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一四一医院 陕西西安 710089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患者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影响分析。方法选择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80例纳入研究,均接受下肢骨折手术治疗。以数字随机分方式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手术指标及相关知识掌握度。结果研究组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发生率(0.00%)低于对照组(?2值=9.4697,P值=0.0021;)。结论对患者下肢骨折患者施行综合护理干预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关键词:综合护理;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影响;
骨科下肢手术术后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DVT是肺栓塞栓子的主要来源,少数可造成肺栓塞导致死亡。DVT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1][2]。大多发生在下肢手术后的3~5d,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或曲张等。有学者报道指出,骨折术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达为63.2%[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下肢骨折患者纳入研究,均接受下肢骨折手术治疗。以数字随机分方式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性别: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62岁至88岁,平均年龄为(75±2.35)岁。对照组:性别: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龄:64岁至84岁,平均年龄为(74±2.15)岁。两组一般资料均无差异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下肢骨折患者行常规护理,研究组下肢骨折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
(1)手术前护理[3]。
①疾病宣教及术前评估。患者收治入院后,护理人员以问卷形式评估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并发症掌握了解情况,并结合医生评估结果,评估其风险等级,以及时和主管医师及时沟通;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耐心讲解关于深静脉血栓发生原因,以及该疾病容易导致的严重后果,取得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的知情了解及理解支持。
②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加强巡视频次,并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交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以协助其角色转变,提升心理承受能力;除此之外,与患者耐心讲解介绍手术前相关检查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同时协助完成手术前相关检查。
③饮食指导。护理人员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交流,并耐心询问、记录患者的饮食习惯、日常生活习惯等,了解患者的个人体质、疾病情况,嘱咐其选择清淡饮食、多纤维素饮食以及优质蛋白食物等,根据病情嘱多饮水,以保持患者大便通畅,预防发生便秘,避免因便秘而发生的腹压提升而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影响。
④早期功能锻炼。应与患者耐心讲解手术前康复训练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应用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指导患者了解掌握锻炼的正确方法;结合患者的疾病实况,给予针对性的踝泵运动指导;护理人员需给予患者指导正确呼吸排痰训练(以患者自我感觉不疲惫为度)。加强患者的主动锻炼,关注主动锻炼频次及效果并记录,对于不能或者不配合主动活动的患者加强护士、家属的帮助被动锻炼。
(2)手术后护理[4]。
①体位护理干预。抬高下肢20-30度,膝关节屈曲5-10度,鼓励术后早期活动。全麻手术醒后即进行深呼吸活动,每小时10-12次,增加膈肌运动,促进血液回流。术后麻醉恢复后开始做下肢抬高及肌肉收缩训练,鼓励并督促患者在床上主动屈伸下肢做背伸运动,内外翻运动、足踝的环转运动。不能活动者,由护士或家属帮助患者进行由跟腱起自下而上的做比目鱼肌、腓肠肌挤压运动,每天不少于3次。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②严密观察DVT的症状护理时应密切观察,对比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做好标记,进行比较并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
③保护下肢静脉。护理人员选择输液通道时,应避开下肢,选择上肢为主,在给予患者输液操作过程中,应动作轻柔施行穿刺,以尽量缩短患者扎止血带时间;若患者输液疗程较长,则护理人员应选择患者的静脉远端开始。
④病室环境应安静、舒适、整洁,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注意保暖,室温保持在25℃左右,劝患者戒烟,创造无烟环境。
⑤加强功能锻炼。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的术后实际情况,尽早施行早期活动及早期康复训练。因此,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本人及其家属耐心讲解关于功能锻炼方法、重要性及必要性,以结合患者的术后恢复实况针对性制定活动方案。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进行处理分析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资料,以[n(%)]检验计数资料,以?2检验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预防血栓相关知识的掌握度及护理满意度。以P<0.05为差异有临床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与研究组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7.5.00%、0.00%,组间比较,对照组的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见表1。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n(%)]
3讨论
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与血液高凝状态、血流速度减慢、血管壁的损伤有关。①血液高凝状态:由于下肢骨折后,患者往往处于长期卧床的状态,从而导致血液处于异常的高凝状态,而在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损伤,又使得血小板聚集能力增强。
②血流速度减慢:术中患者的制动状态可使周围静脉发生舒张,而术后的卧床休息,又会使得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导致血流减慢,从而使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停滞于血管壁,最终形成血栓。
③血管壁的损伤:肢体、血管的牵拉可直接造成股静脉局部损伤,造成血管壁的损伤,最终导致血栓的形成,概率最高可达60%,如不采用任何预防措施,会严重影响患者患肢正常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临床结合下肢骨折术患者的疾病特点,在给予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做好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提高患者预防血栓的意识,增加患者预防血栓的知识,可以减少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李学莉.护理在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的应用[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5):883-884.
[2]薛青梅.综合护理在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1):98-98,99.
[3]董秋娟.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干预体会[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34):61,70.
[4]乔名亲.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23):3298-3299.
[5]池莉霞,杨小凤.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6):145-146.
[6]张爱红.护理干预应用于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9):175-176.
[7]陆群.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19):108-111.
论文作者:顾悦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4
标签:下肢论文; 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静脉论文; 静脉血栓论文; 发生率论文; 血栓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