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斯洛理论在儿童公园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曾薇睿,唐梁,先丽莎

浅析马斯洛理论在儿童公园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曾薇睿,唐梁,先丽莎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成都 610500

摘要:如今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新建景观也越来越多,但依然缺少真正注重人群行为心理活动的设计。儿童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在众多儿童公园中,并未真正考虑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心理上的活动变化,甚至只为了完成目标任务修建固定思维的游乐设施。文中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探讨寻求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于景观环境之中最真实的需求,在研究国内儿童公园景观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儿童公园之中的马斯洛理论联系关系,同时论述了马斯洛理论对儿童公园设计之中所带来的影响及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儿童;马斯洛;景观设计;行为心理;需求

一、马斯洛理论概况

在20世纪中的美国,开始兴起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创立并提出了一种关于人类需求结构的理论理念[1]。他基于对人类动机理论的研究,将人的需求分化为五个不同层次,内容从低级到高级、外在到内在、物质基础再到精神文化的需求一共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对于自我实现的需求,以层级关系表明。

人类的生理需求是满足人日常所需的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人类在五个不同需求中为最低等级的需求。在满足生理需求后,人类将产生第二层次的安全需求。第三层的需求是社交需求,即对归属和爱的需求。第四层的需求那就是自尊需求,包括自身的自尊需求和被别人认可和尊重的需求。第五层的自我实现需求是个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对获得至高人生境界、实现个人抱负的需求。

二、国内儿童公园现状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大自然对于教育中是最有效果的方式之一,如果不用这种方式去教学,就算是再细心的教育,对于学生也是枯燥乏味不能对此有极大兴趣的”[2]。现阶段由于户外儿童景观的环境设计被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影响,很少有系统的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会将需求的理论知识和儿童真实的心理状态融入到整个设计研究当中去寻找问题与解决方式。随着我国城市环境条件逐渐改善 ,不过于公园设计中却很少在深层次研究如何让公园中的环境更贴近儿童生活和游戏、更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新理念。

缺乏针对儿童的喜好,将独自活动性、可参与性和安全有序性等作为儿童公园的全方位综合考虑。那就得出需要将设计美学与价值相平衡的标准来颠覆原有的价值体系和审美权衡观[3]。

三、马斯洛理论在儿童公园设计中的应用

(一)马斯洛理论对儿童公园设计中的影响及意义

儿童本身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作为公众我们有义务和责任为孩子们提供更好更优质的生活环境。儿童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色彩、肌理质地和物质状态等都会影响到儿童对于接收信息的判断和他们的成长,并且儿童会因为环境的变化受到不同程度的各种信息刺激,因此,作为景观设计者来讲有必要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活动空间的设计。

由于马斯洛理论中对个人的心理分成不同等级来分析,从外到内由生理到精神需求的整个发展过程剖析。所以基于对马斯洛理论的研究分析到的儿童各方面需求对公园设计带来的明显影响并且为设计的不断进步作出特别多的贡献。

1.环境教育意义

每天让孩子最大限度地与自然、社会建立日常连接,用自己的童真去感受大自然的自然差异,慢慢地意识到怎样去感知和认知,开始有意识的保护环境,既有责任感又能从中找到成就感,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来说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2.审美教育意义

积极引导儿童在环境中主动去体验和感受真实世界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培养儿童的审美意识观念,并自身收获到一种敏感迅速的反应选择能力和富有感情的同情能力。有意识地通过环境设计去引导孩子体验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生活状态,逐渐将它们纳入自己的感性认识、倾向或习惯,是培养与发展儿童审美感知的关键。

(二)基于马斯洛理论的儿童景观设计原则

1.生理需求原则

既然生理需求为人类日常所需的最基本的需求,并且同时还给予人类在行为过程中最大的动力,那么,在公园设计中可以加入一些能给人类生活基础带来资源的植物特色景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安全需求原则

公共景观环境中,孩子与他人共享一整片区域空间,但同时也需要有属于自己的领域,如果这样的情况被破坏,就会使身体处于焦虑和恐惧之中。对于创造一个人性化的场所,在隐私和领域上的高度关注极为重要。景观设计中经常利用植物类软包围划分出一些接近半封闭的隐私空间

3.社交需求原则

户外公园环境的设计,尽可能人性化的为开展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运动场地,让功能变得更有吸引力和有趣味,使得儿童们聚集在这里,儿童与儿童之间能更好的去交流、接触、游玩。

4.尊重需求原则

尊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人类在生活中的自我价值感,同时也希望得到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并且尊重自己。更多体现了是否在良好的设计中考虑到了为特定特殊人群生理、心理需求的设计,使他们在当时的环境氛围中找到归属感。

5.自我实现需求原则

在价值实现中,最明显能体现出来的就是将场地的价值体现出来,与此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不同态度。

从自我实现层面来看,更应重视精神需求,设计应赋予更多内涵。良好的景观设计能完美的营造出一种与儿童产生共鸣的氛围,最大限度的实现儿童的自我实现。

(三)基于马斯洛理论提出的儿童公园设计方法

1.人文关怀

儿童们需要运动、游玩的空间,需要充足的阳光 ,需要和他人交流,因此,我们应该重新看待公园环境的设计的重要原则。首先,要正确认识儿童真实的生理、心理变化 , 想满足儿童对环境及其设施的需要得从建立对儿童身心健康有帮助的人文自然景观方面着手努力,设计出更具地域特色和实用性景观。

2.环境自然化

自然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是非常明确的。一些收集类的参与性活动或者是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或者充满想象力的空间 ,不仅能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还能增加他们的基本常识。

3.景观融合性

儿童需要游戏空间的安全属性,利用自然景观元素加以设计从而塑造更加多样化的游戏空间。利用土壤、植物、水、地形变化等有趣的小品来划分和重组空间,使游戏内容更加丰富。最终得以使周围的环境成为既可利用又安全且精致细腻的景观系统,解放场所带来的束缚,让孩子们自由发挥。

4.活动多样化

城市景观美学和儿童健康成长是与综合环境相对应的,元素应提供更丰富多样的体验, 通过接触、体验等来促进儿童的大脑发育。多尝试将景观与其它体验、发现性的游戏将充满冒险或创造性的游戏结合起来。要考虑到各个年龄段的孩子的需要,包括游戏内容、场地的设立、设备的选择、自然景观和环境的设计等都需要每一种都有其各自的特色。

结语

公园作为人类生存栖居的物质活动空间,以及承载着各种各样的活动和事件,设计师应着重关注人类的内心需求。基于马斯洛理论来思考空间需求的人们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许多内容层次结构的需求,直接而明确地呈现环境的需要水平,在处理人与环境空间关系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和根据性。只有真正去了解儿童的真实心理需求,才能找到完美契合儿童去活动使用的空间,达到人性关怀,才能让儿童最接近自然的课堂环境成为最具吸引力、最具教育性的公园设计。现代公园设计应成为儿童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目标 ,创造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环境 ,体验合作与竞争的成就感和喜悦感,并逐渐在自然中培养自我,发展自我。

参考文献

[1]戴力农.设计心理学(2014)[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4,83

[2]于桂芬,邹志荣.居住区景观与儿童游戏场地设计现状与反思[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

[3]吕捷.谈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山西建筑.2013,5:187

论文作者:曾薇睿,唐梁,先丽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8

标签:;  ;  ;  ;  ;  ;  ;  ;  

浅析马斯洛理论在儿童公园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曾薇睿,唐梁,先丽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