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苍溪县白桥镇初级中学校 四川 广元 628401)
【摘 要】 语文作为一门于日常生活结合最紧密的学科,无疑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发展完善于生活的,并且,语文还应该是生活的反映和拔高,是生活内涵与精神的总结与体现。本文就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各个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学模式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6)05-0107-02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多是"应试语文",这种模式致使学生在学习中出现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这种教学方法极端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与自身能力的提高。通过学习和自己多年语文教学的深切感受,深知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的学好并得心应手的运用语文,就必须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相融合,使语文教学生活化。
首先,语文讲读要生活化。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处处都洋溢着语文的气息。新课标特别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语文教师在教授语文的过程中,要自然而然的注入生活的源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会生活。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贴近生活实际。要理解、读懂它们并非难事,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在语文课堂的讲读过程中,要面对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寻找生活中与语文内容紧密相连的亮点,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真切的感受与课文中的场面相连接,使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去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感受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例如教授《背影》、《我的母亲》一类的课文,要引导学生去体会父母对自己点点滴滴、方方面面的关爱,,从而认识到父母无私的爱和良苦的用心。教授《敬畏自然》、《喂--出来》一类的课文,让学生去观察自己生活的地方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的情况,以及给当地人们生活造成的影响,让学生真切的认识到破坏环境所带来的恶果,从而在树立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是语文训练要生活化。
语文训练既指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也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语文训练的材料要尽可能地来源于生活。即使是教材的练习,也要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这样的训练使学生认识到,学知识不仅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其中,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作文训练的目的就是要求作文内容要真实地反映生活,而往往是学生拿到题目就犯愁,或搜索枯肠,或草草敷衍,或空话、套话连篇,无真实可感的具体内容,无真情实感。要让学生乐意写作,有素材可写,就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去体验。指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生活,沟通写作与生活的渠道,让他们写自己熟悉的,感受最深的事情。如观察所接触的人物的外貌特征、动作举止,喜怒神态,观察事物的外表形状,今昔变化,性质特点以及周围坏境的变化,场面的景象等等。再把看到听到的认真想一想,哪些是对的,积极健康向上的;哪些是错的,低级庸俗的。让学生领会到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感悟生活与善于表现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在开放中大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三是语文教育要生活化。
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较强,几乎每篇课文都能给学生以深刻的教育。如果仅从课文出发讲道理是不够的,也是收效甚微的,甚至出现事与愿违的效果。要与学生平时生活中的行为联系起来,帮助他们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如教授《皇帝的新装》的课文时,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了大人、各位大臣说谎的愚昧、可耻以及小孩说真话显出童心的可贵,再让学生大胆的说一说自己曾经说过那些谎话,谈一谈自己对说谎话的认识。这样,就能使一些平时好说谎话,屡经教育不改的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找回了一度失去的童真,也使所有学生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四是学生生活"语文化"。
所谓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事事吸收与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
1、日常生活"语文化"。 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或运用语文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还应养成课外博览群书的好习惯。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也要听,中外名更著要读。从打电话到发微信,从写请假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都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引导学生勤写日记,生活随笔,读书笔记等,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是小社会,在家庭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苦乐酸甜,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然而,许多学生却认为家庭生活实在平淡,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在这时,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东西。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给父母洗一次脚,父母生日的时候,给父母送上自己亲自做的礼物等等。让学生体验亲情,感受家的温馨。
2、社会生活"语文化" 。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因此语文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语文的生命力。作为语文教师,理应结合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所以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运用语文知识为社会尽一份公民的责任。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国内、国际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准确把握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关系,就能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融入社会,并在真实的实践中去感悟,去发现,去创造,这样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视语文应试能力培养的弊端,而且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也提高了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又使学生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余蕾.语文教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论文作者:何成荣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6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7
标签:语文论文; 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社会生活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6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