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集冷藏箱有限公司绩效管理系统的分析与改进

上海中集冷藏箱有限公司绩效管理系统的分析与改进

朱伟民[1]2003年在《上海中集冷藏箱有限公司绩效管理系统的分析与改进》文中指出本论文研究的对象是上海中集冷藏箱有限公司的绩效管理系统。 上海中集冷藏箱有限公司(简称上海中集)成立于1995年6月,注册资本3100万美元,投资总额5000万美元,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制造商—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公司(简称中集集团),旗下专业制造冷藏集装箱的的支柱企业。 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所处的环境是动态的,企业必须根据环境不断地对自身的目标进行增补或修正,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应该能够对这些变动做出相对及时的反应。 第二,绩效管理的目的之一是激励员工更好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它一般与薪酬、培训等结合起来使用。但绩效管理的本身也是一种激励方式,如果能运用好它,将可以低成本地达成组织目标。 第叁,绩效管理不等同于绩效评估。成功的绩效管理不仅取决于绩效评估,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评估相关联的整个绩效管理过程。所以,绩效管理不但应注重目标设定与评估,对绩效过程的控制与对绩效结果的反馈也是不可或缺的。 第四,绩效管理应当同企业文化相适应。优秀的绩效管理系统,应该给予员工一个充分发展的平台,让他们有充分的发挥余地。 本论文的主体结构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部分,主要是与本论文的分析与改进内容相关的理论综述。第二部分为上海中集冷藏箱有限公司的绩效系统分析。包括公司背景简述、公司现有绩效系统的介绍及分析。在分析中包含了部分对公司指标设置方面的改进建议。第叁部分是对公司绩效系统的改进建议,主要阐述的是对该系统在结构、薪酬和绩效管理流程上的改进建议,并对这些建议的实施前准备工作进行了简要说明。第四部分则是根据上述的分析和改进建议,设计的“财务经理助理”岗位的具体考核指标,这部分内容可以作为样本,为具体岗位指标的设置提供参考。

孙昌琦[2]2005年在《构建有效企业战略的关键要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战略现已成为新经济时代企业制胜的根本。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日趋占据主导地位的超强竞争时代,竞争环境已经变得越来越具有动态性,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企业的管理也由过程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企业纷纷谋求制定和实施一种既能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又能够对激变的环境做出快速反应的有效战略。本论文结合现代企业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价值均衡”理论为指导,将传统的定位学派和现代资源学派结合成一个系统整体,对构建有效企业战略的五个关键要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本论文从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现实意义入手,回顾了企业战略思想的发展脉络;探讨了有效企业战略的涵义、特征和判定标准;讨论了构建有效企业战略的一般性分析框架;给出了由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和战略优势这叁维坐标构成的“战略有效性空间”结构以及运用关键要素5R模型动态地进行战略选择的方法;介绍了战略制定阶段有效企业战略评估的指标体系;深入研究了构建有效企业战略的五个关键要素:“企业决策者的认知”、“能力匹配”、“资源整合”、“竞合互动”和“动态创新”。最后选定成功运用战略管理,连续八年保持世界集装箱行业的领导地位,国际市场份额超过40%,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全面提供各种集装箱的供应商——中集集团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对其构建有效企业战略的五个关键要素分别进行了实证研究。

焦明宇[3]2012年在《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国有企业组织变革可以说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改革中的重点之一。国有企业进行组织变革,关键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不断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和国有企业融入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知识化程度的不断推进与深入,愈发加快了我国国有企业转变为市场主体以及其战略、结构、制度与文化的变革。为此,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一直都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核心内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在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我国国有企业在现行组织结构设计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以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为切入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对国有企业并购问题的研究。首先对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理论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包括对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相关理论文献研究进行较为系统地梳理,为后续的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变革动因、变革内容、变革模式、变革趋势等问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支持。在系统总结分析国内外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理论基础上,分别从制度、环境、动因、模式这四个相关核心问题入手,较为深入剖析并研究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存在的关键问题,探索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支持体系。在相关理论分析研究基础上,对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案例进行剖析。结合具体实际,以我国国有企业的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变革案例剖析作为落脚点,试图为我国国有企业新一轮的组织结构变革活动提供新举措与新方法。本文最后部分为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提出对策建议。根据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模式,从制度环境、企业战略、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对策建议。

孔文[4]2007年在《基于现代物流下的物流产业分析及政策研究》文中指出现代物流产业是传统和新兴产业形态的结合体,是社会分工深化的结果。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各产业有着密切的产业关联,是有效实现社会再生产、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提高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建国以来,中国物流业自传统的货物运输模式起步先后经历了萌芽期、起步期和发展期等阶段。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物流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之货物运输需求量急剧增长、客户服务和成本意识日趋强化,中国物流业随之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局面,如行业规模迅速扩大、物流技术愈加先进等。但不容忽视的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物流业目前仍存在集中度过低、竞争无序化、行业标准不统一、市场绩效欠佳等问题。物流业由于具有跨部门、跨行业和跨地区等特点,仅仅靠企业自身的努力远远达不到改变上述窘况并取得进一步发展的目标。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情况看,由于他们运用已经相对成熟的现代物流理论对物流业加以规范和引导,从而推动本国物流业向技术现代化、功能集成化、服务系列化、作业规范化、目标合理化和管理协调化等方向发展。勿庸置疑,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并结合现代物流理论对现代物流下的物流产业进行了分析及政策研究。整篇论文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1)国内外物流产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901年,约翰·F·克罗威尔(John F. Growell)在给美国政府的《行业委员会关于农产品的配送报告》中第一次论述了对农产品配送成本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从此揭开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序幕。20世纪6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的进步促进物流与营销理念相结合,从而使物流业的服务范围扩大到需求预测、销售情报、库存控制、物资采购、退还货物、废物利用及处置等领域,这一阶段是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物流管理的内容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物流管理的重点已经转移到对物流的战略研究上。企业开始超越现有的组织机构界限而注重外部关系,将供货商(提供成品或运输服务等)、分销商以及用户等纳入管理的范围,第叁方物流开始兴起。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今,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人们更加认识到物流体系的重要,这促使物流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这不仅使物流企业和工商企业建立了更为密切的关系,同时物流企业也为各客户提供了更高质量的物流服务。国内针对物流管理的研究比较晚,在确定性多级库存系统中的合作契约和物流链合作中的信息激励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在物流链理论研究方面还存在某些不足之处,如缺乏对市场需求高度不确定性的充分考虑、没有充分考虑供应链协作契约的内部信息不对称情况以及缺乏对生产能力约束的考虑等。(2)国外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美国现代物流思想的萌芽开始于二战结束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生产企业为了节约成本,纷纷将工厂从国内搬迁到国外的原料产地,或者把产品的零部件运往消费地进行组装。这促进了物流业地区范围的扩大和货物快速分销思想的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政府放松了对交通运输业的管制,运输业的营运环境更加宽松,为现代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20世纪80年代后期,因特网在美国的出现和发展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同时给物流业的发展插上了翅膀。此时,物流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商品位移,而是配合商流和信息流的商业活动。物流的对象由原材料、半成品、产品发展到商品、服务与信息,充分体现了当今社会服务作为商品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使物流的涵义大幅度拓宽。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现代物流业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企业为不失去每一个销售机会而纷纷建立起了高效的商品供应链。日本现代物流起步于1955年。当时,物流管理的范围还局限在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1965年-1992年,日本物流开始向生产、销售以及服务的各个环节迅速渗透,并产生了显着效果。1992年之后,日本物流业向网络化、自动化、信息化以及绿色物流等方向发展。在此期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物流理论迅速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主要的代表性理论有:宏观物流理论、微观物流理论、全程物流理论、JIT(Just in Time)理论、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理论、城市物流理论、QR(Quick Response)理论和ECR(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理论等。在以上理论的指导下,发达国家逐步形成了现代物流特征,并从这些特征中反映出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如扩大化、合理化、一体化、社会化、系统化、现代化等。(3)国内物流概念的导入和近年来物流业发展1979年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首次从日本引进物流概念。但由于当时中国的经济相对落后,政府和企业对物流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远远不够,导致中国物流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20世纪90年代以后,物流才开始受到政府、企业和学术研究机构的关注,物流产业随之进入快速成长期,增速位居世界前列。在传统仓储、运输和储运企业的基础上,以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新科技革命、信息化浪潮、买方市场与同期兴起的电子商务的出现为契机,中国出现了“物流热”。目前,中国由物流基础设施业、物流服务业、货主物流业、物流装备制造业、物流信息技术及物流系统业五大行业组成的物流产业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专业化的第叁方物流业成为中国物流产业中发展态势最强、最具活力的一个行业。(4)实证分析部分物流园区的建设情况是反映一国或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而现代物流企业因拥有完善的功能、齐全的网络、规范的管理和高质量的服务,能够具体地表征一国或地区企业现代物流的发展水平。大连市综合物流园区的构建模式和中集集团科学、系统、高效的物流链管理体系能够较好地代表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因此,本文选取以上两者进行了介绍。(5)政策研究及建议部分尽管近年来中国物流产业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物流成本偏高、市场结构不合理、第叁方物流规模较小、物流外包比例较低、物流服务功能范围较窄等缺陷。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行业,其健康成长离不开合理有序的行业管理,因此,本文在借鉴发达国家物流产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物流业目前存在的现状,提出了国家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物流业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以推动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建议。在制定和落实全国性物流产业发展政策方面,政府应首先明确物流产业的战略地位,并制定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其次,充分发挥部际联席会议的作用,促进物流产业协调发展;再次,建立规范的绿色物流标志制度,促进循环物流的发展。为推动中国现代物流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政府应加大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并向第叁方物流提供适当的补贴。针对中国现代物流产业组织现状中存在的诸多缺陷,本文提出了政府应加强物流企业市场准入管理、优化市场退出机制以及完善企业兼并和联合政策等措施。此外,为充分发挥现代物流行业协会的监督和监管作用,本文建议国家政府应尽快制定和落实推动物流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从而为物流行业协会的运作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在促进物流协会发展的措施方面,本文提出了扩大行业覆盖面、加强行业协会自身队伍建设以及培育和发展行业和市场监管职能等措施

王莉[5]2013年在《无船承运人S公司的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航运市场和国际货运代理市场全面开放,众多国外大型航运公司和国际货运代理公司涌入中国市场,国内各中小型企业也纷纷开始从事国际货运代理业务,市场竞争加剧。S公司作为一家成立时间较早,拥有无船承运人经营资格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从事北美冷藏集装箱运输多年,曾经在市场上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是随着我国入世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其竞争优势越来越小,目前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风险。本文通过分析S公司面临的外部竞争环境和内部优势与不足,运用SWOT分析法找出适合S公司发展的竞争战略,降低竞争风险,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竞争战略的研究背景及竞争战略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和重要性。其次以S公司的无船承运人经营资格入手,介绍了无船承运人的概念和经营模式,以及无船承运人与国际货运代理人和第叁方物流的区别。同时对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理论概述。通过介绍笔者所在的S公司的成立背景和组织架构等,结合S公司的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优劣势分析,运用SWOT分析法和排除法,得出适合S公司发展目标的集中差异化竞争战略,并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以改善S公司的经营现状,增加公司收益,提高S公司的竞争优势。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使S公司充分认识到其面临的竞争风险,明确发展目标,改善管理水平,找出一套适合其发展的竞争战略,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下去。同时也希望对行业内的其他中小型物流公司制定竞争策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周超[6]2004年在《关于资产重组与资本配置效率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案例分析叁个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围绕资产重组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旨在从经济学的层面深刻认识重组的资本配置原理和效果;为检验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配置效率提供较为准确的度量方法;进而探讨我国上市公司重组的不足和相应的完善措施。 本文首先对资产重组与资本配置效率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其次,将Jeffrey Wurgler(2000)提出的定量化描述资本配置效率的模型与进行修正后的Klaus Gugler等(2002)的资产和利润预测模型相结合,构造新模型测算我国上市公司重组对资本配置效率影响效果。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重组后经过一段较长的整合期后,逐渐体现重组的资源配置功能,但总体效果不显着,整体资本配置效率仍很低下。然后,从五个方面分析上市公司重组对资本配置效率作用弱化的原因:股权结构不合理、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恶化、重组动机异化、投资银行发展滞后、股票市场发展滞后。再次,针对弱化的原因,提出完善重组优化资本配置功能的对策:从宏观上,应实现正本清源的措施一全流通,加快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从微观上,上市公司应树立战略性并购的观念,强化并购后的资源整合。最后,通过实践来检验上述观点,挑选了两家重组频繁但资本利用效率迥异的上市公司进行详尽的案例分析。

佚名[7]2012年在《2011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推进奖》文中研究说明蔡建军为獐子岛渔业这家传统养殖企业带来打破常规的IT建设思路,创造性地采取了"先BI后ERP"的逆向思路,从BI起步倒着梳理业务流程。看似冒险不小的做法,却取蔡建军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参考文献:

[1]. 上海中集冷藏箱有限公司绩效管理系统的分析与改进[D]. 朱伟民. 四川大学. 2003

[2]. 构建有效企业战略的关键要素研究[D]. 孙昌琦. 天津大学. 2005

[3]. 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研究[D]. 焦明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

[4]. 基于现代物流下的物流产业分析及政策研究[D]. 孔文.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5]. 无船承运人S公司的竞争战略研究[D]. 王莉. 大连理工大学. 2013

[6]. 关于资产重组与资本配置效率的研究[D]. 周超. 湖南大学. 2004

[7]. 2011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推进奖[J]. 佚名. IT经理世界. 2012

标签:;  ;  ;  ;  ;  ;  ;  ;  ;  ;  ;  

上海中集冷藏箱有限公司绩效管理系统的分析与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