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思维方式的绝对性与相对性_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条件下思维方式的绝对性与相对性_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中思维方式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绝对性论文,相对性论文,思维方式论文,市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市场经济思维方式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理论原理,说明思维方式是变与不变同时并存。变,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不变则阻碍市场经济转轨运行。因此,正确思维导向极其重要。

关键词 思维方式 变 不变 思维导向

市场经济的运行,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活动方式,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思维、观念和价值趋向。因而,许多论者已涉及思维方式变化这一论题。其实,仅仅论及变的一面,还很不够。市场经济中,思维方式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变与不变,同时并存。因此,有必要研究我国市场经济思维方式绝对性和相对性,以防止形而上学因势利导,推动市场经济发展。

思维方式是实践方式内化为理性的认识方式。一定社会的思维方式,总是在一定社会的实践方式下产生、形成和发展。实践方式、认识方式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决定思维方式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因此,思维方式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思维方式的绝对性的含义有二。其一是指一定时代的思维方式由一定时代的实践方式决定。思维方式是人的实践活动方式的内化和理性积淀,因此,它离不开实践活动方式。思维方式对人类实践活动方式的绝对依赖性说明,实践方式的变化,思维方式迟早要发生变化。比如:尽管欧洲中世纪神的观念曾一度禁锢人们的思维,但文艺复兴之后,由于自然实验科学的发展,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分析思维方式和以后的综合思维方式。其二是指一定的思维方式要受到一定社会世界观的制约。世界观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它是思维方式的核心和深层结构,统率制约并影响着思维方式。一定时代的世界观决定于一定时代社会实践水平。随着世界观的变化,思维方式加工处理和转换信息的功中能也必然随之变化。比如:美国的个人本位主义和我国的集体主义世界观,形成了个人对企业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毋庸置疑,思维方式具有绝对性。不容忽视的是,适应实践活动产生的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独立性。

首先,思维方式与实践方式的发展有不平衡性。这里有两种情况:第一,一种新的实践活动方式的产生,并非象几何图形一样,会立即一对一地产生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比如,商品生产产生于古代社会,但反映商品交换的活动方式的等价交换的思维方式,在近代社会才真正产生。第二,一种新的实践活动方式产生以后,那些与旧的活动方式相适应的残存的思维方式,还可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起作用。中国文明历经数千年,社会形态已几度变更,但儒家的人伦哲学所形成的自我约束型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影响长存。

其次,思维方式有一定历史继承性。适应特定条件产生的思维方式一旦被普遍接受,就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思维结构模式;当特定历史条件改变以后,思维方式既要在内容上反映现实的特定历史条件,又要吸收保留历史上形成的有用的思维材料。比如,产生于资本主义大工业时期马克思主义辩证的思维方式,就吸收和改造了产生于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的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思维的合理内核。

再次,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对于实践活动方式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思维方式之所以适应实践活动方式产生,就是因为它能以自己特有方式满足实践活动所提出的要求。它不仅能再现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而且能在再现这一过程中改造客体,对人们掌握客体的观念施加影响。从负面影响看:1、陈旧落后的思维方式,象无法跨越的樊篱,束缚人们的思维,使人们恪守旧的活动方式,迟滞、阻碍和延缓社会的革新和进步。比如:前苏联由于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统一的思维方式,尽管六十年代曾采纳了“利别尔曼建议”(即苏联哈尔科夫工业学院经济学教授利别尔曼提出的建议),实行“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新体制”,即“新经济体制”,但当时的思维程式是“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因此待到1971年苏共24大时,“新经济体制”的主要支持者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在关于新五年计划的报告中,又批驳了“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来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2、过激的脱离现实历史条件的思维方式,往往涂上一层“革命”色彩,进行诱惑,对社会产生错误导向,甚至可能给社会带来灾难。比如,“四人帮”的极“左”的思维方式。

从正面影响看,思维方式具有积极导向作用。思维方式与社会实践方式相一致,从而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历史条件,对人们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积极的影响。

思维方式辩证法说明,市场经济中必须辩证地认识思维方式的变化,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既不能只注意思维方式的绝对性,而掩盖其相对性;也不能只顾其相对性而借口否认其绝对性。总之,必须客观地具体地分析市场经济中思维方式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方能把握好现代市场思潮中的脉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那样的神奇,它给我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它一反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一片崭新世界进入主体实践活动。市场经济特有的实践方式,内化于人们的思维观念中,通过主体思维创造和使用思维工具,对其进行转换、改造和建构,成为特有的思维样式。那么,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维方式究竟发生哪些新变化呢?我们可以列举若干来说明。比如,由过去的主体一元型转变为市场主体多元型,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由重义轻利的伦理型变为实效趋利型等等。但在这里我们仍然没有抓住市场经济思维方式的新特点,因为任何一个社会由于其政治经济等条件的制约,在众多思维样式中,在一定时期必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制约和支配着其他思维方式的变化发展,那么,什么是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主导思维呢?

思维方式是一定时代主体把握世界的理性认识方式。因此,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思维方式的形态转换迁移的具体变元,才能把握我国市场经济中思维方式的新特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维方式的变元是什么?恩格斯说:“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经济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是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的。”①市场经济中思维方式的变元归根到底要由我国现时代经济活动来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机制运行成了我国经济活动决定性的动力,这种关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由过去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单一的一元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经济。与此相适应,社会行为主体由过去单一的国家及其行政机构为代表的一元主体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企业、个人独立的多元的市场主体。经济关系的变化决定社会主体实践活动方式的变更,从而决定社会主体当前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就是由计划条件下的社会主体一元求同思维正在转变为市场主体多元求异思维。所谓市场主体多元求异型,是指国家、企业、个人进入市场时,作为平等竞争的独立的市场主体,在观念上,各自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用以反映、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思维样式。其主要特点是:

1.多元性。思维方式多元性,是由市场主体多元化决定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单一的公有制决定社会主体的单一性,国家和政府机关作为社会主体唯一代表,企业和基层单位成为了国家的附属物和零部件。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来单一的公有制模式已改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市场利益的多元化从而决定市场主体的思维方式是多元的。在思维中,企业和个人不再把思维观念聚合到单一的计划上,而是先把自己建构成为独立的自我决策、自主经营、自我实现、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然后,各自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来理解、把握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计划。市场主体多元化,有其显著的优点。首先,它增强了企业和个人的自我意识,市场主体把自己的利益作为出发点来思维,企业和个人才真正开始生长以自己的物质和思维活动为对象的意识,第一次从理性上感到了自己的主体力量,明确了自己的主体地位,遇事不再“唯上”,“唯书”,缺乏独立的自我意识。因此,它引起了生存观念的更新。平等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生存观念由过去的被动依附型转变为主动独立型,因而也更新了人们的发展观念:不在竞争中发展则没有出路。

2.求异性。市场主体多元竞争的实践方式,要求市场主体的思维不能从固定的单一的计划出发,而必须多元、多向、多维度地思维,以寻求探索新的生存发展方式和方法。因此,求异是市场主体多元思维的突出特点。过去由于把计划经济模式的优越性绝对化,在思维中就等于自我设定了界限,产生盲目排外的反选择心理。市场主体求异思维则不同,它不把某一模式绝对化,它总是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方法。竞争象催化剂,能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市场主体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得别具一格或高出一筹,在思路上求新、求异,在行为方式上积极进取,敢闯敢冒,创造新的价值。过去那种在大锅饭条件下养成的以“同”为特征的“步子不大年年走,成绩不大年年有”的保守哲学思维方式,必将为求异思维所淘汰。

3.利益性。昔日企业责、权、利关系模糊,国家利益抽象化,并严重存在“共同吃国家”的现象。市场交换中,市场行为主体的实践方式的导向是利益和效益,各自实际的效益则是市场主体最基本的出发点和前提。在实际交换中,企业和个人作为市场主体,在观念上用以把握对象的原则,就在于看它是否自己带来实际的效益,而不是抽象的理论。思维趋向的利益性,虽然诱发利己的价值取向,但它的正面效应是,崇尚实际,重视效益。

思维方式在市场经济中除开具有绝对变动性的特点外,它还具有相对独立性。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赖希认为,意识形态为什么具有相对独立性?只要了解“性格结构”的特点,就不难解释。因为反映经济发展过程的意识形态并不是简单地放入人们的头脑中,而是“被锚进个人的性格结构之中去的”。意识形态通过学校、家庭的教育抚育等方式被埋置在性格结构之中以后,意识形态则是以性格结构的形式出现的。因为性格结构具有稳定性、自主性、独立性的特点。所以,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赖希的“性格结构”理论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思维方式相对性有一定启发作用。因为意识形态内含思维方式,所以思维方式具有稳定性、自主性和独立性。这一特点说明,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轻而易举的,而它一旦形成,也不会随着经济发展过程的消失而自行消失。尤其是我国几十年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体一元求同思维方式,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宣传教育,被“锚进”人们的思维结构中,因此,它还会在较长的时期内发挥影响作用。不可否定,这一思维方式有其突出的优越性,比如,它具有思维的统一性、收敛性等特点。这些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我们忽视其负面影响,它必然成为我国当前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新的思维方式的一种思想障碍。首先,它影响人们的思维指向。不同的思维方式,其思维指向和侧重点有很大不同。由于一元求同型思维以“齐一”“求同”为出发点,因而其思维指向具有习惯性。它对市场经济中的问题,不是首先从现实出发,而是从传统的经验和习惯、理论和原则出发,面向过去。当市场经济中出现的现象与旧的思维程式相背时,观念上就会出现极大的反差和失衡。比如,市场经济引起市场利益多元化,按照一元求同思维,利益多元化必然造成阶级阶层分化、对立,因而得出“革命几十年,市场经济退到解放前”的错误结论。

其次,它影响思维的选择性。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实践条件在人们头脑中建构的社会一元求同思维,其重要选择功能就是单一直线性,即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处理、选择,往往是把某一个片面,某一个片断直线化。它好象一个思维过滤器。市场经济的信息虽然很多,一旦经过它的过滤,许多有用的信息被当作废物抛弃掉,而它选择的是那种所谓的有“轰动效应”的显示政绩的信息。比如一些“风流人物”为了“轰动”,不顾实际情况,掀起这个“热”,那个“热”,给国家和集体造成了巨大损失。

再次,它影响了思维方式的解释功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蓬勃发展,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偏偏有人“边吃肉边骂娘”。从哲学层面上解释,它根源于思维方式的解释功能,即认识中思维从一种已建构的认识模式出发,给认识对象获得一种意义和价值。即使同一现象,由于思维方式解释模式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解释。过去几十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使人们思维处于凝固静止僵滞状态,因而,其解释功能具有滞后性和排他性。从滞后性看,其解释功能旨在把现在与过去简单类比,把今天的短处比昔日之长处。比如一些人不时流露出对平均主义的眷念之心。尽管劳动者进入市场,劳动力被解放,思想却适应不了,对新的变化看不顺眼,因而少不了骂娘。从排他性来看,它首先从自己固有的模式出发,相容吸收,否则排除,斥之为异端。因此,尽管市场经济中有许多新鲜事物,却被这种思维方式解释为倒退。

总之,一定的思维模式,总是同一定世界观方法论相联系。它往往表现为一种思维定势。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决不会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而立即发生变化。加之,我国市场发育不成熟,作为一种思维定势,在加工、转换和处理信息过程中,往往从旧的思维模式出发,进行选择、解释它所需要的信息。因而不免孕育出一些与现实社会不相吻合的“怪胎”,出现一些人们难以解释的牢骚现象,造成是非大颠倒,形成一种强大的外在的社会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成为社会进步的巨大阻力,妨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思维方式辩证法告诉我们:适应一定实践活动方式产生和形成的思维方式,不是被动消极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它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从而,反过来影响社会实践方式,对整个社会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一定要有正确的思维导向。

1、要防止两个“极端”。思维方式相对稳定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苏联计划经济50年,我国20年,这期间,“左”的思维方式一直占主导地位。比如“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等传统思维,通过几十年的教育训练。影响了几代人。作为一种信念,变成了一种持续的难以改变的稳定力量。尽管实践方式已经变化,但它们总是回归、恋旧和倒退到“左”的思维框子里。因此,市场经济中,恪守着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旧的思维模式,实质上仍是“左”的思维观念在新条件下的回光返照。如果引导不当,就可能口头“唱的是市场经济的调子,走的仍然是计划经济的路子”。因此,要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这一论述的真谛,“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正确思维导向,防止两个极端。

2、适应新的思维方式需要,逐步改革传统哲学体系。哲学概括总结了实践主体把握和理解客体的思维活动方式,反映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为实践主体反映理解把握客体的思维活动过程提供总的准则、依据和方法。因此,思维方式的转换,首先依赖于哲学观念的转换。我国哲学教科书基本上沿袭了前苏联30年代斯大林时期形成的体系。这一体系同当时社会存在方式是适应的。市场经济完全改变了计划经济下人们实践活动的方式。实践方式的变化,也就是人的存在方式的变化。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存在方式的变化,也就是整个社会存在方式的根本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实践存在方式的转换,已对20世纪30年代适合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哲学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因此,改革适应计划经济体制需要而构造的哲学教科书体系,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建构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实践需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新体系,才能为市场经济下的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总的正确导向。

3、增强市场意识,培育市场观念。要进一步研究思维方式的相对性,从哲学层面剖析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旧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破它们对人们的精神束缚。同时,增强市场意识,培育市场观念,抑制计划经济下旧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力和作用力。比如,市场主体观念,效益效率观念,等价交换观念,平等竞争观念,优胜劣汰观念,市场风险观念和法制观念等等。没有社会主义市场观念的市场经济,必然导致商业道德低下,社会风气不佳,企业体制改革步履艰难,市场机制运行不灵。为此,要组织专门力量进行专题研究,使市场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人们市场行为导向的指南。

4、我们还要加强全民宣传教育,正确引导思维方式转换。一种思维方式,要使其在每一单个主体身上内化为一种规范和信念,必须进行学习,教育和训练。当前主要是学习邓小平同志的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规范思维方式,促进市场经济的发育、成熟。

收稿日期 1994-11-15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6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5页。

标签:;  ;  ;  ;  ;  ;  

市场经济条件下思维方式的绝对性与相对性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