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心理训练_婴儿论文

婴幼儿心理训练_婴儿论文

婴幼儿心理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婴幼儿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心理研究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的周琳同志,长期从事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对高智商儿童的研究尤为突出。这里刊发的,是他给本刊的专稿。

一、建立和谐的新子关系(0——8个月)

自从婴儿呱呱坠地,心理素质的培养训练便同时开始了。这时为个体迈入人生的起点,对其心理成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珍爱自己的宝贝,情愿向幼小的生命付出一切。我们也特别强调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众所周知,刚出生的婴儿无法独立生活,他们看不清楚,难以分辨声音,更无法自由地操纵自己的身体,完全不知道成人的所做所为。成人在这时须注重亲子关系,而和谐的亲子关系的基本点是满足儿童的生理、心理需要。理由是:

1.婴儿来到这个世界,开始一点一滴接受和适应事物,逐渐培养出自己顺应生活的能力。在这阶段中,他体验来自周围世界的影响,这些影响关系到儿童的身体发育,并在智力发展上起着巨大作用。对婴儿来说,外界环境中的大部分都是母亲的存在,因为儿童的语言能力、理解力以及思维能力都直接受其母亲的影响。

2.儿童在成长的不同时期会对不同事物表示关心,这种关心往往触及儿童智能的发展。研究发现,母子关系的不同,儿童对事物的关心容易产生偏颇,从而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

3.我们知道,母子关系的不和谐会引起儿童情绪上的波动,带来生活中的麻烦事。这些不平衡的情绪过程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儿童个体的人格发展。

虽然我们都相信亲子间的关系会影响儿童的成长发育,但在出生后八个月内,这种影响一般无法从表面生活上看出。新生儿——这个视觉、听觉、触觉都很薄弱的个体来到人类世界,在短短的八个月就能知道母亲的存在,并对母亲产生特别的情感。由于早年母子关系影响着日后儿童的发展,母亲积极主动地与婴儿建立和谐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我们把一个彩色玩具放到刚出生的婴儿面前,婴儿对这个东西的反应是视若无睹。如果你想把玩具放到他的手中,会因为他的手指紧握成拳状而无法放置东西;稍过片刻,儿童的手掌张开,要尽力抓住放置手中的物品——这就是婴儿期的握拳反射。所以,刚刚出生的婴儿只能拿住物品,几分钟后便立刻掉落。

如果我们把同样的玩具给一个六个月大的婴儿,注意观察他的反应变化,就能发现许多情形:婴儿会目不转睛地盯着新奇物品,然后伸手去抓取,当他终于拿到手时要仔细地端详好一阵,然后把玩具放到嘴中咬咬,再用另外一只手去触摸它;这就是探究反射的起始。

从这些举动我们可以推论,刚出生的婴儿几乎不具备智能,他们的初期动作是条件反射行为,根本无法自行控制。而到了一个月左右,婴儿开始能集中自己的注意,逐渐知道凝视自己的手掌,并对挂在床头的玩具加以分辨。婴儿一开始注意自身动作的感受,逐渐地(在顺应了这些感受后)将注意转向他所反映的物品上来。这也就意味着儿童的智能开始萌芽。

成人要记得,必须照顾好婴儿周围的环境刺激,使他能健康愉快地成长发育。在婴儿行为操作中,母亲要特别留意儿童新奇运动技能的获得,这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智力。

养育刚出生至八个月的儿童时,父母只要注意别让您的宝贝生病或受伤,其余事情均可顺其自然地发展。要保持和谐的亲子关系,因为这一时期儿童的心境是一张白纸,留在上面的各种痕迹都有终生的意义。

二、培养广博的兴趣范围(8——14个月)

婴儿长到八个月,便能够开始爬行。这时,婴儿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突然一变:以前由于自己无法主动地四处移动,即使看到感兴趣的东西,若物品远于手臂所能接触的范围,也无法与物品接触,无法满足反复触摸和放入口中品尝的愿望。现在能够爬行了,即使物品放于手臂之外的地方,仍然能够满足自己探究的好奇心。所以,这期间儿童开始去主动接触外部世界,对儿童心理品质的早期培养意义甚大。

此时,儿童爆发出强烈的好奇心,他的探究反射层出不穷。在解释人类与生俱来出色的好奇心理时,有的专家认为,人在身体形态上不如其它动物适应自然的能力强,身体上并不具备天生的进攻和防范武器,但人能在万物生态中与其它动物抗衡,是其好奇心和探求心理等无形的内在武器所致。毫无疑问,这种旺盛的好奇心乃是婴儿智能发展的原动力。对于具体事物“要明白”“想知道”的学习内容,表现为儿童的“动机”!

正是一岁左右的幼儿开始发展一低级形式的思维,这种思维过程仅限于当时对外界事物和自己行动的反应。也就是说幼儿只能在触到、看到、听到的事物操作中思考,随着感受和操作的消失,思维也即刻停止。发展心理学中把这种思维称做“感知动作思维”。由于这种形式的思维依靠直接感知到的实物,这时儿童感受到的外界刺激越多,便能越全面地开发儿童的思维。这一阶段儿童动作发展较快,不久便可直立起来,并开始学习走路。儿童早年探究而产生兴致的事物,会对其产生终生的影响。所以,成人培养儿童的兴趣范围,一定得尽可能宽些。触觉方面让儿童抓摸松软、坚硬、平滑、粗糙等各种物品;视觉上让儿童观察各种色彩、不同明暗的光线;听觉上让儿童聆听各种音调的声音。

三、帮助儿童自我觉悟(14——24个月)

发展心理学以为,在14至24个月时期,是个体人格形成的起始阶段,也成为教育责任者对儿童心理成长发挥强有力作用的时期。

这一时期,母亲的育儿操作是颇为辛苦的一段。因为这时,婴儿作出的第一个表现是反抗第一养育者,表现出与自己母亲意志相对立。从心理发展研究者观察,所有儿童都要经历这一阶段。所以,这时母亲在育儿过程中都会体验到一些矛盾冲突、不相适应,要求成年人冷静地处理,坦然渡过这种危机。

对于自我意识的产生形成——也就是儿童从懂得生理上的“自我”,到懂得社会性的“自我”——一直是人类成长课题中发展心理学最为关切的内容。现在,学者们断定,婴儿来到人间的心理发展可以看作是由完全依赖养育者逐渐成长为自己能够面对现实外部世界,而这一过程在人生第二年后半期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儿童自我观念的萌芽时期。

儿童意识到自我,当然是从发现他人开始。这一时期儿童表现出对照顾自己、抚养自己的母亲最为关心;这一时期幼儿把常在身边生活的人确定为母亲,并对母亲表现出大量和过份的容纳情绪。所以,养育儿童者在这一阶段应对儿童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反应(也就是让儿童全面领悟自己的母亲),从而正确培养儿童的自我觉悟。

这一时期,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取代感知动作思维,儿童开始具备表象和联想的思维形式;故被看作儿童智能发展的初始阶段。而由于复杂记忆内容上的不同,亦开始奠定了儿童的智力倾向。应该特别说明的是,这一阶段是影响儿童智力发展倾向(如逻辑思维、数理推理、情感表达等各种形式)的关键期;如成人如何有目的地主动干预儿童的发展,采用怎样的方式方法等方面,虽然已经给出大量的研究工作和理论分析,但至今仍未得出一公认的结论。

由于这一阶段父母要留意儿童自我意识(觉悟)的产生,父重要特别注意的是,当母亲与儿童发生了争执时,母亲既要制服儿童的恶作剧,也要安排成人只得屈从儿童的机会——让儿童做出情绪体验,以提供儿童意识自我能力的可能。

四.发挥儿童潜能(24——36个月)

三岁以前儿童心理素质的发展对其人生发展孕育着深刻影响。应该说儿童的表现是由他们的父母和早年的教师诱导出来的。若没有父母或者教师提供鼓励、支持和环境机会,儿童具有的才能是无法实现的。个体的天才(潜能)是被他人安排的环境创造出来的。大量资料证明:绝大部分儿童生来即较好的潜能,而这些能力要达到高层次的表现,则要依赖非智力因素。它们包括,从事大量和深奥工作的坚强意志,社会行为中较高的自由能力,快速和灵活的学习本性等。这些个性特征萌发于儿童早年的社会化过程中,与家庭父母的生活态度和幼儿教师提供的早期训练直接有关。

至于培养儿童的竞争意识,成人应该留意:①对于儿童成功的尝试予以鼓励,对于儿童竞争的失败少予安慰。②父母与儿童全天相处时间不益过多(占全天1/10足矣!),以转移儿童对他人的注意范围。③让儿童有较多同龄伙伴。

我们知道,儿童潜能受其遗传、环境交互作用;这些作用效果在幼童期难以用心理测量方法作出一致评估;开发儿童潜能的方法至今仍无公认的准则。一儿童心理专家对大量超智儿童早年家庭经验作了调查,提出能够实现儿童潜能与自尊心理的家庭背景有以下共同特征:

①父母承认子女为一独立个体,并做他们忠实的支持者;

②父母依照儿童的能力范围,设立明确界限目标,把成功看作儿童自己而不是父母的权利;

③儿童对成人给予的早期教育感到适宜、合理、有效;

④家庭气氛自由并富有弹性,但绝不娇宠儿童;

⑤家庭注意照顾好幼儿生活环境,使儿童尊重家庭团体地位。

⑥父母之间和谐的家长关系,表现出对自己所做所为负有责任。

⑦父母有积极的外界社会生活,不把家庭当作得到满足与尊重的唯一来源。

标签:;  ;  ;  

婴幼儿心理训练_婴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