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产后抑郁患者母乳喂养的改善效果论文_杨琴

汶川县人民医院 四川 汶川 623000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心理干预对产后抑郁患者母乳喂养的改善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60例2016.1.1~2017.6.1期间的产后抑郁患者,作为本次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产后基础干预,在对照组的干预基础上,干预组患者接受心理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干预结果。结果: 干预组的泌乳始动时间(20.1±5.3)优于对照组(35.5±10.2),P<0.05;干预组的泌乳量(45.4±10.1)优于对照组(26.3±9.2),P<0.05;干预组的PRL水平(293.22±25.34)ug/L显著高于对照组(195.46±40.52)ug/L,P<0.05;干预组的纯母乳喂养率(83.33%)优于对照组(46.67%),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理干预可明显产后抑郁患者的母乳喂养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可考虑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产后抑郁;母乳喂养;效果

产后抑郁属于产科和心理科的交叉学科,是产后最为常见的心理障碍,其临床发病率高达10%-30%[1~2]。由于产后抑郁属于重大应激状态下的心理障碍,产妇的母乳喂养效果常常受到影响,应接受临床合理干预[3]。为改善临床干预效果,本次研究即主要针对我院60例2016.1.1~2017.6.1期间的产后抑郁患者,并对心理干预措施和干预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现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60例2016.1.1~2017.6.1期间的产后抑郁患者,作为本次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对照组的年龄为22~34岁,平均(27.5±4.9)岁;对照组的年龄为21~35岁,平均(25.8±4.3)岁;初产妇42例,经产妇1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要求如下:(1)我院的产后抑郁确诊确诊患者,无合并其他神经或精神疾病;(2)患者和患者家属知情后同意纳入研究且配合完成随访者;(3)上报我院医学伦理会后获批。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患者接受产后基础干预,在对照组的干预基础上,干预组患者接受心理干预,干预内容主要如下。(1)评估患者心理状况:通过与患者交谈和填写评估量表,重点了解患者的家庭背景、经济水平、生活背景、职业发展和教育程度,从而掌握患者个人的抑郁因子和愉快因子;(2)制定心理干预计划,要求心理干预计划应从情感作为基本出发点,以愉快因子和可使患者获得自豪、满足、愉悦的生活经历作为心理干预的核心;从情绪因子出发,规避抑郁因子,尽量避免接触可能导致产妇情绪低落的事情或人物;(3)健康教育;医护人员应帮助产妇了解母乳喂养对婴儿和产妇自身的好处,帮助产妇树立母乳喂养的正确喂养观,打消产妇对哺乳影响乳形和身材恢复等担心;(4)注意沟通与交流,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家属一到对产妇进行耐心安抚,让产妇意识到其仍然受到周围人的关心与爱护,敦促产后抑郁的患者尽快进入母亲角色、完成身份转换。(5)物理治疗:有需求的产后抑郁患者可考虑接受经颅刺激治疗;选用经颅磁刺激仪的90% MT和10H z 高频;仰卧位;线圈中心置于右侧颞部皮层,在左侧手腕部借助肌电放大器记录运动诱发电位;注意调节磁通量和刺激部位,以保证50%以上的诱发电位超过50μV;单次总刺激量 1200 次,每日1次,每周6次。

1. 3评估指标

(1)记录泌乳始动时间;(2)产后72h,记录患者泌乳量和prl分泌水平;(3)产后3个月电话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纯母乳喂养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选用SPSS19.0软件,计数资料均以(%)表示,组间比较选用卡方比较;计量资料均以(X±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提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产后干预,干预组的泌乳始动时间(20.1±5.3)优于对照组(35.5±10.2),P<0.05;干预组的泌乳量(45.4±10.1)优于对照组(26.3±9.2),P<0.05;干预组的PRL水平(293.22±25.34)ug/L显著高于对照组(195.46±40.52)ug/L,P<0.05;干预组的纯母乳喂养率(83.33%)优于对照组(46.67%),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据统计,产后抑郁患者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压抑、低落、失眠、多梦、入睡障碍、早醒、食欲减退、爱哭泣等情绪障碍,常影响产后营养吸收,对患者的乳汁分泌和乳汁成分均有一定的不良影响[4~5]。此外,由于乳汁的分泌高峰为产妇深睡、醒后乳汁分泌自然下降,因而,产妇的睡程和睡眠质量的降低也可同样导致泌乳素分泌不足、乳汁缺乏等负面情况。因此,笔者即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围绕产后抑郁患者的心理干预和喂养效果展开了研究。

首先,评估患者心理状况、制定心理干预计划、健康教育、注意沟通与交流等综合性心理干预内容可帮助产后稳定情绪,是心理干预的基础内容。其次,笔者总结研究结果发现,掌握情绪因子是产后抑郁患者接受有效心理干预的重要前提,这也是本次心理干预的特色内容[6]。此外,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一一种无创性神经刺激的理疗方案,其主要原理为借助电磁互换,使大脑皮层的局部微小电流逐级方法、进而影响颅内的整体电流,兴奋或抑制或特定神经区。值得注意的是, rTMS具有安全、无创、不良反应低发等优势,在脑卒中后抑郁和抑郁症等多个精神领域均有显著治疗效果。同时,物理治疗也避免了药物治疗可能造成的药物不良反应或影响正常喂养。本次研究中,接受心理干预组的产后抑郁患者在泌乳始动时间、PRL水平和泌乳量等多方面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干预组的纯母乳喂养率显著提升,全面证明了心理干预对改善母乳喂养效果的有效性。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笔者未对两组情绪评分进行比较,笔者将在今后的研究中深入讨论。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可明显产后抑郁患者的母乳喂养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可考虑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立芹. 细节优化护理在初产妇产后母乳喂养、产后康复以及产后抑郁情绪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2017(3).

[2]李雪君. 细节优化护理对初产妇产后母乳喂养、抑郁情绪及康复的影响[J]. 中国农村卫生,2017 (12);57-57.

[3]江慎辉,肖爱兰. 产后抑郁对母乳喂养的影响[J].精神医学杂志,2011,01(12):142-142.[4]宋莉. 细节优化护理对初产妇产后母乳喂养、康复及抑郁情绪的影响 [J].心理医生,2017,23 (16).

[5]李报英. 细节优化护理对初产妇产后母乳喂养康复及抑郁情绪的影响 [J].基层医学论坛,2017 , 21 (3) :340-341.

[6]张伟. 延续性护理对产妇产后6个月内哺乳技能与纯母乳喂养的影响研究 [J]. 当代护士,2017 (6):74-75.

论文作者:杨琴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9月上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

标签:;  ;  ;  ;  ;  ;  ;  ;  

心理干预对产后抑郁患者母乳喂养的改善效果论文_杨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