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潜亏十八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八式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一式、以“租”代售核算错误造成潜亏
某公司产品以“租”代售,租赁期满后产品属“租”方,核算方法是按合同金额全额转收入,每季按实收金额开发票,冲应收账款缴纳增值税。经查核以前年度提前入账的收入达76965万元,虚增利润15924万元,调整后利润总额由正变负造成亏损。
点评:该公司应按分期收款销售业务核算收入,实务中错弊明显:(1)增值税的销项税额与产品销售收入不对应;(2)提前入账收入的虚增利润造成虚假繁荣形成了潜亏,并提前交纳了企业所得税。
第二式、虚计投资收益形成潜亏
某厂把与下属三产协定的预期利润607万元提早计入当年投资收益,而三产当年全部盈利仅2万元,根本无法兑现协定的要求,该厂虚计投资收益形成潜亏。
点评:预期利润是不确定的收益,按照会计处理的谨慎原则,投资收益应待其实现后进行反映。书面协定要负一定的经济责任,但三产的责任无论如何承担也难以兑现协定的投资收益,不宜凭协定提早计入有关收益。
第三式、掩盖投资损失形成潜亏
某厂出资650万元成立合资企业,占70%股份,至某年末合资企业累计亏损已达2617万元,陷入资不抵债的窘境。该厂未按权益法核算投资情况,不反映合资企业的严重亏损。对外投资失败,投资额回收无望形成潜亏。
点评: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对外投资,超过被投资企业20%股份应按权益法核算。投资企业的长期投资账面余额应随着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而变动,按所占股份的比例分摊经营成果等。在实务操作中有部分企业特别是在被投资企业出现亏损的情况下,采取成本法核算对外投资,掩饰了应采取权益法核算的潜在亏损。
第四式、销售扣率未能兑现形成潜亏
某商行在经营活动中与厂方书面协定,切块销售,递增扣率,终结清算。而市场价格一路滑坡,出现了大火拼,鉴此厂方有关人员口头承诺提高扣率。该商行不得已以低于书面协定的价格促销,按售价结转销售成本,差价空挂库存达851万元,原指望厂方的销售扣率有800多万元返回,基本能扯平,不料厂方在这场价格大火拼中损失惨痛,生出变故,协调不成打官司,厂方最终认账431万元,该商行形成潜亏420万元。
点评:该商行潜亏的实例中存在:(1)营销决策失误,就是胜诉也属无利可图;(2)法律意识不强,承诺要有书面依据;(3)会计处理不当,库存商品不能空挂库存。
第五式、存货不实形成潜亏
某厂盘点存货不实,盘亏和报废3564万元,形成潜亏。
点评:存货的盘亏和报损会引起价值的减少形成潜亏,在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电子产品、常规产品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不断下移,也会产生无形的潜亏。所以在核查存货时不仅要核查有形损失,还要注意到有否无形损失,设置“存货跌价准备”作为存货的备抵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设置“存货跌价损失”作为损益类项目在利润表上反映,就是为了正确地反映企业存货的质量和现状。
第六式、销售与成本不配比形成潜亏
某厂生产的产品已作销售,但长期以来的外加工费有16239万元未结转生产成本,销售与成本不配比,虚增利润形成潜亏。
点评:根据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的会计原则,不应漏记成本项目的外加工费。现在有的企业对成本项目不正确归集,不记少记、不付少付成本项目费用的现象日益成风,形成了怪圈:(1)成本核算不正确,导致利润不真实,欠付的款项虚增当期利润,形成了以后的潜亏;(2)结算不规范,形成三角债。
第七式、应提未提折旧,隐匿费用形成潜亏
某商厦其经营场所的造价6400多万元,在庆贺营业两周年的时候,发现尚未转入固定资产,未提折旧,隐匿巨额费用形成潜亏。
点评:企业经营要正确反映业绩,隐匿应提折旧来粉饰经营业绩是不行的,一面在庆贺营业两周年,一面又推诿工程未竣工。《商品流通企业财务制度》第二十六条明确指出:“虽已交付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工程,估价转入固定资产,并计提折旧”。
第八式、应摊未摊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形成潜亏
某总公司下属企业与外方合资,后因外方撤资,银行借款转由总公司承担,大量利息支出无法消化,仅利息就高达175万元,长期宕在“待摊费用”账户不摊销,形成潜亏。
点评:“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是已支付的费用,应进行分摊,虽影响企业的利润,但不影响现金流量,不增加财务的难度,是正常的会计处理。会计人员为什么难于真实反映?关键在领导,领导的意图和指使,个人和小团体的眼前利益,促使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大打折扣,也是产生虚假会计资料的根源。
第九式、待处理财产损失长期宕账形成潜亏
某厂1999年6月末“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借方余额1513万元,“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借方余额1106万元,系1996年资产评估时的挂账损失,长期宕账不作处理,形成潜亏。
点评:“待处理财产损溢”是指企业在财产清查过程中查明的各种财产物资的盘盈、盘亏和毁损,应于年终决算前查明原因,并报董事会或有关机构批准处理。该厂1996年资产评估后的待处理财产损失,三年来是待而不处理,不经审计不知要待到何年何月。
第十式、坏账损失宕往来账形成潜亏
某厂领导、财务人员频繁变动,账务混乱,甚至找不到责任人,经确认往来账中无法收回的坏账损失达463万元,长期宕账形成潜亏。
点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企业的大额坏账往往成因复杂,有的牵涉到好几位前任。考核干部要看政绩,现任的领导往往追求任期内的短期效应,对以前的坏账损失不增加就不错了,消化以前的坏账损失是少见的。
第十一式、少计各种费用形成潜亏
某公司1999年已付房产税154万元,已入“管理费用”。年末为调节利润减少亏损数,从“管理费用”中转出,宕在“其他应收款”账上,形成潜亏。
点评:为调节利润特意将已付房产税冲出宕账的做法十分典型,有的企业少提各种基金、各种准备、各种费用等,都属此类。少计各种费用是人为调节利润的常用手法,有的企业通过人为调节利润,变大亏损为小亏损,甚至虚盈实亏,最终是企业倒霉。
第十二式、账外欠款存在潜亏
某厂经营困难无力支付职工的医药费,尚未进账的应付职工医药费有342万元。账外欠款形成潜亏。
点评:医药费欠款是明显的账外欠款现象,不明显的是在货款上大量存在账外欠款现象。增值税发票开出后即应计入课税所得额,而货款姗姗来迟,既收不到货款,又要先缴增值税,使资金运转困难,不少企业因此缓开发票,一些购货单位趁机不估列成本,用归用但不记账,造成大量账外欠款,掩饰了潜在亏损,由此引起的经济纠纷也日益增多。
第十三式、隐性负债形成潜亏
某厂购置新厂址的土地使用权,因无力按期支付第二期款项,按合同规定每逾期一天需支付5000元滞纳金,至某年某月该厂已支付的第一期款项450万元已作为滞纳金抵消,损失惨痛形成潜亏。
点评:负债是企业应承担的义务,履行合同逾期缴纳滞纳金也是企业的义务,由于滞纳金包含在合同中,具有隐蔽性和不确定性。不经查对不知道账面记载的450万元已化为乌有。
第十四式、进行经济担保,或有事项形成潜亏
某厂为其他企业进行经济担保,因担保涉及诉讼案件,成为第二被告,前后涉案9起,总标的1737万元,被担保企业已停业即将倒闭,败诉后或有事项变成实有负债,形成潜亏。
点评:或有事项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可能对单位产生有利或不利影响的事项,取决于未来不确定事项是否产生。常见的或有事项包括未决诉讼,为其他单位提供债务担保等。由此可见,市场经济中的经济担保应慎重其事,要考虑到万一发生的严重后果。会计法规定:对提供的担保、未决诉讼等或有事项,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要予以说明。
第十五式、参加违规融资形成潜亏
某总公司1996年为了追逐25%以
上的高额利息,参加南方某市的违规融资,曾收到一次利息,后融资单位丧失偿债能力,至今1000万元的本金无法收回,形成潜亏。
点评:等价交换是商品经济必须遵循的原则,追逐利润是商品经济的显著特征,高收益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高风险。面对高收益的诱惑,精明的企业家必须注意:(1)该项高收益是否合法?(2)该项高收益是否能实现?这样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至于受骗和造成损失。
第十六式、出借资金进行期货交易形成潜亏
某厂借给下属公司400万元进行期
货交易,损失2833万元,直至查账后才揭露损失,显示潜亏。
点评:是某厂借下属单位名义进行期货交易,还是下属单位进行期货交易,性质是不一样的。即使是下属单位负全责,损失也是实在的,企业必须以正常的生产经营为前提,在确有多余资金的情况下,可以按规定谨慎参与股市、期市,但要有一定的监控措施,及时反馈,切不可少数人暗箱操作。
第十七式、汇兑损失未按规定调整形成潜亏
某厂的某项目贷款115万美元及合资贷款151万美元,一直以贷款时的汇率折合人民币记账,从未反映外汇的汇兑损失,至审计时其两笔外汇借款的汇兑损失为人民币9873万元,形成了巨大的潜亏。
点评:汇兑损失按规定应及时反映,长期外币借款所发生的外币折合差额,应按照外币业务核算的有关方法,按期计算汇兑损益,计入在建工程成本或当期损益。该企业外币业务核算的错误是严重的,由于一直以贷款时的汇率折合人民币记账不仅是汇兑损失形成潜亏的问题,并牵涉到所支用外币的会计核算人民币折价全部有错,多年滚存,积重难返。
第十八式、以土地补偿收入弥补亏损形成潜亏
某公司1999年收到下属网点因市政动迁的补偿费收入147万元,入账“营业外收入”弥补亏损,未按规定转账“资本公积”形成潜亏。
点评:改革开放以来,不少企业运用级差地租的道理获得了大额土地使用权置换费,使企业得到了发展,但也有一些企业将市政动迁的补偿费收入混同土地使用权置换费,想打弥补亏损的擦边球,殊不知土地使用权的置换是企业的经营行为,所得的土地使用权置换费要按规定缴税,而市政动迁是政府行为,所得的补偿费收入可以免缴税。沪财会(1995)134号文有明确规定,有些企业置规定不顾,进行弥补亏损,是想钻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