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潼南县人民医院 402660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医学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临床预防控制方法。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2,某医院重症医学科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262例,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病人日数3430,感染例数19例,感染率5.54例/1000个导管日。结论 通过对重症监护病房的医务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严格选择导管及插管部位,加强手卫生及无菌操作,掌握置管、留管指征,加强置管后的护理等,降低了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重症医学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auses and prevention methods of ICU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Method Collecting data of patients with venous catheter in a certain hospital’s ICU Center from 2010.1 to 2014.12.Result Among all these 262 cases in ICU Center,the patients using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went through 3430 days,19 cases got infected,the infection rate is 5.54 cases per 1000 catheter.Conclusion Through training on the ICU medical staff,strictly selecting catheter and intubation site,Strengthen the hand hygiene and sterile operation,Master indwelling catheter indications and strengthen the after nursing,the infection rate had been reduced.
Keywords:Intensive medicine,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Prevention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患者的菌血症或真菌血症,且除导管外无其他明显的血行感染源[1]。外周静脉导管相关的局部感染和血流感染发生率通常较低,多数严重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都是与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有关,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本文着重探讨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导管的感染原因及预防措施。
1 一般资料
收集某医院重症医学科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的资料。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262例,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病人日数3430,感染例数19例,感染率5.54例/1000个导管日。
2 原因及预防
2.1 临床主要表现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畏寒或寒战和(或)血压降低,可以表现为高热甚至超高热,以弛张热多见,部分患者表现畏寒、寒战、高热、大汗,少数感染严重者伴随血压下降或休克等脓毒症的临床表现。如果患者为老年人、体质衰弱者也可以表现为不发热,仅表现为低血压或休克症状。
2.2 危险因素 置管部位的皮肤微生物浸入皮下,并沿导管表面定植于导管尖端,是短期置管最常见的感染路径。通过接触手、污染的液体或设备导致导管接口直接被污染。其他部位的感染可能经血液播散致导管。偶有由于输入污染的液体导致CRBSI。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预防措施
2.3.1 教育培训 对重症监护病房的医务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内容包括:血管内导管的使用指征,血管内导管置管及其护理的规范化操作,防止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最佳感染预防措施;定期评估施行血管内导管植入术及其护理的相关人员对指南知晓度和依从性;仅允许经过培训并通过考核的医疗人员进行外周和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和护理工作;确保ICU合理的护理人员配置。
2.3.2 预防措施 严格掌握留置血管导管的指征,包括放置和保留两个方面,每天观察及时评价,避免无指征放置和无指征保留血管导管。
放置导管时,坚持无菌操作规程,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穿刺部位消毒范围要够大,避免污染和隔离屏障过小,最大屏障要求覆盖患者穿刺部位以外的身体部位,置管者穿手术衣,戴口罩、帽子和无菌手套。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在放置导管、护理导管、拔出导管时都应该做好手卫生。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品。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采用合格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患皮肤病或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放置导管后,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给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严格保证输注液体无菌。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出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出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出导管。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正确地使用合格的敷料,透明透气敷料适合于大多数情况,纱布敷料可以弥补不能使用透明敷料的情况。提高对预防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认识,尤其是使用血管内导管的适应症、血管内导管正确的置管和维护操作、适当的感染控制措施来预防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定期评估置管者的知识掌握和指导方针遵守情况,确保ICU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与人员配备,以减少CRBSI的发生率。
2.3.3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对于控制真菌感染必不可少,应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剂量、剂型、时间等,对于联合应用抗菌药物要选择适应证,避免细菌耐药性发生[3]。
3 讨论
ICU的患者有10%会经历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CRBSI应做到以下几项策略:对重症监护病房的医务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严格选择导管及插管部位、加强手卫生及无菌操作,最大化无菌屏障预防措施、氯己定局部消毒、避免股静脉置管、掌握置管、留管指征、加强置管后的护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及早期诊断CRBSI,采取有效的治疗及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大大减少住院时间及医疗花费,减少死亡率。
参考文献:
[1]李六亿,刘玉树.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36-137.
[2]王力红,朱士俊.医院感染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546-550.
[3]张涛,陆卉,任宁.ICU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流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断与治疗[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8):4468-4470.
论文作者:王晓荣,王友英(通信作者),李海君,汤春梅,王一宇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30
标签:导管论文; 静脉论文; 敷料论文; 患者论文; 血管论文; 重症论文; 部位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