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坤[1]2003年在《中国保险业的规模扩张与偿付能力约束》文中认为本文结合中国保险市场的具体情况,对Powers和Shubik保险市场战略博弈模型进行了拓展;并在此基础上,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了中国保险业的规模扩张和偿付能力约束之间的关系。 首先,本文运用Powers和Shubik保险市场战略博弈模型,建立了一个以偿付能力约束为核心的研究框架。在这个框架下,可以分析在不同的偿付能力约束条件下,保险市场规模变量(包括:公司数量、客户数量和资本数量)的变化对于市场均衡(包括:价格水平、保费收入、平均保障、客户收益和公司收益)的影响。 其次,本文结合中国保险市场的具体情况,分别从公司数量规模、客户数量规模和资本数量规模这叁个方面,对Powers和Shubik保险市场战略博弈模型进行了拓展。即:在不同的偿付能力约束条件下,公司数量规模对保险市场均衡的影响、客户数量规模对保险市场均衡的影响,以及资本数量规模对保险市场均衡的影响。 根据模型拓展结果,本文还通过计算机程序模拟,得出了15张关系图。即:在五个不同等级的偿付能力约束条件下,公司数量规模与价格水平的关系,公司数量规模与保费收入的关系,公司数量规模与平均保障的关系,公司数量规模与客户收益的关系,公司数量规模与公司收益的关系;客户数量规模与价格水平的关系,客户数量规模与保费收入的关系,客户数量规模与平均保障的关系,客户数量规模与客户收益的关系,客户数量规模与公司收益的关系;资本数量规模与价格水平的关系,资本数量规模与保费收入的关系,资本数量规模与平均保障的关系,资本数量规模与客户收益的关系,资本数量规模与公司收益的关系。 第叁,本文将日本保险业的问题作为一个国际案例进行了剖析。研究了日本保险业在规模高速扩张后所出现危机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对日本保险业危机的研究,本文发现,日本保险业的危机是盲目扩张规模后的一个必然结果。要避免类似日本保险业的危机再现,就必须通过偿付能力约束来调节市场发展的节奏。 第四,本文对中国保险市场的结构和效率进行了定量分析。本文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方法,通过统计分析中国市场上运作的保险企业的财务数据,对比研究和分析了中国保险市场上不同类型保险企业的收入效率和成本效率。本文发现,中国保险市场上的中小保险企业比大型保险企业更具有效率,综合性保险企业比专业性保险企业更具有效率。中国保险业的规模扩张是建立在以偿付能力不足为代价的低效率和<WP=8>低层次的扩张。 第五,本文运用Powers和Shubik保险市场战略博弈模型的拓展结果,并借鉴日本保险业的教训,从公司数量规模、客户数量规模和资本数量规模等叁个方面,对中国保险业的规模和偿付能力进行了阐释。 最后,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保险政策制定者提供了调节市场的依据。保险政策制定者可以根据本文中的相应结论,采取不同的政策搭配,通过法律和市场手段来调节相应的规模变量和偿付能力约束因子,从而达到预定的公共政策目标,保证保险市场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苏世伟[2]2005年在《我国财产保险市场效率与偿付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保险市场的偿付能力和效率的研究不仅是理论所关心的问题,更是监管层与实务界高度重视的问题。中国财产保险业超常规的发展,与国外保险业相比,财产保险所面临的偿付能力不足问题日益严重,资产规模与经营效率差距较大,这将影响到中国未来金融稳定。 本文按照偿付能力监管的实施阶段,将监管工作分为市场准入监管、业务运营监管、危机援助和市场退出监管叁个阶段,从而影响保险市场的中观效率、微观效率和宏观效率;通过分析保障基金运行效率分析,证明保障基金既能有效地保障保单持有人的合法权益,又可能出现破产成本过高的问题;通过对比分析财产保险市场的不同类型保险企业市场效率,指出财产保险业需降低市场进入壁垒,增加市场经营主体数量;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评价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并指出偿付能力监管会减少保险公司的破产概率同时又会降低公司盈利性;建立了以偿付能力约束为核心、以公司数量为主要变量对保险市场效率影响的研究框架,分析在不同的偿付能力约束条件下,保险公司数量的变化对于市场效率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为保险政策制定者提供调节市场的依据。保险政策制定者可以根据本文中的相应结论,采取不同的政策搭配,通过法律和市场手段,增加市场供应主体和调节偿付能力担保程度,从而达到预定的公共政策目标,保证保险市场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保险业的规模扩张与偿付能力约束[D]. 胡坤. 复旦大学. 2003
[2]. 我国财产保险市场效率与偿付能力研究[D]. 苏世伟. 河海大学.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