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连南县具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因此具有发展林下经济的基础。发展林下经济,至今已有一定规模和成效,但是林下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存在较多困难。基于多元立体生态开发视角下发展林下经济有利于提升林业资源的利用效果,在提升林下整体效益的同时,有利于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c
关键词:多元立体开发;生态开发;林下经济;资源利用;
地方经济的发展要发挥资源优势,以提升资源的利用效果。近年来,连南县本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林下经济的发展不仅拉动了地方经济,也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林下经济的发展还要存在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基于多元立体生态开发视角下发展林下经济,有利于保证发展质量。
1.连南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1.1 借助政策推动林下经济多元化发展
连南县境内山多地少,具有丰富的林业资源。据统计,全县拥有林地面积160多万亩,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有30万亩,已用于发展林下经济的约9万亩。近年来连南县以林农转型发展为契机,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借助专项资金扶持以茶叶、香菇为主导的林下经济产业项目,并且兼顾种养山楂、太子参、蜜蜂、竹鼠等,实现了多元化发展。当前政府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其中资金奖补为香菇项目菇棒2元/条、菇棚10元/平方米;茶叶种植1500元/亩,山楂种植800元/亩,太子参种植300元/亩,楠木、红豆杉等名贵树木种植750元/亩;养殖项目蜜蜂150元/箱,竹鼠20元/只。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林下经济的发展,并拉动了地区经济增长。
1.2 多举措破解农民发展难题
连南县政府为了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成立了林农转型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林业部门分别成立了茶叶、山楂产业发展办公室,专人专职林下经济管理工作,做好协调和服务,确保林下经济发展有人问、有人管、有人抓;建成林农转型专家工作站,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确保发展有规划,制订林下经济产业政策,保证发展规划的科学性,通过片区的示范带动,全县林下经济的整体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链条逐渐合理完善。借助资金和技术带动周边地区林下经济的发展,并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的新型经营体制,林下经济从传统自给自足型向现代集约化商品型的转变发展;采用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发展模式,破解农民发展难题。
1.3 类型多样,突出立体化发展
连南县新增茶叶种植面积1500多亩(改造老茶园700亩)、山楂2200亩、鹰嘴桃300亩、太子参260亩、秋葵110亩、毛葡萄350亩、药食两用植物(牛大力、巴戟、玉竹等)约300亩;建成食用菌种植大棚2.3万平方米、冷藏仓库8个、自动化食用菌棒装袋生产线1条、烘干设施5套,年生产菇棒(香菇、平菇、金鞭菇)50多万筒;养殖蜜蜂近5000箱、竹鼠1.5万只。全县共有油茶合作社3家,油茶加工龙头企业(市级)一家;茶叶企业、专业合作社、茶场13家,建成现代化制茶厂4家,制作生产绿茶、红茶、黄茶等多种茶叶;铭丰农业种植农场、盛瑶生物发展有限公司、县特农公司、广州粤旺集团公司、深圳绿威林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本地、外地企业在县建立生产基地。
1.4 林下经济的带动显著
经过多年的发展,连南县的部分林下经济产品具有了品牌效应并拥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如林产品“金瑶山”牌山茶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连南高山茶、瑶山香菇、野生灵芝、寨南冬笋、猪血李、桑叶鸡等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在森林景观方面,三排万山朝王、板洞天湖、瑶山温泉成为旅游观光地、“广东第二峰”大雾山、大坪瑶排梯田等形成特色农业。另外,连南县发展林下经济还与精准扶贫相结合,通过发展产业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为脱贫攻坚拓宽了路子。部分地区发动贫困户参与经济作物与水果、蔬菜的种植;种植项目吸纳贫困户共同发展,均取得了思想转变、技术培训、增加收益方面的明显效果。
2.连南县发展林下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业发展基础问题
连南县林下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林业经济的主导产业仍然面基础薄弱,产品竞争力不足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林下经济没有形式化规模、产品还停留在粗加工、产品缺少品牌意识,产品的影响力不足。这些不利因素导致林下经济的产量产值上升空间小。
2.2 缺少资金的支持
连南县林下经济也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问题。林下经济要保证一定的发展规模,需要有资金的支持,包括前期建设资金与后续发展资金,由于缺少资金,直接影响到相关产业建设发展的进度、成效和巩固;生产经营上科技含量较低,建设发展的技术保障和储备不足,在生产经营方面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效益提升幅度较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缺乏产品开发的资金投入,经营效益总体上偏低,经营主体资金基础比较薄弱,易受价格波动影响,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2.3 缺少产业化发展
当前连南县发展林下经济的发展经营主体还是以个体农户、家庭农场为主,缺少公司、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辐射力度还较小,有待加大和提高。比如养殖品种仍然以传统的牛、羊、猪、鸡为主,由于缺少技术指导,缺少外部市场的对接,附加值高的特种养殖项目少,总体上较为单一;林下产品多为粗加工产品,产品精细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低,缺少产业化发展。
2.4 发展与生态保护存在矛盾
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存在一定的矛盾,林地使用上存在调整难的问题。虽然连南县在大力发展林业经济,但是只局限于提高经济效益,将经济效益作为衡量林下经济发展的唯一标准。林下经济的发展没有考虑到如何保证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而林业发展对于保证林业安全、维护生态环境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林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要考虑到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林下经济的发展也要全面分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实现共同作用。
3.多元立体生态开发视角下连南县发展林下经济政策建议
3.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根据我县各乡镇的林地资源情况,分类规划发展适宜的林下养殖品类及规模,加强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继续夯实主导产业项目的基础和提高产量质量,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要突出典型示范,建立不同类型的林下畜禽养殖产业示范基地,主打山区生态优势,形成品牌特色,提高市场竞争力。比如推进“连南大叶茶”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相关工作,加快大叶茶示范茶园的建设完成。推进森林旅游示范县、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积极创建地方特色森林旅游品牌
3.2 实现多元化发展
争取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新农村建设等专项资金及小额信用贷款对林下畜禽养殖农户的支持,逐步建立以社会为投资主体,银行贷款支持、政府扶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利用省、市、县各级资金,鼓励扶持更多的发展项目,如地方特色药材、果蔬、珍稀名贵树种的培养种植、特种养殖等,逐步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更多的外地公司、企业参与进来,借力发展互利双赢;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更多的农户(尤其是贫困户)参与发展林下经济,并为农户提供更多的技术培训和服务;加强现有项目的经营管理,巩固建设发展成效。
3.3 实现高质量发展
林下经济要以生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强化林业资源的保护力度、保障资源总量为总目标,通过多种方式改善生态和民生,提升林业发展的活力。为了保证林下经济的发展效果,要转变林下经济的发展方式,要有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意识,要消除传统模式下林业发展只注重保证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的片面作法。对于林业资源要立足于保护性开发,林业的发展要统筹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特别是生态效益,这是保证林业发展质量的基础条件。林业资源消除无序采伐的影响,维护生态平衡。林下经济还要发挥科技对林业的推动作用。要大力推动优质品质培育工程,要借助科技开发可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森林体验与森林养生、森林食品、药品、特色经济林等林业产业,提高林业产品的科技含量,这也是提升林业效益的重要基础。比如要注重林下经济的发展变化,借助密切的监测优化结构,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提升种苗的培育效果与附加值。当下林下经济还是弱质产业,因此当地政府要加大力扶持力度,特别是要增加对林业科技的投入,注重林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实现自主开发与技术引进相结合,提升林下产品适应市场的能力,依据产品的高附加值与品牌效应实现高质量发展。林地的使用应与发展项目的选择相适应,不可一概而论盲目照搬,充分利用农村土地和人力资源具有的优势作用。
4.结束语
发展林下经济不仅有利于提升林业资源的利用率,拉动地区经济增长,还有利于提升农民收入。因此地方政府要注重林下经济的发展,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在林下经济的发展中要注重分析研究解决影响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以提升发展质量。连南县在发展林下经济的同时,实施多元立体生态化开发,结合了当地的实际,实践证明这一模式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在林下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结合现状,进一步采取更有益于林下经济发展的对策。
参考文献:
[1]冯亮明,邱晓东.尤溪县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9(9):461—470
[2]高志兵,李业荣.云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定与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7):44—45
[3]慕宗昭,房用.试用增长速度方程测算林业技术进步贡献率[J].山东林业科技,2008(1):30—31
[4]王丽鹤,陈珂,杨芳.辽宁省林业生产要素贡献率变化的分析[J].经济师,2008(6):269
[5]王启现,李志强等.“十五”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与2020 年预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6):416—419
论文作者:邓云翔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6
标签:林下论文; 南县论文; 经济论文; 林业论文; 产品论文; 农户论文; 生态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