟到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人类自古以来蒙受自然的恩惠,应该对自然产生感恩之情,不应跟自然做斗争,人类应该尽量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这种不喜欢抗争、注重共存共荣、和谐的精神日本文艺评论家竹本忠雄称之为非大陆性性格,也是所谓的岛国性格特征。

日本由于是岛国的原因,民族比较单一。在弥生时代随着以大和为中心建立的大和朝廷势力的不断壮大,原本是地名的 “大和”成为广泛指代日本的称呼 (一说,对于大和民族的称呼,目前学术界仍未有统一说法),随后也成为民族的名称。日本人专家学者认为大和民族的形成初期,九州地方的隼人和东北地区的蝦夷都被视为少数民族,而在中世纪以前已经与大和民族完全同化。另外生活在北海道周围的阿伊奴族随着与大和民族的融合以及文化上的同化,伴随着民族上的统一,所谓大和民族也随之淡化。所以日本人对于自我的认识,与其从民族区别,倒不如说是国别的意识更强烈。

5 中日 “和”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生活方式、思想意识、文化的形成,会受到自然地理环境、民族构成、社会结构、政治经济条件等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中日 “和”文化也产生了差异。

《晏子春秋·谏上》云: “所谓和者,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这是 “晏婴论和与同”时提出的 “和如羹焉”重要思想。 《国语·郑语》中史伯曰: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也就是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命题。无论晏婴还是史伯都是明确表示了肯定“和”的同时,否定了 “同”的 “去同取和”的思想。在 《论语·子路》中提出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 “和而不同”的做人标准与治世法则。邓国军 (2016)认为古代 “和而不同”的思想内涵很丰富,既形容君子的德行,又是来表现君臣关系,并且还是士人之间的相处之道。由此推动了中国古代学术文化、艺术文化的进步,并起着规范作用 [1]。对于 “和而不同”的理解,邵培仁 (2015)认为具有两方面的品质,一是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尊重他人的合理性;二是积极沟通,互相取长补短。而在当代,就是多远、共存、接纳、欣赏的代名词 [2]

5.1 地理环境的不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市场经济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期,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这种高速增长付出了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产能落后过剩、贫富差距加大、债务风险高企等代价换来的。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面临各种高风险的新时代背景下,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繁重任务,还要完成从富到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必须有新的发展理念引领。

明朝冯梦龙在 《醒世恒言》中说 “自古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理资源环境是下至一个家庭,上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条件。众所周知,中国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东临海,南面喜马拉雅山,西同阿拉伯世界,北交俄罗斯、内蒙古,海岸线绵延3.2万公里,与14个国家接壤国土幅员辽阔、腹地纵深。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水源丰富,日照充足,气候怡人,资源种类多,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和人类的居住,经过五千年的繁衍生息,形成了安稳的、开放的、宏观性的性格,这也是研究者提出的大陆性格。

②层黏土(Q3-4al+pl):灰黄色~黄色,局部上部为灰黑色,可塑~硬塑,局部底部含铁锰质结核,稍有光泽,中等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压缩性;场区沟渠及北部有缺失。

5.2 民族构成不同

日本的 “和”,当身处集团中时,往往给人一种服从、协作的印象。这是因为日本人尽量避免矛盾引发的对立,非常重视集团的安定与和谐,不能容忍打破集团秩序与安定的行为,因此表现出集团意识强烈,个人与组织形成连带意识、一体化。朱秀清 (2014)认为日本人的个人与集团即不是对立的关系,也不是完全强制性的,而是相互融合、一般带有自发性质,集团所具有的吸引力以及发展为成员带来了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使个人逐渐意识到个人的未来与集团的发展是共存共荣、唇亡齿寒的关系 [3]124

由此可见,中日对 “和”的理解是不同的,中国寻求的是 “和而不同”、 “求同存异”;日本追求的是 “以和为贵”、 “忠孝恭顺”。同样处于东洋文化圈,都受到儒家文化影响,但是 “和”精神在处事所体现的不同是有源于诸多原因的。

镇长望望村长,村长张张嘴,没有发出声来。镇长移动了身子,让自己坐得舒适一点,问:那你打算要多少才罢休呢?

5.3 社会结构不同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了社会意识的性质,同时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变化。中日“和”精神的差异,可以追溯到农耕社会的稻作文化。根据北京大学王在德教授的研究,中国七千多年前长江下游已经开始了水稻栽培,而水稻和稻作可能在五千年前东传到了日本。在农耕社会中,由于需要开荒垦地、修筑水利工程以及水稻的播种、管理和收割都需要大量人力的,在这种需求的主导下,中国人选择了宗族内合作的形式,也就是以血缘关系构成的家族群体,而日本人则形成了以原始村落文化为中心的村落集团。而在这样的集团中,各自对 “和”精神的体现是不同的。

石扬 (2012)认为, “和而不同”体现在中国家族集团中时,主要表现为以夫妻为单位的小家庭享受独立的经济权和政治权,有权参与大家族重大事件的决定,这也体现在 “少数服从多数”的行为模式上 [4]。朱秀清 (2014)认为,中国学校及家庭教育都是要求关心、热爱集体,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也逐渐成为评价一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的一项标准。然而,这是把个人与集体对立起来,因此,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不太认同强烈表现个人主义行为 [3]125

日本虽然也存在着家族共同体,但是其含义还要包括在共同的区域内共同生活和具有相同信仰的少数非血缘关系者。日本由于是一个岛国,纵观历史,从没有遭受外来侵略,并且是单一民族,如果相互之间矛盾重重且互相厮杀的话,只有把自己逼上绝路的后果。农耕时代,在村落社会中,对于违反村落内的秩序、规章制度的人,整个区域内的居民会与此人或者次家断绝关系,称为 “村八分”,这是集团主义惩罚性的代表之一 [5]。因此, “和”成为人际关系所推崇的重要行为准则,这此影响下,形成了日本的集团主义意识,深刻影响着日本人的言谈举止。

6 结论

通过对中日 “和”文化的对比,了解到中国受到大陆性地理特征的影响,并且民族众多,经过历史的变迁和沉淀,形成了一种多元一体、包容性的文化,这也体现在求同存异的 “和”文化上。而日本则表现出明显的岛国性格,同时,单一的民族,从未更替过的王朝,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使得日本逐渐形成了排除异己、行动一致的 “和”文化。通过对中日 “和”文化的探索,可以了解中日两国思维方式的差异,行为模式的不同的根源,以此能能促进中日两国更好地互相了解与理解,推动中日两国人民的的友好交流。

参考文献

[1]邓国军.古代 “和而不同”思想的内涵演变及社会价值 [J].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81-85.

[2]邵培仁,姚锦云.和而不同 交而遂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06): 52-60.

[3]朱秀清.中日集团主义比较研究 [J].赤峰学院学报,2014(07): 124-126.

[4]石扬.中日集团主义价值观之比较 [D].吉林:延边大学,2012.

[5]徐灿,关于日语语言特定表达及日本文化精髓问题的探究[J] .中国校外教育, 2014 (18): 91-92.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Harmonious Culture

Zhao Xiaojie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trast,it is analyzed 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harmonious culture by referring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harmonious in historical books.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geography,climate,history,nationality,culture,and social structure,the differences in understanding of the harmonious will also be reflected in the behavioral pattern.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n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it is necessary to make clear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expressions.

〔Keywords〕 cultural contrast,harmonious culture,harmony without uniformity,seeking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harmony and peacefulness

中图分类号: G04;H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812(2019)01-061-04

收稿日期: 2018-09-29

基金项目: 2017年浙江省高校访问学者教师专业发展项目 (FX2017033)。

作者简介: 赵晓杰 (1980— ),女,辽宁丹东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日语语言与文化。

标签:;  ;  ;  ;  ;  ;  

中日“和”文化的差异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