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典型经验和做法论文

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典型经验和做法

文/中国科技成果管理研究会、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18》对2766家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包括中央所属单位共444家和地方所属单位共2322家;研究开发机构1776家、高等院校990家)2016年、2017年的科技成果转化的进展和成效、典型经验和做法、存在的问题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分析,旨在促进形成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氛围。本文选自报告第八章。

一、及时出台政策配套文件,转化环境日益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实施以来,部分单位结合实际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很多单位成立了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牵头的成果转化领导小组,组建了由科研、财务、国资等职能处室参加的工作组,建立健全了科技成果定价、考核评价、知识产权管理、收益分配、兼职创业等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增强转化流程可操作性。

(一)清华大学:及时出台政策配套文件,成果转化数量质量齐升

学校积极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政策法规,陆续出台多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规章制度,为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1.及时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度及服务体系

学校逐步形成了“五个一”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体系,即一套规章制度体系、一条项目运作流程、一支技术转移队伍、一组技术转移模式、一本转化项目台账。一套规章制度体系:学校陆续制定或修订了一系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关规章制度,对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构、审批流程、奖励机制等进行了规定,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条项目运作流程:制订了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流程,包括科技成果登记、筛选、发布、推广、定价、签订合同等多个环节,极大提高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一支技术转移队伍:组建了知识产权管理领导小组,成立了成果与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组建了包含技术、知识产权、商务、法务等专业人才的技术转移队伍,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全流程服务。一组技术转移模式:设计多种技术转移模式,针对项目特点和投资方需求量身制定个性化的交易模式,如技术入股+ 转让模式、专利使用权入股模式、技术许可换股权模式等。一本转化项目台账: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制度,对每项科技成果处置项目建立档案,编制项目进度表,协助解决项目运作中遇到的问题,监督落实成果转化收益的支付履行等事宜。

部分单位瞄准社会经济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科技创新源头设计,不断创新,勇于探索,积累了大量高价值科技成果。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完善了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制度,提高了科技人员的奖酬标准,充分激发了科技成果持有单位和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在政策利好的大背景下,部分单位积累的高价值科技成果不断转化,释放新动能助力经济发展。

4.典型案例:难选铁矿石选冶联合新技术成果转化

3.典型案例:喷涂机器人及自动化喷涂集成系统

生14:我找到了△AMD∽△BDN,由∠EDB=∠A+∠AMD和∠A=∠EDF可得∠NDB=∠AMD,再由∠A=∠B就可以证明△AMD∽△BDN.

1.面向需求研发收获成果

2016年,清华控股集团选择机器人喷涂项目进行投资,开始公司化运作。通过对19项专利权的变更、知识产权评估、股权作价与分配等手续,学校以19项专利(学校独有专利10项,学校与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共有专利9项)所有权作价2450万,占股61.3%,出资设立清研同创机器人(天津)有限公司,实现该成果的成功转化。该成果的成功转化最终奖励科研人员10人次,奖励金额1715万元,持有股份42.9%。该成果的转化应用,提升了国内飞机研制的基础设备水平。

(二)上海交通大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设计,多措并举促转化

学校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成果转化制度体系,探索形成了多种转化模式。

1.建立“1+1+3+5”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

“1+1+3+5”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即1个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意见,1个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3个具体实施办法(职务科技成果管理办法、校外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考核实施办法),5个细则(专利申维基金管理细则、转化基金管理细则、作价投资实施细则、合同订立及审批细则、资金管理及收益分配细则),构建了良好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环境。

2.多措并举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探索成果转化新模式。委托上海联合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南部分中心,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采用公开挂牌方式进行交易,以降低市场风险,形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首批挂牌专利17个,交易金额共计198.5万元。

7.本刊审稿周期为15天,论文发表速度快,见刊时间为3~6个月,如论文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可进入快速通道审稿,将以最快的速度刊出,欢迎全国各地广大科技、医务工作者及医学院校师生踊跃投稿。

成立上海高校知识产权运营创新中心。联合上海16家高校和近20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共同组建上海高校知识产权运营创新中心,将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经验加以推广。为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模式设计和操作流程等方面提供了支持帮助。

汇聚政府企业社会各方资源形成合力。与工商部门多次对接,完成了科技成果协议定价工商注册,与税务部门多次协商,形成了为税务部门可接受的递延纳税试点模式。同时,成立上海交大知识产权管理有限公司,搭建学校技术持股平台,实现科技成果与金融资本市场的无缝对接。联合上海技术转移协会举办技术经纪人培训班,截至2017年,已有107人通过考核成为上海市技术经纪人。

3.转化成效显著

我好像在黑暗中摸索。我该怎么备课?如何贯彻大纲?英语课到底学什么?每一节课学生能有什么收获?这种想法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学理念的禁锢? (2010年4月1日)

2015—2017年,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总项数为617项,合同总金额达2.8亿元,奖励科研人员1.1亿元, 奖励科研人员170人次。学校逐步形成多种模式的可复制可推广转化案例。①“研究院+公司双核运作”模式:王浩伟教授团队的“轻质高强铝基复核材料产业化项目”通过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技术布局,应用于民口轻质高强新材料领域,技术费、期权及捐赠组合收益达12.6亿元。②“公司持股+股份奖励”模式:殷承良教授团队的“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项目”率先将“共享”“无人值守”“电子栅栏”等新技术引入新能源汽车租赁行业。③“团队公司+收益捐赠”模式:何祖源教授团队的“特种光纤系列技术”产业化实现了与社会资本的有效对接,并通过跨国技术并购,完成了技术链的整合。④“完成人自主转化”模式:学校首先将金隼教授团队的“服务机器人抓取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系列成果”转让给完成人团队6人,再由该团队6人共同将所获成果作价投资实施转化。

(三)东北大学:构建特色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学校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重要任务,不断加快推进成果转化管理体系、制度体系、服务支撑体系建设。

1.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目前,临床诊断越来越依赖先进的技术和实验室检查,而不是床边临床检查。这种理念导致了查房形式转变,从床边转换到会议室,以更方便地获得各种影像学和实验室的检测结果[4]。

建设“全流程管理、全链条覆盖、全要素支撑、专业化推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成立了“1办+2组”(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科技成果转化股权管理小组),形成“321”(即转化、股权、价格三项决策机制,转化基地、研发中心两个平台建设,一系列政策文件保障)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2.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出台了《东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多项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文件,在奖筹经费分配、知识产权运营、成果转化管理、转化基金运行等方面形成系统、规范的文件制度,并且围绕转化价格决策形成流程管理权力监控、专家价格决策、公示制度防范与协议定价和评估定价的网格防控保护体系,收益按合同额阶梯递进式分配,科技成果完成团队最高可获得92%的奖励。

通过调查研究,希望能够为某大学重视校园文化、完善内控建设贡献一分力量,为其他高校完善内控建设提供借鉴。

3.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2017年,转化科技成果21项,合同金额达1.2亿元,科研人员获得现金奖励911万元,奖励科研人员79人次,科研人员获得股权奖励8442万元,奖励科研人员24人次。学校先后成立一批校外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平台,吸引社会资本2.5亿元,增加中试研发物理空间10万多平方米,有效支撑了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2016年,学校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签订的合同项数为56项,同比增长1.8倍,合同金额3.0亿元,同比增长2.4倍,奖励科研人员139人次,人均奖励金额达93.4万元。2017年,转化科技成果82项,同比增长46.4%,转化总金额达4.7亿元,同比增长56.7%,奖励科研人员138人次,人均奖励金额达62.4万元,是2766家单位平均水平的8.2倍。

1.建立技术转移中心,探索市场化运营机制

二、瞄准市场需求,推动高价值成果产业化

2.科技成果转化实现量质齐升

(一)山东理工大学:瞄准科技前沿,创造单项转化金额最高纪录

学校积极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政策法规,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科研团队完善高价值成果知识产权,创造了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单项合同金额的最高纪录。

2007年以来,陈恳教授团队研究掌握了国内机器人喷涂行业在航空制造领域的领先技术,研制出大型超长14自由度冗余管道喷涂机器人系统、多机器人自动喷涂系统。

发泡剂是生产聚氨酯泡沫材料的重要原料,欧美等发达国家虽然已经先后研发出第四代聚氨酯化学发泡剂,但都含有会破坏臭氧层的氟、氯两种元素。为了研制替代含氟氯元素的发泡剂新技术,毕玉遂团队发明了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试验检测及企业使用报告显示,用该发泡剂生产的聚氨酯泡沫材料性能在许多领域的应用中达到相关标准要求,且成本更低。

2.专利导航有效保护成果

知识产权保护是团队面临的重要难题。2011年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刚研发出来就引起了国外化工巨头公司的关注,如果该成果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可能通过化学分析被破解。在山东省知识产权局、淄博市知识产权局的帮助下,国家知识产权局“微观专利导航项目工作组”对“聚氨酯化学发泡剂”项目特定专利开展“微观专利导航”。从2016年6月到2017年8月,该成果申报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项国际专利,为成果的成功转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3.政策利好成功转化成果

2017年,山东理工大学与淄博补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就该成果签订了专利独占许可协议,转化合同金额高达5.2亿元,当年到账金额4100万元。在收益分配方面,学校提取20%,其余80%全部归研究团队所有。该成果的成功转化创造了全国转让独占许可使用费的最高纪录。获得这一专利使用权的淄博补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其产品从2018年1月开始正式出口。该成果的成功转化与推广,将对聚氨酯泡沫材料行业淘汰氯氟烃和氢氟碳物质,保护臭氧层,降低碳排放做出重要贡献。

(二)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高价值科技成果连续产出,入股新公司释放新动能

研究所面向行业领域特点,积累了大量高价值科技成果,随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政策法规逐步实施,积累的高价值成果不断转化。

1.对接市场需求,连续3年高价值科技成果不断转化

研究所瞄准市场巨大需求,实现多年积累的高价值科技成果连续转化。2015—2017年,研究所通过作价入股转化高价值科技成果9个, 其中超过1亿元的项目1个,5000万~1亿元的项目5个,1000万~5000 万元的项目3个。

2.成果走向产业化,释放发展新动能

2016年研究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3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总金额达6.1亿元,2017年转化合同总金额达6.2亿元。研究所部分高价值成果的转化,为我国的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等领域注入了发展新动能。

循环流化床煤气化技术产业化。研究所依托循环流化床技术和工程化经验,完成了常压循环流化床空气气化、富氧气化和加压气化的中试研究。2016年循环流化床煤气化技术作价2.7亿元入股成立了中科合肥煤气化技术有限公司。该技术已经形成了产业化应用,产值已超10亿元,对我国生产燃料适应性好、高效清洁、低成本的燃气和原料气具有重要意义。

高性能低成本小型涡喷发动机技术产业化。自主研制出100千克推力等级高性能低成本小型涡喷发动机,突破高性能低成本小型涡喷发动机新型总体设计技术、高轮毂比高负荷离心压气机设计和试验验证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完成整机集成。该成果以5994万元作价入股青岛中科航星科技有限公司,其中50%(2997万元)奖励给轻型动力研发团队。该成果的成功转化既服务了国防建设,又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中国的民主化事业,在中共十六大和十七大上分别提出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和“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著名论断。在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事业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之下进行的。

微槽群复合相变LED散热技术产业化。研究所科研人员利用微槽群复合相变LED散热技术,成功研发出20~1300W的多种微槽群复合相变LED散热器产品。转化过程中单位内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在寻求合作企业、商务谈判、推动协调项目进展、成立公司等事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最终促成了研究所以1000万元的作价金额成立了投资规模2000万元的中科微槽群(北京)节能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相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收集素材,社会调查是更加主动,也更为直观的素材收集手段,是综合性极强的生活化教学方式。

(三)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产品研发关注产业需求,注重原始创新

研究所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原始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1.设立“重点产品研发计划”,明确研发方向

研究所专门设立了“重点产品研发计划”,面向国家需求和现代农业产业需求,对动物疫苗类产品研发工作进行通盘考虑和全面部署,着眼于开发重点、重大畜禽多联疫苗和新技术疫苗产品,以提高研究所疫苗产品的行业竞争力,在兽用生物制品销售市场中争取更大份额。

2.注重自身产业化公司的运行,实现成果的产业化无缝对接

研究所先后成立了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开发公司及哈尔滨动物用生物制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立的两家企业不仅成为产品研发的中间试制基地,同时还是产品的产业化基地,分别从事疫苗产品的产业化和共性技术研发及诊断试剂的产业化。

3.加强研发投入,保障重点研发产品运行

对于重点研发产品立项项目,研究所设立专项经费予以资助。进入立项的课题,在产品研发过程中由研究所成果转化处负责组织项目组与维科公司和工程中心的全面协调与推进。立项的重点产品研发,可申请优先利用所内种毒、细胞、工艺平台、动物模型等资源平台。对于进展良好的项目,从研究所层面推荐其继续申报国家、地方相关项目支持,争取更多纵向经费资助,加快产品研发进度。

4.释放积累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引导和规范民营企业及民营企业家守法经营,应该注意做到:一是宣传守法经营的基本要求,营造守法经营的良好氛围;二是宣传守法经营的先进企业和优秀企业家,塑造守法经营的典型;三是惩戒不守法经营的企业和企业家,加大其不守法经营的“成本”,杜绝法不责众的不良心理。

2015—2017年,研究所转化科技成果的数量分别为18项、19项、20项,转化总金额分别达19475万元、19293万元、18066万元,转化的主要高价值科技成果有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G5型)三联活疫苗(弱毒华毒株+弱毒CV777株+NX株)种毒生产工艺(3400万元)、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系列技术(1.4亿元)。

三、建立健全技术转移机构,专业服务科技成果转化

为有效服务科技成果高效率转移转化,部分单位结合多年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建立了符合自身特点、能满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需求的技术转移工作机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例如,设立负责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专业化机构和队伍,创新体制机制将技术转移机构市场化运营,有的单位借助第三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转移转化科技成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南京邮电大学:建设“333”模式技术转移体系

学校注重技术转移机构的建设,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技术转移管理办法,规范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组织实施、工作程序、收益分配等环节。

1.成立专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下我们可以轻易感知到客户的消费偏好、生活习惯以及服务需求,然后酒店在营销时实现精准推送,在服务时做到贴心呵护,提供“投其所好”的个性化服务,达成“酒店提供的刚好就是客户想要的”的美好愿景,增加客户的归属感,从而不断提高客户对酒店的忠诚度。

学校专门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设有10个分支机构,共有51人专兼职结合的技术转移队伍。中心拥有6名技术经纪人、8名专利代理人、3名律师、2名经济师和1名高级会计师。明确规定了技术转移中心的考核评价细则,将技术转移中心作为责任部门,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围,每年下达技术转移中心考核目标任务,明确技术转移业绩考核指标。同时,学校给予技术转移人员业绩奖励,并将技术转移纳入职称评审范围,有效激发了技术转移人员的服务积极性。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333”技术转移服务模式

“倒三角”管理模式。以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牵引,构建从成果培育到技术转移转化的全链条,实现“倒三角”技术转移管理模式。“3S商店”服务模式。构建大数据平台,采用物联网智慧服务商店(3S,Smart Service Store)运营模式,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多渠道技术转移新模式。“三链融合”协同模式。用协同创新的思想驱动技术转移工作的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学科链、技术链、产业链三链融合协同创新,积极探索技术转移的协同工作模式。

3.投入资金,保障技术转移中心稳定运营

学校为技术转移中心提供资金支持,保障中心稳定运营。一是人员工资保障。每年将20人的专职团队人员工资用于技术转移中心专职人员的工资支出。二是拨付专项运营经费。每年专项拨款100万元,用于举办技术供需对接活动的运营经费及协同工作网络运行费用。三是给予成果培育专项经费。专门划拨成果孵化资金500万元,用于知识产权及技术成果的培育、申请和维护等相关费用的支出。

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注] (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周祖谟、余淑宜、周士琦整理《世说新语笺疏》卷下之下《尤悔第三十三》第3条,《余嘉锡著作集》,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050页。

4.技术转移中心发挥积极作用,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技术转移中心采取多渠道多方式促进技术转移。一是完善以“科技成果库、专家人才库、企业数据库、需求信息库”四库为核心的技术转移中心网站,实现科技成果与企业的高效对接。二是及时发布各类最新政策、行业动态等,探索技术转移工作新途径。三是建立了专利缓冲池,通过将发明专利“一次性打包(通过普通许可)进入缓冲池,通过二次开发促进对外技术转移”的方式,提高了专利技术转移的成功率。2015—2017 年,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1184项,合同金额共计1.2亿元。

对于驱动方式,托盘的横向移动用电机带动链条驱动来进行,其中的传动装置通过齿轮齿条的啮合来实现。放弃使用液压系统因为其造价昂贵和维修保养方面难度较高。

(二)北京理工大学:探索技术转移机构市场化运营体系

学校探索建立了市场化运营的技术转移中心,为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非政府环保组织,是以环境保护为主旨,不行使国家行政权力,不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社会环境公益服务活动的公共组织。在环评领域,非政府组织能否作为公众参与的主体,一直存在争议。《环境影响评价法》并未明确非政府组织是否可以作为公众主体。即便是《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也未完全解决非政府组织环评公众参与的主体问题。有学者认为,应对环评法中的有关单位做“目的解释”,将非政府组织纳入有关单位中。[注]唐明良:《环评行政程序的法理与技术——风险社会中决策理性的形成过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189页。

学校韩跃新教授团队成功研发出复杂难选铁矿石高效利用新技术。2017年,该成果以作价入股方式进行转化,作价5100万元入股成立辽宁东大矿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该成果转化收益的80%(即4080万元股权)奖励给成果研发团队,转化收益的20%(即1020万元股权)由东北大学持有,该部分股权分红后按照学校∶科转发展基金∶学院为8%∶6%∶6%的比例进行分配。该成果的转化可大幅提高难选铁矿石的回收率,较现有工艺回收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

2016年初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注册成立北京理工技术转移有限公司,作为中心的市场化运行平台。中心和公司“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中心主要履行科技成果转让、许可和作价入股审批和报批等职能,公司则主要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有效解决传统管理部门在人员聘用、激励和约束等方面受事业体制制约的问题。

对于中心和公司整个团队,学校不再承担包括人员工资在内的运行经费,将转让、许可转化科技成果的现金收入和作价入股的10%作为团队运行经费,彻底打破“旱涝保收”的事业机制,建立起业绩与收入挂钩的激励机制,激发团队活力。截至2017年,中心协助完成理工导航、理工微电等多个学科性公司组建工作,转化科技成果60多项(作价金额约6000万元),引入教师和社会投资1亿多元。

2.典型案例:柔性防爆技术产业化

学校柔性防爆技术产业化技术团队原计划以较低价格直接转让给有关企业,技术转移中心对该技术进行了评估,建议采取更加合理的方式实施转化。在该成果转化全过程中,技术转移中心通过对政策体系的专业解读、对接市场的推荐经验、对接政府渠道优势、对接企业的谈判优势,提供了全方位专业服务。该项目得到市场认可,获得政府支持,与合作企业充分协商,最终以技术系列专利作价入股实施转化。该技术系列专利作价833万元入股合作企业,学校知识产权占股比例为25%,且约定公司估值在1亿元以内。

调查以杂草出齐、易识别为准,相同田块分别在冬前杂草基本出齐、冬后小麦拔节前各调查1次,采用倒置“W”9点取样方法[8],每点样方面积 0.25 m2。调查时记录杂草种类、数量,计算密度、盖度、频度以及总频度。

在奖励分配方面,将学校作价入股取得股份的60%的股权,即499.8万股权奖励给科技成果完成人及转化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奖励给成果完成人所在学院、技术转移中心各10%的股权,即83.3万股权;剩余20%的股权,即166.6万股权为学校股权。目前,柔卫甲柔性防爆装置已经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等顶级会议和活动中得到应用,北京、新疆、山东、辽宁等多省市批量装备。

(三)同济大学:开创“企业+高校+第三方技术转移机构”成果转化模式

学校借助第三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成功转化“高性能激光薄膜器件及装置”等系列成果。

1.面对“满足市场需求”和“攀登技术新高峰”,选择将成果进行转化

同济大学王占山教授团队成功解决了超高功率激光装置用Pick-off反射镜的损伤问题,将该器件使用寿命由几周提高至几年,有力支撑了我国超大型激光装置建设。随着团队研制的高性能激光薄膜器件在国内重大工程和型号装备上的成功应用,团队面临了新的“困惑”。高校的事业单位性质决定了团队难以采用企业的方式来提升自身的工程能力,对于“量大面广”的需求是不具备工程能力的,高校科研人员也不适应去管理企业、组织生产。团队最终选择以成果转化的方式,力争实现“满足市场需求”和“攀登技术新高峰”。

2.选择“企业+高校+第三方技术转移机构”模式成功转化

团队决定将该成果进行转化后,经多方协商,由上海高校张江协同创新研究院牵头完成此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上海高校张江协同创新研究院、同济大学、润坤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三方共同签署转化意向书,润坤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投资成立了润坤(上海)光学科技有限公司,采用“现金采购”的方式从同济大学获取专利技术。2017年5月,王占山教授团队的“高性能激光薄膜器件及装置”系列成果以3800万元转让,也开创了“企业+高校+第三方技术转移机构”“三位一体”专业化、规范化的技术转移模式。

根据学校规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可按“学校15%、团队70%、服务机构5%、具体服务人员10%”的比例对各参与方给予奖励。实际操作中,学校将所得收益的85%奖励给科研团队,其中的10%和5%分别用于奖励技术成果转移负责人和机构,既提升了科研人员开展技术转移的热情,又为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参与成果转化打开了通道,也使得技术转移转化过程得以规范化。

四、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让科技成果持有方和需求方有效对接,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方式。很多单位创新传统产学研合作模式,经过不断探索建立了适合自身特点的、符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规律的产学研合作体系,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特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学校探索出“两种模式组建、成链式发展、创新引领、政医产学研资用协同推进”的华西技术转移模式,建立了华西医院特色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近5年转让创新药物60余项,带动100多亿投资,麻醉新药专利数占全国总数的20%。2017年,华西医院获得专利200多项,在创新药物的成果转让方面,转让经费超过10亿元。

1.组建专业化转移转化机构和团队

华西医院组建了专业化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和团队,即成果转化部和四川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医院内设职能部门成果转化部负责医院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推动医院科技创新发展。医院牵头与省市区政府联合组建了四川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提供技术转移服务。

2.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

医院成立成果转化工作委员会,制定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九条激励政策》,允许成果完成人与医院事先协议约定科技成果的权属或股权比例,并规定转化收益的80%归项目团队,奖励上限为90%。在横向课题方面,制定了横向课题科技合同管理办法、药物器械临床试验管理办法;在临床研究方面,设立了临床新技术创新基金,配备临床研究助理(CRC),成立“临床研究管理委员会”。

3.搭建全产业链转化医学平台

华西医院搭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链、技术链与服务链,覆盖探索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评估评价、技术培训学术推广在内的各个环节,技术转移团队全过程参与其中。基础研究阶段:共有基础实验室37个、临床研究室14个、科研公共服务平台7个。临床前研究阶段:建设产学研一体新药临床前研究一站式平台,组建精准医院产业技术研究院。临床研究阶段:拥有多个研究中心、注册中心、评价中心、样本资源中心等。评估评价阶段:依托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中国循证医学中心、中国Cochrane中心等。技术培训与学术推广阶段:有多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及600多家网络联盟医院。

4.加强政医产学研协同创新

在加强政医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一是人才引进培养,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海外高端人才,设立PM研究生课程等;二是搭建平台,组建精准医学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申报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三是整合资源,发起成立全国精准医学产业创新联盟,下设精准诊断、精准药物、高端性能医疗器械、临床创新与转化、投融资机构等8个专委会,汇集了国内各方实力雄厚的顶尖团队;四是创新体制机制,组建产业创新基金、新型研发公司、平台公司等。

5.提升管理和服务能力

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下设项目部、国际合作部、CRC部、协同创新部、财务部等。其中,项目部主要负责医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入临床一线挖掘医生的成果转化需求,对接中心的产学研资合作伙伴,全程提供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组建CRC部,协助临床研究者协同管理临床试验项目,以确保研究质量和效率。目前,CRC团队共32人,分布于临床20多个科室,做到医药研究与临床试验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

(二)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苗圃”

研究院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践了项目经理、股权激励等多项改革举措,构建了研发机构建设运营新模式。

1.打造全新运行模式,形成成果转化“专业苗圃”

项目经理制度是由项目经理组织产业重大技术攻关,自主组建项目团队,自主考察推荐优质项目,提高技术产业化的执行效率。研究院在5年之内就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苗圃”,共孵化创新型企业490多家,集聚高端研发人才6000 人,转化技术成果2630多项, 实现研发产业产值200多亿元。

2.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功能,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2017年,研究院共举办JITRI品牌系列技术转移大会7场,通过技术交易市场线上、线下平台累计服务项目1091个,达成合作意向167项,涉及合同总金额7000余万元。2017年,研究院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140项,合同总金额达1.3亿元。产学研合作(技术开发、咨询、服务)合同项数5270项,合同总金额达26.5亿元,合同金额1000万元以上的产学研合同19项,合同金额超1亿元的合同3项。

3.典型案例:外骨骼机器人项目转化

外骨骼机器人项目是一种高智能型可穿戴型外骨骼助残机器人。研究院技术转移部与项目团队多次沟通,通过技术交易市场线上和线下平台,采取新媒体宣传、技术对接、项目路演等多种方式,帮助项目团队与康复器械行业企业南京伟思医疗成功对接。双方最终采取技术作价入股的方式,与南京伟思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江苏中科伟思智能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000万元,其中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研究所以相关专利评估值900万元入股,并提供产品研发、技术升级等支撑,股份的70%奖励给科研团队,南京伟思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2100万元现金入股,并提供产品管理、临床、生产、销售等产业化支持。

(三)北京大学:开创“企业长期投资基础研究+专利转让”校企协同创新模式

学校“燕云”融合资源管理系统成果的成功转化,开创了“企业长期投资基础研究+专利转让”的新模式。

1.采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收获“燕云”成果

“燕云”的学术研究在973计划支持下,梅宏院士团队提出了面向互联网计算环境的网构软件,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应用提供了基础软件理论与技术支撑。2007年前后,为解决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信息孤岛日益严重的问题,完成了软件定义的云-端融合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2.开创“企业长期投资基础研究+专利转让”的校企协同创新模式,成功转化“燕云”

产品化是“燕云”最终成功转化的重要原因,关键是采取了“技术+资本”的产学研合作机制。2013年年初,北大软件所大力支持博士和硕士带着“软件定义的云-端融合资源管理技术”创立北京因特睿软件有限公司,先后推出了燕云IaaS混合云管理系统和燕云DaaS大数据服务平台。

为深入开展网构软件与智慧城市的应用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北京大学—神州控股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正式形成了“企业长期投资基础研究+专利转让”的校企协同创新模式。神州数码累计出资2.4亿元,支付北京大学在网构软件和云计算方面的核心专利普通许可权8000万;出资1.1亿元控股北京因特睿软件有限公司,进一步加强北大系统软件技术转化基地产品化和市场化的能力与水平;出资5000万支持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与运营,支持北大新型软件技术的基础前沿研究、核心技术攻关与系统原型研制,开创了“企业长期投资基础研究+专利转让”的校企协同创新模式。

五、加大科研人员奖励力度,科技创富效应明显

为充分调动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各单位普遍完善了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激励规定,突出增加知识价值导向,加大奖励力度,将科技成果转让、许可、作价投资的净收入或股份的约70%奖励给科技人员,有的单位奖励比例可达90%以上。随着各单位科技成果的不断转化,科研人员获得的奖励金额不断增加,科技创富效应显现。

(一)中南大学:转化科技成果获得大额奖励不断产出

学校先后出台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及科技成果出资入股流程暂行规定等一系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规章制度,为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获得奖励和报酬提供了政策保障。2017年,奖励科研人员29人次,奖励金额7287.7万元,同比增长3.6倍,其中股权奖励金额6643.7万元,人均奖励金额达1328.7万元。

1.“个体化医学基因检测技术”2.2亿元转让

“个体化医学基因检测技术”成果的7项发明专利和40项应用技术,以2.2亿元的技术转让费一次性转让,根据转化分配政策,获得转让收益的70%即1.54亿元的奖励。

2.“电化学脱嵌法从盐湖卤水提锂”1.05亿元独占许可

“电化学脱嵌法从盐湖卤水提锂”成果3件专利以独占许可方式成功转让给上海郸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使用费达1.05亿元(其中货币资金2480万元,股权价值8000万元)。双方将共同组建平台公司,由平台公司具体负责专利的产业化和生产。研发团队可获得此次收益总额70%的奖励。

3.“变形镁合金及制备技术”1.07亿元作价投资

“变形镁合金及制备技术”成果3项专利成功转化,转化金额包括现金和股权两部分,共计1.07亿元,其中,一项专利作价7000万元出资入股至青海北通镁业有限责任公司,另2项专利整体作价3680万元,由成立后的青海北通镁业有限责任公司受让。研发团队可获得此次转让收益总额70%的奖励。

4.“高比能锂硫电池技术”1.4亿元作价投资

“高比能锂硫电池技术”成果8项专利作价入股成立两个合资公司,包括一个技术孵化公司和一个产业化公司。此次成果转化费用包括现金和股权两部分,共计人民币1.4亿元,其中现金0.4亿元,股权1亿元,课题组所获奖励(含现金及股权奖励)将全部用于课题组主要成员的个人奖励。

5.“锂离子电池三元材料及新型正极材料产业化技术”1.5亿元作价投资

“锂离子电池三元材料及新型正极材料产业化技术”成果作价入股中化,由产业化公司具体负责专利技术及专有技术的产业化和生产。此次成果转让费用包括现金和股权两部分,共计人民币1.5亿元,其中现金0.2亿元,股权1.3亿元。

(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奖励科研人员金额不断增长

研究院制定了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细则,科研人员获得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金额大幅增长,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

1.明确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分配机制

通过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明确了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配及奖励机制。研究院规定,科技成果通过现金形式许可、转让给第三方所得的收益,按成果完成人50%~70%、所在研究所(所级中心)20%~40%、研究院10%的比例分配。成果完成人收益以奖励形式分配,完成人可在缴纳相关税费后提取奖励资金,也可申请将收益的部分或全部按照横向经费管理(不再计提管理费)。

科技成果以无形资产作价入股方式实施转化的,作价的50%~70%股份作为股权激励奖励给成果完成人,其余股份由研究院持有。单位所持股权所得的收益,研究院从中提取25%用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项资金和奖励,其余75%分配给成果完成人所在研究所(所级中心),用于支持研究所发展。

2.对科研人员的奖励力度不断加大

2017年以现金和股权收入奖励个人金额排名中,研究院在研究开发机构中排名第一。科技成果转化获得的收入奖励给科研人员金额2亿元,同比增长2.2倍,奖励科研人员177人次,同比增长60.9%,人均奖励金额112.2万元,同比增长1.0倍。

3.典型案例:SC200超导质子治疗项目

2016年,研究院的“SC200超导质子治疗项目”成果以作价投资方式成功转化,作价金额3000万元,入股成立合肥中科离子医学技术装备有限公司,占公司注册资本的30%,研究院将70%的股权(2100万元)奖励给了研发团队。2017年,研究院又以3项发明专利作价9000万元, 增资至合肥中科离子医学技术装备有限公司,又将增资金额70%的股权奖励给研发团队,奖励金额达到6300万元。研发团队共获得8400万元的股权奖励,充分调动了科研团队的积极性。

(三)南方科技大学:科研人员获得高额股权奖励

通过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明确了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收益分配机制,学校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获得高额奖励,科研人员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1.制定明确的奖励机制

学校技术转移中心制定了《南方科技大学知识产权保护及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对学校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及实施流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对成果转化收益分配进行了明确规定。

转让、许可转化科技成果收益分配规定。学校职务科技成果通过实施许可或技术转让的方式获得的净收益按如下比例分配:30%归学校所有,40%奖励给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其他人员,30%作为成果完成人的后续科研经费。

作价投资转化科技成果收益分配规定。职务科技成果通过技术入股方式进行技术转移的,学校将技术入股所获的一部分股权奖励给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其他人员(原则上不超过70%)。例如,学校的重大药物绿色合成技术以作价投资方式转化,作价金额为3503万元,收益分配情况如下:学校将成果收益的40%奖励给成果持有人,30%作为成果完成人的后续科研经费,15%奖励给成果发明人所在院系作为科研发展基金,15%作为学校发展基金。奖励相关科研人员金额为2275万元。

2.作价投资转化科技成果成效显著,人均奖励金额最高

2017年,学校在2322家地方所属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中作价金额排名第一。2016—2017年,转化的10项科技成果作价投资金额高达4.0亿元,平均合同金额达3949.8万元,是2766家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作价投资平均合同金额的4.0倍。2016年,股权收入奖励科研人员金额达1.6亿元,奖励科研人员5人次,人均奖励金额3207.3万元,是2766家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平均水平的523.2倍。2017年,科研人员获得股权奖励金额达1.1亿元,奖励科研人员9人次,人均奖励金额达1179.5万元,是2766家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平均水平的155.6倍,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

六、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提升成果转化动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规定,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应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特点的职称评定、岗位管理和考核评价制度。很多单位结合自身特点,注重以成果产出为导向,建立了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构建以代表作制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

建立长期考核制度,每3年开展一次科研团队绩效考核。定量评估主要关注团队状态、产出和效益情况,重点反映团队特色和投入产出效率。定性评估重点对团队的定位、特色和核心竞争力,重要产出的情况、质量和影响,发展态势,国内外同领域的地位、水平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

1.聚焦力量,构建以代表作制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

研究所考核制度的实施促进了科研团队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团队绩效考核,进一步准确把握科研团队方向、定位、发展状态,对团队主要产出与核心竞争力进行全面诊断,帮助团队改善管理,提升创新能力,实现重大突破和持续快速发展。同时,研究所通过考核制度的实施,构建上下一体的战略执行机制,建立代表作制的科研评价体系,关注科技创新的科学价值、经济社会影响,突出科技创新的原创性、突破性和实际贡献,实现科研活动模式由量到质的转变。

2.培植人才成长沃土,最大限度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研究所将科研团队而非个人作为考核的基本单元,改变了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营造了“尊重人才、信任人才、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同时建立了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引导科技人员明晰定位,找准方向, 持续地在其所在领域进行研究,致力于产生具有重大重要科学价值和经济社会影响的、具有清晰成果形态的聚焦性产出。

3.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显著

2015年,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9项,合同金额3715万元。2016年,转化科技成果20项,合同金额高达2.2亿元,奖励科研人员6593.1万元。2017年,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项数为12项,合同金额达1.8亿元,平均合同金额达1506.3万元,奖励科研人员6026.5万元。

(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建立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根据国家和当地政策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了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导向的评价体系,科研人员既能获得转化成果带来的经济收益,又能获得职称评定所属的“刚性指标”。

1.出台可操作的科技成果转化导向评价机制,为成果转化加足动力

出台了《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关于印发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实施办法补充规定的通知》,明确规定了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在职称评审时的计分办法,即科技成果转化经费按级别系数1.1计分,“四技服务”经费按级别系数1计分,对科技成果转化实际成交额视同与省级重大科技项目评分基准,并作为科技人员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和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激发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2.科研人员既有获得奖励的动力,又有职称晋升的“硬指标”

2017年,“桑黄高效工厂化人工袋料栽培技术”以300万元成功转让海宁宏欣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目前,该企业已完成人工栽培桑黄产值约4000万元。根据科学院相关规定,科研团队可获得60%的奖励,科研人员除了能享受上述现金奖励,还能获得职称晋升所需的加分。这样科研人员既获得了收入又收获了比发表论文更有获得感的职称晋升“硬指标”,让科研人员的自身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3.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转化方式灵活

2017年,科学院转化了43项科技成果,同比增长19.4%,转化合同金额共4512.5万元,同比增长50.3%。番茄“浙粉202”“浙杂203”等31个蔬菜新品种以2050万元的最终成交价成功转让给浙江依农种业有限公司。目前,在全省已推广种植150多万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9亿多元。

七、探索激励机制改革,激发科研热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将职务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下放给各科技成果持有单位,并规定了对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科研人员给予奖励的具体条款,有效激发了各单位及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有的单位为进一步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积极探索实施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有的单位依据当地政策文件,灵活处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一)西南交通大学: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

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将科技成果所有权的70%奖励给成果完成人,以奖励科研人员部分成果所有权的方式,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

1.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

2016年,《西南交通大学专利管理规定》出台,明确规定学校与职务发明人可按30%和70%的比例共享专利权。主要做法是允许职务发明人拥有职务科技成果的部分“所有权”,核心是分割职务科技成果产权给职务发明人,使职务发明人“晋升”为与科研单位平等的共同权利人,以产权来激励职务发明人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2.改革收获成效,科技成果转化量质稳步提升

职务发明专利分割确权数量逐年增加。截至2016年年底,学校累计完成职务发明专利分割确权150项;截至2017年7月,累计完成职务发明专利分割确权164项;截至2018年7月,累计完成分割确权184项。2016年,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项数为4项, 合同金额1532万元,奖励科研人员金额785.2万元,奖励科研人员16人次。2017年,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项数为33项,合同金额达3969.7万元,奖励科研人员金额达2778.8万元,奖励人次增至43人次。

3.典型案例:电气化铁路同相供电装置转化

学校李群湛教授团队的“空铁列车—轨道梁桥耦合动力仿真、安全评估及设计优化技术”等12个成果,以作价投资的方式成功转化,作价金额3581万元。团队持股80%,专门负责同相供电产品及其他相关的牵引供电技术转化,由于其核心技术属于职务发明,所有权属于学校,公司一直没有拿到这些专利技术的所有权,难以在资本市场上获得融资,影响了该成果转化。2016年1月19日出台的《西南交通大学专利管理规定》让公司及团队有规可依,该技术已完成40项核心专利分割确权手续。

(二)上海理工大学:依据当地政策灵活选择转化路径

为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方法的选择问题,学校灵活依据当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成功转化科技成果。

1.取得国际先进成果

从庄松林院士组建的超快光电子与太赫兹技术实验室,发展到“上海太赫兹波谱与影像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张江高新区“太赫兹技术产品中试基地”,并研制出一大批核心功能器件及相关的太赫兹波谱系统和扫描成像系统。

2.实现成果转移转化

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22条”政策发布后,上海理工大学决定将第三方机构估值的4件太赫兹技术专利,以无形资产投资成立一家企业,并将所持股份的80%奖励给科技成果完成团队。上海市科委邀请市教委、市工商局、市税务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商讨股权奖励路径,“先投后奖”有充分的法律依据,先将职务发明专利作价投资形成股权,再按一定比例奖励给完成团队。

按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的问题。进行股权变更登记时,上海市科委、市教委、市工商局等联合召开协调会,最终以“会议纪要”的形式形成“三方共识”: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由财政资金支持形成,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不再审批或备案,由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实施转移转化。最终,学校将该技术及相关设备专利以3000万元无形资产的形式,联合多家企业共同成立“华太极光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总资本1亿元,完成从实验室到产品的小试、中试开发的工程化过程,并把相关产品推向市场。

(三)西安交通大学:以“组合拳”模式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

学校探索形成了“职务科技成果收益(股权、现金)的混合所有制”,让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的具体操作中自由选择,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1.探索形成“职务科技成果收益(股权+现金)混合所有制”

学校规定科研人员可按规定对科技成果采取转让、许可、作价入股及混合实施等方式进行转化。对于同一次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可以选择股权收益、现金收益两种方式混合进行。转化所得收益的80%归技术完成人持有,20%归学校所有,实际操作中,课题组可以选择股权收益,学校选择现金收益;或课题组选择现金收益,学校选择股权收益。这种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的“职务科技成果收益(股权+现金)混合所有制”,改变了过去“教授拿不走股权、学校干不成科技成果转化、政府得不到科技型企业”的局面,充分发挥参与机构的资源与优势,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2.基于“校+ 友”模式拓宽成果转化渠道

学校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友”新型产学研模式,其中的“友”是指高校独有的资源“校友”。学校于2017年4月成立西安交大一八九六科技双创基地,目前已建成总面积5万平方米的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及加速器,引进专利咨询服务公司、财务法律中介服务机构,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全方位管理及服务体系,形成“科技成果+三权改革+种子基金+孵化器+风投”全链式转化体系。

学校联合社会各方资本,设立西交科创基金、西交种子基金、西交材料基金等总规模7亿元的创投基金,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机制创新—资本参与—孵化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创业反哺母校”的良性循环。

3.成果转化“组合拳”初步取得成效

2017年,学校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3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共144项,同比增长2.1倍,合同金额达1.5亿元,同比增长1.9倍,奖励科研人员6411万元,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协议定价1.5亿元转让给中核公司,军民融合重大项目“空天动力智能制造”协议定价6000万元进行转化。

本文选自《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18》(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该报告由中国科技成果管理研究会、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组织编写,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年2月出版。文章标题为本刊编辑所加。

标签:;  ;  ;  ;  ;  ;  ;  ;  ;  ;  ;  

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典型经验和做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