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评价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中国高教评估研究的发展
西方教育评价从1800年开始发展至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他们在评价理论、评价模式以及评价的标准等方面,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教育发展的东西。中国教育评价起步虽然晚了一些,但通过学习和借鉴西方教育评价发展的经验,在短短的一、二十年中也取得令世界同行称赞的成绩。成绩是客观的,但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中国现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决定了中国教育发展必须走自己的路,教育评价当然也应该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路子来。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高教评估研究直到1978年以后才逐步发展起来,其短暂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
1.1 孕育阶段(1977年~1983年)
1997年,中国恢复了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人们要求高考客观、公正、可靠、有效,从而促使人们关注学业评价工作。这一时期,高教评估研究还处于分散状态,没有形成统一的力量,主要工作是引进,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
1.2 起步阶段(1984年~1985年)
1984年我国正式参加了IEA组织。1985年6月26日~30日,原国家教育部在黑龙江省镜泊湖召开了全国第一次高教评估研讨会,表明我国的教育评价工作真正开始起步。
1.3 试点阶段(1986年~1990年)
由于教育评价涉及到的因素较多,全面铺开还需要一定的条件,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教育评价研究和试点工作。
这一时期,教育评价对象进一步扩大,与国内外交流进一步加强,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了各种类型的教育评价实践活动,对教育评价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有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并出现了一批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创办了有关期刊等,为深入研究教育评价,建立系统的教育评价制度奠定了基础。1986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邀请美国心理学家, 教育评价专家布卢姆教授来华举办“教育评价专题学术报告会。”1987年8月, 由北京大学和美中教育服务机构发起,在北京大学召开了第一次中美教育评估研究会,讨论了教育评估的概念、意义,并着重讨论了课程评估、学生学习质量评估等。中国由被动局面转入主动局面,第一次和外国同行研讨有关问题。 在这期间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教育评价实践活动。 据1990年不完全统计,这种评估活动至少涉及到8个部委、 6 个省市的近500所普通高校,范围十分广泛。在教育评价实践基础上, 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理论,出版和发表了一批著作和论文。主要著作有:陈玉琨编著的《教育评估的理论和技术》,陈漠开主编的《高等教育评价概论》,陈玉琨、赵永年选编的《教育文集·教育评论》以及1988年创刊的《高教评估信息》。这些都有力推动了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发展。
1.4 正规阶段(1990年以后)
初步建立了我国教育评价制度,逐步地、正规化地开展教育评价工作,促进了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
1990年11月23日,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使我国教育评价的理论研究与评价实践活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逐步正规地开展教育评价工作,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时期。
纵观我国教育评价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到,虽然时间短暂,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第一,较为全面地了解了西方教育评价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第二,对教育评价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一定深度的探讨;第三,在一定广度上,开展了各种类型的教育评价实践活动;第四,初步形成了我国教育评价制度的基本框架。
2 中国高教评估现存的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评价的成绩是客观的,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
2.1 教育评价目的把握不清
教育评价目的就是在教育测量的基础上引入教育目标和标准,对教育工作是否达到教育目标和标准及其达到的程度作出价值判断,其目的在于为改进教育和改善教育管理提供依据,从而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2]。
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办好教育。通过教育评价,指出被评学校在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之处,为今后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奠定科学依据。但实际上,在高校评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许多被评学校并未把工作重点放在如何更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上,以及如何缩短本校培养目标与国家规定教育目标和标准之间的差距上,并未把压力变动力,而是常常出现片面追求评价结果的现象。只注重评价的排名次序,忽视了教育评价的真正目的,使得教育评价在高教评估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2 评价过程中被评对象比较被动
过去我们的评价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外部评价模式,被评对象很少主动参与评价活动。而西方国家的高校都非常重视教育评价这一活动,是否通过评价鉴定,直接关系到该校的生存和发展[2]。 如美国和日本两国,高校数量庞大,类型各异,良莠混杂,主要通过全国性的有权威的质量评估,优胜劣汰,确保高教质量。高等学校是否能通过合格鉴定,与其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因为投资者要考虑投资方向,纳税人要了解经费使用效果,公用企业要择校招聘大学毕业生,中学生要选择升学学校,政府和议会的经费资助也总是质量好的学校捷足先登。没有通过合格鉴定的学校,难以吸引生源和争取办学经费,这就是美、日大学普遍重视评估,主动地参与评估活动的原因。中国在进入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高校发展也会遇到美、日两国学校遇到的普遍问题。某年高考结束后,一考生仅以几分之差没能进入他梦寐以求的北大校门,但凭他的分数完全可以进入地方性重点大学。然而,他的父母宁愿多花几万元钱,也要让儿子上名牌大学。究其原因,他父母坦言道,我们就是看中她的牌子,凭这牌子以后就业深造的机会较之一般大学都要多。这一情况的出现无疑引起许多高校重视,使得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在考生心中的地位和社会中所处的位置。
2.3 评价结论不够科学
西方比较重视民间学术团体的评价作用。美国最庞大的鉴定教育情况的组织——全国高等教育鉴定委员会和它下属的近60个鉴定组织都是民间组织。它们定期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工作和办学水平进行鉴定,鉴定的结果代表了教育界、学术界同行的科学评价。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关心鉴定的结果,但不直接插手鉴定工作。
我国目前从事高教质量评价研究的人员主要有三类:专业研究人员,行政领导和第一线的实际工作者,实际中往往是以行政人员为主要负责。他们由于工作繁忙,因而对高等教育评价理论及其所依托的各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缺乏了解或了解不足,在具体评价过程中,主要以官方意见为准:一是行政命令代替科学评价,二是个人主观判断代替科学测量,导致教育评价结论欠科学,造成教育评价结论难以顺利执行下去的局面。
2.4 评价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国内评价组织目前仍以官方为主,这就决定了在评价中比较重视总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但一般说来,总结性评价的作用是滞后的,周期较长。由于是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决定,它带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一旦指导思想不正确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较大的损失和浪费。
3 对中国高教评估工作的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我认为中国高等教育评价发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重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树立正确的教育评价观
人们对教育评价目的的片面看法,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受个人错误动机的驱向,或者是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复杂性认识不足,没有掌握分析指标体系的方法。随着高教评估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化,这类现象应当逐步减少,人们逐步地学会运用科学的教育评价方法,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事业,以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3.2 重视自发评价,形成内外监督
目前各类高校在教育评价中的被动地位及保守态度,充分说明他们在对待自我评价这个问题上认识不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美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潜在动力[2], 每所学校都积极参与评估,同时大学内部也经常开展一些单项的评估活动,如课堂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等。通过评估,各学校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
随着中国进入市场经济,教育评价不断开展起来,评价结果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评价对象的利益或潜在利益。那些被评价对象,逐步对教育评价产生关注的态度,并产生跃跃欲试的动态。他们一致认为,教育评价在下结论之前,应仔细听取被评价对象的意见,给被评价对象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这种越来越重视自己在评价过程中的地位,重视自我评价的趋势,反映了教育评价过程中,被评对象的主动意识,把自我评价看成是评价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强调评价者和被评价对象之间不断对话,求大同存小异,使评价结论尽可能科学、客观。
重视评价对象的自我评价,也就是重视形成性评价。教育过程既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中,要想让学校组织顺利发展,必须不断地解决这些矛盾。这些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只有解决这些矛盾,学校才能健康发展。单靠外部教育评价起推动作用周期太长。所以学校内部要形成一套自己的评价组织,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内部评价组织的形成一方面促进本校更好地发展,另一方面为外部总结性教育评价提供基础。因此,要真正实现评价的目的,全面提高高教质量,就必须把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功能,取长补短,形成内外共同监督评价的局面。
3.3 建立科学的评价组织,并以法律作保证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评价队伍,这是保证评价结果科学性的关键所在。聘请的专家必须在学术上造诣深、威望高、知识面宽广,热心教育,熟悉学校工作,能熟练掌握教育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尤为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判断力强,办事公正客观,敢于直言不讳。通过建立这样一支教育评价的专家队伍,把教育评价活动学术化,使评价过程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进行。
政府对教育评价起宏观监控作用,同时赋予这种评价组织一定的权力,并把这种权力法律化,从而提供教育评价结果的法律效力和权威性,为顺利执行评价结果辅平道路。