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务业结构优化与重点产业选择--从产业关联度、增长和就业吸收三个方面看_物流产业论文

论我国服务业的结构优化及重点行业选择——从产业关联度、成长性及就业吸纳力等方面谈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等方面论文,服务业论文,性及论文,结构优化论文,重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04)01-0062-06

如果对服务业内部各部门进行一个简单的二分法分类,则商业、饮食业、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通信业等属于传统第三产业,而信息服务业、技术服务业、咨询业、广告业、现代通讯业、旅游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等行业则属于新兴第三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一些国家服务业内部构成比看,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不同,我国的商业、旅馆业、饭店业、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所占比重相对偏高,而金融保险、不动产和工商服务业以及社会服务业和个人服务业的比重则相对偏低(参见表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第三产业内部传统与新兴行业这一比例约为54.8∶45.2。很显然,在我国,第三产业内部仍以传统第三产业为主,新兴行业的比重相当低,即在总体水平发展较低的同时,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失衡也比较突出。

表一:1990年一些国家服务业内部结构状况(%)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

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我国服务业长期以来发展滞后,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直偏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也低于同我国处于同一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我国服务业必须优化服务业的内部结构,而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则有赖于一些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带动。选择好服务业的重点行业,对我国服务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由于我国服务业的结构中传统的第三产业比重过大,而新兴产业的比重相对比较低,因此,发展我国的服务业必须选择那些产业关联度长,就业吸纳力强,产业成长性和赢利性高,市场需求潜力大的第三产业部门。通过这些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优化我国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带动服务业以至国民经济整体的发展。根据以上标准和目标,我们衡量和测度了服务业的相关部门,认为以下部门具备了上述特征,应当重点予以发展。这些产业包括:房地产业、物流服务业、社会服务业、金融服务业、通信服务业、旅游业。由于现有文献对金融业、通信业和旅游业的分析比较多,因此本文只分析房地产业、物流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

一、房地产业

1.产业关联度分析。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载体,房地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很高,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比较明显。在美国,建筑业约每年消费冶金工业产品的16%以上,消费水泥、玻璃、砖瓦产品的70%,消费木材的40%,油漆的50%。在我国,用于建筑工程消耗的材料占我国钢材总消耗量的25%,占木材总消耗量的40%,水泥总消耗量的70%,玻璃总消耗量的70%,塑料制品总消耗量的25%。可见,房地产业为其他相关产业提供的市场需求是相当大的。

房地产业的发展,不仅对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而且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有强烈的诱发和乘数作用。在日本,住宅投资的诱发系数为1.9993,而在我国,有人测算这一系数为2.86。也就是说,每100亿元房地产投资,可以诱发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出286亿元。其中,诱发建筑业产出90.76亿元,诱发制造业的产出123.61亿元,诱发采矿业产出16.64亿元、商业11.16亿元、房地产业自身10.98亿元、电力煤气自来水业6.59亿元、货物运输及仓储业5.86亿元、社区服务业4.98亿元、农业4.55亿元、金融保险业4.08亿元、邮电业3.05亿元、饮食业1.57亿、综合技术服务业1.18亿元等[1]。

2.就业吸纳力分析。房地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很强的就业吸纳能力。就与房地产业关联度最高的建筑业来说,按照每亿元住宅投资与施工面积1∶16.7测算,若新增500亿元住宅投资,就可以增加8350万平方米的施工面积,而完成1万平方米施工面积需要从业人员167人,由此推算,可以安排就业人员140万人。考虑到建筑业对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则房地产的发展,也会产生一个比较大的就业乘数,会带来多倍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事实上,统计数据显示,从1990年到1998年,我国直接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公司在10年中增长了5.2倍,从业人员从14.7万人增加到97.2万人。同时由于房地产业的开发,为从业人员总数达2740万的建筑施工队伍提供了近1/5的工作机会。

房地产业不仅就业吸纳能力强,而且就业弹性比较大,吸纳就业的潜力也比较大。在我国的第三产业中,就业吸纳弹性最高的是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餐饮业,这两个部门的就业吸纳弹性都在0.4以上,增加就业的潜力最大;紧接着是社会服务业,就业吸纳弹性为0.233,排在第三位;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和金融保险业的就业吸纳弹性也都比较高,在0.2以上,增加就业的潜力也较大[2]。由于我国房地产发展尚比较落后(房地产的增加值仅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左右,占GDP的不足2%),因此,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这种潜力将逐步释放,从而为我国提供极大的就业空间。

表二显示了世界各国在金融、保险、不动产业的从业人数及其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虽然此表的数据并未将房地产业的就业量及其比重单独进行分析,但是我们仍可以从中略见一斑。表中数据显示,我国上述行业的发展还非常薄弱,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仅为0.6%,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比例,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的上述指标分别达到11.8%、9.1%、10.7%、14.7%、10.6%、8.0%、15.6%和14.9%,而且也低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例。只要我国的房地产业的从业人员所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上升1个百分点,则可以增加就业人口约700万。如果我国的金融、保险及不动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上升到美国的水平,则可以增加的就业量高达7835万。这种潜力发挥和释放,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性将至关重要。

表二:世界部分国家金融、保险、不动产业就业人数及比重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网络版)计算。

3.行业的成长性分析。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房地产投资一直是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之一。美国的数据表明,美国的私人住宅业一直是高投入的产业,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长达30年的时期里,私人住宅投资占私人固定投资的比重一直在28%左右,占总投资的比例则一直保持在23%左右。90年代后半期,上述两项指标仍分别高达25-26%和21%。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差距比较明显。我国在80年代初,城镇住宅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曾为16%,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这一比重下降到11%-12%,1992-1998年,这一比重略有上升,为13%-16%,1999-2000年,则为17%[3]。由于长期以来对房地产业的高投资,发达国家房地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都比较高,相对而言,中国的比重显然过低。美国房地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11.8%,加拿大为15.7%,日本为11%,法国、挪威分别为7.1%,9.6%,就连菲律宾、泰国和印度还分别占到6.7%、4.4%和3.3%。而在我国,从1990年至今这一比重一直在1.70%-1.96%之间徘徊[1]。由此可见,作为一个持久的高成长行业,我国的房地产业的发展还很不足,其高成长性还远没有显露出来。

4.需求的可持续性分析。随着住房改革政策的逐步推进和居民收入的增加,我国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距离国外发达国家人均居住面积20—30平方米还有很大的差距(这里还没有进行房屋质量上的比较)。在“十五”期间大约有1350万对新婚夫妇需要住房。另外,我国城市人口每年大约净增800万人左右。足见我国的房地产市场需求潜力之巨大。同时,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已经超过8万亿元人民币。居民手中的货币尚未形成真实的购买力。如果有效地加以引导,适当地进行释放,很容易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

在国家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对住房建设和房地产业的发展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该《纲要》指出:到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的建筑面积将达到22平方米。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为4.58亿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9.8平方米。预计到2005年,我国的城镇人口将达到5.4亿人,按平均每人22平方米建筑面积推算,在“十五”期间要增加住房建筑面积28.12亿平方米;如果原有旧住宅每年按4%的比例拆迁重建,5年合计20%,总面积为18.14亿平方米;两者合计,“十五”时期需要新建住宅46.26亿平方米。按2000年城镇商品住宅平均每平方米造价1000元计算,“十五”计划时期的5年中,仅城镇商品住宅的建设投资就将达到46260亿元。可见,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的巨大潜力和持续性。

二、物流服务业

世界银行在其2000年的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中指出: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业、商业服务业、电子商务和电信服务业。其中,物流服务业占1997年服务业的总产出的42%,比重最大[4]。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物流服务业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1.成长性和发展潜力分析。物流服务业虽然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但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高增长性。目前,中国的GDP总额约10万亿元人民币,进出口总额超过5000亿美元,这么庞大的一个经济体,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可想而知。同时,中国有13亿人口,仅每年净增的人口就达1300万,仅净增人口一项,就要引致经济增长率和物流量都要相应增加1%-2%。改革开放20年,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10%,对外贸易量年均增长15%。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必然带来物流量相应的快速增长[5]。今后5到10年里,我国的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将在8.3%-7.8%之间变动,对外贸易总额将达到8000亿美元左右。这为我国的物流服务业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

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到2000年止,我国的运输网络密度分别为1344.48千米/平方千米和1043千米/万人,分别只相当于美国的19.6%和15.8%,德国的9%和15.8%,印度的24.9%和43.8%,巴西的71.3%和8.8%。由于基础设施的落后和布局不合理,使得我国的物流效率低下,物流损失巨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包装造成的损失达150亿元,因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达30亿元,因运输造成的损失更是高达500亿元。由于物流效率低下,导致我国企业的流动资本占用率高,资本周转缓慢。1999年我国国有工业企业和国有商业企业的流动资本周转次数分别是年平均1.2次和2.3次,而日本的制造业的年周转速度为7.5次到8次,大型跨国连锁企业如沃尔马、家乐福则年周转次数高达20-30次。中国工业制成品在工业企业库存的时间平均达到45天,在商业企业则达到35天,而美国1997年汽车、电子产品和零售企业的商品周转时间平均仅为12天。发达国家库存商品价值仅仅占到GDP的1%左右,而发展中国家平均为5%,而我国库存商品占GDP的比重则达到6.8%[6]。由于物流业不够发达,专业化程度不高,使得我国企业的物流费用比较高。我国企业的物流费用平均占商品价格的40%,物流过程占用的时间几乎占整个生产过程的90%。而美国的物流费用平均只占商品价格的10%到20%,最高为32%。可见,发展我国的物流服务业,提高我国的物流服务水平和质量,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从物流业的组织形成来看,我国物流配送中心的类型多数都属于企业自身创办的自有型配送中心,其业务范围主要围绕着自身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展开。而作为专业配送中心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数量还很少,配送体系不够建全与完善,配送经验也相当缺乏。由于没有形成体系,从而难以实现规模效益。从目前的国际趋势来看,第三方物流是物流服务业的发展方向。目前,全世界第三方物流的增长速度每年15-20%,发达国家的第三方物流已经占到物流市场总量的30%左右,而中国的这一比例还不到10%。由此可见,我国物流服务业的发展潜力是非常大的。

2.就业吸纳力分析。物流服务业覆盖了分销服务业、运输服务业、仓储业、包装业等等。从业人数多,增长迅速快而且潜力巨大。按2000年底的统计,在我国,除农业以外,从业人数最多的是制造业,8043万人,第二位是分销业(包括批发及零售业)加上餐饮业,共计4686万人,第三是建筑业,3552万人,第四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2029万人。如果把分销业加上交通运输业,则这两个部门的总就业量达到6700万人[6]。尽管物流服务业就业人口很多,但其在我国的总就业中的比重仍然比较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见表三)。如果我国的物流服务业的就业人口比重达到总就业人口的5%,则将为我国提供大约1500万新的就业岗位。

表三:中国与部分国家物流业(运输、仓储及通信业)的从业人口及比重的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数据计算。

3.行业的赢利性分析。从市场运行成本的角度分析,物流服务业对社会交易费用的降低起着突出的作用。在发达国家,物流成本近年来下降趋势明显。美国物流专家罗伯特·德兰雷在《2000年美国物流状况报告》中指出,1980年、1990年和1998年美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5.7%、11.4%和10.1%。1999年美国的物流成本为9210亿美元,物流成本在GDP中的比重仅为9.9%[7]。从世界各国的统计数据来看,国际上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为12%左右。而在我国,按照世界银行的估计,这一比重为18%左右。事实上我国的物流成本可能更高,有人估计达到20%—25%。如果以国际平均水平来衡量的话,我国的物流服务业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大的。我国现在每年的GDP总额约为10万亿元,如果能够将物流成本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则物流服务业将为我国每年节省1000亿元人民币。相应地,物流企业和生产制造企业可以分享大约1000亿元人民币的物流利润。可以想像,随着中国的物流服务业的发展,如果我国的物流成本降至GDP的10%左右,则可以为我国节省上万亿元人民币。可见,物流服务业的作用和赢利空间是非常大的。

三、社会服务业

1.产业成长性及发展前景分析。社会服务业虽然产业关联度小,但涉及范围比较广,五花八门。目前我国的社区服务业包括家政家教服务、医疗保健服务、老年活动服务、美容美发服务、照相及冲印服务等,还包括修理、装修装潢、信息咨询、代购代销等家居服务。社区服务部门虽然规模小,但它突破了8小时的工作时限,一般工作12小时以上,以至全天候营业。由于社会服务业方便、快捷,服务时域较宽,很符合现代生活的需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社会服务的需求必然快速增长。长期看,社会化、专业化、多样化的社会服务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行业。目前,我国的社会服务业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产值比重小,就业量也相对比较低(参见表四)。但由于发展速度很快,又适合中国国情,因此,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

表四:部分国家社会服务和个人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及比例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测算。

2.市场需求及容量分析。社会服务业是一个新兴的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行业。对于中国而言,又是一个非常适合我国国情的行业。到底这一市场有多大?能容纳多少就业人口?这方面目前尚未有人进行深入地研究。又由于社会服务业本身五花八门,统计口径不一致,因而对这一市场容量大小难以确定。但是,从一些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窥其一斑。

老年服务市场是社会服务业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分析老年服务市场,我们可以间接分析我国社会服务业的总体市场需求及前景。虽然,我国目前还不能称作是一个老龄化社会,但从老年人口的总数来看,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之多,则居全球之冠。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2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2%,为欧洲老年人口的125%。预计到2025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7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3%,为欧洲老年人口的200%。到2040年将会增加到3.6亿,达到老龄化的高峰。现在我国10个人中有一位老年人,到人口老龄化高峰期,每3个多人中就有一位老人。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000美元,按此计算,1.2亿老年人口则代表着1200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约1万亿元人民币。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4000美元。届时,我国65岁以上的老人将达3.6亿至4亿。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算,这部分人口的国民生产总值将高达16000亿美元,比我国目前的国民生产总值还高出50%。虽然,国内生产总值并不都代表消费支出,更不代表社会服务业的需求,但由此我们可以透视到我国社会服务业的广阔的市场前景。

3.就业吸纳能力及潜力分析。社区服务业行业多、范围广,而且服务面遍布城乡,具有相当广泛的涵盖范围,对不同年龄、性别、文化技术水平的就业者有着充分的适应性,为就业者提供了宽裕的选择性。因而,它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相当大。

社区服务业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或技术相对密集型的行业,对规模经济、资本投入的要求都不高,因此适宜于社区居民或社区集体组织举办。对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来说,这种“低门槛”易于使他们重新进入新的职业岗位。特别是当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中大量的中年人,这些人要经过再培训而重新就业有种种障碍,如资金少、心理障碍以及年龄大、文化低、身体差等实际困难,而社区服务业的这种“低要求”则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同时,社区内部的资源也是很丰富的,包括下岗职工在内的社区成员所拥有的劳动、技术、知识等要素都已具备。并且,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渐细化,社区服务业对从业劳动力的需求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据国家统计局所属北京美兰信息公司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沈阳和青岛等7大城市的调查,1998年我国大中城市中需要各项社区服务的家庭数量为707万,也就是说在7市中有707万个以上家庭可以提供社区服务就业机会。在本次调查的7城市家庭所需的各种社区服务项目累计可以为社会提供2000万个临时就业机会。在各种社区服务机会中,一个家庭需要多种社区服务项目,但是,有很大部分的社区服务需求尚得不到满足。在上述7个城市的调查中,仅钟点工一项就可为约60万人提供全天工作机会。可见社区服务业蕴藏着巨大的就业容量[8]。

我国的社会服务业需求量大,但是发展滞后,发展潜力巨大。从表四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由于服务业发展水平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比较大,社会服务业的规模相应地也比较大,就业人口比例比较高。比如,美国的社会及个人服务业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超过了35%,就业人口数甚至超过了我国社会服务业的就业人口数。其他发达国家的这一比较也都在30%左右。即使是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国家的这一比例也都在15%以上,而我国1998年社会服务业和个人服务业的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仅仅达到6%。如果我国社会服务业的就业人口比重达到10%,可以新增就业岗位约3000万个。可见,我国的社会服务业的就业前景和潜力是非常大的。

标签:;  ;  ;  ;  ;  ;  

中国服务业结构优化与重点产业选择--从产业关联度、增长和就业吸收三个方面看_物流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