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师生互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初中音乐课实践探索论文_林锦秀

在师生互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初中音乐课实践探索论文_林锦秀

林锦秀 浙江省瑞安市汀田第一中学

[内容摘要]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师生的交往,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师生协同原则的重要体现,应将其普及到教育实践中去。

[关键词]互动模式 双边活动 交往 师生 协同 传统模式 新课程

一、初中音乐课师生互动的现状与问题

初中生既不像小学生活泼,乐于表现,也不像高中生稳重,知识面广。他们“一半是儿童一半是少年”幼稚与成熟并存。他们开始很注重别人的眼光,不愿意当众表现自己,深怕被别人评价,因而有:“自保”和“封锁性”。

他们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特别是对音乐课中的表演这个环节已经没有兴趣,认为那很丢脸,在音乐课中也不愿唱歌,不愿举手发言,担心自己如果回答错了或唱不好,同学会笑话自己,有损自己的“形象”。中学生一般对“面子”的问题都看的很重,特别是我们农村学校,音乐课堂还是音乐老师唱独角戏。。

二、在师生互动中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探索

1、角色的转变。即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促进者的关键是在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上下功夫,促进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作为促进者,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清闲。他要积极的观察、认真引导,要善于捕捉最佳的契机,推波助澜,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热情更饱满。教师要成为学生最可信最可依赖的心理支持源。作为促进者,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课堂上学生自主了,也相对自由了。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容纳错误的行为,当学生发生不正当行为时,教师要在不伤害学生的前提下,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他们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记得听过一位老师执教的《友谊天长地久》,她就是全权放手让学生去上这课:让学生扮演列车长,每一节车厢以不同的音乐表演形式表现“友谊”这一主题。老师就是车厢里最普通的一名“乘客”。学生的潜能很大,不仅挖掘了很多种表演形式,还有很多超乎老师的想法。学生在自己同伴“老师”中顺利地完成了教学内容。我们的教学不是要把学生驯化成按部就班、乖巧听话的“小绵羊”,而是要把他们培养成知识的探索者、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把课堂的主动权让给学生,把那些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就能解决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实践。这样,不但能有效地完成知识传授的目标,更能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探究的习惯,而且还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行为的转变。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在教学形式上,要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即要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要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关注的重点放在向学生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知识,掌握规律。在教学方法上,由单向或双向的信息交流向立体式信息交流转变,要把学生的个体发馈,学生群体间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及时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的主体信息交流网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在欣赏八年级第五单元《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作品中,我改变了演讲式的教学方法,把课堂让给学生,采用探究与合作的教学方式,发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准备有关《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资料,其中包括作者的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一系列梁祝文化等等。课堂上让学生比一比,看一看,哪个小组搜集的资料多,价值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纷纷利用课余时间查图书、听音乐、写体会,甚至向长辈请教。课堂上,各小组纷纷拿出自己搜集的资料登台演说。有的小组还找来了梁祝邮票,也有的找来了相关的图片、书籍和音像资料。观看着动感的画面,聆听那经典名作,不仅使学生加强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的自豪感,弘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仅是一节音乐课,也是一节别开生面的地方文化特色课,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观念的转变。要转变角色和行为,不能以我是老师高高在上,前提是转变观念。还有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行为不可能转变。当前,教师宜在以下几方面树立起新的教学理念:

(1)、课程。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计划、大纲、教科书),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的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和相互作用的主体。课程也即复杂的“会话”。显然,课程的内涵已经发展为新的趋势: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大会话的本质;从强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的本身;从强调教材的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基于这种理念,课堂教学就不再仅仅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单向传授,而是师生共同与教材“会话”,师生间,生生间的“会话”。“会话”即体验。如是教学,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就非变不可了。

(2)、教学。教学不再是教学生学,而是师生的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心目中的学生,首先是与教师具有同样价值的人。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学应是民主的,教学氛围应是愉快、和谐的。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所言所行,即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题的突现,心灵的开放,个性的张扬,潜能的释放。这样认识教学,教师便不会“满堂灌”、“一刀切”了;学生也不会听你讲,学你做,取而代之的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影响、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3)、目标。课堂教学目标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而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促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教学流程的设计上,要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如在欣赏七年级音乐下册舒伯特的作品《鳟鱼》时,我让学生互动:让每组学生进行鳟鱼故事续演,第一组编好,让第二组猜,第三组编好让第四组猜:他们组编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尽可能多地表演出不同的结局。根据不同的结局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喜剧和悲剧。然后针对喜剧情况设计了问题:同样是这段音乐,但结果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喜剧,认为鳟鱼活了下来,有的却认为鳟鱼最终没能逃脱死亡的命运。那么同学们为什么会对鳟鱼的结局有不同的认识,主要原因在哪里?针对这一情况让学生对对方组提问题:①乐段的速度、力度、情感如何?②根据结尾段的音乐色调,给这条鳟鱼设计颜色?③从鳟鱼的结局中,你收获了什么?通过一系列的设疑,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各种音乐要素之间的关系,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之间互动了起来,此刻,他们既提问也回答问题,既当老师又当学生,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事实证明: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越好,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越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将由此而生。

参考文献:

1. 李秉德主编《教学论》

2. 傅道春《新课程和教师行为的转变》

3. 《人民教育》1999版第10期

4. 《中国音乐教育》2000年第2期

论文作者:林锦秀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9/6

标签:;  ;  ;  ;  ;  ;  ;  ;  

在师生互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初中音乐课实践探索论文_林锦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