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研究·
柴山保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及其经验启示*
田青刚
(信阳师范学院 河南省红色资源研究中心,河南 信阳 464000)
摘 要: 柴山保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豫鄂边界大别山腹地建立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革命根据地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落脚点,它解决的不仅仅是革命者的生存问题,更重要的是革命事业的发展问题。根据地是共产党人局部执政的施政区域,没有政权建设,就没有根据地的存在。柴山保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横跨鄂豫皖三省边界地区统一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中腹地构筑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支点。柴山保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启示:革命事业离不开一批具有理想信念和奉献、牺牲精神的领头人;离不开革命的创造精神;离不开对先进经验的学习、吸收。
关键词: 柴山保;革命根据地
一、柴山保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动因
黄麻起义是土地革命时期继秋收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在长江以北地区领导的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农民武装起义。黄麻起义最直接的成果就是党领导的农民武装的建立与发展。
综上,本院ICU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而普通病房以大肠埃希菌为主,但ICU分离菌株的耐药率更高。多重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增多是抗菌药物选择压力、耐药基因水平传播及耐药克隆菌株传播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应关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和遏制CRE菌株的产生和扩散[19]。
黄麻起义中,起义军在建立黄安县农民政府的同时,成立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黄安城沦陷后,起义军余部转移到黄陂县的木兰山开展游击战争,并将鄂东军改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随后,部队开始分散游击于黄陂、孝感、黄冈、罗田、黄安、麻城等县。1928年5月,第七军进入河南省光山县南部柴山保地区,发动群众,创建根据地,走上了边界武装割据的道路。
其实,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乡村,更是不顾一切滚入城市“无边滩涂的毛蛤们”和那张着贪婪大口吞噬一切的城市。中国现代化的脚步如此惶急、仓促,把身体和心灵裹在一起,蹂躏、撕碎。谁为之安神?从哪里获得能量与之形成对抗的力量?对这些追问的回应,或许就是《苏北女人》隐含的与《诗经》对应性结构的奥秘。
黄麻起义军为何要选择柴山保作为根据地?
对于这个问题,过去已有不少文章述及,其中,观点比较一致的是:柴山保地处豫鄂边界地区,地形险要,国民党统治薄弱,便于建立根据地。其实,这只能算是革命军在柴山保落脚的客观条件,当然也是创建根据地的客观条件。但是,决定要做占山为王式的“山大王”还是创建以施政为目的的根据地的关键在于根据地创建者的思想是自发还是自觉,即观念中是否已有较为成熟的根据地思想,这是区别旧式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先进理论指导下的新式革命的重要标准之一。革命根据地思想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政权建设理论,是革命由理论到实践探索的逻辑必然。
工农革命军经过半年多的革命斗争实践,从黄安失守,到木兰山游击,再到返回黄麻地区,类似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路子,但却不是旧的农民起义路子的简单重复。领导工农革命军的也不是某个“山大王”,而是具有系统政治纲领和先进革命理念的中国共产党。如何生存发展,扩大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政权是工农革命军领导者们在半年漂移活动中思考最多、最集中的问题。黄麻革命军与井冈山的秋收起义部队一样,在起义之后都面临革命的路怎么走的问题。当时井冈山根据地正在开创中,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也在探索中,信息又闭塞,因而,对黄麻工农革命军来说,几乎没有现成的样板可供参考,只能在实践中摸索。秋收起义部队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在探索的路上走得更靠前一些,创出了一条“井冈山道路”。豫鄂边地区的革命者们继井冈山之后,在探索的基础上,也迅速走上了创建革命根据地的道路。
革命根据地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落脚点,它解决的不仅仅是革命者的生存问题,更重要的是革命事业的发展问题。根据地是革命者打天下、治天下的一种探索,是共产党人在旧政权统治的缝隙中开辟出的一块局部执政的施政区域。根据地既要与外来敌人和区域内暗藏及反叛的敌人进行武装斗争,又要进行组织建设、政权建设。在当时的中国国情下,革命的初始阶段,能够作为革命斗争依托并可开辟为根据地的区域只能是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偏远山区。
1928年5月[注] 《中国共产党河南省新县组织史资料(1926.8-1987.10)》和《陈再道回忆录》记载为5月,而《光山县志》和《新县志》则记载为6月2日。分别见《中国共产党河南省新县组织史资料(1926.8-1987.10)》,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版,第16页;《陈再道回忆录》,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2009年版,第100-101页;光山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光山县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第201页;《新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新县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第1版,第123页。 ,吴光浩、曹学楷、戴克敏、徐朋人等在光山柴山保清水塘举行会议。会议认真总结了与敌进行游击斗争的经验,大家形成了创建根据地的若干共识:革命斗争需要发动广大群众参加;需要一个能够依托的区域作为落脚点,坚持长期斗争,否则,就会在优势敌人进攻时遭到失败。会议决定,在恢复黄麻老区工作的同时,把柴山保地区作为工作的重点。这次会议做出的决定,向着武装割据的正确道路,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2]416
黄安县城陷落后,革命军的一批骨干转移到了木兰山,一部分参加暴动的党员骨干就地分散隐蔽起来,但也有一些意志薄弱者在白色恐怖压力下退出了革命队伍。大浪淘沙,经过革命洗礼的一大批革命意志坚定者却矢志不移,他们不惧危险,不怕牺牲,默默地潜心为党工作,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信念,发挥着革命斗争的领头人的作用。如果没有这批人,柴山保革命根据地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鄂豫皖地区乃至中国革命事业的成功也是不可能的。
二、柴山保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实践与影响
关于根据地的思想,“八七”会议前后毛泽东、张太雷提出的“上山”主张是这一思想的最初反映。[1]毛泽东将之表述为“上山下湖”。[注] 1927年8月9日,毛泽东以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身份,出席“八七会议”新选出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其间,瞿秋白提议毛泽东去上海党中央工作,毛泽东回答:“我要跟绿林交朋友,我决定上山下湖,在山湖之中跟绿林交朋友。”见何长工:《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时期毛主席的伟大实践》,转引自邓力群:《政治战略家毛泽东》,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36页。 “上山”主张是毛泽东等农村革命根据地思想萌芽阶段的通俗表达。这一思想通过秋收起义部队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得以付诸实践。
柴山保革命根据地创建的艰苦历程说明,革命事业的成功需要一大批具有理想、信念和奉献牺牲精神的领头人。
在统一战线方面,清水塘会议后,曹学楷等负责地方工作,他们对柴山保地区的上层分子采取分化瓦解,区别对待的政策,提出了“为绅不劣和有土不豪者不杀”的口号,争取了朱香洲等一批中小地主保持中立,与大地主吴文璐建立了暂时的联盟,利用他的力量搞垮了陈姓大地主的反动武装。[4]
群众工作是地方党组织和革命军十分注重的一个重要方面。柴山保地区,虽不是黄麻老区,但在黄麻起义的影响下,群众还是有一定思想觉悟的,特别是受压迫最深的穷苦农民,早已向往革命。“大革命之前,不足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却占有百分之八九十的土地;而占百分之九十的贫苦农民,只占有百分之一二十土地。陈、王、杜、吴四家大地主,每人平均占有土地四十一亩,而贫苦农民平均只占一二分田。”[3]100驻扎在这一带的任应岐的第十二军和桂系的第十八军,经常发生冲突,奸淫抢掠,无恶不作,群众对之恨之入骨,仇之满怀。第七军的一些领导同志,在革命军进驻柴山保之前,就在柴山保一些地方开展工作,建立了党的组织,初步形成了群众工作的基础。如在黄麻起义中牺牲的黄安县委书记王志仁,是柴山保箭厂河王湾村人,曾在家乡宣传党的主张,号召贫苦农民起来闹革命。后来,吴焕先、徐朋人、石生才等同志,也先后来到柴山保进行革命活动。他们通过王志仁的弟弟王志斋,发展王功化、王梅成、王才干等人入党。大吴家、陈湾、胡湾等地均建立了党的组织。黄麻起义领导人之一的曹学楷同志曾以串亲访友为名,于1928年1月间,到曹湾曹之章家,秘密活动,发动群众。他还带了一部油印机,印一些革命口号和歌谣,宣传革命道理。[3]99
军事上,革命军利用柴山保地区的有利地形和游击战经验打击敌人,使之不敢贸然进犯。革命军进入柴山保的第三天,国民党第十八军的一个连从长冲奔袭革命军驻地河南湾,革命军利用有利地形和大雾掩护进行伏击,击溃了来犯之敌,缴获10多支枪支。此战虽规模不大,但显示了工农革命军的声威,给柴山保人民群众以巨大鼓舞。之后,革命军又在天台山、韩家老屋等地,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取得了军事斗争的初步胜利。
柴山保地区红枪会势力很大,曾同革命势力发生过严重的对立。为彻底瓦解红枪会,中共鄂东北特委成立了弦南(当时指光山县南区)红学联合会,并以联合会的名义发布了《弦南红学联合会告红学学友书》,揭露封建地主办红学的罪恶目的,号召柴山保及豫鄂边地区广大红学学友和农民,迅速觉醒,投入革命。[5]为曹学楷等派人打入红枪会内部,争取会众,使大量受蒙蔽的贫苦农民提高了阶级觉悟,转变到革命方面来。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后,柴山保地区的上层分子逐渐分化,王岗的红枪会、程七湾的扇子会以及大张家的黄枪会等一些地方的枪会组织被改造成革命群众武装。
随着党的建设、军队建设、政权建设和土地革命的陆续展开,革命根据地逐步得到巩固和扩大。1929年5月,何玉琳在给中央的信中说“黄麻反动统治都在崩溃过程中,黄安尤其崩溃得快,乡村政权已快要全部夺取到手,七紫两区已经老早就归我们所有。”“就整个说黄安只有县城和七里坪是反动派所有,以外都是我们所有。”“麻城的乘马岗区也是同样是我们的”。[6]早已出现的农委会成为过渡性的革命政权。基础较好的七里、紫云两区1929年春开始建立乡村苏维埃政权。在七里区,2月28日,召开了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区苏维埃政府。与此同时,党组织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1928年7月尹家嘴会议决定,普遍实行“五抗”(抗租、抗课、抗税、抗债、抗捐),与没收地主反动土地财产同时进行。[7]也是在此时,工农革命军第七军根据中央的文件精神,正式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
当前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由于工作不规范,对于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缺乏统一标准,所以国有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工作时,就需要对信息披露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规范,可以在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本企业的实际经营内容和发展情况,建立一套更为统一和切实可行的规范,对于披露的会计信息,不仅要全面,更要有侧重点,加强表外信息的披露,完善信息披露的方式,保证信息披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柴山保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豫鄂边界大别山腹地建立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柴山保根据地的建立为横跨鄂豫皖三省边界地区的统一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在华中腹地获得了一块巩固的战略支点。
三、柴山保革命根据地创建的经验启示
(一)革命事业离不开一批具有理想信念和奉献、牺牲精神的领头人
认识的统一为创建根据地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之后,地方党组织和工农革命军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了重点工作:一是积极开展军事斗争;二是进一步发动群众;三是坚持做好统一战线工作。
到1929年底,根据地已扩大为以柴山保为中心包括黄安、麻城、黄陂、罗田、黄冈、商城、光山、罗山等8县的豫鄂边革命根据地。
柴山保位于河南省光山县南部(今属新县陈店乡)的大别山腹地,纵横30余里,人口10 000余人,山高坡陡,周围有木城寨等山环绕,地势险要,物产比较丰富,便于开展长期游击战争。在黄麻起义的影响下,这一地区的农民也积极要求土地革命。在开辟柴山保革命根据地之前,第七军曾经在柴山保地区的河南湾、方洼、水口寺、新庙等地活动过,对这一区域创建根据地的条件有所了解,党组织在这里有一定的基础和影响。工农革命军进驻柴山保,可以得到群众的支持,还可以以这里为依托逐步扩大革命根据地。这里地处豫鄂边界,没有国民党正规驻军,便于跨省游击。选择柴山保作为长期斗争的立足地,是根据地思想从自发到自觉转变的重要标志。[2]416柴山保作为鄂豫皖地区革命的试验田,开始了根据地的创建历程。
王燕茹:我其实还没想好以后干什么,但找一份工作应该可以的,现在也没谈恋爱,这个事情没了结再找对象也是不负责的,我不会因为上一份感情受到伤害就封闭自我了,还是很想好好生活的。比如我有些抑郁,之后都会去找医生调养,现在就等这件事情结束了。
(二)革命事业离不开革命的创造精神
考察中国革命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中国革命所迈出的每一步都是探索的结果,鄂豫皖地区的革命斗争也是如此。
对于大气中尺度定常运动,利用古特曼(1976)所给出的二维定常问题的数学模型,不计湍流、科氏力和湿度场的影响,考虑气流沿地形纵切面运动的情况(∂/∂y=0),可得到如下的方程(Helmholtz方程)及其边界条件:
柴山保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也是探索的结果。这个结果的获得充满曲折,充满艰辛,同时也考验着革命者的智慧和勇气。以吴光浩、曹学楷、吴焕先、戴克敏、徐朋人等为代表的革命者们从黄麻起义后的斗争经历中深深地感到建立稳固根据地的重要性,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进行着探索并最终获得成功。在柴山保革命根据地开创的初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也在创建中,井冈山的革命斗争经验还没有传到豫鄂边地区,豫鄂边的革命者们只能靠自己探索。清水塘会议充分说明,他们已经在探索中找到了工农武装割据、创建革命根据地的道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创造精神不仅是革命必需的,也是难能可贵的。
(三)革命事业离不开对先进经验的学习、吸收
1928年12月15日,中共鄂东特委提出“学井冈山的办法”,依托大别山,在东起皖西、英山、霍山,西至河南信阳以南武胜关之鄂豫皖边界实行武装割据。通过中共中央巡视员曹壮父向中央建议:划湖北的黄安、麻城,河南的商城、光山,安徽的六安等县为鄂豫皖边界特区。[8]“学井冈山的办法”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革命根据地有了一定发展之后,豫鄂边的革命者们逐渐达成的又一共识。因为这时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已不是初创时期的模样,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井冈山根据地越来越巩固,影响也越来越大,其经验充分昭示,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边界地区,走工农武装割据,创建根据地的路子是对的。这时,豫鄂边的党组织对井冈山的经验已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他们深深地认识到,大别山区域是一个天然的整体,单靠豫鄂边区域独立发展是不够的,只有建立整个大别山地区的武装割据,才能使革命产生更大的影响。这就是他们提出“学井冈山的办法”的原因。正是在这种认识下,他们提出了建立鄂豫皖边地区党的统一领导,来创造鄂豫皖边地区革命割据局面的建议,这一建议后来汇报给了远在上海的党中央,虽暂时未被采纳,但最终于1930年2月得到中共中央的批准,建立了中共鄂豫皖边特委。随后,统一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迅速形成。可以说,没有以柴山保为中心的豫鄂边革命根据地,也就没有后来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公共管廊即公共管道的走廊通道,是大型化工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多数管道为架空敷设,本文叙述的管廊还包括管廊管道上的各种设备、设施及附件等,这些对管廊的安全状况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3]。管廊具有一定的复杂多样性,管廊中的某些管道发生泄漏和爆炸等安全事故,会威胁到周边的管道,甚至影响到整个化工园区的安全,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因此,识别公共管廊风险,根据结果实施控制措施,将公共管廊的安全控制在合理并可接受的范围内,对于保证管廊的安全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6]。
柴山保革命根据地创建发展的历程说明,革命事业离不开革命的创造精神,也离不开对先进经验的学习和吸收。
根据服务区域内多年来降雨强度、一次降雨历时的发生概率统计,以10年一遇大暴雨事件发生和区域面积因素,雨水调蓄池容积为[10]
综上所述,柴山保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启示。今天,在振兴大别山革命老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柴山保革命根据地创建发展中留下的经验启示和革命者们的奋斗精神仍然是我们需要汲取的宝贵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18,222-223.
[2]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星火燎原选编之一[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79.
[3] 陈再道.陈再道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
[4] 新县志编纂委员会.新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124.
[5] 河南省文化厅文物志编辑室.河南省文物志选稿:第5辑[Z].郑州:河南省文化厅文物志编辑室,1983:185.
[6]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编委会.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3册[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24-49.
[7] 中共新县县委党史资料征编委员会.中共新县党史资料:第一辑[Z].信阳:中共新县县委党史资料征编委员会,1985:324.
[8]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地武装起义·安徽地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636.
The Establishment of Chaishanbao Revolutionary Base and Its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TIAN Qinggang
( Red Resources Research Center of Henan Province ,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 Xinyang 464000, China )
Abstract: The Chaishanbao Revolutionary Base was the first revolutionary base establish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hinterland of the Dabie Mountains on the Henan-Hubei border during the Agrarian Revolution. The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is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foothold. It solves not only the survival of revolutionaries, but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revolutionary cause. Base areas are the administrative areas where the Communists are in partial power. Without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power, there will be no base areas. The establishment of Chaishanbao Revolutionary Base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a unified Hubei- Henan- Anhui Revolutionary Base across the border areas of Hubei, Henan and Anhui provinces, and it also has constructed an important strategic fulcrum fo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hinterland of central China during the Agrarian Revolution period. The establishment of Chaishanbao Revolutionary Base has left valuabl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Revolutionary cause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a group of leaders with ideals, beliefs, dedication and sacrifice spirit; Revolutionary cause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revolutionary creative spirit; Revolutionary cause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study and absorption of advanced experience.
Key words: Chaishanbao; revolutionary base
*收稿日期: 2019-04-10
DOI: 10.13698/j.cnki.cn36-1346/c.2019.04.005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VPX021);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6BDJ007)
作者简介: 田青刚(1965-),男,河南南阳人,信阳师范学院河南省红色资源研究中心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历史文化与红色资源。
网络出版地址: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6.1346.C.20190610.1639.025.html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4-8332(2019)04-0020-04
责任编辑:侯伟浩
标签:柴山保论文; 革命根据地论文;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省红色资源研究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