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人文精神的建构_市场经济论文

论历史人文精神的建构_市场经济论文

论历史人学的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学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82(2001)04-0005-05

一 市场经济时代对人学的呼唤

经过许多的曲折探索,在人类历史要跨入新世纪的时候,我们终于确认了我们民族的唯一前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由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社会向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历史发展反复证明,这是我们国家唯一的正确选择。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学者多从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转型的角度出发,认为转型的内容就是:在经济方面,实现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到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大工业生产方式的过渡;在政治方面,完成从君主、军阀专制的官僚政治向自由、平等的民主政治的转轨。但他们完全忽略了转型的最核心的内容:人的现代化,即从群体主体社会中的传统人向个体主体社会中的现代人的转换。“身处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如果没有经历人格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1]

对个体主体性的肯定和张扬是市场经济社会的最主要特征。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市场经济是一种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以等价交换为原则,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唯一评判标准的,实现有限资源最佳配置和劳动力合理分配的经济机制。市场机制的运行,客观上要求商品交易的双方必须是平等的、自由意志的利益主体。因为,在商品交易的过程中,交易双方在价值规律面前是完全平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它否认任何基于血缘、地域的特权;它肯定交易主体利益的权利和正当性,鼓励、刺激主体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和创造;它要求交易主体必须对自己的交易行为和后果负完全的责任。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人的主体性,即普遍化了的具有利益性、独立、平等特质的个体是其最基本的社会特征。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从根本上讲,就是使具有利益性、独立、平等特质的个体普遍化,即建设一个个体本位的社会,使人的存在方式从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转化,群体走向单个人的分化;使人从人身依附和等级从属的依赖关系中解放出来,成为具有独立实质的人。否认个体的主体性,经济和政治的现代转型也就失去了根本依托,无异于缘木求鱼,市场经济社会的建设也就丧失了意义,不可能有实际的发展。因此,有学者指出:当今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最大历史作用和人文价值就是促进“独立个人”的形成,而“独立个人”的形成对我国现代化和意识形态建设具有战略意义[2]。

全世界几百年来正反两方面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体制在促进物质生产的巨大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等方面确实发挥了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它打破了束缚人的独立性、主体性的枷锁,促使人摆脱物化及自我异化,为向“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的发展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市场经济所固有的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相分离的特点,必然造成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主体地位的片面性。一方面,对物质利益的极端追求造成了个人对货币的盲目崇拜,“在货币中表现出异化的物对人的全面统治”[3];另一方面,无数个体创造活动所汇聚而成的总成果却不能为每个个体所支配。市场经济的这种片面性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了人的自我遮蔽和自我迷失,物欲横流,金钱至上,人性被严重扭曲,人的本质被非人化。我国正在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在客观上也存在着这种片面发展的可能性。而且,由于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历史特别长,群体本位的社会特征表现的尤其明显,大大增加了以市场经济形态为基础的个体本位社会转型的难度。而我国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既定利益格局的大幅度调整,也使个体的主体性建设呈现更为复杂的状态。事实上,我国已经出现了政治腐败、道德滑坡等不正常现象。这是我国目前个体主体性建设落后的表现,客观上阻碍着我们由群体本位社会向个体本位社会的转变。市场经济社会的个体主体性原则和目前我们国家个体主体性建设落后的现实,迫使着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是哲学和历史学的研究——加强对人的研究。从人的对象世界回归到人自身,以人为中心和出发点,开创一个全新的“人学世纪”。

二 哲学人学的启示与困惑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哲学界就一直关注“人的问题”,先后开展了人道主义、人的异化、人的主体性、人的现代化等问题的集中研究和讨论。但是,这一时期“人的问题”的探讨,从根本上说,由于缺乏基本社会事实的依托,只是对“文革”时期人的生存权利被粗暴践踏的一种本能反抗和感性探索。直到党的十五大召开才明确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当前的基本经济制度,才真正为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确立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保障。这一时期的哲学人学研究具有了理性和自觉的特点,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形成了名副其实的“人学热”。它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缺陷和不足也是很明显的,这对我们的人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近几年,哲学人学研究的最重要成果就是反复强调了人学研究的重要性,明确了人的价值,呼吁着人的解放。学者们广泛考察了人学研究兴起的国内外背景,认为人学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和世纪性的焦点论题。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市场经济体制片面追求物质利益所造成的所谓“人类困境”,逼迫着人们把关注的目光从人的对象世界重新转向人的自身;而中国则由于几千年传统小农业生产方式的延续和“文革”期间极“左”体制的盛行,使得中国人历来都缺乏个体的真正独立、自由和广泛的发展。因此,明确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心,建立个体本位的新型社会机制,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使国人走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必经之路。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反复强调全面的人学研究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强烈要求以人为中心,重新审视我们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无疑,这为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哲学和史学研究转换视角,重获生命力,找到了最大的动力源泉。

在人学的性质、概念、研究对象与内容等方面,哲学界提出了许多极有价值的观点,为人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如:认为人学是一种新的世界观,代表了一种崭新的哲学观念;人学是研究人的本质、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在研究对象上,认为人学应研究完整的人,特别是个体人的完整图景;在具体内容上,则强调研究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考察个体与整体的辩证发展规律;有的还提出了坚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多学科综合分析的全新研究方法。

但是,相对于人学研究的成果而言,目前国内哲学人学研究的局限性则更加明显。

首先,人学研究尚无一个科学的、统一的学科体系。我国当前的哲学人学研究明显地存在着概念模糊、内容杂而不当、性质与对象不定、缺乏明确的指导理论等重大缺陷。论者们往往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任意界定人学的概念,或认为对人的存在的总体性反思即人学;或认为它是以人这一特殊存在物为对象,探讨其生存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或认为它是在综合各有关人的科学提供的关于人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完整的人进行综合研究,以形成人的完整图景的学说。当涉及到人学的具体内容时,就更加无法统一,有的主张研究人的本质、人的实证行为和人性行为;有的主张研究人的存在论、认识论、演化论和价值论;也有人主张既研究人的完整图景,又研究整体个人的一般;更有人主张把古今中外有关人的各种观点、理论总汇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这种概念和内容上的混乱,主要是由于学者们对人学的研究对象无法达成一致的认识,对人的理解有人类、群体、一般人、个人、完整的个人等各种不同的看法。因此,目前关于人学的讨论,更多的是在人学这个统一的旗帜下,各自为政,谈论着一些互不相干的话题,无法取得一致。

其次,目前我国人学研究的上述严重混乱状态,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它无视人学学科建设的时代性要求,丧失了其应有的时代精神。我国人学研究勃然兴起的最大动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既然人的个体主体性是其根本特征和内在要求,那么,加强对人的个体主体性的研究理应是当前人学构建的最根本任务。但许多人学研究者从一开始就急于构建一个庞大的、完整的人学学科体系,热衷于人的所谓本质、人性等抽象的理念探讨或所谓的普遍的、永恒的发展规律,而恰恰忽视了人学的时代性建设。我认为,只有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以人的个体主体性研究为突破口,才有可能为科学的人学建设探索一条可行的途径。现在还不是急于建构完整的人学学科体系的时候。

对于人的个体主体性建设的探索,远不是哲学自身所能解决的问题。有的论者一方面认为:“人学力图透过个人发展的历史现象,揭示个人发展的一般历史规律”,把“通过研究个人的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揭示个人的本质在其实现的历史过程中呈现出的不同存在形态,并扬弃不同存在形态的规律,作为人学的根本任务”;但另一方面,又强调:“人学不着重研究个人发展的历史现象,这是具体历史科学的事”。令人难以明白的是,既然不研究个人发展的历史现象,那么,个人发展的一般规律又从何而来呢?凭空地抽象思维能发现历史规律吗?所以,加强对人的个体发展的历史研究,使人学历史化,从现在开始,就不能不成为一个根本的方法,它是我国人学研究发展的必然。

三 历史人学的建构途径

德国哲学家狄尔泰曾说过:“人是什么,只有人的历史才会说清楚。”[4]因为,人,就其实质而言,只是一种历史存在。人的一切特性、本质只有在人的历史过程中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人的发展规律只能从人的历史发展中去把握,离开了历史的考察,缺乏对人的发展的具体历史现象的细致研究,关于人性、人本质的抽象和人学思维必定是不科学的。有学者论证,人学在三重意义上都是历史性的:人的本性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而历史性是实践活动本身得以展开的方式,人只有在一定的历史联系中才能取得人的现实存在;人的存在和活动的历史性决定了人学的历史性质;人的自我认识也创造新的历史。所以,人学就其实质来说,是历史性范畴,是一门历史科学。人们可以构建各种各样的人学,但只有历史地看待人的存在和人的自我意识,才能为科学的人学奠定基础。人学若走向科学,就必须来一次历史学的转向[5]。因此,历史人学的建构是人学研究深入的必然。

开展历史人学的研究也是史学本身走出“死学危机”,重获生命力的根本途径。建国以后,史学界自觉地把唯物史观作为史学研究的根本指导原则。但是,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人们往往把唯物史观片面地理解为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以及由这种矛盾表现出来的阶级斗争及其推动生产方式或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一味地热衷于探索各种斗争的所谓规律和经济、政治形态的变更,而恰恰忽略了作为历史的本质的人的存在,使历史研究越来越脱离现实的需要,越来越丧失现实的生命力。“历史学要成为‘人学’,使‘人’成为有血有肉的生命活体,舍此别无出路。”[6]因此,加强对个体人的研究,确立个人在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探讨个体人的具体发展规律,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必然需要。柯林伍德曾说过:“每个新的一代都必须以其自己的方式重写历史。”[7]由此看来,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的历史,突出人的个体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无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我们所试图建构的历史人学,相对于哲学人学来说,它侧重于对人的历史过程的考察;而相对于传统史学来说,它则把研究的视角从群体与社会,转向个体——真实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人,从个体人的外在世界回归到人自身,从个体人的真实状况和切身需要出发来评价制度的转型和社会的变更,力求从一个更深的层次上把握历史的本质和必然。概括地说,历史人学是一门通过对个体人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存在状况及相关思想的考察来揭示人的一般发展规律的学说。

历史人学把个体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并不否认对群体和社会研究的重要性。但是,它认为只有从个体人的视角出发,才能更客观、更理性地说明群体的需要及社会转变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因为,历史发展“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从“现实的个人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始终关注“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8],非常明确地把他们创立的唯物史观称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虽然,个体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具体的时空的限制,只有在群体中才能实现其存在和发展。但是,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毕竟是人的发展,是个体人不断突破其特定的物质的和精神的限制,摆脱自然的和社会的束缚,最终走向全面的自由。只有以个体人的发展为出发点,从“他们的物质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才能说明群体和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一再强调:“我们必须从‘我’出发,从经验的、肉体的个人出发”,“要我们的‘人’成为某种真实的东西时,我们必须从经验论和唯物论出发,必须从单个的引导一般的,不是从本身或像黑格尔一样从空中引导出来”[9]。

个体人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存在状况,即指作为个体的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与自然、与社会的特定关系及其自身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状态。在自然方面,它具体研究个体人的生产力水平、个体人对自然的依赖和利用程度、个体人对自然界的主观认识;在社会关系方面,它详尽考察个体人在不同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权利与义务,分析相应的价值观、伦理观、世界观;在个体人的自身生活方面,它探究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消费结构、休闲方式、精神状态、宗教信仰等。上述三个方面及相关思想的考察,揭示了人从对自然界的完全被动依赖状态到对立状态再到和谐状态的规律,说明了从整体本位社会到个体本位社会再到类本位社会的转变过程,描述了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进步的具体表现,进而揭示个体人的一般发展规律。

历史人学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马克思不仅把唯物史观定性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而且还根据人的发展与解放的不同状况与程度,将人类社会区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10]马克思在这一精辟的论述中,不仅论证了人的不同发展阶段,而且指明了各个发展阶段的具体社会特征,为我们的历史人学研究提供了最科学、最明确的理论指导,它是历史人学研究所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

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我们还应该坚持同西方人学的比较研究。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从群体本位社会到个体本位社会,各个国家的具体进展历程不可能完全一样,但我们决不能否认其发展规律的共性。作为市场经济体制和个体本位社会先行的西方国家,其个体人发展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经验,对于我们无疑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我们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社会,有必要也有可能弥补在资本主义社会进程中人的片面发展的缺陷,但这种弥补首先来源于对它的细致而真实的了解。同时,由于人的发展是一个各方面能力、各种属性全面演进的过程,所以,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我们寄希望于历史人学的研究能克服哲学人学和传统史学的偏颇,从抽象的理念思辨和急切、浮躁的制度变迁中挣脱出来,把研究的视角转向作为历史的本质的个人,通过对他们的具体的存在状态的历史考察,揭示个体人的一般发展规律,使人真正走向人的自觉,达到人的真正解放。

收稿日期:2000-10-12

标签:;  ;  ;  ;  ;  ;  ;  ;  ;  ;  

论历史人文精神的建构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