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大型企业战略研究_韩国企业论文

韩国大型企业战略研究_韩国企业论文

韩国大企业战略之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韩国论文,企业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注定要在韩国大企业集团发展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迹。继在韩国排名第14位的韩宝钢铁集团于1997年1月23日宣布倒闭后, 至该年12月初,韩国已有11家大企业宣布倒闭或陷入困境,其中包括排名第12位的汉拿集团、第24位的三美集团、第19位的真露集团、第34位的代龙集团,排名第8位的起亚集团也未能幸免。 幸存的大企业集团纷纷缩小投资规模,三星集团已宣布减少投资30%。韩国大企业集团的相继倒闭,无异于宣告韩国企业集团原有发展模式的终结和一个新的发展模式的来临。

自60年代起,韩国政府开始实施大企业集团发展战略,通过在资金、税收、出口、关税等方面提供优惠,使资源和资本向大企业集团集中,促进了钢铁、造船、汽车、化工、电子等支柱产业的形成,实现了经济起飞。从此,大企业集团开始在韩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政府的过度保护,使大企业集团普遍存在依赖心理,重视外延扩张,忽视内在质量的提高和国际市场的变化,市场竞争力日益降低。由于中小企业得不到政府扶持,也间接影响了大企业发展。

重铺新摊子,上新项目。韩国大企业集团享有政府提供的较多的融资、税收方面的优惠,追求数量扩张的惯性较强,普遍存在政府不会见死不救的想法,因而不顾市场需求和自身实力乱上项目,乱铺摊子。汉拿集团不顾国内造船工业过热格局,于1996年投入巨资新建一座150 万吨的造船厂,欠下银行债务2.5万亿韩元,每天仅利息就达7亿韩元,只能低价亏本争取造船订单;受东南亚不景气影响,其成套设备和重型机械出口大幅下降,生产经营极度困难。

重兼并数量,不重质量。为增强国际竞争实力,在政府鼓励下,韩国大企业集团热衷于兼并和接收中小公司,热衷于规模扩张和多元化经营。据统计,1996年排名前30位的大企业集团共扩充了152家分公司,其中规模最大的集团已拥有80家分公司。与此同时,适应当前国际竞争科技化、信息化、全球化需要,西方大企业集团开始了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新一轮兼并、结构调整高潮,其目的不在于一味求大求全,而在于发挥专业优势,扬长避短,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效益。在韩国市场开放度较大情况下,韩国大企业集团逆国际潮流而行,人为地降低了自己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实力。

企业能生不能死,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难以发挥。近年来,韩国上上下下一直在为由政府主导向民间主导转变努力,但对濒临破产企业的传统救济政策并未改变,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无从体现。真露、代龙、起亚集团破产前夕,其债权银行提出了一系列救济计划,如真露集团可暂不归还其到期债务,向其两家分公司提供5000万美元的贷款,在1998年之前,降低其全部债务利息等。上述措施只是暂时延缓了矛盾的爆发,无助于根本问题的解决,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下,其脆弱性很快就暴露出来,最后还是以倒闭而告终。

忽视小企业的发展,未能与大企业集团建立有序的、相互合作的产业分工体系。大企业集团由于得到政府支持而偏重于向重化工业发展,而中小企业享受不到政府的资金、税收优惠,技术落后、人才短缺严重,大量被大企业集团兼并、外迁或倒闭,致使轻工业、半成品和零配件严重短缺,只能依赖进口解决,造成大企业集团成本大幅上升。中韩建交以来,在辽宁沈阳市的300多家韩资企业(含中外合资企业), 全部是小企业,仅1家企业投资超过1千万美元。

当前,在我国大企业集团组建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规范现象。韩国大企业集团发展模式的经验和教训,很值得国内企业借鉴。

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减少企业盲目投资。在当前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仍有障碍情况下,一些优势企业集团提出的跨行业发展战略,多把眼光放在上新的项目上。但因我国当前多数产品供大于求,上述战略只会加剧已很激烈的市场竞争,新行业难以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由于资金分散使用,削弱了对原有产品的技术改造升级的支持,容易丧失原有的竞争优势。这种得不偿失行为在国内比较普遍。

由于我国产品总体技术水平较低,为提高竞争力,许多企业都把希望寄托在上高附加值项目上。现在全国十大钢厂都准备上热轧板或冷轧板项目,投产后的生产量已超过预计的市场需求,而全球钢材又总体过剩,到时新一轮恶性竞争已不可避免。由于新项目多属资本密集型项目,今后再调整所需代价更高。

规范兼并行为。当前市场总体过剩,亏损企业较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部分优势企业提出当前正是低成本兼并扩张的好时期。实际上,由于亏损企业的资产质量低,流动性差,加上其它原因,这些企业并没有多少实际价值,相反倒是一个包袱。

由于国有企业隶属于不同的地方、部门和行业,国有企业的兼并破产、资产重组直接受所在政府、部门和行业影响,利益协调难度很大,只能由上级政府乃至国务院出面,用行政拉郎配方式组建企业集团。但“捆绑不成夫妻”,尽管组建成本低,但实际运营成本很高,重复建设依然存在,竞争能力也没有提高。

为困难企业自由退出市场创造条件。目前,通过让优势企业兼并、银行销帐、“拨改贷”改为“贷改投”等方式,许多亏损企业得以维持了下来,其中不乏资不抵债、没有效益、没有市场前景的亏损企业。在财政没钱情况下,从维护职工就业和保护银行债权出发,上述作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对一些病入膏肓的企业在债务上作文章,不过是延长其回光返照的时间,无益于问题的根本解决。而且,仅靠有数的优势盈利企业,是不可能消化掉庞大的亏损企业队伍的。尽管现在政府和亏损企业都希望亏损企业被优势企业兼并,但历史上“肥的被拖瘦,瘦的被拖死”现象,使得优势企业在选择兼并对象时如履薄冰,不想人为给自己背上一个卸不掉的包袱。

构建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现在,一些地区和部门没能领会中央的“抓大放小”精神,片面抓大,忽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应引起注意。尽管中小企业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人员素质不高,竞争能力较低,但它们为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应在组建真正有实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大企业集团的同时,让这些集团通过联合、兼并、参股、控股等方式,培养和带动一大批相关的中小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分工合作的产业链条。

标签:;  

韩国大型企业战略研究_韩国企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