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莉莉(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药学部 117000)
【摘要】 阿司匹林(Aspirin,ASP)又称乙酰水杨酸(ASA),是常用的历史悠久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也是非选择性环氧化酶(cox)抑制药,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广泛用于抗炎、抗风湿。小剂量阿司匹林主要抑制血小板cox减少血栓素Az ( TXAz)的生成,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和短暂性缺血发作,如脑梗死、冠心病、心肌梗死、偏头痛,人工心脏瓣膜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近年又发现阿司匹林可降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以及其他一些作用。故其临床应用范围大大扩展,其不良反应时有报道。
【关键词】阿司匹林 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7-0149-02
1常见不良反应
1.1 胃肠道反应及黏膜损伤 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表现为胃肠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大剂量长期服用可引起胃炎、隐性出血、加重溃疡形成和消化道出血、甚至危及生命。因为阿司匹林在胃内分解成乙酰水杨酸,对胃有较强的刺激作用[1]。发病机制为阿司匹林抑制环氧化酶1(COX1),减少粘膜前列腺素(PG)的生成,刺激胃肠道粘膜,穿透胃粘膜上皮细胞膜,主要影响了黏膜的防御因子,影响黏膜细胞分泌粘蛋白和表面磷脂削弱了胃黏膜屏障,同时抑制胃、十二指肠上皮碳酸盐的分泌,减弱了上皮修复和更新[2]。因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的合成,减少血栓素A2的合成,而降低血小板的聚集能力,诱发出血。异常增多的白三烯及自由基对粘膜有毒性作用,减少肝脏凝血酶原的合成。
1.2 阿司匹林哮喘 阿司匹林抑制了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的环加氧酶途径,PG合成受阻,造成脂氧酶代谢产物白三烯增多,导致支气管痉挛,引发“阿司匹林哮喘”。临床表现有结膜充血、发绀、大汗淋漓、端坐呼吸、烦躁不安,某些患者在服药后先出现鼻部卡他症状,如流涕、打喷嚏、鼻痒、鼻塞,继之出现哮喘[2]。此类患者发病来势凶猛,如不及时抢救,将有生命危险。少数人还出现荨麻疹或血管神经性水肿及黏膜充血等,其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此类病人大多合并有过敏性鼻炎,鼻息肉,所以这类病人,不要口服阿司匹林,以防止发生阿司匹林哮喘[2]。
1.3 过敏反应 特异性体质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可引起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哮喘等过敏反应,多见于中年人或鼻炎、鼻息肉患者。系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所致,也与其影响免疫系统有关。哮喘大多严重而持久,一般用平喘药多无效,只有激素效果较好。还可出现典型的阿司匹林三联症(阿司匹林不耐受、哮喘与鼻息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报道复方阿司匹林致过敏性休克1例。患者男性42岁。因鼻息肉术后第2d感冒、发热,给予复方阿司匹林1g poc,用药后10min,患者突然胸闷气促,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出冷汗,四肢冷凉,脉搏无力,血压42/18mmhg。诊断为过敏性休克。经抢救后,症状缓解。
2 特殊不良反应
2.1血液系统报道服用拜阿司匹林后出现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患者男性,67岁,因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入院治疗。并给予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d,用药前查血常规均正常。用药12d,查血常规白细胞0.9×109/L,中性粒细胞0.1×109/L,血红蛋白96g/L,血小板59×109/L,网织红细胞0.008,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反应性浆细胞增生症。立即停用拜阿司匹林,对症治疗,随后病情好转,血常规恢复正常。[3]
2.2 听力损害 有报道3例患者,因风湿性关节炎服用阿司匹林,出现双耳耳鸣、呈高调音,安静环境中耳鸣加重,甚至有耳聋与耳蜗毒性,双耳中度感音性聋,停服阿司匹林、同服碳酸氢钠,可消除耳鸣,并使听力恢复正常。
2.3 肝脏毒性 阿司匹林引起肝损伤通常发生于大剂量应用时。这种损害不是急性的作用,其特点是发生在治疗后的几个月,通常无症状,有些患者出现腹部的右上方不适和触痛。血清肝细胞酶的水平升高,但明显的黄疸并不常见。这种损害在停用阿司匹林后是可逆的,停药后血清转氨酶多在1个月内恢复正常,全身型类风湿病儿童较其他两型风湿病易出现肝损害。阿司匹林引起肝损害后,临床处理方法是停药,给予氨基酸补液、VitC及肌苷等药物,口服强的松,症状一般在1周后消失。
2.4 肾损害 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发生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肾功能减退。长期大量服用该品可致氧化磷酸化解耦联,钾从肾小管细胞外逸,导致缺钾、尿中尿酸排出过高,较大损害是下段尿中可出现蛋白、细胞、管型等。有人认为,部分肾盂癌是滥用阿司匹 林等止痛药的继发性并发症。[4]
2.5 心脏毒性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对心血管没有重要的直接作用。大剂量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而导致外周血管扩张。中毒剂量可通过直接和中枢性血管运动麻搏作用而抑制循环功能。
2.6 鼻炎报道了21例口服阿司匹林引起鼻炎。男性5例,女性6例。年龄51~64岁,平均57.5岁。病程2个月~2.5年。症状为喷嚏、水样涕、鼻塞、嗅觉减退等。阿司匹林鼻炎是阿司匹林耐受不良的首发症状。其发病机制可能是阿司匹林能抑制环加氧酶,使花生四烯酸在5脂氧加酶的催化下生成白三烯C、D等慢反应物质。
2.7 涎腺肿大 1例患者。报道服用阿司匹林后第2日自觉涎腺区轻度胀痛不适,检查见腺体导管开口并无红肿,分泌物清亮,肿大的腺体松软、无压痛,白细胞未见升高,但嗜酸性粒细胞不同程度增加,诊断双侧腮腺肿大合并双侧颌下腺肿大,以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处理,3天内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是临床上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疗效肯定,历史悠久,运用广泛,并有不少新用途发现,但根据以上叙述,阿司匹林对胃、肾、肝、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孕妇、新生儿等各系统,各年龄段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应用时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和剂量,谨慎其不良反应,避免长时间和大剂量用药,以达合理用药的目的,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邓淑仪,陈丽霞.长期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对老年人胃肠粘膜的影响[J].医药导报.2012(7):606~607.
[2] 付得兴.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J].首都医药. 200910:48~49.
[3] 杨迎暴.阿司匹林的特殊不良反应[J].中国医药指南.2012(3):201.
[4] 张秋霞,王玉玲. 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致肾损害16例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9 :82~84.
[5] 李文平,蒋艳敏. 阿司匹林诱发急性左心衰竭1例[J].临床荟萃.20 1023(7):476.
论文作者:赵莉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3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1
标签:阿司匹林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患者论文; 哮喘论文; 抑制论文; 作用论文; 血小板论文; 《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3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