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韩经贸关系的发展

论中韩经贸关系的发展

姚丽[1]2005年在《论中韩经济关系的影响因素(1979-200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79-2001年,中韩经济关系获得迅速发展,两国在双边贸易、私人投资、产业合作等领域均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中韩经济关系的迅速发展,是诸多有利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政治上:东北亚局势的缓和为中韩经济关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与韩国北方外交政策的提出和实施为中韩经济关系的启动提供了最基本的前提;中韩建交以及建交后两国高层领导人对中韩经济关系的高度重视为中韩经济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经济上: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中韩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两国经济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外在机遇和内在动力;中韩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促进了两国经济关系的发展;中韩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中韩经济关系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动力;中韩经济关系已有的成就为进一步扩大中韩经济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韩经济较强的互补性是中韩经济关系迅速发展最重要的原因。历史、地理、文化上:中韩具有地理上的临近性、文化上的同质性和历史上的渊源性的特点,这也有利于中韩经济关系的发展。 但是,在发展中韩经济关系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利因素。政治上:东北亚地区存在安全隐患,这对中韩经济关系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的外部环境的形成和维持构成威胁;美国因素和朝鲜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对中韩经济关系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经济上:中韩经济关系中诸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中韩经济关系的发展;韩国金融危机对中韩经济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历史、思想文化上:中韩在冷战时期形成的历史隔阂成为两国经济关系顺利发展的障碍性因素;中韩在文化上的某些差异以及两国国内一小股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对中韩经济关系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总的说来,在中韩经济关系的影响因素中,有利因素是主流,是问题的主要方面。诸多有利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中韩经济关系的发展;不利因素是支流,是问题的次要方面。诸多不利因素一起制约着中韩经济关系的顺利发展。展望未来,随着中国2001年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韩经济关系又获得了发展的新动力,中国加入WTO必将为中韩经济关系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卢新德[2]2008年在《简论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文中研究说明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是加强两国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形式,中韩两国领导层对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持积极的态度。2008年5月《中韩联合声明》的发表,将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为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中韩关系实现了质的飞跃,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的研究进入新阶段,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的条件已经成熟。中韩两国应把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作为首选,确定合理的目标模式,遵循科学的原则,统筹规划,全面安排,在"10+3"和WTO的框架内,在不断加强合作中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

王倩[3]1997年在《论中韩经贸合作的互补与竞争》文中研究指明80年代以来,中韩经贸合作的迅速发展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令人瞩目的现象。但是,在论及双边经贸关系时,中国学者大多乐于对互补性的阐述,较少涉及双方在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的竞争。而韩国经贸学术界、特别是企业界近几年则多着眼于竞争,认为双方在经济层面的合作正在由互补型日渐趋向竞争型,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成为韩国巨大市场的同时,也变成了“可怕的竞争者”。对此,有必要做客观、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正确把握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趋势。

李载文[4]2000年在《论中韩经贸关系的发展》文中提出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区域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尖端技术产业和信息的国际化使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在这种世界经济潮流之中,1980年以后,东亚地区成为世界上物资交流、资本流动、信息往来、发展最蓬勃的地区。如果21世纪经济的中心转移到东亚地区,人们都会认定中国、韩国、日本将成为21世纪经济中心的主轴。中国以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为基础,积极开展引进外资,发展对外贸易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使中国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是1979年以来持续执行的对外开放政策,特别是开放政策中引进的资金、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经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甚至是跳跃式的发展,从而为中国节省了若干年经济建设的时间。但要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就应该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关系,实现多元化的对外贸易格局,特别是要扩大与周边国家的经贸联系,因此,中国和韩国之间的经贸关系显得更为重要。一、中韩两国之间贸易关系发展的现状1.中韩两国之间发展经贸关系的必然性 中韩两国地理位置临近,经济上具有互补性,因而两国从自身需要出发的经济交流在生产要素构成的特征和以比较优势条件为前提之下,明显的表现出国际分工的互补性,这正好适合于发展经济学在开放的条件下能够实现经济现代化的结论。2.中韩两国之间贸易交往的历史中韩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是韩国"6.23宣言(1973年)"中提出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后才开始的。1984年后两国贸易方式变为直接贸易方式,而到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后,贸易规模的快速增长使我们看到了两国经济交流已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3.中韩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发表的1999年1月到9月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统计资料表明,韩国是中国的第4位贸易伙伴,其中进口占第4位,出口占第5位。以输出入商品构成比重为标准划分的话,韩国一方主要的输出商品是机械类、电子电器产品,中国一方的主要的输出商品是农林、水、<WP=3>矿产品等初级产品,而两国进出口中包括的共同商品是化学制品、铁钢金属制品等。韩国对中国出口产品的特征是资本型(机械设备类)、资本技术密集型和耐用消费型居多,进口产品的特征是劳动密集型和非耐用消费型居多。4.中国加入WTO对中韩两国之间贸易带来的影响 在短期内,中国贸易制度的改革大体上对韩中两国贸易的影响不大。原因在于,对中韩两国贸易有较大影响的不是贸易制度,而是地理的临近性和交易品的互补性。随着中国为加入WTO而逐渐消除关税和贸易障碍,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商品出口将快速增加。此趋势给韩国的影响较大。二、中韩两国之间投资迅速发展1. 韩国对华投资现状 由于历史的原因对中国市场缺乏了解,因而早期韩国企业在华投资多为小规模试探性的投资。从1996年起,韩国大型企业(集团)开始较多地进入中国,由于他们大多以机械、电子、化工、建材等重工业部门为主,并且带动了一些配套企业的进入,由于其投资原则更多从集团整体布局考虑,从而促使整个在华韩资企业的构成、布局与项目规模开始发生变化。1998年,韩国在华实际投资额排在于美国、新加坡、日本之后,占第4位。而中国已是成为韩国的第二大对外投资国。2.韩国对华投资的特点韩国企业在华投资具有一是小企业占绝大比重,二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其主要目的是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的特点。从韩国企业在华投资地区分布来看,其韩资企业当中66%以上集中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七省等)。在投资方式上,韩资独资企业占有很大比重,韩国大企业在华投资有自己独到的投资方式,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方式。①集团式投资。②基地式投资。③配套式投资。3.韩国对华投资企业的类型共可分为四大类4.韩国对华投资带来的积极影响<WP=4>几年来,大批韩国投资者进入环渤海地区和东北地区,给这些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方面的影响,不仅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也大大提高了这些地区的人员素质。5.韩国对华投资的前景从总体看,韩国大企业仍看重中国市场,将对华投资作为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没有变化。三、中韩两国之间技术合作的发展 中韩两国之间的技术合作也是从1992年中韩技术合作协定缔结前后比较活跃地展开的。随着中韩两国经济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大。两国签署了贸易、投资、海运、科学技术、和平利用核原子能等20多个合作协定,成立了中韩合作委员会,环境共同委员会等高档次定期磋商机构。四、中韩经贸关系中存在的问题1.中国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从中国经济相关法规不完善、输出入政策的频繁变更、经济基础设施薄弱、各地区政策的差异及分权化的问题、中国特有的合同契约惯例和违约行为时有发生、熟练劳动力的不足和雇佣上的限制等十一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2.韩国方面存在的问题 笔者从韩国对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和商贸习惯了解不足、两国之间相互访问的制约条件尚存、投资结构、韩国企业不重视韩国和中国在工作习惯和文化上的差异等方面

刘蕾[5]2004年在《中韩经贸交流史研究》文中提出中韩经贸关系是中韩关系持久发展的基石,它先于两国政治关系而建立起来,并在推动中韩建交的过程中发挥了开路先锋的作用。建交后,两国关系也是以经济、贸易等实质性交流与合作为中心内容的,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绩。因此,一直以来中韩经贸关系是中韩关系发展的轴心,中韩经贸交流史也构成中韩关系史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本文就是把中国与韩国发展经贸关系的历史作为一个个案进行研究。 本文首先是绪论部分,主要对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动态、论文写作方法等进行说明,以便对论文的写作依据及可行性有清楚的认识,对本篇论文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第一章回顾了建交前中韩两国经贸交流的简况。首先分析了两国经贸关系开展的背景条件。文章指出,在国际局势不断缓和以及中韩分别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背景下,两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开始恢复发展民间经贸关系,并在短时期内即达到了相当的规模。本章根据史实对经贸关系对中韩建交的推动以及建交后对经贸交流的影响,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分析。 第二章及第三章主要就建交后中韩两国经贸交流的历史进行详细论述,以大量的史实和数据具体讨论了两国在贸易、投资、产业及区域经济合作等各个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根据中韩经贸交流开展的历史,双边贸易及投资合作是中韩最早开展经贸合作的领域,建交后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贸易额激增,进出口商品结构多样化,中韩贸易占中国和韩国各自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日渐上升;韩国对华投资不断增加,投资领域、区域日趋扩大等,中国对韩国投资也在政府及民间的大力推动下具有了十分良好的发展势头。本章还对两国双边贸易、投资合作迅速发展的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作了剖析,对在贸易及投资中出现和产生的问题作了客观的评价,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除在贸易、投资领域开展交流合作外,两国在建交后也积极发展产业合作和区域内的经济合作。文章认为,中韩的产业合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中韩产业合作的建立阶段,一是中韩产业合作的深人开展阶段。中韩开展的区域经济合作则主要是以亚太经合组织、东盟与中日韩合作以及东北亚地区合作为主,尤其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开展的中日韩经济合作更是有很大的潜力。中韩两国发展以上两个领域中的经贸关系是与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相符合的,是历史的必然。为此,本文特别指出,加强两国产业合作及区域经济合作,是两国经贸关系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发展两国关系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而且将成为未来两国富有希望的合作领域。 第四章论及的是21世纪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前景。本文认为,21世纪两国的经贸交流将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活动,而是将与政治、文化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建设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因此,首先讨论的是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问题。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两国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中韩两国应站在时代潮流和长远发展的高度,把握两国关系走向,并加强文化领域内的交流,为两国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采取具体措施,不断开辟经贸合作新的领域和方式,推动中韩经贸关系进入全面合作的新阶段。

张斌[6]2005年在《浅论中韩经贸合作》文中研究说明经贸合作是国与国之间最直接和最广泛的交流形式之一,也是国家之间政治、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的交往和合作基石。深化经贸合作是国家关系稳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今年恰逢中韩建交13年,文章试就中韩之间经贸合作的历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并对中韩经贸的发展方向和合作途径进行研究。

刘昌黎[7]2008年在《论中韩FTA》文中研究指明自2005年,中韩对FTA开始了共同研究,两国的态度都很积极。中韩政治友好关系和经贸合作关系的顺利发展,以及两国对双边自由贸易的积极姿态,为中韩FTA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韩FTA对发展中韩友好关系,推动中韩经济合作,以及推动东北亚、东亚经济一体化都有重要意义。由于中韩贸易不均衡,中韩两国都存在自由化敏感的领域,加之韩国在有关方面的忧虑,中韩FTA也面临一些具体的困难。为此,中韩两国要共同采取向前看的积极姿态,相互理解,相互让步,循序渐进,妥善解决谈判中的具体困难。

王倩[8]1997年在《论中韩经贸合作的互补与竞争》文中研究说明80年代以来,中韩经贸合作的迅速发展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令人瞩目的现象。但是,在论及双边经贸关系时,中国学者大多乐于对互补性的阐述,较少涉及双方在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的竞争。而韩国经贸学术界,特别是企业界近几年则多着眼于竞争,认为双方在经济层面的合作正在由互补型日渐趋向竞争型。对此有必要做客观、全面、深入地研究,以正确把握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趋势。 一、双方合作的互补性 按照国际经济学理论,经济互补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生产力诸要素的相互补偿和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互补关系一般通过提供产品、劳务、技术、服务或投资表现出来。构成经

魏志江[9]2008年在《论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及其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韩国李明博总统访华为契机,较为全面深入地论述了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的战略背景及内涵,并探讨了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中韩两国以及有关周边国家关系的影响。

张洙娥[10]2016年在《中韩相互依赖关系与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对相互依赖理论的现象分析,其二是分析在韩国和美国的安全依存条件下,有哪些因素在影响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协定。通过上述问题的探讨,本论文提出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是跟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复合的结果,最终对于相互依赖理论有重要意义。关于中韩相互依赖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多,但是从相互依赖理论出发对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复合研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这一点上,本论文有一定意义。本论文希望能为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众所周知,韩国在军事安全以及政治上都严重依赖美国,在这样的条件下为什么还能跟中国达成自由贸易协定?相互依赖理论家认为。贸易和国际安全有密切的关系,国际贸易的增加对国际安全问题有积极的影响。按照这种观点看中韩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析两国怎么签署中韩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首先,本论文将叙述相互依赖理论的概念,阐述相互依赖理论的变迁过程,以及比较分析现实主义理论和相互依赖理论两个观点的特征。然后,本论文将阐述韩美之间的安全特征和韩美相互依赖关系,并将重点放在分析韩国内美国的影响因素来探讨中韩关系,接着按照中韩关系的发展,归纳出影响韩国的地位变化的主要因素。其研究得出在中美之间存在矛盾和韩国受美国的牵制的情况下中韩两国之间的关系不断发展的事实。通过中韩相互依存产生的国内外环境条件研究,本论文指出虽然中韩关系发展转型期所面临的安全矛盾因素,仍然影响中韩关系,但两国之间经济的相互依赖,带来了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成功。最后,本论文对于中韩关系发展的现状和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成功进行分析,同时,对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必要性,意义和其影响作了研究分析。本论文在结论中对未来韩国的外交走向和期待作出预测。

参考文献:

[1]. 论中韩经济关系的影响因素(1979-2001)[D]. 姚丽. 武汉大学. 2005

[2]. 简论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设[C]. 卢新德. 第六届亚太学会年会暨学术讨论会文集. 2008

[3]. 论中韩经贸合作的互补与竞争[J]. 王倩. 当代韩国. 1997

[4]. 论中韩经贸关系的发展[D]. 李载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0

[5]. 中韩经贸交流史研究[D]. 刘蕾. 延边大学. 2004

[6]. 浅论中韩经贸合作[J]. 张斌. 经济师. 2005

[7]. 论中韩FTA[J]. 刘昌黎. 世界经济研究. 2008

[8]. 论中韩经贸合作的互补与竞争[J]. 王倩. 特区经济. 1997

[9]. 论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及其影响[J]. 魏志江. 当代亚太. 2008

[10]. 中韩相互依赖关系与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D]. 张洙娥. 山东大学. 2016

标签:;  ;  ;  

论中韩经贸关系的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