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中考下的体育教学误区与对策论文_康淑妹

体育中考下的体育教学误区与对策论文_康淑妹

福建省厦门市新店中学 361102 

摘 要:体育中考制度在发挥其独特作用的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已凸显弊端,应试教育现象日趋严重,从某种程度上与新课程改革相抵触。本文通过体育中考下的教学误区进行解析,提出相应的对策,旨意促进初中体育教学的正常化,有利于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 体育中考 教学误区 对策

纵观多年来,体育中考确实使得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师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保证了体育课的正常进行;促进学生参与锻炼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以提高。然而,体育中考逐渐凸显出了即“考什么,就练什么”应试弊端,已经失去了体育考试对体育教学的正确导向,违背了实施体育中考的初衷,约束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一、教学误区解析

教学误区一:“考什么,练什么”的应试教学模式。在体育中考的压力之下,不少老师为了学生在体育加试中取得好成绩,采用了围绕考试项目进行教学的模式,即中考考什么,学生就练什么,而把未列入考试范围的教材则抛之一边。众所周知,中考考试的项目一般只有三至四个,不可能罗列所有的教材。结果会造成学生虽然大多数能获得满分,但除考试的项目外,其余什么都不会,甚至是闻所未闻。对学生今后进入高中阶段自主选项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如此会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今后的体育学习。

教学误区二:把“教学”变成了“训练”。教师在“考什么,练什么”的应试教学模式下,把体育教学变成了体育训练。要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应试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不少教师往往根据业余训练的经验,把普通的学生当成了课余训练的运动员。每堂课针对某几个项目进行重复、枯燥、高强度的练习,以期达到理想的成绩。完全置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关注个体差异和突出主体地位等教学理念于不顾。最后,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了考试的要求,可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态度和认知产生了严重的偏差甚至是扭曲。体弱学生把体育课看成了魔鬼训练课,而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则把体育课看成是活动课或放羊课。如此会造就了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不良现象。

教学误区三:“突击式”训练的“魔鬼”教学模式。“突击”训练的优点在于针对性强,学校、师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大大减少,而且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取得理想成绩,可谓“少投入高产出”。不少学校在考前几个月搞集中训练,充分利用课间操、午休和放学后这一天三练的时间,让学生针对考试内容进行的“魔鬼”式训练。由于体育中考毕竟是过关达标考试,并不是选拔性考试,考核的标准并不高。所以绝大多数学生能获得“速成”的效果,身体素质确实有了“飞速”的提高,达到了考试的目的。如此“速成”的教学完全是为考试服务,而不是为健康服务。相反,这种魔鬼式“速成”却使得学生承受了几乎超乎极限的运动强度和负荷,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了重大的创伤。调查发现,在临近考试的时期里,许多学生小腿发生了骨膜炎症,疲劳成疾,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的现象十分普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完全违背了新课标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教学误区四:误把“身体素质训练”归属于素质教育。如今不少教师往往把这种“突击式”训练教学方式误认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还认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然而,事与愿违。此“素质”并非彼“素质”!真正的“素质”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这种“突击式”训练是违背体育教学规律和原则的。这种把学生的身体素质在短时间内“催化式”的提高是完全服务于考试目的,对学生在体育的认知、心理和态度方面造成了严重的扭曲。并非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试想,通过这样短期魔鬼式的训练,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摧残之后又有多少学生还会对体育产生兴趣呢?这又是与体育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的。

二、误区对策

对策一:扩大考试的范围,增加必测类和选测类项目,抑制“突击训练”带来的应试教学现象。以无锡2007年体育中考为例,考试分为速度耐力、身体素质、球毽三个大类,共十个项目。它含盖了体能、素质和技能三领域,能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项目越多,应试的难度就越大。选项的增多,教师教学任务也就相应“增多”,给予突击训练的时间就相对减少。教师对教学相对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如果光靠在初三阶段搞“突击”训练会增大难度和风险,可以缓和初一、初二体育课“大放羊”到了初三完全搞应试的现象,迫使教师在教学内容和种类上更加全面和多样化,从而回归体育教学的正常化和规范化。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应试的对策,不少学校在选测类项目中约束了考生选项的权利,采取学校集体定项的方式,这样有利于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训练。如此一来,哪怕你有最多的选项也是无济于事。因此不妨让考生在相应的类别中通过临场抽签的方式确定考试项目不乏为有效的手段。

对策二:适当加大技能类考试的比例,促使教师重视技能教学。如今不少考试的项目中大多是技术含量较低的项目,例如立定跳远、跳绳、仰卧起坐、实心球等。一方面学生在教学训练中对动作机械地重复,早已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甚至造成了厌学情绪,影响了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淡化了运动技能的教学,丢失了体育教学的主要领域,与新课标理论要求是相违背的。常州市在近几年的体育中考改革中重视到了这一点,改革措施和方案值得借鉴。在近几年的考试中把健身操、技巧(男:头手倒立、女:肩肘倒立)、山羊分腿腾越、武术、篮球、足球颠球或乒乓球接、发球作为考试项目,几乎涵盖了初中阶段所有传统类项目。如此之多高技术含量的考试项目对教师平时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教学中促使教师重视运动技能的教学,并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掌握一技多能,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的培养。

对策三:不妨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完善中考评价体系。如今,在体育中考中一般只采用定量评价的方式。益处在于操作性强,比较客观公正;弊端在于评价的范围比较局限。不能全面合理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水平。新课标中提出了评价要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在常州市中考体育中就尝试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例如武术和体操类项目就是通过定性评价方式。虽然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不乏为创新之举。因为它有助于此类项目的正常开展。众所周知,定性评价其实在竞技类比赛中同样被广泛采用,例如体操、跳水等项目就是通过裁判员依据规则进行定性评价的,关键是在于裁判的专业素养和规则的公平、合理性。定性评价反过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对策四:积极推行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初中体育教学应试化现象的产生还得归咎于学生的普遍下降的身体素质。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有许多复杂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缺乏时间去锻炼造成体育运动不足。学生的身体素质都得不到保障,更不要说是运动技能的掌握了。在如此困境下,教师们在抱怨学生身体差、什么都不会的同时,也只能舍弃中考外的教材内容,把剩余的课堂时间用到强化应试内容上来。

体育中考改革的根本任务在于解决“考什么,练什么”的应试教育现象,促使体育教学的常态化、规范化发展。发挥其正确的导向,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发挥应有的功能与价值。

参考文献

[I]陈永年 等 探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新航线[J].中国学校体育,2006,(5)。

[2]戴家干 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实现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人民日报,2007,(7)。

[3]王秀兰 韩海军 体育新课程标准对中考指导作用的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

[4]李军华 对中考体育加试与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06,(11)。

[5]潘春晖 课程改革要发挥好升学考试的导向作用[J].体育师友,2004,(5)。

论文作者:康淑妹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8月总第25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4

标签:;  ;  ;  ;  ;  ;  ;  ;  

体育中考下的体育教学误区与对策论文_康淑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