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术博客的研究进展与趋势_动机理论论文

国外学术博客的研究进展与趋势_动机理论论文

国外学术博客研究进展与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进展论文,学术论文,趋势论文,国外论文,博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以文献调研为主,分别从ISI Web of Knowledge及Google Scholar中搜索“academic blog”和“academic blogging”,对符合要求的文献逐个阅读分析。整体从数量上看,对学术博客的研究比较少,这是因为学术博客是博客的子领域,许多研究没有具体区分博客及学术博客,仍以博客为对象展开研究。所以,研究学术博客不能脱离博客这个大范围,博客共有的特点、功能分析及通用的链接分析等方法理论是适用的。因此,本文辅助以“blog OR weblog”为检索词,在Google Scholar上搜索,并同时辅助以E-LIS,Elsevier Science Direct和Springer Link期刊和Scientometric进行检索,共有60篇相关英文文献。

1 国外博客研究

1.1 博客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个博客是http://info.cern.ch/网站上的Tim Berners-Lee's“What'New?”页面,用来指向那些新出现的网站。第二个博客是美国国家超级计算应用中心上的Marc Andreessen's“What's New?”页面,两个博客功能类似。

从1996年到1997年,网络的激增推动了博客的发展。早期的博客主要是一些比较了解网页设计和软件开发的技术人员开设的,之后,随着博客提供商的出现,使得博客写作的技术门槛大大降低,同时博客独特的新鲜内容,也吸引了部分在线人口,从此博客开始走向轨道。2000年约1000个博客,到2002年有近50万个博客。随着博客社区的增长,博客开始成为讨论、交流媒介,博主使用链接讨论其他人说过的话,并将其链向原文,方便读者阅读。

2006年初,博客达到每月16万的增长速度,然后降到每月10万。2008年3月,Technorati统计有18.4亿个博客,2007年有34.6亿人阅读博客。

以上由不同统计机构所统计的各年份的博客用户数量,虽然具体的数字与真实数量有所差距,但都说明博客从产生到发展至今,数量不断增加,且在2005年和2006年增长最快,成指数增长。

1.2 博客研究

国外对博客的研究集中在:一是博客用户行为分析,即影响博客使用的因素分析、用户个人行为特征与博客内容性质的关系以及博客的传播特点等。在博客的传播性上,Gruhl等人的信息传播研究中,采用常用的疾病传播模型研究博客网络信息传播的动态性。而Kumar等人则采用时间曲线图,抽取短期社区进行突发行为研究,得出博客社区具有惊人的短期特征的结论,尤其对因某一兴趣主题而产生,但在一段时间后衰减的博客社区,呈现出明显的突变性[1]。这说明博客的传播与传统信息传播方式不同,具有由自身特性决定的动态性和突变性。

二是博客社区分析,主要是以链接为依据,方法以社会网络分析和博客链接分析为主。比较典型的是Cameron Marlow基于链接评价博客的权威性研究和YingZhou、Joseph Davis对博客社区识别的研究。前者对博客中的链接进行处理:针对博客列表、静态链接、评论和网站通告四种表示社会关系的链接形式,收集博客主页上的所有链接,将已知博客的URLs进行标准化,根据标准化后的字符串与数据库中已有链接的匹配度识别各类链接,并着重分析博客列表和静态链接,将其链接数作为权重赋值,研究博客的权威性。研究发现权威性较高的是一些类博客的工具,其次是由一个或一个小组人操控的站点,可以认为这些站点在连接大部分博客网络、在社区的重要信息传播中起着关键作用。同时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用声望得出的权威并不代表影响力的权威,而静态链接更能在内容上反映博客的权威性[2]。

Ying Zhou和Joseph Davis则跟踪8个博客作为样本,从微观层面研究博客的超链接和交流模式。将博客作者和链接分别作为博客社区中的“行动者”和“结”,将链接的数量作为博客之间的结的强度,并将链接分为博客文章链接和由评论者创建的链接,以此研究每个博客的结强度的分布。例如,Michkap博客引用一个博客10次,给予这个强的结10分;引用其他15个博客各1次,则给予这15个弱的结各1分。对于评论的处理,采用相同的处理方法,根据图示说明两种统计都符合类齐普夫分布,这表明博客间存在着由较强的结聚合的类,可以通过测度博客间的链接强度识别博客社区[1]。

三是博客内容及应用分析,博客作者的个人特性决定博客的内容,博客的内容能直接反映出博客作者的信息行为,据此可以为博客用户提供信息推荐服务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等。博客内容分析涉及博客内容分类和推荐系统、博客兴趣挖掘,以及博客在学术图书馆中的应用、博客的辅助学习和教育性等方面。

2 学术博客研究

对学术博客本身的研究比较少,在国外研究中,学术博客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相应的研究内容也比较模糊。由于本文是基于情报学角度,重点在于发现能够帮助界定学术博客概念、评价学术博客的学术影响力上,因此,所关注的文献也是围绕这两方面的。下面详细分析一些重要的研究情况,首先是Eugene Volokh教授对学术活动的描述,他认为学术活动至少要包括两个方面:(1)发现知识,创造知识;(2)传播知识和思想,包括由自己发现的和其他人发现的知识。做那些能够影响法律、文化或物质环境的事,将正确的观点传播给正确的人。这点被认为符合评价学者的“学术、教育、服务”理念[3],即一个有能力的学者需要具备发现新知识或创造新知识、将知识表达出来并传递给他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有效应用知识达到目的的能力,这可以看作对学者的学术能力的评价标准。而博客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发现知识和应用知识,进而达到传播知识的能力,所以通过博客的学术影响力能够看出博客作者的学术能力,对博客的学术影响力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分析。

2.1 学术博客实例研究

总体上对学术博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博客的语言特征、学术质量、交流动机和链接分析上。

Keith Stuart在其Towards an Analysis of Academic Weblogs中,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传统学术文献与学术博客之间的差异,从三个网站上选取39个学术博客,下载博客存档里的文本,使用Detagger软件去除tag,统计了文本数量、文本字符数以及常用词及词频等说明学术博客具有不同的语言特性[4]。

Mary Axford等人在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学术质量审查时,着重从覆盖范围、更新频率、是否有E-mail提醒或提供RSS订阅以及资源选择标准几方面展开。决定网站是深入性还是简单性的覆盖因素包括权威性、及时性以及网站是否被注释说明和分类(元数据的质量)。同时也考虑了站点的广泛或狭义选择性,广泛选择性的站点含有更多的资源,其覆盖范围广,尤其对于一些学术界不常见的主题可以起到补充作用[5]。

另外,针对学术博客的交流动机、语言特征、会话现象、博客动机以及博客在学术界的应用也有研究进行了细致分析。研究表明,很多学者使用学术博客公开新的研究结果和新出版物,让公众更易于获取研究成果并得到读者反馈;也有学者将博客作为一种展现成果、扩大自身宣传度,借此获得尊重和荣誉的工具。

2.2 学术博客中的链接动机研究

María José Luzón总结前人对博客中的链接动机的分类,如向同行表示敬意、交换预先相关的工作、确定方法、提供背景阅读、修改或批评、责备别人的工作、证实主张、鉴别数据、提醒读者即将展开的工作、确认某术语或概念原始出版物以及提高引用工作的权威性等[6]。

María还指出链接位置与链接目的的相互关系,即在Blogroll中的链接出现在blogbar中,用于链向作者希望出现在主页上的博客等站点;引用链接出现在in-post,用于链向整个博客或特定的某篇博客文章;评论链接则出现在读者评论博客文章时。

针对博客中链接动机与传统文献引用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几个典型的研究重点分析链接动机与引用动机,如Kim分析来自学术电子文献的链接,发现19种不同的链接动机,将其按照功能性质分为学术性、社会性和技术性的链接动机[7]。Thelwall在对大学网站的链接分析中发现四种与引文不同的链接类型:一般的导航链接、著者链接、社交链接和无理由链接[8]。Ciszek和Fu认为博客中的超链接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网络机制:博客可以用来作为发展在线交流的工具,而链接则是交流团体建立过程中的重要角色[9]。

博客中的链接动机及链接行为与博客自身特点和交流模式相关,对此方面的研究不能照搬引用动机的研究,要考虑到博客作者的写作性质和写作目的。同时对学术博客中链接动机的研究是学术博客计量评价的关键核心部分,也是学术博客文章推荐工作做好的重要一步。

2.3 学术博客的应用研究

在网络化时代,博客日益盛行,这种增长趋势和博客的自身特点为图书馆和教育领域拓宽了原有的服务方式和教育模式。这类功能的博客一般以学术信息为主,目的是通过博客传播教育信息或弥补传统信息传播存在的时滞性的不足。

在国外图书馆领域,对博客的应用是很广泛的,例如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书馆博客(http://www.library.illinois.edu/blog/)上就列出许多图书馆博客,涉及不同学术领域。图书馆博客在学术资源越来越方便获取的环境下,弥补了图书馆传统文献传播慢周期长的不足。图书馆利用博客一方面可以将自身图书信息、数据库信息、讲座培训信息等及时告知用户,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提高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博客与用户交流,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如参考咨询服务,能根据用户反馈及时修正服务模式和重点。

在教育界,将博客应用到教学、辅助学习的例子很多,针对这方面应用的国外研究也很多。本文提出博客在图书馆和教育领域的应用,是因为在学术博客还没有明确规范的情况下,这两方面的博客在来源上是经过图书馆或教学人员筛选后推荐的,可靠性强,学术性、专业性也能保证,是很不错的学术博客信息源。

3 学术博客研究中的问题及趋势

3.1 研究中的问题

总体看来,国外对学术博客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缺乏相应的规范体系,主要因为使用学术博客存在一定的风险,博客作者在正式出版前分享新信息及新观点时,会面临学术思想被窃和信誉度受损的风险。一方面,从概念上看,虽然研究中都使用学术博客作为对象,但并没有将“academic blogs”作为一个正式的学术术语,没有给出明确的概念界定和解释,导致各种相似概念混用,说明对学术博客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没有达成一致的标准和范围。

另一方面,以博客为主的研究较多,主要从博客用户行为、博客社区和博客应用等方面展开,其中定性分析占绝大部分,定量分析较少。这些研究特点在学术博客中也能看到,定性分析主要围绕学术博客在学术界的作用、在教育界的应用等,定量分析以对某些数据样本进行分析为主,对学术博客的语言特征、交流机制和链接动机进行调查分析。

对博客及学术博客的研究虽然因不同社会层面和学科角度而不同,相应的理论和方法也有差异,但博客的非结构化、非标准化和时间动态变化性,给研究过程和结果带来了以下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1)数据的完整性和代表性欠佳,网络搜索引擎和网络爬行器自身的缺陷,使得数据有所遗漏,且博客本身存在垃圾链接,对结果的可靠性有所干扰。(2)博客的分类和识别困难,如何有效的辨别链接的性质和内容相关性,是当前博客研究中仍末得到确切解决的问题。(3)学术博客概念界定不足,缺乏对学术博客质量控制评价的研究。(4)博客的标准化问题有待提上日程。

3.2 研究趋势

对学术博客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博客在学术界的作用,最终达到控制这一动态信息源为学术界利用,以促进学术和博客的发展。如何方便用户在学术研究中更好地利用学术博客,发挥学术博客应有的作用,需要加强博客的质量控制和博客的学术评价,避开以访问量和流行度为主的表层现象。学术博客可以向本领域的权威学术机构申请被评议,通过评议的博客会获得一个审查标志,博客作者可以将此标志添加到自己的博客文章中,读者可以选择阅读带有标志的文章。如果此标志被滥用,读者可以向审查机构检举,某个学术博客被检举的次数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被取消标志使用权,以此来控制博客中学术文章的质量。

现在网上博客搜索引擎和一些网站对博客的排名及评价都是基于链接数的多少,确定博客的排名和知名度,博客作者为了提高排名,在博客中增加各种实质性、非实质性的链接来达到宣传自己的目的。但事实表明,这种排名方法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准确的。

在传统的科学评价中,使用引文分析来计量作者、机构等的贡献影响力。但链接动机和引用动机有很大差别,不能简单地将引用理论应用在链接上,就引用动机来说,积极的方面就有15个,而且在使用引文评价时也没有具体区分这些不同引用动机,对其不同重要性给予区别看待。而链接动机则更加复杂,就博客中的链接动机来说,只有少部分与传统引文动机表达真正的参考引用意义,有必要进一步分析、比较学术文章中的自引功能和学术博客中链向博客或评论者的页面的链接功能。因此,对于链接的分析,需要识别不同链接动机,对其归类,各赋权重。

收稿日期:2009-08-29

标签:;  ;  

国外学术博客的研究进展与趋势_动机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