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巴滩水电站枢纽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论文_张磊

叶巴滩水电站枢纽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论文_张磊

华电金沙江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叶巴滩分公司 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叶巴滩水电站位于四川与西藏界河金沙江上游河段,系金沙江上游13个梯级水电站的第7级,上游为波罗水电站,下游与拉哇水电站衔接。坝址位于金沙江支流降曲河口下游600m,左岸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右岸属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贡觉县。电站装机容量为224万kW。

叶巴滩水电站位于高山峡谷底部,两岸山高坡陡,岩体破碎,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斜坡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育,属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施工期对叶巴滩水电站枢纽区地质灾害数量、分布、类型、稳定性现状、危害等特征进行评价和调查,形成系统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议,对保障水电站施工安全和正常运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叶巴滩水电站;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隐患排查治理

1 叶巴滩水电站枢纽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及隐患排查工作内容

1.1前期资料收集与分析

收集前期已完成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勘查及监测、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为后期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防治规划提供依据。

1.1.1遥感解译

采用高精度卫星及无人机遥感影像对叶巴滩水电站枢纽区开展地质灾害解译,提高调查质量和科技含量。解译内容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河流冲刷与淤积、水库坍岸等动力地质现象和地质灾害的分布、规模和形态特征。

1.1.2地质灾害调查

开展叶巴滩水电站枢纽区地质灾害调查,查明地质灾害孕灾背景条件,查明地质灾害的数量、类型、规模、发育特征,圈定其边界及危险区范围,对其稳定性和危险性进行评价,提出下一步防治方案建议。

1.1.3地质灾害隐患排查

开展叶巴滩水电站枢纽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对已有地质灾害点进行复核,对新增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协助汛期地质灾害防治。

1.1.4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

根据收集资料及本次调查成果,参照相关技术规范,建立叶巴滩水电站地质灾害数据库,实现地质灾害管理信息化,提高管理实效。

1.1.5工作要求

通过开展叶巴滩水电站枢纽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及隐患排查工作,查清地质环境条件,摸清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建立叶巴滩水电站地质灾害数据库,实现地质灾害管理信息化,协助电站构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为电站做好施工期间以及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2 调查区地质环境条件

2.1区域地形地貌

叶巴滩水电站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侵蚀高山山原区,按地貌区划属“青南藏东川西滇北高山山原区”,区内地势陡峻,地形起伏甚大,山脊发育高原冰川地貌,为横断山系北段和中断,山脉走向呈北西-南东走向。分水岭山峰海拔一般在4000~5000m左右,地势总体上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河水面高程2600m~2900m。河流侵蚀下切,多形成深切的高山“V”型峡谷,地势陡峻,相对高差可达2000m 左右,两岸阶地漫滩零星分布,局部峡谷河段水面宽仅几十米,水流湍急,形成跌水和险滩。总体说来,具有地势高、切割深、高差大的特点。

2.2区域地层岩性

坝址区处于西南“三江”构造带,属特斯提斯构造区域的东部。出露地层主要有中元古界、三叠系、古近系和第四系,局部见外来志留系(WS)和石炭系(WC)。以中元古界分布最广,三叠系次之,第四系零星出露于沟谷洼地,主要为现代河流冲积物以及分布于两岸谷坡的崩坡积、崩积及少量冲沟内的洪积物。除古近系和第四系外,其余地层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

2.3区域地质构造与地震

1.叶巴滩水电站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特提斯构造区域的东部,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复杂。按地质力学观点,工程区位于青藏川滇“歹”字型构造头部向中部弯转段东缘孤形构造带中的“三江”孤形构造(北西向构造)带和赠科-稻城反“S”型构造带内,区内构造严格受“歹”字型构造体系的控制,主要构造线的延伸方向呈弧形转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水文地质条件

区内水系呈树枝状分布,属于金沙江水系,河谷狭窄,河曲较明显,水流湍急。调查区地下水依据含水介质、埋藏条件及动力特征,可分为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评述如下:

1.孔隙潜水有两个特点:一是含水层饱水时容重增大,起到加大松散堆积体不稳定性的作用;二是地下水沿松散堆积体与基岩接触界面运移,常常形成软弱结构面,为松散堆积体的活动创造了条件。

2.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岩体裂隙中,以大气降水渗入补给为主,局部存在裂隙承压水及上层滞水。基岩裂隙潜水为坝址区最重要的地下水类型,分布广泛,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排泄于金沙江上游。

3 枢纽区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及现场调查成果

3.1地质灾害的类型

根据此次现场调查结果和遥感释译统计,调查区域共发育地质灾害点139处,其中以崩塌最为发育,共100处,占比72%;其次为泥石流,21处,占比15%;滑坡18处,占比13%。

3.2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地质灾害点在每处调查区均有分布,分布具有广泛性。其中盖玉乡至加油站段分布15处灾害点,包括9处崩塌、5处泥石流和1处滑坡,降曲河左右岸均有分布,共占比11%。加油站至贡达方向公路段分布3处灾害点,包括2处滑坡和1处泥石流,共占比2%。加油站至降曲河河口段分布45处地质灾害点,其中左岸分布16处,右岸分布29处,包括41处崩塌、2处滑坡和2处泥石流,共占比32%;叶巴滩水电站枢纽区金沙江上下游两岸段分布76处地质灾害点,其中左岸分布45处,右岸分布31处,包括50处崩塌,13处滑坡和13处泥石流,共占比55%。

3.3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3.3.1崩塌

崩塌是叶巴滩地质灾害中分布最广泛的一种地质灾害类型,根据规范中对崩塌规模的划分标准,区内崩塌地质灾害规模的统计结果,中型崩塌3个、小型崩塌97个,分别占崩塌点总数的3%、97%。

3.3.2泥石流

调查区内沟谷发育,支沟众多,沟床纵坡降较大;构造作用强烈,岩体较破碎,松散堆积物较多,暴雨时容易诱发泥石流。区内泥石流多属山区暴雨型泥石流,物质组成以水石流或泥石流为主,多属稀性泥石流;从泥石流发展阶段划分,多处于形成期和发展期;根据泥石流易发程度判定标准,易发程度多属轻度易发;从地形形态来看,均属沟谷型泥石流。

3.3.滑坡

调查区重点调查的滑坡共18处,占灾害点总数的13%。按滑坡的物质组成可将滑坡划分为土质滑坡和岩质滑坡,根据现场调查结果,调查区18处滑坡均为土质滑坡,其组成物质多为块、碎石土,成因多为崩坡积、残坡积或古滑坡堆积,结构较松散。

4 枢纽区地质灾害稳防治建议

4.1崩塌地质

1.被动网+局部危石清除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

在危岩带中下下部位置设置被动网,对坡体坠落的岩石等进行拦截,避免其对下方公路车辆行人安全产生威胁。对坡体表部规模大的危石进行清除。

2.拦石墙+局部危石清除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

将坡脚及散落坡表的崩塌堆积物进行清除,并在坡体中下部修建拦石墙,对陡崖段崩塌、坠落的块石等进行拦截。

4.2泥石流防治措施

1.搬离沟道内聚集居住的施工人员,避免一旦泥石流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同时,在危险区范围内禁止修建营地及其他临时或永久居住设施。

2.鉴于因公路开挖、弃渣堆放等原因产生的新增物源较多,需做好施工开挖及弃渣堆放的合理规划,对方量较大的物源坡脚处设置防冲刷挡墙或其它加固措施。

结论:

本次工作在收集、分析前期已有资料的基础上,以高精度遥感解译为先导获取区域数据,以现场详细调查、测绘结合无人机测量为手段获取灾害点信息,选择典型灾害点以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进行库岸地表形变监测预测地质灾害发展趋势,最终完成了金沙江上游叶巴滩水电站枢纽区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及隐患排查治理研究工作。

论文作者:张磊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6

标签:;  ;  ;  ;  ;  ;  ;  ;  

叶巴滩水电站枢纽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论文_张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