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大学生管理新理念_自我管理论文

树立大学生管理新理念_自我管理论文

树立大学生管理的新理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理念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是我国高等教育界正在兴起的教育思想大讨论的主要内容。这既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因素对高等教育和未来人才提出的要求,也是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所折射出的新的人才观的具体反映。与此同时,面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招生和就业制度改革的新形势和高校学生工作的新任务,高校学生管理必须作出相应的变革。

管理是任何一个社会组织必然存在的、不可或缺的活动。从当前的实践来看,高校学生管理包括规范学生(管理学生)和服务学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高校学生管理主要强调的是“学生服务”(studentservice),而我国则更多强调“管理学生”, 师生们通常所指的和一般意义上的学生管理就是规范和约束学生。事实上,在高校基层的系、班,学生管理也主要是对学生纪律的要求和行为的控制。有鉴于此,笔者给出高校学生管理的狭义定义是高校通过一定的渠道,采取可能的措施,保证学生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学校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品格和行为养成的活动。高校学生管理通过什么渠道、采取什么措施,才能达到“管住学生”的目标呢?这首先涉及到管理思想的问题。本文探讨的正是这个问题。

老子哲学中有两个重要概念:“自然”和“无为”。“无为而治”是老子寄托于圣人治理国家和管理社稷的理想。新加坡学者刘笑敢对“自然”说和“无为”说作了现代诠释,认为“自然”说是指事物“发展动因的内在性、外力作用的间接性、发展轨迹的平稳性与总体状态的和谐性”。“无为”说是借助有而似无的社会管理行为,“以求在维护社会整体自然和谐的前提下保护个体单元之间的竞争和自由发展”。“无为”的管理理念追求的是在“自然”中实现“无为而治”。西方有一位管理学家把管理比作是一座冰山,它的一部分浮出水面,而大部分潜隐水下,浮在上面的是管理组织、技术和方法等,大体占三分之一,潜隐水下的是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人际关系等,约占三分之二。后者属于文化的范畴,较之于管理技术、手段和方法,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对照老子的管理观,“水面上浮现的冰山”即管理组织、技术和方法是属于“有为”管理的范畴,而“水面下潜隐的冰山”即一个组织的文化则属于“无为”管理的范畴。中西不同文化给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即管理者要转变管理思想,确立“无为而治”和“文化管理”的新理念。这一结论值得高校学生工作者思考和借鉴。

二、高校学生管理实现“无为而治”必须依靠校园文化

第一,“有为”的高校学生管理已无出路将无可能。

首先,“有为”的管理是没有出路的。“有为”的管理意味着管理行为的直接性和手段方式方法的强制性,表现为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硬约束”,“管你没商量”。这种单一的、陈旧的、落后的管理观,直接制约了高校学生管理的效能。实践表明,“有为”的管理既是粗放的也是低效的。在这些高校中,学生管理机构越来越多,规章制度越来越繁杂和细腻,所花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越来越大。虽然“造就”了校园生活表面上的轰轰烈烈,而最终结果,却令管理者大失所望。学生在这种氛围下,我行我素,违反校纪的事件屡禁不止,行为失范的事例也呈增多的趋势。与此同时,这种过激的管理方式容易引发学生与管理者的冲突,激化矛盾,影响师生关系。过多的检查和强制往往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影响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降低学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学生难以实现由衷的思想转变和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机制,从而使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难见明显起色。这种“有为”的管理,即便有可能在一时一地一部分学生身上起到一定的作用,那也是以牺牲“自然”的代价为前提的。这样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大学生的个性,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显然和正在倡导的素质教育、个性发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主旨是相悖的。

其次,“有为”的管理在今后也是难以实现的。第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出的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先导、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宣言,必将促使高等教育体制进一步改革,高校过多的专职学生管理人员将不断裁减分流,臃肿的机构将不复存在,现行“有为”学生管理模式下所必需的人力、机构、体制将不能得到满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施完全学分制,都将使传统的“有为”学生管理丧失必要的载体和空间(如班级、固定教室不复存在等等)。所有人、财、物、时空、机构等客观因素,都将不再支持“有为”的管理。

第二,高校学生管理是在“文化环境”中对“文化人”实施的管理,确立管理理念理应从文化角度加以思考。

首先,高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环境,学生管理工作要从文化的角度加以思考。在校园文化提出之前,我国一般将高校作为教育环境,提出优化育人环境。国外教育社会学和课程论专家将之赋予类似于潜课程、隐蔽课程的含义,提出重视设计潜课程。优化育人环境和设计潜课程都是强调学校作为教育环境来考虑的。笔者认为,将学校看作是教育环境还是文化环境,本身反映出不同的管理理念。如果将学校只作为教育环境来考虑,学校的一切活动指向明显,对学生管理采取的指导思想是我说你做,手段和措施也都是“有为”之举。其实,高校其他的一些活动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是大有裨益的。大学校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往往也有别于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教育环境等其他教育环境,它更多的表现为校园文化的积淀和发展,表现为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弘扬,表现为人文精神和科学理念的整合与传播。高校学生工作者对于校园生活的认识和把握要从文化的角度,视校园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环境。从这一视角出发,学生管理才可能是“自然”的,容易接受并可能采取“无为”的管理方式。

其次,相对其他社会青年,大学生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远大抱负的精英群体,要将大学生看作“文化人”,用文化的方式而不是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实现对大学生的管理。高校学生管理有别于企业管理的最大之处就是管理客体的高文化素养。从古典到现代的管理理论和实践表明,成功的管理背后必然有科学的管理思想。在最初管理理论经历从“经济人假设”到“社会人假设”的同时,管理思想也从简单的“胡罗卜加大棒”的思维转变为管理者注重研究被管理者的需要、动机以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近年来,悄然兴起的“文化人假设”逐渐被企业管理所接受。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日本企业界尝试“企业文化管理”的成功,又一次引发了管理思想的飞跃。我国企业界从90年代初也开始重视企业文化的管理功能,一些企业将被管理者当作“文化人”,以企业自身的价值体系、行为方式和文化积累,来感召成员、凝聚成员、规范成员,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能。作为高校的学生工作者来说,更应将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看作“文化人”,确立“无为”管理理念,以校园文化感召学生、引导学生、规范和约束学生。

第三,高校学生管理要确立依靠校园文化实现“无为而治”的新理念。

首先,校园文化是一种“无为”的管理,本身具有管理的功能。行为科学研究认为,人的行为的产生是个体对外部环境所作出的反应。用数学语言表述,行为(B)是个体心理特征(P)和外部环境(E )的函数,即B=f(P,E)。 近年来美国高校学生管理所倡导的“学生发展理论(student development theory)”的主要观点就是“学生工作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专门的职业”,而学生的发展“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高校学生管理者要“关心和重视影响学生而又同时受学生影响的环境”。校园文化对于学生而言是最为重要的受教育环境,它必然制约和影响身临其境的每一个学生的行为。文化学的研究表明,“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词汇,但笔者认为,可以将文化作最一般的理解:文化即“人化”和“化人”。“人化”是指人对于自然和社会的改造和创造发明等“有形”的成果,“化人”是指“使人文明”的特征,是指影响人、教化人、规范人等“无形”的存在方式。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的表现形态,自然也应该具有影响、规范校园成员尤其是学生行为的功能。校园文化是一种气氛,它在使学生充分享有自由的同时,又要就范于校园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以及内容广泛的规矩和规范,从而产生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效果。国内关于校园文化的功能已有诸多论述,如有的表述为:教育导向功能、开发创造功能、娱乐调节功能、激励凝聚功能,有的表述为认识功能、娱乐功能、导向功能、育才功能,有的表述为引导功能、规范功能、激励功能。尽管校园文化有多种作用和功能,但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影响学生思想和规范学生行为。这实质上就是校园文化的学生管理功能。

其次,校园文化管理理念还体现高校学生管理追求的是“自然”的价值观和“无为而治”的目的观。校园文化管理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管理的氛围是相对宽松的。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主体精神得以弘扬,个性充分显示,有望实现自由发展。这正是教育现代化所追求的主题价值。校园文化具有潜在性、渗透性和持久性的特征。它是以潜在的规范性支配每一个成员的行为,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左右个体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所以,一定的校园文化为学生评定自己的品质、行为和人格提供内在的尺度。学生依此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以获得其他成员和群体的肯定。这个过程是自发的过程,这种行为源于内在的觉悟,这种影响是外来约束对个体的间接作用,其影响力将持久存在并能不断激发个体去努力实现群体的目标。

三、学生自我管理是校园文化和高校学生管理的结合点

哲学家庞朴对“无”作过解释,指出“无”有三种意思:一是“亡”,指“有”的消失或未现;二是“舞”,指实有似无;三是绝对的空无,即从未有过。刘笑敢藉此解释老子“无为”之“无”是第二种意义上的“无”,即“实有似无”的“无”。这里的“实有”说明无为的实行者不可能真的毫无行动,而是有选择有条件的行动。“似无”则说明“无为”之“为”的特点在于自然而然,虚静恬淡,为之于不为之中,成之于无事之中,虽胜而未争,虽得而未夺。借鉴这一观点,高校学生管理不是无所事事,而是要在营造和建设校园文化方面下功夫、有所为,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作为“无为”的管理手段,实现“无为而治”。

第一,建设校园文化,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体现了学生管理追求“自然”价值观和“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

学生自我管理既是学生管理的重要方面,又是学生管理的最高境界。引导学生自我管理,是实现管理的“自然”价值和“无为而治”目的前提。自我管理就是个体依据一定的行为规范,能动地自我管理。大学生自我管理是不断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的动态过程。自我管理考虑到了学生的“内在激发”作用,它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作用具有持久性和自觉性。因此,学生自我管理是“自然”的行为,反映了校园文化学生管理功能的内在机制。总之,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是校园文化的学生管理功能得以实现、达到“无为而治”的前提和保证。

第二,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必须培养学生“自知、适应、进取、创造”的品质。

首先要使学生具有“自知”。“自知”也有人称之为“自识”,是指学生以固有校园文化所反映的价值观和信念,参照群体规范的尺度,对自己的品质、个性和人格有所了解,并作出恰当的自我评价。自知是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基础。每个大学生都要从对自身素质和个性特点的自知出发,依据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对照群体规范的尺度,进行整合和扬抑。其次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要加以引导的问题是“适应”。它是指学生自我管理要适应一定的社会需要和校园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跟上社会主流文化的步伐,继承校园优良文化传统,调适自我,缩小与社会需要的差距,缩小与校园文化传统的差距,力求在适应中弘扬自我、展现个性。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成长动机,激发学生进取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得学生在追求真善美和完善自我的同时,创造积极进取的校园新文化。

四、结语

在结束本文前,须作一点必要的说明。本文无意全时空否定“有为”管理的全部做法,作为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一员,笔者的经验和体会支持“有为”管理的某些做法。笔者还认为有的时候(如发生社会动乱等非常时期),有的高校必须根据具体实际“有所为”。本文否定的是坚持“有为”占主导的学生管理思想,倡导的是高校学生管理“无为而治”的新理念。笔者坚信:校园文化是一种“无为”的管理,这种管理理念必将成为今后高校教育管理,尤其是学生管理的一种新思潮。高校借助于文化手段来管理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生管理的新理念。“无为而治”是面向21世纪高校学生管理的必然选择和终极追求。而从现在起,我们高校学生管理应该在校园文化方面力求“有所为”,即大力营造和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标签:;  ;  ;  ;  ;  

树立大学生管理新理念_自我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