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_马斯洛论文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_马斯洛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思想政治论文,教育工作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需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一。研究这一成果,对于我们科学地借鉴和吸收西方行为科学的需要理论,克服对人的需要问题片面性认识,正确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马恩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对人的需要问题进行了科学的阐述,形成了关于人的需要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衣、食、住等生存资料的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而在多种多样的需要中,最基本的需要则是人类为了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恩明确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1〕在这里,马、恩不仅指明了“衣、 食、住以及其他东西”等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且还将物质生活需要列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条件。马恩从纷纭多变的社会现象中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揭示了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宗教等活动,简言之,生存资料的满足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

(二)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马、恩认为人的需要包括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次,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这种观点已见端倪;在《〈雇佣劳动与资本〉导言》和《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明确地按人的需要层次把生活资料分为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

马、恩还认为人的需要的各个层次是同时并存的,即人并不是在低级需要完全得到满足之后才会产生较高一级的需要,那种只有某一层次需要而无其他层次需要的情况是没有的。“引起新的需要”即需要的递迁或更替,不是需要层次本身的更替或死亡,而是指需要优势的更替。在不同时期,同时并存的各种需要对人的行为的支配或主导的力量是不同的,其中支配力量最大的是居优势的需要。因此,需要的优势由一层次向另一层次转变时,原来居于优势的需要层次和其他层次并未消失,只不过不居支配地位而已。但这种更迭,决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具有新的更高内容的表现。马克思说过:“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需要本身,满足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2〕人就是在不断更新的需要中发展与完善着。

(三)发展需要在人类需要层次中居最高层次。人类需要的三个层次,各具不同的内容与性质。如果说生存需要是为了维持人的生命及延续后代的需要,则享受需要是在生存需要基础上追求更高、更美的一种需要。虽然这两种需要都应该不断地满足,但它们仅是人类生活的手段,只有发展需要才是人类生存的目的。因为发展需要是人对自身获得进一步发展条件的需要,它不仅表现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而且体现了人的能动作用。恩格斯说:“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3〕

发展的需要还与人类的理想、目的联系在一起。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需要作了描绘:“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为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4 〕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的最高层次需要并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认为劳动成为人们自觉自愿的行为和个人自由全面发展追求的实现、集体财富的充分增加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基本条件,因此,人的发展需要就成了个体追求的理想和社会进步所趋向的目标。

(四)需要具有社会历史性。人的需要是在社会中产生、发展和实现的,离开现实的社会生活,任何需要都将不存在。马克思指出:“需要的形成是由于在人类社会中生产需要的对象,而因此也就生产需要本身”,“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对于需要和享受是以社会的尺度……去衡量的”。〔5 〕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并且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的需要对象、内容和水平都是不同的,因而它具有社会历史性。

另一方面,人们为了满足需要必须进行生产劳动,而生产劳动又促使人们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往、分工),所以,他们必然需要发生相互关系。”〔6〕所以说, 真正的社会关系是由于有了个人的需要以及为了实现和满足这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需要产生社会关系,而社会关系一经形成,又反过来决定需要的性质,使人们的需要具有社会性。

(五)人的需要是生产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需要是生命个体天然的、内在规定,是人的全部活动的动力和根据。马克思从需要、消费和生产的关系中对这一问题作了阐述,他说:“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作为内心的意象、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消费,作为必需,作为需要,本身就是生产活动中的一个内在要素。”〔7 〕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创造出生产的动机,正是人的生产劳动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也为人的其他一切活动提供了前提。人的需要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扩大和提高;反过来,需要引起生产,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正是人的需要促进生产并推动其发展。虽然生产的发展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但不论怎样生产都不可能离开需要而进行,离开需要就使它失去了目的,失去了意义,从而否定了生产本身。

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无论是在本质内容上,还是在研究问题的角度方法上都具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马恩把人的发展需要作为最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把人的自我实现需要作为最高层次的需要。二者就个体实现创造欲望和自我成长的渴求来说,虽有相似之处,但在实质上是不同的。

首先,马恩认为人的发展需要最终应表现为人的内在潜力和智慧不受社会分工的限制而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这只能在社会范围内消灭社会分工和阶级差别之后才能实现,正如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指出:“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的各方面的才能,而同时各个不同的阶级也就必然消失。”〔8〕而马斯洛所讲的自我实现需要, 是在社会分工和阶级差别依然存在的情况下,个人发挥其潜力和才能的需要。因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是社会人的欲望,人的自我实现需要则是特殊个体自我实现的心理。

其次,马恩认为人的发展需要就是主体自身为“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这种需要包括“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成为目的本身”的需要,人类实现真正自由解放的需要,个体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劳动的需要,等等。因此,要求人们把个人对社会的索取(基本需要的满足)与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高度统一起来,把为人类的自由解放和需要的满足作为奋斗目标,把为社会作贡献作为自己的最高需要。

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需要,指的是实现个人的(自我的)理想抱负,以达到个人成就、个人表现,实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他说:“是什么样的角色,就应该干什么样的事,这种需要叫自我实现。”这种需要主要包括:一是胜任感:表现为个人为出色完成任务的欲望;二是成就感:表现为进行创造性活动并取得成功。马斯洛还认为,自我实现就是“对天赋、能力、潜力等等的充分开拓和利用。这样的人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对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总是尽力去完成。”他把这样的需要描述成“一种想要变得越来越像人本来的样子,实现人的全部潜力的欲望。”他认为人的发展就是天赋、能力、创造力、欲望以及性格的不断发展。发展即越来越高的心理要求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也即向自我实现的发展,因而,实质上就是资产阶级个人中心主义的实现。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都认为,在低层次需要获得相对满足之后,才能发展到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继续存在,只是对行为的影响作用减低而已。但马、恩关于人的发展需要产生的原因及其实现的条件和途径的论述与马斯洛的论述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马恩认为人的发展需要的实现是有其历史前提的,只有在彻底消灭了社会分工、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里,才能实现人的真正全面自由的发展,而在此之前的任何社会形态内,人的发展需要都不可能全面。而马斯洛的人的自我实现需要的产生和实现是没有历史前提的,它不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在社会分工和阶级差别存在的社会形态内,人仍可以产生发挥其潜力和才能的需要,仍然可以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实现自我的价值。

其次,马恩认为人的发展需要的产生,既有个体自身需要的原因,也有社会需要的原因。就个体而言,发展需要是在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相对满足之后产生的;同时,人的发展需要的产生也是社会作用的结果,社会的发展要求人必须是全面自由的人。而马斯洛的人的自我实现需要的产生,仅仅是个体在自慰感、荣誉感、优越感和权力欲得到相对满足之后产生的一种心理要求,因此,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越来越高的心理要求不断得到满足后的结果,是个体心理活动不断变化的体现。

最后,马恩认为人的发展需要的产生和实现是是社会生产实践的结果,同时,它又是人们生产实践的动机和诱因,它促进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而马斯洛脱离整个人类社会这个系统的需要而孤立探讨个人的需要,结果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

上述区别表明:当我们在吸取与运用行为科学的需要理论时,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人的行为是由一定的思想动机支配的,而思想动机又是由一定的需要引起的。以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为指导,研究和把握人们的需要心理,对于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激发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正确引导人们的行为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对人的需要问题的认识在两个方面易犯极端性的错误。第一,从群体需要与个体需要的关系来看,在“左”倾思想占支配地位的年代,以群体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来取代个人的合理需要,以群体的、社会的意志和纪律取代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强调个人对集体的绝对服从,忽视个体利益、个体需要,从而严重抑制了个体创造的积极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个体创造的空间范围和个人行为的自主性越来越大,加之社会对个体需要、能力、权利等方面的过分倡扬,当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与群体需要相冲突时,往往以损害群体利益满足个人欲望,以损害社会整体利益满足小团体的需要。第二,从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关系来看,也有两种极端性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在“左”倾思想支配下,否认社会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不承认人们的物质需要,把革命与物质利益对立起来,林彪、“四人帮”搞“精神万能”和所谓“突出政治”,把必要的物质鼓励当做资本主义的货色、修正主义的东西加以批判,结果造成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广大群众的劳动积极性,给经济建设造成了重大损失。然而,我们有些同志却又因此而走向了另一极端,单纯搞物质鼓励,搞“奖金万能”,认为物质激励可以代替思想政治工作,物质需要的满足在任何情况下都比精神需要的满足作用更大,企图用满足人们的物质欲望来解决一切问题,而忽视或否定精神激励的重要作用。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为指导,才能正确处理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矛盾,才能正确处理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关系。

(一)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了解人们的需要,这是预测人的思想动机和引导人们行为的先决条件。人的思想是非常复杂的,复杂的思想用简单的方法或采取行政命令、强制手段是难以奏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调查研究,了解自己工作对象的需要心理,洞察其内心世界,才能因势利导,解决思想问题。

了解人们的需要,尊重和满足人们的需要,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出发点和基本原则,最大可能地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与解决人们的实际需要问题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借口革命和集体的需要,而忽视个人需求的错误做法,又要反对那种只顾个人私利而不顾社会需要的个人主义思想倾向。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准确把握人们精神需要的变化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宣传教育和一系列的具体工作调动人们的内在积极性,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而人之所以会产生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积极性,必须与他自身的需要相结合。因而,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准确把握人们需要的规律。研究党的主张与个人需要之间的一致与矛盾,以便通过思想教育工作,克服矛盾。这些矛盾解决后,又会产生新的矛盾,又要去解决。矛盾不断地被克服,又不断地产生的过程,就是思想工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把与社会要求相符合的意识内化为对象的意识结构,使社会要求同对象个人的某种需要相一致,并引导人们的需要向更高层次发展,培养人们正确的思想动机和高尚的行为。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需要观,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在与外部世界发生交往的过程中,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需要,但在一定时期内这种需要心理是不平衡的,总是有某种需要处于优势地位,对主体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动机产生最为强烈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对人们工作、生活中各种行为表现的观察和分析,深入其内心世界,找出引起行为表现的心理动因,把准其思想脉搏,面对人们多样的需要,找出一定时期主体的优势需要,然后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增强其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应该注意的是,有时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并不直接反映他们的真实思想,而是假象。因而,做思想工作要深入细致,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就轻率地做出判断,而应该深入到事物中去,认真做调查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人们复杂的行为现象中找出真实的思想根源,及时满足引起人们的思想变化和行为表现的优势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教育。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需要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从广义上讲,人的行为是一种实践过程,而人的需要、思想动机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所以,行为的结果必然反作用于人的思想,影响人的思想动机和需要,使人们的思想进一步丰富、升华。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既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工作对象的需要心理,探求他们的思想动机,预测他们的行为,从而把思想工作做在人的行为之前,同时又要善于帮助人们从自身的行为结果中总结经验教训,加强思想修养,一方面促使人们坚持正确的思想动机,进一步获得好的行为结果,促进思想、动机与行为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趋势;另一方面,教育人们正确地、辩证地看待行为受挫,吸取教训,端正思想动机,振奋精神,继续前进。

(五)运用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需要观。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境界不同,人们的需要观也不同。反过来说,人们的需要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境界的具体体现,是可以改变和调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对人们进行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教育,使人们树立正确的需要观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具体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引导人们从客观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握个人需要的尺度,不要超越实际可能去追求个人需要的满足;教育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需要与集体需要的关系,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抑制个人的需要,服从集体的需要并为之不懈地奋斗;在尽量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同时,要教育人们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形成崇高的精神境界;要教育人们正确处理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的关系,切忌急功近利,因计较眼前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

注释:

〔1〕〔2〕〔5〕〔6〕〔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 1972年5月版,第1卷,第32页;第31~32页;第368页;第25页;第233页。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 第3卷,第517页;第12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第2 卷第94~97页。

标签:;  ;  ;  ;  ;  ;  ;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_马斯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